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一戰與二戰後分別都有哪些國家解體,又都解體為哪幾個國家
一戰後解體的國家: 奧匈帝國(1918年解體)、 奧斯曼帝國(1922年解體)
二戰後解體的國家: 錫金(1975年被印度兼並)、民主德國(1990年兩德統一)、蘇聯(1991年12月26日解體)、捷克斯洛伐克(1992年分裂)、南斯拉夫(1992年解體)
一、奧匈帝國,一戰後解體
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南斯拉夫跟著解體。塞爾維亞繼承南斯拉夫的首都和精神象徵,但塞爾維亞領土面積只有南斯拉夫的1/3,內部還有科索沃在鬧獨立,日子很不安寧。
『貳』 印巴分治的原因是什麼其對南亞政治的長期影響是什麼
印巴分治是指於1947年8月14日和15日發生在印度次大陸的歷史事件,大英帝國統治下的英屬印度解體,誕生印度聯邦和巴基斯坦自治領兩個新國家。
分治原因:
1、二戰使大英帝國國力衰落無法繼續維持對英屬印度的殖民的統治。
2、在現代政治環境中穆斯林與印度教徒和錫克教徒之間產生的一系列不可調和的政治、民族、宗教沖突所導致。
3、英屬印度中後期由於英國的殖民統治,印度的上層社會普遍接受英國的西方化教育及西方政治影響。成立政黨組織,要求民族自治和獨立。
分治影響:
1、巴基斯坦在1947年8月14日宣布獨立,印度則在1947年8月15日宣布獨立。真納成為巴基斯坦總督,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則成為新生獨立印度的總理。然而,實現獨立的過程,以及獨立後兩國的歷史都並不平坦。許多宗教移民在來到印度或巴基斯坦之後都面臨融入當地社會的困難。不同宗教教徒之間的沖突和種族清洗仍有發生。
2、英國殖民者留下的克什米爾地區問題,沒有實際解決歸屬問題,雙方糾紛不斷,局部沖突不斷,造成兩國長期的對立,直到現在。南亞大陸也是成為國際火葯桶之一的地區。
3、許多土邦在當時印度副總理薩達爾·瓦拉巴伊·帕特爾的巧妙交涉下決定歸屬印度,然而查謨-克什米爾土邦的歸屬問題卻引發了第一次印巴戰爭,兩國在之後仍爆發過多次印巴戰爭。巴基斯坦的領土被分為東西兩部分,國家狀況並不安定。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孟加拉獨立戰爭和第三次印巴戰爭,東巴基斯坦獨立為孟加拉國。1974年,印度進行了核試驗。巴基斯坦也與其對抗在1998年進行了核試驗。兩國的對立不僅是南亞地區,也是世界性國際政治的不穩定因素。
4、許多南亞地區的小國,由於印巴對立,被迫選邊站隊,印度國力的強於巴基斯塔,以宗教和民族問題為借口,印度吞並了原本獨立的國家錫金,成為其一個邦。
『叄』 英國真的存心想要分割印度次大陸嗎
1947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不久,印巴分治便開始了,這一年的8月份,英國人對南亞次大陸地圖劃了幾道線,大英帝國統治下的印度帝國徹底解體,持續了一個多世紀的統治分割成為了印度與巴基斯坦這兩個新興國家。雖然都獲得了各自一直渴望的獨立,印度和巴基斯坦卻從誕生之日起就互不對付,時至今日,這對冤家在南亞次大陸的對立仍在繼續。那麼,作為有著幾百年殖民經驗的帝國,英國當時是存心要分割英屬印度嗎?
