㈠ 從哪裡看出印對華轉向了
對華轉向了?印媒傳出三個"爆料": 叫停"反華"會議。
有沒有發現,印度這幾天突然有些「不一樣」?
先是有印媒突然變調,給「印度GDP增速超過中國」的狂喜潑冷水稱:中印差距巨大。
接著傳出印度高層向當地官員出席「藏獨」分子活動下「禁令」。
而就在印媒紛紛為官方態度表示震驚時,更勁爆的消息來了:印媒稱,印度總理莫迪將於今年上半年訪華,意在緩和中印關系。
▲印度海軍艦艇
在印媒的報道中,這一軍演被解讀為意在牽制中國。
聯系印度在「示好」同時的類似「小動作」,趙干城指出,這說明印度對華總體還是奉行「雙軌政策」。
趙干城強調:「此前被熱炒的所謂美、日、印、澳『四國聯盟』,現在雛形已現,如果印度最後下定決心加入其中,那麼中國必然要做出反應。」
「中國對印度政策不會盲目樂觀,但是印度願意平息分歧,盡量把兩國關系維持在正常軌道上的意願,中國還是會歡迎的,」趙干城說。
㈡ 印度拉多少同夥抗衡中國
印度拉16同夥抗衡中國,這國罕見不給面兒太意外。
挑事!印度即將在靠近南海的地區,主導一場近年來最大規模的海上軍演,其主旨還是為了應對「中國威脅」。
令人意外的是,以往米蘭軍演的「忠實擁躉」菲律賓,這次卻一點也沒給印度的面子。
不同尋常的站隊
印度創立的「米蘭」系列軍演,自1995年起首次舉辦,兩年一度,2005年和2011年的兩次軍演曾中斷過。
這個系列軍演,是以為印度東道主的為數不多的軍事演習。創建初期,只有四個國家參與,主旨是討論印度洋區域共同關注的議題,並與各國海軍建立深入合作關系。
隨著時間推移,參與該軍演的國家越來越多,主旨也變成了「應對中國威脅」。
印度《經濟時報》26日稱,「米蘭-2018」軍演將於3月6日起在安達曼-尼科巴群島海域舉行,為期8天。除印度外,參與此次海上軍演的國家還包括澳大利亞、馬來西亞、馬爾地夫、模里西斯、緬甸、紐西蘭、阿曼、越南、泰國、坦尚尼亞、斯里蘭卡、新加坡、孟加拉國、印度尼西亞、肯亞及柬埔寨等至少16國。
上述受邀國家中,印度洋「域外國家」越來越多。
眾所周知,印度洋與太平洋的分界線之一是馬六甲海峽。因此這個主旨「建立印度洋區域海軍合作」的軍演,有超過1/3的國家不屬於或勉強屬於印度洋沿岸國家。
可以說,這不僅僅是越界,更是越洋了。
其實,在曖昧的行動中,他們的心理活動表露無遺。
首先,莫迪要證明自己的存在,維護在印度洋的「老大」形象。為此,印度積極為中國「一帶一路」倡議搞破壞行動,甚至威脅周邊國家不要和中國走近。
而與此同時,印度又太需要中國了,不想真正撕破臉皮,因此也有了上述印度高層互相矛盾的表態。
清華大學國家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錢峰表示,盡管去年經歷過洞朗事件,但中印政治高層交往渠道暢通,經貿關系表現強勁,印度發展同樣需要和平的周邊環境,中印不會陷入西方所說的冷戰。印度如果把自己綁在某個域外大國的反華戰車上,受損的將是印度的根本利益。
莫迪政府十分清楚這層內容,因而所謂的「存在感」,不過就是一筆事關生存的買賣,與一場事關臉面的表演罷了。
㈢ 印度侵入與中國沒有爭議的邊界是想干什麼
印度人就是想在最一段時間美國拉著一幫小弟圍堵中國鬧得凶的時候,也落井下石趁機撈點好處,結果,感覺是美國人騙了,美國人做了個局,把印度人套進來了,結果美國人那邊雷聲大雨點小,惹了馬上就撤走了,而印度這邊卻騎虎難下了。
