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粵語睇啊叉是什麼意思
睇 是看的意思。啊叉 是英屬印度的南亞人(過去的用詞,其實不太禮貌)。
如果理解其為動作,那麼就是在看南亞人。
如果理解為一個發泄的語氣詞,我自己理解是「看什麼看」的挑釁話語。
-----
阿差:
拼音:aa3caa1
解釋:香港粵語用詞。「阿差」這個名詞來自印度語常用詞acha,即是「好的」或「對了」的意思;廣東人常把外語常聽見的口頭禪用作該國人的別稱,例如把日語的疑問式單音「が」(ga)引申為謔指日本人的「架頭」、「架仔」或「架妹」等,所以印巴人就連操印度語以外其他方言的,也被廣稱為「阿差」了。 另一種說法是(來自維基網路,摩羅差詞條):摩羅差,前兩字或寫作摩羅、嚤羅,後字或作叉,又稱阿差、阿叉,是為印度半島籍貫香港警察人員(差人)的俗稱,現時多泛指印度及巴基斯坦裔人士。該詞最初並無種族歧視或者貶意成分,現時在一些語境下可能屬於蔑稱或冒犯詞。
English: an Indian, a Pakistani, a South Asian(derogatory)
影視原聲: 咁多阿差嘅? 「低俗喜劇」
整啲阿差翻嚟做咩啊? 「低俗喜劇」
2. 為什麼稱印度人為印度阿三
印度阿三是由「紅頭阿三」演變過來的。「紅頭阿三」語原是上海地方話,舊時上海有各國租界,英租界內一般的差吏(小警察)多是從英殖民地印度調來的印度人,他們因為信仰錫克教,頭上都纏頭巾做為制服,印度警察的頭巾冠以『紅色』,這是「紅頭」的由來。
阿三的來歷有幾種說法:
阿三其實最早出現在粵語電視、電影中。粵語中其實稱印度人叫阿叉全名摩羅叉。在廣東這邊摩羅叉是說一隻小鬼瞪眉凸眼又黑又瘦十分難看。阿三是從粵語讀音直譯過來的。
其一,那時的人形容猴子即「阿三」,舉凡洋人,在國人看來,皆如猴子般形貌舉止,尤其以印度人之面貌黧黑更甚,而且民族「優越性」使然,覺得自家仍是高印度一頭,故此蔑稱印度人為「阿三」。
其二,據說因為印度人由於殖民地的關系,做公務員是要懂英語的,而他們因為懂英語的關系,卻也喜歡在中國人面前擺譜,通常在說一些不流利中文時,總會不自覺地加一句「I SAY......」(我說...)由於 I say 的發音和「阿三」很接近,因此便有了「阿三」的稱呼。
其三,過去印度人因為自己是不結盟運動(亞非拉好幾十個國家組成的一個鬆散的聯盟)的領袖,便狂妄的宣稱美國是一極、前蘇聯是一極,而他們作為不結盟運動的領袖,是當之無愧的第三極。於是中國人便叫他們「阿三」以戲謔之。
其四,英國體系的公務人員(尤其是警察)長久以來都習慣被稱呼為SIR,另外上海人一向習慣在單音節的單字前面添加一個「阿」字。所以上海人叫著叫著就把阿Sir叫成了阿三。 此說法最為靠譜。
其五,當今網友的說法。印度一直想做老大,但前面不是還有美國和俄羅斯嗎?所以再怎麼排最多也就是阿三了。故曰「阿三」。
其六:以前在上海租界的時候,租用的洋人被稱為洋鬼子,租用的中國人叫二鬼子,(後來被稱為偽軍或二鬼子什麼的,就是中國人,《亮劍》裡面有這個稱呼)。僱傭的印度人叫三鬼子。上海人習慣稱呼前加上阿,比如阿寶,阿亮什麼的,所以後來把三鬼子演變成了阿三,是有貶義的意思,和洋鬼子、日本鬼子是一個意思。
其七:將佛法傳入我國的達摩祖師原是南印度國的三王子
其八:二十世紀,大印度地區分裂為巴基斯坦和印度,後東西巴基斯坦又分裂為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總共三國。
3. 為什麼 印度人叫做 「摩蘿叉」
