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印度有可能比中國更早登上月球嗎
傾全國之力「載人登月」
印度早有打算載人登月。6年前,印度空間研究機構前主席卡斯圖里朗安就提出過「載人登月」計劃。但由於耗資巨大,批評者眾多,最後不了了之。現在,隨著經濟發展、衛星發射技術成熟,印度再度提出載人登月的宏偉目標。
印度空間研究機構主席奈爾是計劃的堅定支持者。「印度計劃於2014年發射載人航天器,在2020年實現宇航員登月。」奈爾接受《印度斯坦時報》時說,「這兩項計劃將完全由印度自主完成,印度將傾全國之力,調集國內最好的實驗室和研發機構參與這些計劃。」
不過,奈爾也強調,計劃需要政府的批准。據印度空間研究機構發言人介紹,印度一批頂尖科學家將在11月7日雲集印度科學院,研討「載人登月」計劃的可行性。「我們將根據研討結果,在年底前向政府遞交正式報告。」這名發言人說,「計劃的開銷預計超過1000億盧比(約合22億美元),耗時7至10年。」
根據計劃,印度會在2007年開始試驗發射並回收相關航天器,2008年將進行第二次試射。印度載人航天器將重達3噸,可載2名宇航員。載人航天器在升空16分鍾後與火箭分離,進入距地球400公里的環地軌道,初次飛行時間可能是1天,之後將延長到1周,而登月之旅則需要15天或1個月。
急於要趕超中國
印度多數媒體都高調支持「載人登月」計劃。有的媒體稱,是中國的飛速發展刺激印度「重新拾起耗資巨大的登月計劃」;也有媒體將登月上升到民族主義高度,稱「只有這樣才能抗衡中國在亞洲日益強大的政治和經濟影響力」。
其實,近兩年來,印度媒體一直在拿登月計劃說事。中國2003年實現載人航天後,「印度登月一定要領先中國」的言論經常見諸印度報端。印媒體認為,「印度要是能在2020年實現載人登月,將比中國早4年,可以奪回主動權」。
印媒體的急迫心情,在學界也頗有共鳴者。「沒有空間技術的印度註定永遠落後」是大多印度學者的共識。印度研究學院教授蘇布拉馬亞說,「印度在製造業領域已遠遠落後於中國,如果不抓住登月機會,將其作為刺激印度整體科研能力騰飛的一大舉措,印度與中國在空間領域的差距將會更大」。
「太空將是美國、俄羅斯、中國等主要國家未來競爭的戰場。我們不參加到太空開發中去,是非常不明智的。」印度空間研究機構主席奈爾說,「鄰國中國已經公開了登月計劃,印度不能落在後面,我們必須沖在一線。」
給宇航員起個印度名字
印度空間研究機構前主席卡斯圖里朗安曾說,科學家的設想再完美,如果領導人不感興趣,那也沒什麼用處。「航天是一項需要政府巨大投入的事業,必須說服政府領導人。」他的接班人奈爾也非常重視對政府高層的公關。印度媒體報道說,上個月,奈爾抓住拜見總理辛格的機會,向辛格演示了精心製作的幻燈片,詳細介紹了「載人登月」計劃。據說,辛格對計劃表現出「濃厚興趣」。
不過,印度的「載人登月」計劃能否成行,很大程度上還取決於印度百姓的態度。據統計,目前印度11億人口中,有1/4生活在貧困線下,許多人每天生活費不到1美元。因此,許多人要求政府與其花數十億美元進行「可能沒有結果的登月計劃」,不如將這錢用在提高教育、改善人民生活上。日前,印度空間研究機構已決定在全國發起一場大辯論,公開討論是否應進行「載人登月」計劃。
英語中對美國、俄羅斯、中國宇航員的稱呼各不相同,一般尊重各國的習慣叫法。為表明對登月和進入太空的決心,近日,印度空間研究機構還特地邀請了多位梵文學者共同討論,打算製造一個「有印度語言特色的英文詞」來專指印度宇航員
