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怎麼分辨印度種姓 印度人是怎麼區分高低種姓的
1、看語言:
印度的官方語言是英語,但實際上很多印度低種姓和賤民們是不會說英語的。英語是印度高種姓之間交流的語言,在印度當地是一種能體現高種姓身份的榮耀。
一個不會英語的人是永遠都不可能融入會英語的圈子中的,所以會英語也可以被我們視作區分印度高種姓和低種姓之間的方法。
2、看膚色:
一般情況下膚色越白那很可能就是高等種姓,而那些棕色皮膚的也是原居民,也就是低等種姓。
3、看婚姻:
在印度高種姓娶低種姓是一種習慣,但是高種姓嫁給低種姓卻是種罪惡。印度高種姓和低種姓之間是不能結婚的,但實際上這種規定只局限在印度高種姓的女子和低種姓的男子之間,如果是印度高種姓的男子想娶低種姓的男子的話,是可以被接受的。
(1)印度人如何炸油擴展閱讀:
種姓制度是曾在印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等國[1]普遍存在的一種以血統論為基礎的社會體系,其中以印度最為嚴重。又稱賤籍制度。
這一制度將人分為4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和達利特。
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以及享受奉獻的權利,主教育,受眾剎帝利,負責壟斷文化教育和報道農時季節以及宗教話語解釋權;
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婆羅門思想的受眾,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主政軍,負責守護婆羅門階層生生世世;
第三等級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主商業;
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飯的高級傭人和工匠組成,是人口最多的種姓。被認為低賤的職業。
在種姓制度中,來自不同種姓的父母雙方所生下的後代被稱為雜種姓。
參考資料:網路-種姓制度
❷ 印度人為什麼不吃牛肉
印度人大部分信奉印度教,宗教對飲食有著很大的影響。眾所周知,牛在印度人心目中極為神聖。盡管很多牛在大街上游盪,但在餐館里,在任何招待會上,你是決不會吃到牛肉的。在印度去吃麥當勞,別忘了不要點牛肉的「巨無霸」,因為那裡只有羊肉的。外國人要想吃牛肉,只能到穆斯林聚居的專門店鋪去買,拿回家自己做。
由於宗教的原因,印度的素食者特別多。請印度人吃飯,先要搞清楚對方是不是素食者,否則會很尷尬。嚴格的素食者,是連雞蛋也不吃的,但牛奶一般都喝。有些虔誠的印度教徒,吃飯前還要做禱告。有一次,請印度朋友來家吃飯,大家落座後,突然發現一位朋友閉上了眼睛,嘴裡好像還在默念著什麼,片刻之後,才睜開眼睛開始吃。
❸ 古印度四大等級
追根溯源,種姓最初是根據人們的膚色和從事的職業來區分的,膚色較白皙的是上等雅利安人,是高種姓;膚色黝黑的一般是下等人或達羅毗荼人,屬於低種姓。祭司、僧侶階層是婆羅門,國王和武士階層是剎帝利,商人、手工業者階層是吠舍,農民以及為上述3個階層服務的勞動者是首陀羅,從事與糞便、屍體等不潔之物打交道工作的是達利特。
然而,這是幾千年前的情況了。隨著社會的發展變革,勞動分工愈發細致,人民的遷徙更加頻繁,種姓間的通婚也逐漸增多,又產生了成千上萬的亞種姓,比如放牧的種姓,釀酒的種姓、榨油的種姓等等。
如今,僅僅靠印度人的膚色或職業來判斷其種姓,並不靠譜。舉個例子,印度現任總理莫迪在印度人中算是膚色比較白的,而且貴為國家元首,怎麼也得是婆羅門或剎帝利階層吧?莫迪出身於古吉拉特邦的「甘琦」亞種姓,絕對的低種姓弱勢群體。
古代印度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它和中國、埃及、巴比倫並列為東方的四大古國。勤勞、勇敢的印度人民,曾經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為人類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但是,幾千年來,印度社會的發展一直比較遲緩。這與印度存在著一個的森嚴的等級制度一種姓制度有著一定的關系。