印度的國際環境特別好,美國,俄羅斯都在拚命拉攏印度,其實中國也在做著同樣的事情。而中國就沒有那麼好的環境了,美國及其盟國對待中國的態度大家都知道的,俄羅斯確實站在中國一邊,那也是中俄可以抱團取暖共同分擔美國壓力。
印度人的自信估計還有後勤的因素吧,大家都知道62年中印打過一次中煙戰爭,那次結果印度是很慘的,但是中國大勝後卻不得不退兵了,原因就是中國後勤補給很難的,物資別說翻越山峰送到藏南,甚至物資從雲南,四川上西藏就不好走了,沒有公路也沒有鐵路,只能用牲口托運,走一趟幾個月還十分凶險,而到了山腳下要翻山到藏南甚至牲口都沒法走,只能用人力背著過去。當時解放軍進入藏南的是一個邊防師一萬多人,物資供應十分困難,最郁悶的是有半年時間大學封山後,靠人背都不行,徹底封死了。而印度就好多了,藏南是緩坡,下面一馬平川了。運輸起來相當簡單,而且印度當時全民動員幾百萬軍隊在哪裡。這個情況下不撤退是不行的。
但是,現在雖然藏南附近交通還是很差,每年還有很長時間大雪封山,但是我們進藏有多條公路一條鐵路,上百個機場。所以印度最近也是著急,中國人基建能力是全球絕對第一的,那以後就更不好說了。
還有的依靠的根據估計就是印度神油喝多了,自嗨的太厲害了。感覺這都不是軍事,經濟力量對比的問題了,是精神有問題的程度了。
畢竟62年其實印度是很多方面強於中國,GDP和中國差不多,人均GDP遠高於中國,工業基礎也比中國強,武器生產也很強(有亞洲最大兵工廠),基礎設施方面因為英國人建設要遠遠高於中國(鐵路5.4萬公里亞洲第一,中國1萬多點),國際環境比中國好的多(當時基本上沒有國家支持中國,而美國,蘇聯兩大陣營和幾乎大部分第三世界國家都支持印度)。
今天呢,中國GDP是印度的5倍,人均GDP也差不多5倍,工業總產值中國佔世界的24%(第二名美國佔19%,印度不到1%),中國目前是直接上三個完全軍事工業體系國家之一(美國,中國,俄羅斯三國),基礎設置建設方面中國目前第一(鐵路里程12.1萬公里世界第二,高鐵里程世界第一,印度經過55年發展鐵路里程從5.4升到了6.1萬公里,高速公路里程目前中國世界第一,印度目前完全達標中國高速標準的高速公路還沒有,全封閉的公路好像有有120公里,你沒看錯,印度很多告訴公路是不封閉的,任何車都可以上去跑,包括驢車,牛車,隨時可以見到神牛在高速公路上晃悠)。國際環境方面目前印度還是比中國好點,但是比62年中國環境有了很大提高的。
所以這次印度自嗨,不是神油用多了,就是恆河水喝多了。
目前我們第一步外交部抗議有了,第二部國防部抗議有了,第三步一些軍演在某些地區也有了,巴鐵也配合搞了威懾了都。下一步如果升級那可能涉及到一些政治對抗,經濟制裁,強制驅離等步驟了。就看印度能頂到哪一步退卻了。一般認為戰爭爆發不大可能,中印兩國的體量擺在這里了,真打起來,那不是戰死幾百萬人能打出勝負的,四五千萬人命填進去也填不滿這個坑。所以,最後估計還是以印度推出,大家坐下來了和談結尾,別看印度人現在鬧得歡騰,自己又幾斤幾兩他們清楚著呢。
㈣ 印度慘遭中國和東盟打臉,是因為什麼
印度作為南亞地區實力比較強的一個國家,不僅沒有維護好這個國家的穩定和和平,反而在這個地區的霸權主義理念之下,跟多個國家進行一些對抗,這些國家之間跟印度都有或多或少的政治沖突,並且印度經常會在各種事宜上面去指手畫腳,想要追隨美國人的腳步。
但其實這種自身實力比較差的背景之下,不一定有人捧場,此前在南海問題上面的表態,就遭到了中國以及東盟各國的聯合抵制。