從1609年起,東印度公司在印度沿海建立起移民據點,此後不斷向內陸擴張。期間,眾多印度邦雖能保持內部自治,但必須服從東印度公司的絕對權威。1857年5月,由當地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組建的不列顛印度軍隊發生嘩變,隨後爆發起義。
毫無疑問,這次起義極大動搖了英國在印度的統治,成為現代印度歷史的重要轉折點。英國殖民當局費了很大力氣才平息了叛亂,經歷了這場浩劫,英國人再也不敢怠慢印度了。1858年,英屬東印度公司完成代管使命,英國政府正式接管印度的統治權。到了1876年,英國向印度邦王公、酋長和印度人民宣布維多利亞女王即位印度女皇。
至此,英屬印度的正式名稱為印度帝國,印度逐漸成為英國在全球最重要的殖民地。在英國人統治下,1947年獨立前的印度先後成為一戰後國際聯盟和二戰後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並以獨立身份參加了5屆奧運會。
英屬印度時期,英國對印度很多領土並沒有直接控制,而是以附屬聯盟的模式進行統治。名義上獨立的王侯領由王公、王侯和當地行政長官所統治,王侯領領主們必須承認並接受英王的最高統治者地位。
長期以來,英屬印度面積的40%和人口的25%保留在562個主要土邦和王侯領地內,這些土邦與王侯領地保持著自身的種族和宗教信仰。久而久之,英國人對印度人的態度逐漸從寬容和開明轉向狹隘和懼怕。
早在一戰前的1906年,印度的穆斯林就在達卡成立了全印穆斯林聯盟。穆斯林一直抱怨在國大黨中穆斯林成員與印度教成員的權利不平等,甚至懷疑印度國大黨的大多數成員為印度教徒。
真納於1913年加入全印穆斯林聯盟,而直到一戰後的1919年,他在國大黨一直保持身份,藉助雙重身份,真納一度成為國大黨的代言人,也被印度人民尊為印度教-穆斯林團結大使。二戰爆發後,隨著自己捲入遠東戰爭,英國對印度的殖民統治無力維系了。
1942年,國大黨組織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退出印度運動,最終因群龍無首和違背甘地的非暴力抵抗理念而宣告失敗。二戰期間,為了對抗英國殖民當局,當時的自由印度臨時政府曾在日本人熱心幫助下建起一支印度國民軍,這支軍隊由印度戰俘和流亡東南亞各地的印度人組成,一度成為制衡英國當局的生力軍。
雖然取得了二戰勝利,大英帝國國力在戰爭中嚴重受損,可謂元氣大傷。不僅如此,英國長久以來的大國地位也被後來居上的美國取代,隨著戰後在世界各地興起的非殖民化運動,英國人清楚,印度這塊大英帝國最大的殖民地是保不住了。
就算印度次大陸獨立,英國人也希望保留一個統一的印度帝國,這不僅有利於英國此後遙控印度,也對抵禦當時在東北亞蓬勃興起的革命。
出於自身利益考量,英國起初規劃了一個印度聯邦獨立方案。
印度聯邦看似不錯,由印度教徒較多的印度斯坦地區、伊斯蘭教徒較多的巴基斯坦地區和各藩王國組成,三者在聯邦中和睦相處,共同對英國產生依賴。然而,一向老謀深算的英國人這次有點天真了,在當時的印度,多數派印度教徒和少數派伊斯蘭教徒之間的對立日益激化,特別是真納領導的全印穆斯林聯盟極力鼓吹二民族論,強烈主張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分離。
真納以獨立作為要挾,換取西部穆斯林較多的省份獲得更多的自治權,而甘地則反對分裂,提倡實現統一印度。印度國民大會黨也出於政教分離和世俗主義的立場而對因宗教的分離表示謹慎,印度民族主義者雖然也有各自的反應,但都未能阻止分裂的大勢。
鑒於此,印度末代總督蒙巴頓放棄了將印度統一的計劃。1947年6月4日,蒙巴頓聲明將在當年8月15日通過將英屬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的方式來實現印度的獨立。從宣布分治到實際分治僅有兩個多月時間,而伊斯蘭教徒佔多數的地區分別位於英屬印度的東西兩地,這成為劃分界線面臨的最棘手問題。
而劃分界線的工作由之前對印度一無所知的英國人雷德克里夫擔任,按照雷德克里夫線,西部的旁遮普地區和東部的孟加拉地區被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國分割,旁遮普地區被分為旁遮普省和旁遮普邦,孟加拉地區則被分為東巴基斯坦和西孟加拉邦,各土邦可自行決定加入印度和巴基斯坦或選擇獨立。