印度的名稱起源於印度河。中國漢代史籍譯作「身毒」或「天竺」,直到唐代才改譯為「印度。
自20世紀20年代起,在印度河谷先後發現幾個古代城市遺址,著名的有哈拉巴和摩享佐·達羅,因此統稱為哈拉巴文化。哈拉巴文化存在年限約為公元前三千年代中葉至前二千年代中葉。歷史學家一般都認為,哈拉巴文化的創造者,就是印度的原始居民達羅毗荼人。。
公元前二千年代中葉,屬於印歐語系的許多部落,從中亞細亞經由印度西北方的山口,陸續湧入印度河中游的旁遮普一帶,征服了當地的大部分達羅毗荼人。入侵者是白種人,自稱「雅利安」,意為高貴者,以區別於皮膚黝黑的達羅毗荼人。經過幾個世紀的武力擴張,雅利安人逐步征服了整個北印度。
❹ 糧食產量僅中國一半,印度很多人飯都吃不上,為何還對外出售
印度跟咱人口相差無幾,自然條件似乎也更優越,可印度糧食產量不到我國一半,我國是全球最大糧食進口國,但印度卻是全球最大糧食出口國之一,稻米出口世界之首。
很多人都愛拿印度出口糧食而我國進口糧食說三道四,但它們卻忽視一個事實,那就是每年大范圍出口糧食的印度,有全球最多的挨餓人口,完整是在勒緊腰帶賣糧食。
受傳統文化影響,印度是個相當盛行吃素的國度,超越六成的印度人簡直不吃肉,有兩成的印度人完整素食,印度的肉類人均消費程度全球倒數第二,不到我國的零頭。
可即使如此,印度照舊有過半的青少年身高、體重低於正常值,半數以上育齡婦女貧血,超越五億印度人每天只能吃一餐,印度挨餓賣糧食到底何故,顯而易見。
❺ 印度的牛有什麼典故詳細點
在印度教的教義內容中,牛是不可缺少的。首先,母牛與印度神學中的轉回轉生教義有關。從一個惡鬼輪回到一隻母牛要經歷86次轉生的過程,再多一次轉生的話,靈魂便可托生為人形。而一個殺了母牛的人的靈魂將要輪回到全程的最低一級,重新開始輪回生命。為了幫助一個所愛之人的靈魂走向拯救之旅,親人們捐獻錢財用於飼養印度神廟中的牛群。他們相信死者必須穿越一條火焰河,而他們的捐助會給予死者抓住一隻母牛尾的權利,以使他順利地游過火焰河。因此,正統的印度教徒在臨終之前會要求得到一隻牛尾巴。
並且,印度教認為神靈活在母牛之中,神學家們把一隻母牛身體內的男神和女神的數量確認為3億3千萬。所以,印度人相信從母牛(或公牛)身體中出來的一切都是神聖的。在慶祝黑天神為牛的守護者的節慶儀式上,祭司用牛糞製成神的模型,將牛奶倒在神像的肚臍上,然後在廟中的地面上圍繞著神像爬行。祭司們還製作一種神聖「蜜漿」,以牛奶、凝乳、黃油、牛尿和牛糞為原料,他們把這種蜜漿灑在或塗在偶像上和信徒身上,以示神聖;另外每天還要用新鮮的牛奶為神像沐浴。而神廟中的燈盞燃用的也是由牛油提煉特製而成的奶油。家庭主婦用干牛糞和牛糞灰來打掃,使他們家裡的地面和爐灶得到儀式性的清潔。
不僅母牛,公牛在神話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印度教的主神之一破壞神濕婆的坐騎就是一頭公牛,它被尊稱為聖牛難迪,濕婆經常騎著它巡遊天庭。在遍及印度各地的濕婆廟前必有公牛雕像,多是卧姿,有的在石台之上,有的背上建有小亭,成為一個單獨的小廟。雕像有石頭的、有銅的,有一般本色的,有繪成彩色的,一律是雄健魁偉,栩栩如生。雕像上還常常掛滿花環,分享到主神般的尊榮。
另一位主神黑天,慈悲和兒童之神,也是今日印度最流行的偶像,在印度教的神聖文獻中被描述為一名守護牛群的牧童。在某些必要的場合需要拆除神像時,不容許人們用手去打碎,而是讓一隻牛犢去踐踏,因為虔誠的印度徒認為黑天不會介意他心愛的動物去踩踏他。
現代印度雖然早已政教分離,但很多宗教信仰仍貫穿於日常生活中。對印度教徒來說,牛是主神濕婆的坐騎,敬牛如敬神,每頭牛背上似乎都乘坐著濕婆神,巡視著印度大地,印度教的牛也因之被賦予了很多含義,於是就有說法稱,印度人對牛的熱愛就如同遠古時代原始人的圖騰崇拜一樣,印度教的牛就是印度人的圖騰,是古代圖騰崇拜在現代的延續。圖騰崇拜是原始宗教的主要特點之一,動物崇拜又是圖騰崇拜的一種,而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動物崇拜逐漸退出了現代宗教範疇,但是,印度教卻是一個例外,它將牛偶像化,牛崇拜與牛保護成為它的核心教義,印度教徒無一例外承認在他們心目中牛是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