粵語圈中人,特別是廣州人和香港人,無不知曉「摩羅」指的是印度人。數十年前,在廣州惠福西路和四牌樓交叉處,以及在惠福西路和維新路交叉處,各有一家由印度人執業的眼科診所,住附近的街坊稱其為「摩羅醫館」;這些年,在廣州開張了好幾家聘請印度廚師主理的食肆,咖喱■做得夠地道,有「前度劉郎」資歷的老輩廣州人稱其為「摩羅餐館」。在香港,自鴉片戰爭以後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差人(警察)多為印度人,香港人稱之為「摩羅差」。也就是「摩蘿叉」
4. 國人都印度為阿三,是怎麼回事阿
阿三的來歷有幾種說法:阿三其實最早出現在粵語電視、電影中。粵語中其實稱印度人叫阿叉全名摩羅叉。在廣東這邊摩羅叉是說一隻小鬼瞪眉凸眼又黑又瘦十分難看。阿三是從粵語讀音直譯過來的。 其一 ,那時的人形容猴子即「阿三」,舉凡洋人,在國人看來,皆如猴子般形貌舉止,尤其以印度人之面貌黧黑更甚,而且民族「優越性」使然,覺得自家仍是高印度一頭,故此蔑稱印度人為「阿三」。 其二 ,據說因為印度人由於殖民地的關系,做公務員是要懂英語的,而他們因為懂英語的關系,卻也喜歡在中國人面前擺譜,通常在說一些不流利中文時,總會不自覺地加一句「I SAY......」(我說...)由於 I say 的發音和「阿三」很接近,因此便有了「阿三」的稱呼。 其三 ,過去印度人因為自己是不結盟運動(亞非拉好幾十個國家組成的一個鬆散的聯盟)的領袖,便狂妄的宣稱美國是一極、前蘇聯是一極,而他們作為不結盟運動的領袖,是當之無愧的第三極。於是中國人便叫他們「阿三」以戲謔之。 其四 ,英國體系的公務人員(尤其是警察)長久以來都習慣被稱呼為SIR,另外上海人一向習慣在單音節的單字前面添加一個「阿」字。所以上海人叫著叫著就把阿Sir叫成了阿三。 此說法最為靠譜。 其五 ,當今網友的說法。印度一直想做老大,但前面不是還有美國和俄羅斯嗎?所以再怎麼排最多也就是阿三了。故曰「阿三」。 其六 :以前在上海租界的時候,租用的洋人被稱為洋鬼子,租用的中國人叫二鬼子,(後來被稱為偽軍或二鬼子什麼的,就是中國人,《亮劍》裡面有這個稱呼)。僱傭的印度人叫三鬼子。上海人習慣稱呼前加上阿,比如阿寶,阿亮什麼的,所以後來把三鬼子演變成了阿三,是有貶義的意思,和洋鬼子、日本鬼子是一個意思。 其七 :將佛法傳入我國的達摩祖師原是南印度國的三王子 其八: 二十世紀,大印度地區分裂為巴基斯坦和印度,後東西巴基斯坦又分裂為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總共三國。 (摘自:網路-印度阿三) )
5. 粵語中為什麼叫印度人「阿叉」「摩羅叉」「摩羅星」
摩羅是指用頭巾纏發,信奉錫克教的印度人、巴基斯坦人沒錯。。。可這就是人家要問的事情。。。你說的不等於白說么。。。
摩羅,這個詞應該是梵語mala的音譯吧,直譯過來是「謦」的意思,即談笑。可以指「念珠」,即在稱名念佛或持咒的時候,用以記數的隨身法具。也可以指「天魔」,即邪惡的鬼物。
「摩羅叉」是香港人發明的詞,當時香港為英國的殖民地,許多印度的工人被英國殖民者派到香港,印度人基本上是全民信教,信教就必定會念經,而經文多以梵語誦讀,在香港人聽來便是什麼什麼摩羅。。。。什麼什麼摩羅多。。於是摩羅便出來了。。然後再聽聽印度人說話,多以Tar音結尾。。。於是便得名「摩羅叉」啦。。。
6. 摩羅叉廣東話里什麼意思啊
指印度人,因他們說話的音形容起來就是「摩羅叉」(粵語讀)。是香港人發明的,英國佬管治時引入很多印度人到港打工。你有沒注意到佛教和尚念經文,聽來也是「摩羅叉」,因為經文就是唐僧從印度取回來的啊。
摩羅叉客家話就是摩托車。
這樣回答不知你滿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