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人如何點頭

印度人如何點頭

發布時間:2025-09-04 17:22:26

㈠ 同樣是表達贊同,為什麼中國人點頭而印度人確是搖頭呢

通常我們的習慣是點頭yes,搖頭no,印度卻恰恰相反,點頭no,搖頭表示yes,用點頭或搖頭表達是或否屬於肢體語言,很多人認為全世界的通用語言是英語或者西語,但實際上,肢體語言才是全球通用的,因為每個人都會,每個人基本都可以通過肢體語言大致判斷出對方想要表達的意思。

印度的等級制度導致人們很難去說no,所以點頭的表達方式也是完美的妥協,給人留有表達的餘地,很多外國遊客到印度旅遊特意觀察了印度人的這種習慣,但是本地人很少注意到,看來這種習慣已經在印度人心裡根深蒂固,不只是生活方式的形成了。

㈡ 印度的禮儀習慣

印度人大多信仰印度教,佔80%。其次為伊斯蘭教、基督教、錫克教。印度人喜歡把月亮比作一切美好事物。
印度人見面問候應遞英文名片,英語是印度的通用語言。雙方見面時,都要用雙手合十在胸前致意。口中念著:「納瑪斯堆」(梵文:「向您點頭」,現在表示問好或祝福)。晚輩或者小輩在行禮的時候彎腰摸年長者的腳,這樣表示對長輩的尊敬。印度男子是不能和婦女握手。現在印度社會還有許多家庭婦女忌諱見陌生男子,不輕易和外人接觸。特別是一些有錢人家的婦女。但如果邀請男人參加實社交活動時應請他們偕夫人同來。一般關系的男女不能單獨談話。
用右手拿食物、禮品和敬茶,不用左手,也不用雙手。就餐的時候,印度教徒最忌諱在同一個容器里取用食物。也不吃別人接觸過的食物,甚至別人清洗過的茶杯,也要自己再洗滌一遍後才使用。 喜歡分餐進食,注重菜品酥爛,一般口味不喜太咸,偏愛辣味。主食以米飯為主,對麵食中的餅類也感興趣。
印度人是用搖頭表示贊同,用點頭表示不同意。人們用手抓耳朵表示自責;召喚某人的動作是將手掌向下擺手指,但不能只用一個指頭;指人時也要用整個手掌,不能用一兩個指頭。
到印度廟宇或家庭做客,進門必須脫鞋。迎接貴客時,主人常獻上花環,套在客人的頸上。花環的大小長度視客人的身份而定。獻給貴賓的花環既粗又長,超過膝蓋。禮儀培訓4008 190088。給一般客人的花環僅到胸前。妻子送丈夫出遠門,最高禮節是摸腳跟和吻腳。到印度家庭做客時,可以帶水果和糖果作為禮物,或給主人的孩子們送點禮品。
不吃菇類、筍類、木耳。信奉印度教和錫克教的人,忌諱吃豬肉,牛肉。他們一般不喝酒,因為喝酒是違反宗教習慣的。但有喝茶的習慣,方式是「舔飲」,也就是把奶茶盛在盤子中,用舌頭舔著喝。印度人最不喜歡吃大葷,吃素食的人較多,等級越高,吃葷越少。喜歡中國的粵菜、蘇菜。
印度人忌諱白色,習慣用百合花作悼念品。他們忌諱彎月圖案,也視1、3、7為不吉祥數字,和印度人交談,要迴避有關宗教矛盾、和巴基斯坦的關系、工資以及兩性關系的話題。印度人太多數還是很保守的
印度人把牛當作是神物,印度人忌諱吃牛肉,忌諱用牛皮製品。牛在他們心中就是一種信仰。他們也崇拜蛇,視殺蛇為觸犯神靈。印度人忌諱用澡盆給孩子洗澡,認為是「死水」,是不人道的行為。我們去印度旅遊或者學習工作,一定要先了解印度人的一些行為習慣,這樣在印度才不會和印度人的行為習慣起沖突。贏在舉手投足間。
你是要去印度玩兒嗎?我去年去的還不錯,空氣什麼的很好!

