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人的服裝是怎麼來的

印度人的服裝是怎麼來的

發布時間:2025-09-09 00:01:55

㈠ 急迫! 關於印度人的裝束問題

紗麗是印度最具特色的國服。據傳,紗麗有五千多年的歷史,在印度古代雕刻和壁畫中就常見身披紗麗的婦女形象。最早的紗麗只是在舉行宗教儀式時穿,後來逐漸演變為婦女的普通裝束。
印度男子最為普通的服裝是「托蒂」,就像我們在電影中看到甘地穿的那種衣服。「托蒂」其實也是一塊三四米長的白色布料,纏在腰間,下長至膝,有的下長達腳部。隨著社會發展,男子的衣服也有改進,除「托蒂」外,上身加了一件肥肥大大的襯衣,名為「古爾達」。天冷時,再加一件披肩。在一些特別重要的場合,經常會看到個別上穿「古爾達」、下圍「托蒂」、足踏拖鞋的老人。不知內情的外國人往往以為這些人無足輕重,實際上這種打扮才是最有身份的標志。 不過,在城市裡,男子服裝已經趨於西化,西裝差不多是最為普遍的男子服裝,即使不穿正規的西服,也是西式的襯衣和長褲。印度男子,特別是有身份的政府官員在正規場合,常穿一種很像「中山裝」的上衣,也是緊緊的衣領,胸部有一兜,再別支鋼筆,看上去也是滿精神的

㈡ 中國和印度服飾對比

1、流行服飾都受西方影響。
2、中國的面料使用更為豐富
印度地處熱帶,4--5月份在北印度,不可思議的50多攝氏度的高溫是常事。印度服裝面料多為純棉和真絲氣候造就服裝,所以盛產著名的長絨棉,與中國的短絨棉不同,這種棉花做的紗布可以薄如蟬翼,穿著起來透氣舒適,真絲也一樣,在印度還是古法抽絲生產的,質地柔軟飄逸,穿著起來非常涼快;但是這些面料存在的問題是由於輕薄而比較脆弱,經不起洗衣機的折騰。
3、印度服裝搭配更為豐富
印度衣服上的圖案是用人手拿著木章一個一個的印出來的,有著工業印染不可能表現出來的藝術性。所以印度服飾每一件顏色搭配都不一樣,可以永遠不撞衫。
4、印度服飾更為環保
印度衣服上的染料至今仍以純天然植物染料為主。
5、印度服裝質量落後於中國
中國服飾生產工藝的環節幾乎全部是自動化,大型工業眾多。而印度沒有大型服裝工業,生產標准較低。無論手工釘珠或是用真絲紗麗做的二次創作都難以避免有瑕疵。
6、中國服飾不易褪色
印度服飾容易褪色,因為絕大部分染料直接來源於植物,比如黃色就是黃姜粉,藍色就板藍根,桃紅色就是杜鵑花瓣粉。植物染料天然健康,且有著工業染料不可替代的鮮亮欲滴,但是由於沒有固色劑等化工成分,褪色是在所難免的。

㈢ 為什麼有的印度人包頭,有的不包頭,是區分已婚和未婚嗎

印度人包頭不是區分已婚和未婚而是由於宗教文化等原因。

印度是個多種族,多宗教,非常多元化的國家,在印度裹頭巾的主要是錫克教徒,大約有2000多萬人,除此之外還有穆斯林女性也必須裹頭巾,這在我國也是很常見的,在我國的寧夏回民自治區有很多伊斯蘭教信徒,哪裡的女性也都必須裹著紗巾。

根據印度不同種族的相關習俗來看,有些是必須要將自己的頭部包裹起來的,不允許讓別人看到自己的頭發,也不能被摸,否則會不吉利。

錫克的男性自出生以後頭發是不允許剪的,所以包頭巾成了必須的,一旦摘下來,讓別人看到了,就會認為這是一種侮辱。

(3)印度人的服裝是怎麼來的擴展閱讀:

錫克人包頭的風俗和當年穆斯林統治印度有關。當時,有包頭習慣的穆斯林統治者為了顯示自己與被征服者不同,不允許其他教徒包頭。但剽悍尚武的錫克教徒卻我行我素,反而全部包頭以示抗議,漸漸的成為了民族習俗。

由於終生不剪頭發,而又要行動方便,成年錫克男子一般都將頭發用布層層圍起,繞成一個像「大磨盤」的頭包。據稱他們用的頭布一般都有將近13米,絕對可以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錫克族

㈣ 誰能介紹下印度服飾

印度民俗風情-衣著特色
衣著特色
印度人的衣著打扮具有極其鮮明的民族特色,不同於其他民族。印度人頑強而自信地堅持著自己在服飾上的悠久傳統和審美習慣,並不無自豪地向外部世界展示著印度服飾的美麗與雅緻。