這種外部勢力在誘惑的之下,再加入敏感的南海局勢是整個南海局勢會發生動盪的最大因素,是這一次的准則所擬定的初衷。其實我覺得印度就是沒事找事,在無形的搞事情,很多事情明明跟他們沒有太大關聯,但是,他們總是習慣把這些事情強行套在自己身上,還認為中國怎樣去針對這個國家。中國是一個泱泱大國,對這樣的小蝦米是看不起的。
㈤ 怎樣看待印度聯合十六國軍演中國對此作出了什麼反應 美國強加債務給中國,中國應該採取哪些措施來
中國對於印度聯合16軍演表演的反應是感到「驚訝」,實質上的反應則應該是兩點:(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相應增強對印的戰爭准備。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很容易理解。因為雖然從大面兒上來看,印度聯合16國軍演規模宏大,動作頻頻。但實際上,如果將這些演習細分一下就不難發現,主要目的有三個:
(1)增強印度與其「友好國家」間的軍事合作。這其中主要是針對美、俄,美、俄是對整個世界都有重大影響力的國家,印度加強與這兩者的軍事交流與合作,對其增強自身的軍事影響力是有好處的。換了任何一個國家,只要具備相應的條件,也會這么做。
(2)增強區域內的影響力。印度長期以來的夙願就是在印度洋地區建立一個一家獨大的「勢力圈」,這一輪聯合(其鄰國)孟加拉、緬甸、尼泊爾的演習目的就在於此。一方面在這些周邊小國面前秀一把(自己的實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同時摸一摸這些周邊小國的底,看看它們是否如印度自身所預想和希望的那樣,並沒有什麼力量可以妨礙和威脅到印度將來的「宏偉藍圖」。
(3)針對印度國內。比如印度這一輪與16國的聯合軍演中,有不少就是直接針對其國內和跨國的「KB份子」所搞的戰術性演練。這樣的問題中國也存在,且相應的演習(演練)中國也搞過。沒什麼大不了的。
但反過頭來看,有些人認為印度聯合16國軍演的目的是圍堵中國,這種觀點至少個人並不是十分贊同。
(1)印度截至目前還沒有圍堵中國的實力。無論從地緣角度來分析,還是從國際地位、綜合國力來比較,印度都沒有那個能力來圍堵中國。即便它有這個意圖,或者是遵從某些西方國家的意願而這么干,僅僅是幾場聯合軍演是起不到太大作用的。
(2)就目前的中印關系和形勢而言,印度更不可能,也沒有必要過於刺激中國。這對它是沒什麼好處的。中國存在南海、東海等一系列問題,這已經把美國牽扯其中,對中國構成了很大的壓力。印度在這個時候過度刺激中國,很有可能會把自己置身於做中國「出氣筒」的位子上。這對印度來說,明擺著是損人而不利己,印度會這么做么?
因此,中國對於印度與16國的聯合軍演,一方面表示「驚訝」,這是國際慣例的做法。當然了,另一方面,正所謂防患於未然,對於印度的軍演,中國也必須做好相應的軍事准備。一則是出於國防的需要,二則也帶有局部的針對性。
至於說美國強加債務給中國,這話帶有局限性。如果是中國目前所持有的美債是美國「強加給」中國的,那麼被美國「強加」的對象又何止中國一家?所以中國沒必要反應過激,更沒必要強出頭。反倒可以利用這張「債務牌」來協調與其他「債權國」的關系,削弱和遏制美國在全球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