Ⅱ 有一出家人想辦護照去印度怎麼辦
辦理護照的一般程序為:
1.攜帶本人身份證或者戶口簿到戶口所在地派出所、公安分縣局出入境管理部門領取《中國公民因私出國(境)申請審批表》(以下簡稱「申請表」)
2.填寫申請表。
3.提交申請。提交申請時必須攜帶下列材料:
本人身份證或者戶口簿原件和戶口簿首頁、本人資料頁、變更頁及身份證的復印件。
填寫完整的申請表原件。
符合要求的彩色照片一張。
4. 領取護照。
當地出入境管理處受理申請後,審批、製作和簽發護照的時間是14個工作日。領取護照時,須攜帶本人身份證或者戶口簿、領取護照《回執》和200元工本費。
辦理護照具體程序為
中國公民申領因私普通護照須向戶口所在地的市、縣公安局出入境管理部門申請,其 (一般程序是):
(1)領取出境申請表:
本人(或委託親友)到戶口所在地的公安機關的出入境管理部門領取《中國公民出境申請表》時必須攜帶以下材料和證件:
①戶口簿;
②身份證或其他戶籍證明;
③工作證(退休證);
④與出境事由有關的相應材料(邀請信,擔保書等);
⑤介紹信。
(2)填寫《中國公民出境申請表》:
①填寫前,首先要仔細閱讀表格內的每項內容以及填表須知,如有不明白處要向入 境管理部門的工作人員詢問或通過有關咨詢服務機構幫助填寫;
②申請表格必須用鋼筆填寫,字跡要端正、清楚,不能潦草或塗改;
③此表一式四份,必須全部填寫,且每項內容必須一致;
④表格的右上角印有申請編號(四張表編號是一致的),申請人必須牢記,以便日後 查詢;
⑤標題後的括弧內應填寫本人申請前往國家或地區的名稱;
⑥「戶口所在地」的公安局和派出所的填寫,必須與本人戶口簿內的記載相一致;
⑦申請表內各欄填寫的要求。
「姓名」一欄,申請人的姓名必須與本人身份證和戶口簿上的記載相一致,必須用標准 漢字的正楷書寫,不得任意更改姓名,也不得填寫別名。 「外文譯名」一欄,必須按照本人漢語姓名的普通話讀音的漢語拼音字母拼寫,書寫 時分姓氏和名字兩部分,姓氏在前,名字在後,不得將姓氏和名字兩部分連在一起寫;復 姓連 寫,但也必須和名字分為兩部分書寫;少數民族語姓名,須按照民族語的讀音,用漢語拼 音字母名翻譯轉寫;如有的申請人姓名有其他拼寫形式,可以申請加註在備注頁中。
「身份證號碼」一欄,應根據公安機關頒發的本人正式身份證內的號碼填寫,不得填 寫臨時身份證內的號碼。沒有申領過居民身份證的申請人可以不填寫此欄或填寫」無」。
「出生日期」一欄,須與戶口簿和身份證中記載的出生日期(包括年月日)填寫一致。
「出生地」一欄,須與本人戶口簿上的記載一致,出生於中國的,填寫出生地的省或 自治區,直轄市,或香港,澳門,台灣;出生於國外的,填寫出生國的中文名稱。
「籍貫」一欄,必須與戶口簿的記載一致。
「民族」一欄,必須與戶口簿上記載一致。
「婚姻狀況」一欄,必須根據本人實際情況,填寫「已婚」,「未婚」,「離婚」和「喪偶」四種情況之一。
「文化程度」一欄,按照本人最高學歷填寫。
「政治面目」一欄,須按本人實際情況填寫「群眾」,「團員」,「中共黨員」或「某民主黨派」等。
「工作單位」一欄,須填寫本人工作或學習單位的全稱。沒有工作單位的可填寫「 退休」,「退職」,「退學」,「待業」等。
「職務」一欄,須填寫本人現在所擔任的實際職務,或本人所從事的職業。
「職稱」一欄,應按照有關部門實際評定的本人專業技術職稱填寫。沒有經過評定職 稱的,可不填寫。