印度人在新石器時代就學會了「紡線織布」,有了棉織品,進入印度河文明時期,除棉織品服裝外,也出現了麻織品、毛織品和絲織品衣服。到了吠陀時期,服裝趨於考究,分內衣、外衣和斗篷三部分,五顏六色,用棉花、鹿皮或羊毛製成,外衣用金線刺綉,有了紗麗和陶迪。波斯人和莫卧兒人進入印度後,薩爾瓦、襯衫、短上衣、男長褲、帽子等外國服裝也隨之傳入,但僅限於王公貴族和城市居民穿戴,一般人大多穿陶迪,披圍巾,纏頭巾等。歐洲人大量進入印度後,又輸入了西服、領帶等歐洲服裝。隨著時代的前進,社會的發展,有的服飾已經發生了變化,但有些傳統服裝至今仍然流行不衰。

現在,印度男子平常大多身穿無領或圓領的長衫和寬松的圍褲陶迪,頭上纏上厚厚的頭巾。長衫一般長不過膝,圍褲垂至腳面以上,頭巾長達幾米。頭巾的包法各式各樣,多達十幾種,從頭巾的不同包法上一眼就可以看出誰是印度教徒誰是錫克教徒。頭巾的顏色不一,有白色、紅色等各種顏色,其中以拉賈斯坦人和錫克人的頭巾最為艷麗。印度教徒纏頭巾是一種傳統,也是為了防止陽光的直接照射,純屬個人行為,不願意纏可以隨時摘下來。而錫克教徒纏頭是他們民族的特徵,也是必須遵循的教規,不能輕易摘下來,如果別人要他們摘下頭巾,無疑是對錫克人的侮辱和挑釁。

印度男子在一些比較正式而又要求體現民族特點的場合,多數都穿「尼赫魯服」。這種服裝是印度民族獨立運動時期象徵印度民族精神的服裝,即「民族服裝」,有點類似於中國的「中山裝」,只不過上身稍長一些,扣子也多出幾排。另外,在現代城市,西裝革履打領帶的人逐漸增多。但鄉下的農民則仍以穿圍褲陶迪、三角褲和赤腳為主,印度中部和北部地區,冬天天氣較冷,在單衣外面披一條線毯或毛毯,即可禦寒過冬。

印度婦女的服裝則比較艷麗,主要有裙子、紗麗和緊身上衣等。裙子各式各樣,五顏六色,有些綉上花,爽心悅目,有些鑲上鏡片,光彩照人。紗麗是印度婦女最鍾愛的傳統服裝,不僅印度人喜歡,就是外國人也為之陶醉。在穿紗麗的時候,首先要穿上緊身上衣,將雙肩和胸脯緊緊包裹起來,而小臂和腰部完全裸露在外,下身要穿短褲或襯裙,然後將紗麗披在身上,一直到腳踝處。由於紗麗本身非常輕薄,容易透光,所以襯裙的顏色與紗麗要相配。印度婦女有個習慣,就是肚臍隨便露,但大腿小腿則萬萬不能露。

紗麗布料長度一般5-8米,寬度1.25米,質地從普通棉布到閃光絲綢等,刺綉圖案不拘一格,變化無窮。披戴方法雅緻多樣,因不同地區和個人愛好而有所不同,有的纏繞全身,有的連頭裹起,有的看起來好象是穿長袍,也有的地區婦女把紗麗披到兩腿之間,而最普遍的方法是從肩膀上纏著全身披戴和打折。婦女們喜歡隨著季節的變化而更換不同顏色的紗麗,夏季紗麗的顏色多為淺黃色、淺藍色、淺綠色等,冬季紗麗的顏色多為深紅色或淺紅色,雨季時多為深綠色。

紗麗受到印度各階層婦女的喜愛,不管是上層社會的顯貴夫人,還是終日忙碌的農家婦女,都穿著同樣式樣的紗麗,所不同的只是質地。名門貴族往往身穿絲綢紗麗,有的上面還鑲嵌無數寶石或玻璃鏡片,光耀奪目,她們往往有幾十條、上百條顏色不同、圖案各異的紗麗,根據自己的心情、愛好和場合選擇穿戴。而一般平民百姓,大多穿戴棉布或棉紗紗麗,件數也比較少。因其端莊含蓄而雅緻大方,紗麗也受到國際服裝設計大師的青睞,他們設計出新穎別致的紗麗,向全世界人民展示印度傳統服飾之王紗麗的無窮魅力。

