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印度人是白種人
亞洲地域遼闊,為了便於認識,按照地理方位,把亞洲分為東亞、南亞、東南亞、中亞、西亞和北亞6個地區。這些地區的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各具特色。
東亞指亞洲的東部。包括中國、日本、韓國、朝鮮和蒙古國。面積約1170萬平方千米。人口17億多。地勢西高東低,分四個階梯。
西亞指亞洲西部。包括土耳其、以色列、伊朗、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約旦、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葉門、阿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卡達、巴林、喬治亞、阿富汗、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
東南亞指亞洲東南部地區。包括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越南、寮國、菲律賓、柬埔寨、緬甸、汶萊和東帝汶。
中亞指中亞細亞地區。包括土庫曼、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哈薩克。
南亞指亞洲南部地區。包括印度、馬爾地夫、不丹、斯里蘭卡、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尼泊爾。
北亞指俄羅斯亞洲部分的西伯利亞地區。
印度人膚色那麼深,為何不是黃種人或黑色人種,而是白種人?印度是我國的陸上鄰國,因此有不少朋友都到過印度去旅遊。印度和中國類似,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國,同時也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不過不管來自什麼民族,印度人的膚色都普遍要偏深,甚至有的看起來和黑人一樣烏黑發亮。但是一直以來,在世界范圍內有這樣一個說法,印度人是白種人,不是黃種人,為何膚色如此深的印度人成了白種人呢?
其實單純依靠人的膚色來進行人種的劃分就是不嚴謹的。我們如今經常使用的白種人、黃種人等概念,依據的都是人類的體貌特徵,尤其是人的頭骨的特徵。按照這些規則,雖然說人種的稱呼與膚色掛鉤,實際區分和膚色沒有太多的關系,因此看起來膚色深的印度人不等同於他們就不能屬於白種人。
白種人的顱骨比起黃種人來說要稍微立體一些,而黃種人的顱骨相對扁平。印度人的顱骨更為立體,這也是印度人被說成白種人的原因。
印度確實在古代有大量的雅利安人從北方南下進入,這支雅利安人主要來自伊朗高原。雅利安人和如今歐洲的日耳野野曼人等一樣,都是白色人種。但是在雅利安人進入之前,印度已經有土著居民居住,土著居民多半為黃種人。在雅利安人進入後,對土著居民進行了驅逐,壓縮了他們的生存空間,並確立了種姓制度。在這些種姓中,白人占據了較高地位的種姓,而原住民則多半被劃為低等種姓。
由於從高緯度地區遷入低緯度,適應當地氣候的雅利安人及其後裔,膚色逐漸變得更深,從膚色上看已經很接近原住民了,但是體貌特徵卻還是保留著白種人特徵。這就是為何印度白人膚色普遍偏深,甚至還要黑過很多黃種人的原因。
仔細觀察的話,他們普遍都保留著高鼻深目,顱骨飽滿渾圓的特徵,和亞洲地區的很多低緯度國家的黃色人種差異顯著。但是,單純以白種人來簡單劃分印度人是不太嚴謹的。一來雅利安人及其他白人後裔只是印度人中的一部分。印度人細分起來如今主要有身材矮小的尼格利陀人、原始澳大利亞人(僅僅因為和澳大利亞土著褲銀樣貌相似,二者不一定有關系)、達羅毗茶人(歐羅巴人種)、雅利安-旁遮普人、東亞人種。
而且印度歷史上,是一個人口流動頻繁的國家,也曾多度遭到侵略。因此印度人很多其實都是混血人種,印度也一直被科學家稱為是「人種博物館」。
Ⅱ 印度孟買南部以什麼人種為主
印度孟買南部以白種人為主,印度人膚色表現黝黑。從這一表象看,很多人認為印度人是黑種人。然
而劃分人種的外表特徵除膚色、頭發形狀、面部等特徵外,還有其他許多主要依據,如骨骼
。骨骼不同,人種不同。以頭顱骨為例,頭顱骨周邊近橢圓形的是白種人;頭顱骨周邊呈三
角形的是黃種人;頭顱骨周邊近似方形的為黑種人。而印度人的頭顱骨周邊近似橢圓形。從
這一主要區分依據看,印度人膚色雖然表現黝黑,但不是黑種人,而是白種人。
其次,從印度人原居地看,印度人原是居住在黑海和裏海附近的雅利安人,大約在距今4000
多年前遷往今日的印度半島。印度半島大部分在北緯10°-30°之間,地處熱帶,熱帶強烈的太
陽輻射,使今天的印度人皮膚變得黝黑。可見印度白種人的皮膚黝黑,是通過人類遷移後,
在新的環境影響下表現出來的。
Ⅲ 印度黑人多還是白人多
該國家白人多。
印度72%的人口屬於印度雅利安人,雅利安人是白種人,主要居住在印度北部。印度25%的人口屬於達羅毗荼人,達羅毗荼人是白種人和矮黑人混血的後代,主要居住在印度南部。其餘地方為3%。
白人和黑人之間有許多不同之處,包括生理特徵、文化背景和歷史經歷等。這些差異不應該成為彼此隔閡或歧視的根源。人們應尊重每個人的獨特性,促進人類平等。
Ⅳ 印度人為什麼還是白種人
印度人被稱為白種人,本質上是歷史遷徙和基因混合的結果,而膚色深淺並非唯一判定標准。
一、歷史遷徙的深層影響
約3500年前,雅利安人從中亞遷移至印度北部,與當地原住民達羅毗荼人混合。這一群體形成了北印度主流人群的基因基底,其頭骨、五官特徵(如高鼻樑、薄嘴唇)更接近高加索人種(白種人),因此被學術界歸類為白種人分支。
二、膚色不能完全代表人種
印度南部原住民膚色普遍較深,但基因層面仍與高加索人種關聯。長期日照促使黑色素增加屬於環境適應,就像中國海南人比東北人膚色更深,但均屬黃種人。這說明人種劃分依賴骨骼與遺傳,而非單純看膚色。
三、現代人種觀念的復雜性
印度東北部的曼尼普爾邦、那加蘭邦居民因靠近東亞,帶有蒙古人種特徵;西南沿海則保留著少量原始澳大利亞人種基因。這些現象印證了人種混雜是常態,純血統群體幾乎不存在。
實際上,人種分類的科學價值已逐漸弱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明確指出,人種差異遠小於個體差異。當代社會更關注文化認同,例如印度泰米爾人與旁遮普人的語言、飲食差異,反而比外貌特徵更能體現群體獨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