「地址」及「電話」二欄,無論是工作單位的地址電話,還是家庭住址的地址電話,都必須填寫詳細地址,包括區,縣,鄉鎮,街巷名稱,門牌號碼,郵政編碼等。 「本人簡歷」一欄,須填寫從上小學開始的主要學歷和工作經歷,包括起止年、月、單位名稱和本人職務等,要連續填寫到填表日期止,中間不得有時間間隔或中斷。
「出境事由」一欄,根據本人要求出境的實際理由和邀請信的邀請內容填寫「探親」, 「訪友」,「旅遊」,「定居」,「留學」,「研修」等。
「單程或雙程」一欄,除出國出境「定居」者應填寫「單程」外,其他出國事由者,均應填寫「雙程」。
「偕行不滿16歲的兒童」一欄,如大人和兒童共同申領一本護照的,須填寫此欄。 分別申領護照者,則無需填寫。
「在境外期間的經濟擔保和經濟擔保人情況」一欄,須填寫擔保人的姓名,年齡,國 籍或籍貫,與本人關系等。
「自費留學就讀學校」一欄,填寫前往國家留學就讀的學校的名稱(全名)。
「留學生類別」一欄,應根據本人出國學習的性質填寫,出國讀語言的填「就讀」,讀專科學校的填「專科」,讀大學或接受大學以上教育的填「留學」。
「所讀專業」,「所讀學位」,「學年」,「開學日期」幾欄,申請人應根據國外(境外) 校方所發的「入學通知書」規定的有關內容填寫。
「國內外主要親友」一欄,國內親屬主要指直系親屬和近親屬,國外的親友主要是聯 系密切的,且須填寫其在國外的住址(中英文均可)。
「備注」一欄,須填寫本人申領護照的理由或憑據,如出國工作的填「工作聘書」或「 合同書」;出國留學就讀的填「入學通知書」,「經濟擔保書」;出國探親定居的填「邀請信」等 。
(3)遞交《中國公民出境申請表》:
①按填表要求填寫完《中國公民出境申請表》後,須經所在單位黨委或人事保衛部門蓋章,如系待業人員須經所在街道辦事處或派出所蓋章;如系農村戶口,須經所在農 村鄉鎮黨委一級部門蓋章;
②開具《因私申請出國介紹信》一封(由在申請表格上蓋章的單位在蓋章的同時開 具),介紹信台頭應當寫當地公安機關出入境管理部門,內容寫同意申請人前往XX國家(或地 區)探親訪友,定居,留學等;
③拍好護照照片(一般為小二寸、近三個月內的黑白或彩色免冠正面照片)並按要求貼在《中國公民出境申請表》上。此外至少另外准備2~3張同樣的照片並在照片背面寫上 本人姓名;
④准備好有關出國出境的證件材料,如邀請信,擔保書,入學通知書等的復印件 ;
⑤准備好本人戶口簿、身份證、工作證或其他戶籍證明,或「學生證」、「待業證」、「離退休證」、「辭、退職證明」、「職稱證」等。
⑥到公關機關的出入境管理部門遞交已填寫完畢的《中國公民出境申請表》及 國外(境外)邀請信,擔保書,單位介紹信,戶口簿,工作證及學生證或待業證,離退休證,身份證和本人照片等。 如因特殊原因申領加急護照,必須在遞交材料的同時特別說明。
⑦等候護照:
公安機關的出入境管理部門接受本人所遞交的申請表格和相應材料並審核後即可做出是否批准同意申請人的申領護照決定,並一般在30天內(地處交通不便偏僻的在60天內, 加急的一般在一周左右)即可通知申請人。交表時務必記住本人的申請編號以便查詢。
⑧領取護照:
當公安機關受理本人的申領護照材料後,須經過審核和製作護照的過程,申請人可在規定 的時間之內耐心等待並可按遞交材料時約定的時間或在接到公安部門的通知後前往領取護照 和出境登記卡。
Ⅲ 印度有什麼開掛的事讓人大開眼界
趣事一:印度大街上有一種小吃,我們在這里的每座城市都能看到,就是一種油炸的面團果子,先摁破,往裡面澆上醬汁,再放到一種乾乾的圓筒小葉子裡面交給食客,貌似那種醬汁是韭菜之類的食物組成,最奇特的是,小攤販會用左手大指姆摁破那個油炸果子,再往裡面添加調料。