更為奇葩的是,雷德克里夫線直到獨立當天才公布。孟加拉地區還算好點,界線劃分接近於1905年的孟加拉分割令,而旁遮普地區則遭殃了,由於之前從未進行過分割而發生了大規模混亂。
在這些地區,居住在印度教徒地區的伊斯蘭教徒逃到伊斯蘭教徒地區,與之相反,伊斯蘭教地區的的印度教徒和錫克教徒逃往印度教徒地區,其中大量民眾因強制遷移而淪為難民。如此短時間內的大規模人口流動不可避免地引發大混亂,特別是在旁遮普地區,兩教徒之間發生了難以計數的沖突、暴動甚至屠殺。
即使是最保守的估計,在1947年這場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遷徙中,越過印巴邊境的人數約有1000萬到1200萬,因此顛肺流離的人數高達1200萬,至少50萬人在沖突中喪生。
在這場血流成河的分家中,穆斯林教徒和印度教徒之間本就存在的不信任和憎惡進一步加大,對之後的印巴關系產生了極大影響。大量難民集中在德里、孟買、加爾各答、卡拉奇、達卡等兩國的大城市,在這些大都市產生了聞名世界的貧民窟。
當年8月14日,巴基斯坦宣布獨立,印度則在8月15日宣布獨立。然而,無論在獨立過程中還是獨立後,兩國關系都一直處於緊張狀態,不僅很多宗教移民難以融入當地社會,不同宗教教徒之間時常爆發沖突甚至發生種族清洗。
印巴分治後,蒙巴頓對當時印度的565個土邦國進行了大量勸說工作,勸他們不要選擇獨立。經過蒙巴頓和當時的印度副總理帕特爾共同努力,絕大多數土邦與印度簽署了合並協議,只有海德拉巴和克什米爾兩個土邦保持獨立地位。
海德拉巴後於1949年被印度出兵佔領,而克什米爾則被印度和巴基斯坦分佔,直到今天仍是南亞次大陸的一個火葯桶。應該說,為了保持一個統一的印度,英國人盡到了努力,但世俗國家印度和以伊斯蘭教為國教的巴基斯坦註定過不到一起,兩國的對立恐怕將在很長一段時期成為常態。
『肆』 中國是做了什麼事,讓巴基斯坦人感激的
這其中有很深的歷史原因,這要從印巴分治說起。印度和巴基斯坦原來是一個國家,位於亞洲南部,與中國、緬甸、阿富汗、伊朗等國相鄰,長期為英國殖民地。1942年,隨著英國捲入二戰,英國也中斷了對印度的殖民統治。1946年,由於二戰對英國國力造成的沖擊導致英國無法維持對英屬印度的殖民,於是由英國派出的內閣使團與印度各派政治勢力討論印度的自治事宜並提出了聯邦制下自治(或獨立)的構想。
1947年6月4日蒙巴頓聲明將在同年的8月15日通過將英屬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的方式來實現印度的獨立。1947年8月14日和15日大英帝國統治下的英屬印度解體,誕生印度聯邦和巴基斯坦自治領兩個新國家。由於當時分治條款只涉及現代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二國的劃分問題,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印巴分治」。
由於印巴分治的領土分割是在短期內很草率完成的,自然會引發印巴的巨大矛盾,雙方在1947年即因克什米爾歸屬問題爆發大戰,這就是著名的印巴第一次戰爭。這場戰爭最終以各占克什米爾的一部分宣布結束。
在我國建國初期,巴基斯坦的外交策略是親美的,和美國的關系比較近,和中國保持一般。但是,1962年的中印戰爭,中國將印度好好的痛擊了一場,共同的敵人使得巴基斯坦對中國的態度發生了變化,相互之間的關系有了質的轉變,實際上結為了同盟。
這時候,由於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歷史遺留問題(印度、巴基斯坦關於克什米爾地區分治問題),1965年第二次印巴戰爭發生,當時中國明確支持巴基斯坦,在巴基斯坦總統1965年3月訪華期間,中國國家主席劉少奇就曾向其明確承諾,如果印度侵略巴基斯坦,將軍隊開入巴基斯坦境內,中國將支持你們,那時候看巴基斯坦需要中國做什麼。