㈢ 急!什麼國家的人 點頭代表NO 搖頭YES

阿爾巴尼亞人習慣以搖頭表示贊同,點頭表示不同意. 這個有人提出過·~~ 應該是對的吧 給過分的

㈣ 印度人為什麼用搖頭表示同意、點頭表示反對呢

這個說法是錯的,或至少不是印度的主流情況。所謂「印度人搖頭同意點頭反對」是中國人對印度的最大誤解之一。

正確的是,印度人表示同意的動作是柔和、愉快的偏頭、歪頭或左右搖晃,表示反對時還是會搖頭,但神情和動作都有所不同。

(4)印度人如何點頭擴展閱讀:

印度人的風俗習慣:

第1、印度的治安很差

由於人口眾多,資源有限,缺乏管理,大多數印度居民都沒有正常的工作,生活都非常的窮苦,只能做一些小本買賣維生活,甚至依靠乞討或者偷竊打劫來解決溫飽問題。而且印度警察的待遇非常低,很少有人去好好管理治安問題。所以,無論在白天還是晚上,印度女人是很少單獨出門的。

2、印度的廁所

在印度的大街上,隨處都能看到露天廁所,印度人不僅缺乏管理,隨地大小便,而且環境非常不好,臭氣熏天。因此,印度還被稱為「全球最大的露天廁所」。

3、印度的女性

在印度,女人的地位非常的低下,結婚後的女人更是如此。她們每天要低三下四的伺候丈夫,而且百依百順。如果女人不會生孩子,就要遭受全家人的嫌棄,甚至還會送回娘家,一生都要在痛苦中度過。

4、印度人用手吃飯

在印度,吃飯一般不用筷子和勺子,他們都會用右手來抓飯吃,這是印度從古自今流傳下來的習俗,他們認為食物是上天所賜,用手抓著吃,表示對食物的敬重之情。

5、印度的火車外掛

印度的經濟不是特別的發達,導致印度的交通不完善,再加上印度的人口又多,所以在印度的火車站,常常就會出現火車外掛這一幕。在印度一年因乘火車造成意外身亡的人數高達數萬人。希望印度把這個問題重視起來,多學學咱們中國,竭盡全力的把交通搞好。

㈤ 印度的禮儀及禁忌

1. 在印度,相互交往時十分注重禮節。印度人與友人見面時,通常會雙手合掌或舉手,並口念「納馬斯卡拉」(Namaskara),意為「向你致意」。合掌或舉手的姿勢、高低都有講究,對長輩宜高,以示尊敬;對平輩宜平,以示對等;對幼輩則低,以示關懷。有時也相互擁抱,兩手互搭對方肩膀,以示親熱。
2. 與印度人交往時,除非關系極好,否則不要以名字相稱,而應該稱為某先生、某夫人、某小姐。印度一般是名在前,姓在後,印度男子一般稱呼姓氏,女士一般稱呼名字。
3. 印度人特別是上年紀的老人和錫克教的人,討厭吸煙,不要在他們周圍或家裡吸煙或敬煙,更不要向婦女敬煙。
4. 與印度人談話,話題應以家庭、教育、電影、美術、美食和文化為好,應迴避宗教斗爭、鄰國關系、工資、兩性等話題。印度人表示肯定或者同意的動作是搖頭,表示否定不同意則是點頭。
5. 印度人十分的好客,他們對於應邀的或突然來的客人都很熱情。飯前飯後要洗手,在傳統的家庭或農村,客人一般與男人、老人、孩子先吃,婦女則在客人用過之後再吃。不同相別的人同時進餐,不能同異性談話。
6. 睡覺時,不能頭朝北,腳朝南,據說閻羅王住在南方;晚上忌說蛇;節日喜慶的日子裡忌烙餅;嬰兒忌照鏡子,否則會變成啞巴;3和13是忌數,因為濕婆神有3隻眼睛,悉皮陵第三隻眼睛是毀滅性的,13是因為人死後有13天喪期;婦女在懷孕期間,忌做衣服、照相;忌用左手遞接東西。
7. 印度人喜愛紅色(象徵活力、蓬勃向上)、藍色(象徵真誠)、紫色(象徵寧靜)、金黃色(象徵光輝燦爛)、綠色(象徵和平),不喜歡黑色、灰色和白色。
8. 印度人一般以大米、小麥為主食,多採用燉、燒、煮、烤等烹飪法;調味喜用咖喱、辣椒和黃油,不喜食油膩。
9. 進入印度的廟宇或清真寺,要脫去鞋子,要跨過門檻而不能踩著門檻而過。光腳進寺廟,事先要在入口處洗好腳以表示禮貌。
10. 印度人的基本社交禮儀包括:用搖頭表示贊同,用點頭表示不同意;用手抓耳朵表示自責;召喚某人的動作是將手掌向下擺手指,但不能只用一個指頭;指人時也要用整個手掌,不能用一兩個指頭。