趣事四:加爾各答的博物館,門票對於印度人來說相當便宜,一張門票也不過5盧比,摺合人民幣也就5角,可是對於外國人的票價就高得離譜了,居然要100盧比,10元人民幣啊,我們當時覺得不可思議,為什麼貴那麼多?要不要那麼誇張?我們接受不了,決定不進去了,就在門口照照就好,門口有很多印度大學生,在我的主動吆喝下,都靦腆的配合我們拍照,雖然不是傾國傾城的印度美女,但也聊勝於無了。參觀維多利亞博物館,在進入買票時,售票大叔問我,是不是印度人,我當時聽成是不是用印度幣購買,於是我回答是,結果大叔居然就真賣出印度人門票:10盧比,摺合人民幣1元,我能說幸運嗎?不過一思量,為何大叔要賣出印度人門票?難道我很像印度人?難道我很黑?進入博物館時,警察大叔也有驗票,在他看票後再看看我們,居然還是繼續放行,瞬間信心跌到低谷~~~ 早知如此,那我們就該在去博物館時買印度本國人票了!後來仔細回想,在加爾各答,有很多華裔,再加上當時我穿的類似印度旁遮普服飾的花衣服,故而賣票大叔警察大叔認為我是印度人,是可以理解的。
參觀博物館時,裡面有張貴族畫像,乍眼一看,居然和P先生非常像,瞬間驚呆,想讓他留影合照,並問管理人員,是印度貴族嗎?管理人員答是英國貴族,我就讓管理人員比較畫像人物和P先生是不是很像,那位管理人員定睛一看,看了看畫像,再看了看P先生,也興奮得不行,立馬笑了,說確實很像,我當時就請求管理人員讓P先生和畫像照一張,當然這是悄悄對管理人員說的,裡面的規矩是不讓照相的,其實我這是充分發揮國際公關能力,哈哈哈!管理人員開始說合影不行,政策不允許,但看到參觀人群不多了,就悄悄對我說,趕緊合影一張,他自己居然立馬溜號走開,裝作沒看見,我能說,他很上路嗎?於是,我立馬掏出手機,偷偷摸摸咔嚓一張,我們笑了,管理人員也笑了,管理人員讓我們在不許照相的地方都合影了,大家都是醉了~~~當時旁邊還有一個印度的年輕家庭,其中的年輕父親用詫異加略為憤怒的眼神瞪過來,我們立馬像做賊一樣的轉身溜走~~~心虛啊~~~心裡直默念:印度大哥,別盯那麼緊行嗎?我們只是因為某種特殊原因拍一張而已啊!事出有因,事出有因!
Ⅳ 印度買武器的錢都是從哪來的
印度是一個經J總量位居世界前列的大國,2018年GDP為2.73萬億美元,排名世界第7位,從這個角度來看,印度還是比較有錢的;同時印度也是一個經J發展水平較為落後的發展中國家,2018年人均GDP為2036美元,排名世界第141位,從這個角度來看,印度的確又很貧窮。為了實現成為「有聲有色大國」的戰略目標,印度在軍備建設方面還是投入了不少本錢的,2018年軍費開支達到506億美元,排名世界第4位。
以印度購買126架先進中型戰斗機項目為例,涉及合同金額上百億美元,早在2006年就開始啟動,結果一次次招標,一次次流產,直到今天都還沒有最終結果。但是在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看來卻是另外一種效果,給人的感覺就是印度隔三岔五地都會采購幾十上百億美元的軍火,簡直就是揮金如土嘛(實際上這些訂單真正能夠落實下來的很有限)。於是大家都會調侃:三哥又開始飄了,估計是又挖到了神廟裡面的祖傳黃金。所以不能隨便嘲笑三哥錢多人傻,其實人家的套路還是很深的。
Ⅳ 特里莎修女的詳細介紹