印度穆斯林婦女習慣頭戴面紗,有些人甚至在吃飯或喝水時也不摘下來,北印度的穆斯林尤其如此。從前,穆斯林婦女不戴面紗不能出門,即使坐在轎子和馬車里也要戴面紗。現在,印度穆斯林婦女戴面紗的情況有所變化,有些較為開化或發達的地區,婦女並不戴面紗,但就多數地區而言,仍然戴面紗。印度穆斯林講究穿戴,穆斯林服裝式樣很多,根據不同地區和不同季節變化,衣服和帽子的種類及樣式不盡相同,其中以德里、勒克瑙、海得拉巴的服裝最為聞名。

加洛山區的土著加洛人穿衣服很少。絕大多數男子只穿一條三角褲,遮住下身,婦女在腰間圍一塊齊膝長的黑布,上身穿一件護胸衣,一些婦女裸露上身。非基督教男女頭上纏一條家織的布帶子,在特殊場合,戴一條鑲邊的紅綢子,頭巾裹成一圈又一圈,露著頭頂。有文化的加洛人和基督教徒,穿英國式衣服。

更多印度信息請參考 http://www.indiaabc.net/index.php/group_thread/view/id-2625

㈤ 描述印度服飾與民俗

至少在印度河文明時期,印度人已經開始講究服飾。人們普遍能夠享用棉布服裝。現存於德里印度博物館的出土文物證明,那時的城市文明已經相當發達,婦女喜歡佩戴項鏈。公元前5世紀時,亞裔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觀察到印度人用棉花織布制衣,感到十分新鮮和驚訝。棉花的用途很可能是印度人首先發現的。在公元前3世紀或前2世紀,中國人發明製造的絲綢已為印度人所知,但開始大量輸入印度則是在公元1~4世紀期間。6~7世紀時,印度人已能自己生產絲綢,主要為貴族和富人所用。由於氣候炎熱,印度古人多用一塊棉布裹身,十分便捷。大多數普通男女不穿上裝。在現存印度古代壁畫和雕刻中,女性通常都裸著上身。徐悲鴻在印度繪畫《愚公移山》時所用孟加拉男性模特,都裸著上身,應是現實勞動生活的反映。古代只有軍人和在印度的外國人等少數人穿縫制的服裝。北印度人在冬季使用質地較厚的頭巾或披肩保暖。
伊斯蘭教侵入印度後,使印度的服飾發生了變化。男性開始效法莫卧兒人穿綴有紐扣的服裝,女性則開始穿裙子、罩衣和戴頭巾。英國等歐洲殖民者在近代侵入印度後帶來了西方的服飾文化,使印度服裝文化呈現絢爛多彩的局面。18世紀時,印度教婦女普遍穿用的現代紗麗發展起來。紗麗的質地為絲綢或棉布,通常長4.5~8米,寬1.1~1.3米。穿時首端纏在腰際,中段繞過胸前,末端搭在肩上。紗麗在印度的地位與和服在日本略同。男性多穿棉布或紗布縫制的服裝。不同教派的服裝有所不同。例如,錫克教徒頭包紅巾,一眼就可以看出。在大城市,印度服裝在保持傳統的同時,也開始出現西化現象。
印度古代服裝雖然簡潔,但首飾卻富麗而又繁多。婦女普遍佩戴金銀和寶石飾品。她們使用的首飾包括耳環、耳墜、鼻飾、項鏈、項圈、手鐲、戒指、腳鐲等。這一傳統一直延續至今。印度婦女舞蹈時腳鐲聲聲,節奏明快,往往令人耳目一新。印度古代男子啊也戴耳環。現代男性戴戒指者頗多。

閱讀全文

與印度人的服裝是怎麼來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留學駕照怎麼辦 瀏覽:60
英國的一座橋叫什麼 瀏覽:222
義大利主帥踢什麼位置 瀏覽:336
義大利哪個城市的東西便宜 瀏覽:716
義大利面沒吃完怎麼保存 瀏覽:452
印尼最新新冠病毒有多少 瀏覽:936
30元相當多少越南盾 瀏覽:348
蝦皮本土印尼賣什麼最火 瀏覽:868
印度國防水平怎麼樣 瀏覽:771
英國高中成績怎麼算 瀏覽:931
義大利吃飯消費怎麼樣 瀏覽:652
一包印尼蝦片多少印尼盾 瀏覽:17
印度人為什麼不臟 瀏覽:960
義大利買的雷朋眼鏡怎麼也不便宜 瀏覽:221
義大利彩虹島在哪裡 瀏覽:435
印度多人騎車軍演要表達什麼意思 瀏覽:434
印度怎麼報道中國航天 瀏覽:847
印度人為什麼皮膚黑 瀏覽:480
越南dag中文是什麼意思 瀏覽:237
印度恆河文化怎麼看 瀏覽: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