之後,印巴戰爭越來越激烈,巴方已經處於嚴重劣勢。中國剛開始主要是外交和輿論方面的聲援,後來中國方面由毛主席確定了軍事介入。此時巴基斯坦所謂的朋友美國表面上中立,可實際其可恥野心卻顯露出來。
美國為了拉攏當時投報在前蘇聯懷里的印度,推動親美政權上台從而進一步遏制中國,美國拋棄了被他稱作「亞洲最好的朋友」的巴基斯坦,實際上卻是支持印度,美國軍方以各種名義拖延、暫扣了應該迅速交給巴基斯坦的武器裝備,而印度采購了大批前蘇聯的先進戰斗機,徹底把巴基斯坦擊敗,取得了制空權。此時巴基斯坦實際上已經成為了「世界孤兒」,巴國一個政府資深人士對總統說:「我們已經被世界所拋棄」。本來就弱於印度的巴基斯坦,整個國家實際上到了生死存亡的境地。
此時,中國擔心巴基斯坦內部因為外部巨大壓力導致親美勢力政變,於是決定改變過去外交輿論上的支持策略,轉而開始進行軍事支持。中國軍事支持非常給力,中國不但援助普通裝備,甚至援助巴基斯坦包括T-59坦克和米格-19戰機,有很多軍事裝備都是直接從我軍裝備中調撥。
就在巴基斯坦危在旦夕,軍事要塞拉合爾瀕臨失守之時,中國果斷出手,拔掉了中印邊界印控工事,然後向印度發出最後通牒,即限印度3天時間拆除中錫邊界上的所有工事,立即停止中錫邊界的一切入侵活動。中國的這一通牒和一系列行動,震動了美國和蘇聯,他們擔心中國的介入會引發更大規模的大戰,從而影響自己的戰略利益。於是,在通牒後的第二天安理會即通過決議,限令印巴3天內停火。於是,印度很快拆了中錫邊界的工事,偃旗息鼓回家了,第二次印巴戰爭就此結束。
接著,第三次印巴戰爭爆發,起因是印度扶植東巴基斯坦【現孟加拉國】搞獨立,1971年11月在東巴基斯坦矛盾激化的情況下,在蘇聯的支持下出兵東巴基斯坦。12月戰爭擴大到了西巴基斯坦。巴基斯坦無力招架,軍事重鎮拉合爾再次面臨失守,巴方求救中國,中國政府再次向印度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其立刻停火,否則中國政府保留採取一切措施的權力。在中國政府的巨大壓力下,印度宣布停火。這次戰爭的結果是,東巴基斯坦獲得獨立,成為今天的孟加拉國。從而,避免了巴基斯坦亡國的慘劇。
2008年,因為印度孟買恐怖襲擊事件,印度一度將責任歸於巴基斯坦,甚至試圖因此發動戰爭,最後在中國強大壓力下印度放棄了戰爭幻想。
從上面這些我們就明白了,中國是做了什麼事讓巴基斯坦人感激!巴基斯坦之所以能完整的存在,是因為背後有中國的支持。否則,實力遠強於巴基斯坦的印度,不知道會侵略多少巴基斯坦領土。印巴之間的平衡,主要是因為中國在背後支持巴基斯坦。
巴國政治家的座右銘:任何時候如果相信了美國等於選擇了被拋棄。想當年,聯大決定對華實施制裁性投票之際,巴基斯坦突然站起來(雖然弱小但是依舊鏗鏘)高聲回答:「我們堅決反對制裁中國,這是毫無理由的干涉國家主權」,這就是聯大制裁中國問題議案的第一張反對票。結果巴國迎來了美國風暴般的軍事、經濟、外交制裁。
巴基斯坦因為和法國的關系不錯,而90年代中前期,由於歐洲武器禁運正在火頭上,希拉克也不敢公開對華出售武器。巴國率先從法國購買了3艘阿格斯塔B潛艇,其中1艘被秘密開往中國,供給中國「幫助其研究維修計劃」。於是,1996、97年連續2年內,中國接連開發了宋級1、2兩個型號,在同一年下水。1型為自主設計,帶有階梯形式的望樓;2型外觀幾乎與法國阿格斯塔B一樣,就是現在的宋級改型。1型量產很少,2型則是以每年3-4艘速度建造至今。【這是後來美國中央情報局宣稱的】
汶川地震,為解決災民臨時居住問題,當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連續三次請求國際社會支援帳篷。獲悉這一消息後,巴基斯坦政府迅速行動,連續向中國地震災區捐贈帳篷。細心的中國人發現,巴捐助中國的帳篷數量精確到了十位數,達到22260頂,而在分批運送時,甚至精確到了個位數。原因是,巴基斯坦這次動用了國家戰略儲備的所有帳篷!
正是基於這種歷史原因,巴基斯坦無論誰上台、誰執政,都會把和中國的關系放在第一位,都會把中國的事情放在第一位,無論任何時候都會毫不猶豫、盡自己所能支持中國,這也是為什麼中國稱巴基斯坦為「巴鐵」的原因,也是「巴鐵」為什麼那麼鐵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