1910年,特里薩修女生於馬其頓一個富裕的家庭。12歲時萌生了做修女的願望,18歲遠赴印度受訓成為修女,27歲發終身誓願並升任女修道院院長。自38歲起,她開始了在加爾各答貧民窟為赤貧者、瀕死者、棄嬰、麻瘋病人服務的生涯。在她的心目中,窮人比富人更需要尊嚴,窮人在價值的等級中至高無上。40歲時,建立「仁愛傳教修女會」。她獲得過多個國際性獎項,1979年獲諾貝爾和平獎。1997年,這位身材矮小、廣受愛戴的修女,平靜地離開了人間。
貧民區學校
1948年,38歲的特里薩修女離開愛爾蘭的羅瑞托修道院,來到印度加爾各答。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脫下了羅瑞托修女穿著的藍色的道袍,改穿印度平民婦女常穿的白色棉紗麗。
特里薩修女是在車站後面的貧民窟展開工作的。這里到處是破爛不堪的小木屋和衣衫襤褸的臟孩子。有一天,一個說孟加拉語的小孩,向特里薩修女要東西,這個孩子只有一條腿,而且斷肢處還在流血。特里薩修女准備取葯給他包紮時,小孩卻說他想要吃的東西,邊說邊做出吃東西的樣子。此時她身上只有五個盧比,於是很抱歉地對小孩說:「我是個窮修女,我只能替你包紮傷口。」正准備幫他塗葯的時候,小孩突然抓過葯品,叫著「這個給我」,便拄著拐棍向貧民窟跑去。想了解究竟的特里薩修女緊跟著小孩跑進一個小窩棚,窩棚裡面漆黑一片,隱隱約約地可以看見木板上躺著一個婦女,在她身邊還有一個嬰孩和一個約五歲的女孩,三個人骨瘦如柴,目光呆滯,非常虛弱。她用孟加拉語與他們交談,知道了小孩叫巴布,八歲了,那個婦女是他的母親,患有結核病,窩棚里的另外兩個小孩是他的弟弟妹妹。特里薩修女只能把她所帶的維生素丸給了他們,那婦人十分感激,向她行合掌禮,並說:「這里邊還有生著病的老婦人,也請你看看她。」特里薩修女聽到這句話,內心受到了很大的震動:為什麼窮人會有那麼善良的心?自己患著病,還關心著別人呢!
那一天,特里薩修女連續看望了許多家庭,獨腿的巴布和一些小孩一直好奇地跟隨著她。巴布還請求特里薩修女第二天再來。
白天的經歷讓特里薩修女難以入睡,這些可憐的孩子們不但沒有飯吃,沒有衣穿,甚至連自己的名字也不會寫,不會數最簡單的數字,將來長大了怎麼辦?要從根本上解救這些孩子,莫過於讓他們掌握知識!於是,在貧民區里辦一所露天學校的想法,在特里薩修女的頭腦中成熟了。
第二天,在一塊大樹下面的空地上,特里薩修女宣布那裡就是教室,地面就是黑板,願意念書的就坐下來。經過她的耐心說服,巴布首先坐了下來,接著又坐下了四個孩子。特里薩修女饒有趣味的講課,漸漸地吸引了他們,其他的孩子也慢慢地走近了大樹。等到第二天特里薩修女再次來到大樹下的時候,發現這里已經用破布、木板等物搭起了一座帳篷,坐在裡面的小孩也比昨天多得多了。巴布告訴她,「這個棚子是大家幫著蓋的,我把朋友都找來上課了。」
就在這簡陋的「教室」里,特里薩修女除了教孩子們一些簡單的讀讀寫寫之外,還教他們衛生常識,比如刷牙、洗臉、洗澡等。她還親自帶孩子們到井邊,一個個教他們如何洗澡。貧民窟的婦女們將這些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很快地,她們也仿效特里薩的做法,替自己的孩子洗澡了。
特里薩修女在貧民窟辦露天學校的事兒很快就傳開了,一個星期後,來聽課的孩子達到了一百多人,後來又增加到了五百多人。
加爾各答是印度貧窮人口聚集的城市。由於貧窮,棄嬰之多,景象之慘,實在是人世間少有的。繼興辦貧民學校之後,特里薩又和別的修女們一起,承擔了收養那些骨瘦如柴、疾病纏身、先天殘疾的棄嬰的工作。