㈥ 印度人的基本社交禮儀有哪些

1、印度人是用搖頭表示贊同,用點頭表示不同意。

人們用手抓耳朵表示自責;召喚某人的動作是將手掌向下擺手指,但不能只用一個指頭;指人時也要用整個手掌,不能用一兩個指頭。

2、用右手拿食物、禮品和敬茶,不用左手,也不用雙手。

就餐的時候,印度教徒最忌諱在同一個容器里取用食物。也不吃別人接觸過的食物,甚至別人清洗過的茶杯,也要自己再洗滌一遍後才使用。喜歡分餐進食,注重菜品酥爛,一般口味不喜太咸,偏愛辣味。主食以米飯為主,對麵食中的餅類也感興趣。

3、印度人相見應遞英文名片,英語是印度的商業語言。

主客見面時,都要用雙手合十在胸前致意。口中念著:「納瑪斯堆」(梵文:「向您點頭」,現在表示問好或祝福)。晚輩在行禮的時候彎腰摸長者的腳,表示對長輩的尊敬。

男子不能和婦女握手。許多家庭婦女忌諱見陌生男子,不輕易和外人接觸。但如果邀請男人參加實社交活動時應請他們偕夫人同來。一般關系的男女不能單獨談話。

4、到印度廟宇或家庭做客,進門必須脫鞋。

迎接貴客時,主人常獻上花環,套在客人的頸上。花環的大小長度視客人的身份而定。獻給貴賓的花環既粗又長,超過膝蓋。給一般客人的花環僅到胸前。妻子送丈夫出遠門,最高禮節是摸腳跟和吻腳。到印度家庭做客時,可以帶水果和糖果作為禮物,或給主人的孩子們送點禮品。

5、擁抱:

若久別重逢,或將遠行,或有大事發生等,則要擁抱。擁抱時,彼此將雙手搭在肩上,先是把頭偏向左邊,胸膛緊貼一下,然後把頭偏向右邊,再把胸緊貼一下,有時,彼此用手撫背並緊抱,以示特別親熱。

閱讀全文

與印度人如何點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尼雅加達按摩店叫什麼 瀏覽:445
伊朗教士叫什麼 瀏覽:894
印度為什麼一直增兵 瀏覽:197
什麼時候可以進入英國國籍 瀏覽:825
去伊朗的餐廳需要注意什麼 瀏覽:587
在印尼哪裡有賣海天蚝油 瀏覽:829
中國文化寺在哪裡 瀏覽:713
如何彰顯中國人的文明自信 瀏覽:860
美國援助英國多少武器 瀏覽:136
中國水龍怎麼吃 瀏覽:317
印度尼西亞的海岸線約多少 瀏覽:253
義大利烤麵包怎麼吃 瀏覽:331
義大利一歐可以買什麼 瀏覽:871
伊朗匯過來的人民幣怎麼接收 瀏覽:420
伊朗為什麼把石油存放在中國 瀏覽:342
越南話旅遊怎麼說 瀏覽:502
未來四年中國有哪些發展 瀏覽:685
目前國內如何去越南 瀏覽:150
嫁到了印尼是什麼歌 瀏覽:69
德國楷樂鍋具為什麼是中國生產呢 瀏覽: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