修女們不僅收養丟棄在修道院門口的嬰孩,還抱回了其他地方所見的棄嬰,有些窮人甚至還將自己養不起的孩子也送過來。棄嬰收養的數目越來越多,產生的影響也越來越大,於是購買葯品、奶粉及糧食的經費就出現了經常的短缺。但奇怪的是,每當發生這種短缺的時候,必定會有人送來金錢、食品、葯品、衣服等,幫助她們渡過難關。
臨終關懷院
在印度之外,特里薩修女和她的同道們廣為人們所知,是在她們為垂死者的服務被報道後開始的。在大部分人眼中,喂哺營養不良的兒童,給窮人送米送飯之類的事,並沒有什麼特別;但是在一個人口爆炸到讓人絕望的國度中,為一些即將要獻給死神的,只能再活幾小時或幾天的人建造家園,則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因為,在世界的任何其他地方,你都找不到特里薩修女在這項工作上所顯示的那種精神——對任何苦命人的無條件的尊重。
記者邁克爾·左美士曾經介紹過特里薩修女在加爾各答的第一間臨終關懷院,他說:一天,有一個垂死的人躺在緊靠甘貝爾醫院外面的路上。特里薩修女試圖把他送進醫院,但是,當她拿著葯物從葯房跑回來時,那個人已經死了,躺在地下的他無一人問津。特里薩憤怒了,她說:「他們對貓,對狗,都比對自己的同類兄弟好。如果是他們自己心愛的寵物,他們絕對不會讓它們這樣死去!」
特里薩修女經常會遇上此類事情。有一天,她發現一位老婦人倒在路上,像是死了一般,破布裹著的腳上爬滿了螞蟻,頭上像是被老鼠咬了一個洞,殘留著血跡的傷口周圍爬滿了蒼蠅和蛆蟲。特里薩替老婦人測量呼吸與脈搏,發現老婦人似乎還有一口氣,就趕緊把老婦人送到了附近的醫院。醫院得知是位無家可歸的老人,便不予接收,但特里薩修女態度堅決:「老奶奶是否有救的責任不在醫院,但作為醫院想辦法給予治療卻是必須的!」迫於特里薩修女的義正辭嚴,醫院才對這個垂死的老婦人予以治療。
特里薩修女決定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善這種狀況。因為,街頭上的死屍何止一具,每天早上在加爾各答的街道上收集屍體,就如同收集垃圾一樣。珍珠海貧民區的窮人們曾湊集錢財,為垂死的人蓋了一間等死屋,這僅僅是一間擺著兩張床的簡陋的屋子,卻有著一個充滿詩意的名字——「清心之家」。但這間等死屋很快就關門大吉了,這是由於附近居民的強烈反對,他們害怕聞到死亡的腐臭。
特里薩修女來到加爾各答市衛生部門,衛生部門的一位熱心的官員接待了她,並帶她來到加爾各答著名的卡里寺院,寺院答應免費借出供信徒朝拜後休息的一處地方,給她們使用。
找到了這個為貧困的病人提供休養的場所後,僅僅一天時間,修女們就將二十多位最貧困、最痛苦的人安頓了下來。
一天,在離垃圾堆幾米遠的地方,特里薩修女發現了一副鬼一般的骨架,那幾乎是一副嶙峋的、被紙一般的人皮包裹著的骷髏,但他還有一息殘存,而蛆蟲已經開始侵蝕他的肌膚了。特里薩修女把老人搬進一間蓋了蔭篷的大堂,喂他進食,清潔他凄涼的、黏滿便溺的身體,還從老人的傷口裡清除蛆蟲。
「你怎麼能夠忍受我的臭味?」那衰弱得要死的人輕輕地喘道。
「比起你身上的痛苦,這根本算不了什麼。」她輕輕地回答。
老人很自信地嘀咕著:「你不是這里的人。這里的人不會做你做的事。」在垂死之際,他努力使自己微笑:「你是應當受到贊美的。」
「不,」她以微笑回報:「應當受到贊美的是你,你不要贊美我。」
還有一位老人,在搬來的那天傍晚就過世了,臨死前拉著特里薩修女的手,用孟加拉語低聲地說:「我一生活得像條狗,而我現在死得像個人。謝謝了。」
正是這位貌不驚人的修女,曾經讓無數被世俗社會拋棄的人,在生命的最後幾個小時里,獲得尊嚴的補償。
麻瘋病康復中心
麻瘋病在民間又叫蠟燭病,因為患病後,人身體的某些部分會像被火燒熔的蠟燭,慢慢潰爛掉,直至最後死去。二十世紀中葉前後,這種病在印度十分猖獗,據當時估計,全印度大約有五百萬麻瘋病患者,僅加爾各答就有八萬之多。
整個社會對麻瘋病充滿恐懼:病人被家人遺棄,流落街頭或躲藏荒郊野外,或被困在山洞中;而一些健康的人見到麻瘋病人,也會趕緊躲避甚至會向他們扔石塊;警察見到了麻瘋病人,甚至持槍要他們抓去投入到集中營……
一天,市政府衛生部門的一位官員找到特里薩修女,希望她的「仁愛傳教修女會」能協助照顧那些因麻瘋病而病倒在街頭的患者,政府可提供一個適當的地方,以便把患者集中起來。年輕的修女們感到為難,因為修道院的工作已經很多,除了貧民區學校、兒童之家,還有臨終關懷院,如今要再添一所麻瘋病人康復中心,已經力不從心。但是,特里薩修女很痛快地答應了這位官員,因為對她而言,無私的仁愛就是天主,她想得更多的是可憐的麻瘋病人。
1969年,在加爾各答郊外一個叫第達加的地方,由仁愛傳教修女會創辦的第一所治療麻瘋病的康復中心成立了。這是坐落在一塊緊靠鐵路路基的廢置的地皮上,用麻布袋、竹竿、鐵皮、瓦片等作為建築材料,再加上豐富的想像力構築而成的小屋,小屋的屋頂部分搭蓋在露天排水渠的木樁上。
特里薩和修女們開始找尋那些被親友和家人趕出家門的麻瘋病患者,經常走進散發著惡臭的破屋,驅趕麻瘋病患者傷口上蠕動著的蛆蟲和在傷口上舔食的蒼蠅,為他們注射葯劑,包紮傷口,撫慰他們那顆受到傷害的心靈。
第達加麻瘋病康復中心開始服務的那天,特里薩修女特地用手撫摸每一位麻瘋病人的身體和手,以此來表示對每位病人的關懷。她親切地對大家說:「請振作起來,天主絕對沒有拋棄你們,讓我們大家一起努力吧。」那些潰爛掉手指頭的婦女,失去了雙腿的老人,爛掉了耳朵的小孩……頓時感到一股暖流通過全身,增添了戰勝病痛的信心。
但是,對於每位麻瘋病患者來說,醫學上的奇跡並不能同時把他們額頭上的「麻瘋病」刺青刮掉,治癒出院後的患者仍遭到社會上的歧視,沒有人願意僱用他們。所以,病人為了繼續留在受保護的醫院內,不惜撕破結痂的傷口……
面對著麻瘋病康復者在回歸社會時出現的種種現實問題,仁愛傳教修女會創辦的這些康復中心開始安排痊癒後的病人參加的職業訓練——讓一些病人從事為自己紡織綳帶,製造自己的葯囊之類的簡單工作;也有一些人在麻瘋病康復中心內的木工工場、造鞋工場、磚窯和小農庄工作,用他們自己的勞動保障自己的基本需要;或耕作自己的稻田和麥田,使他們自給自足。特里薩修女還弄來了一台舊式印刷機,讓病人們用它印一些傳單和報紙,藉此重新投入生活並賺點錢。為了能讓病人們過上與正常人相同的生活,每逢到了聖誕節,特里薩修女總要安排他們參加子夜彌撒,還組織他們演出話劇,協助修女們派發聖誕禮品,參加午餐音樂會,等等。
總之,住進康復中心的麻瘋病人,無論在哪一方面都能享受到正常人的樂趣,都能過上正常人的生活,他們重新享有了正常人的尊嚴。
摘自《仁愛一生》屈雅君等編譯珠海出版社2002年1月版
特里薩修女的話:
我們常常無法做偉大的事,
但我們可以用偉大的愛去做些小事。
-----特里薩修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