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人吃中餐吃什麼

印度人吃中餐吃什麼

發布時間:2025-08-25 15:46:45

Ⅰ 印度人喜歡什麼禮節

印度風俗和禮節

1、牛在印度教徒眼中被視為神聖不可侵犯,任何人均不得傷害它們,牛群在大街上,消遙自在地走著,受到最玫謀;進入印度教的寺廟時,身上決不可穿著取材於牛的衣物或配飾。
2、在印度,若以左手把東西交給對方,對方會認為你是蔑視他,或懷有惡意。交東西時,必須用右手交出,或使用雙手。吃飯也只能用右手。因為,印度人洗澡、上廁所時一般使用左手,他們認為左手是不潔凈的。
3、在印度,搖頭是肯定的表示。
4、印度火車上有固定駐點的乞丐,他們以此為業,有人甚至會故意自殘博取同情,他們的收入大都不會低於田裡的農民,所以建議還是橫下心吧。
5、印度每個車站都有看起來相當美味的小吃攤,但請不要被其外表和香味騙了,除了水果的味道跟中國差不多外,其他幾乎每一樣都非常辣。
6、印度每個車站月台都會有好幾個水龍頭標明"飲用水",幾乎每個印度人停站都會去裝水。但請千萬不要跟著做,除非你自認為有鐵胃,因為很容易拉肚子。
7、印度火車站承襲英國式的作風,車站入口可以根本沒人查票,你可以隨意的進出各月台,但車上的查票員卻會查得非常緊,一抓到逃票就是重罰。

印度人主要分布在印度國。印度是一個講禮節的民族,又是一個東西方文化共存的國度。有的印度人風到外國人時,能用標準的英語問候「你好」有的則用傳統的佛教手勢--雙手合十。印度教徒見面和告別多施雙手合十禮,並互相問好祝安。行禮時要彎腰觸摸長者的腳。印度人在雙手合十時,總是把雙手舉到臉部前才算合十。這種招呼,顯得比握手高尚、文雅,令人有一種「仙風道骨」之感。你必須注意的是,切莫在雙手合十的時候,也同時點頭(外國人在印度常有這種動作,容易引起當地人的嗤笑),那就破壞了親切和氣的氣氛,顯得有點不倫不類了在印度,迎送貴賓時,主人獻上花環,套在客人的頸上,妻子送丈夫出遠門,最高的禮節是摸腳跟和吻腳。現在,城市中男女見面已多實行握手,表示親熱時還要擁抱。在大多數地方,男人相見或分別時,握手較普遍。男人不要和印度婦女握手,應雙手合十,輕輕鞠躬。男人不要碰女人,即使在公共場合也不要和女人單獨說話,婦女很少在共場所露面。 印度人認為吹口哨是冒犯人的舉動,是沒有教養的表現。他們認為把孩子放在浴盆里洗澡是不人道的。因為不流動的水為死水,孩子浴後會遭災、夭折的。印度人喜歡談論文化方面的成就、印度的傳統以及外國的事和外國人的生活。 印度婦女喜歡在前額中間點有吉祥痣,其顏色不同,形狀各異,在不同情況下表示不同意思,它是喜慶、吉祥的象徵。印度男女多有配帶各種裝飾品的習慣。 印度人身份懸殊,有等級制度,很重視身份。甲某高乙某的等級,甲乙就不能平起平坐,要求相當嚴格。 在印度的孟買,60%的人是素食主義者因此,宴請印度商人時,事先必須確認對方的習俗,是否是素食主義者。 在印度,你若要進入印度教的寺廟,身上絕不可穿以牛皮製造的東西,穿上牛皮製造的東西,會被視為犯了禁戒,皮鞋、皮表帶、皮帶、手提包等牛皮製品,都不得入其寺門。印度人走進寺廟或廚房之前,先要脫鞋。他們認為,若穿鞋進去,既不禮貌,也不聖潔。不論男女老幼,統統把鞋放在門口,赤腳進去。 印度人愛喝茶,大多是紅茶。各種集會,中間休息時也備有茶水,招待客人自不必說。在印度人家裡吃飯時,客人可以給主人帶些水果、糖作為禮品,也可以給主人的孩子帶些禮物。很多婦女不同客人聊天,也不同客人一起吃飯。 印度人喜愛3、7、9數字。他們認為紅色責示生命、活力、朝氣和熱烈,藍色表示真誠。陽光似的黃色表示光輝壯麗。綠色責示和平、希望。紫色表示心境寧靜。印度人在生活和服裝色彩方面喜歡紅、黃、藍、綠、橙色及其他鮮艷的顏色。黑、白色和灰色,被視為消極的不受歡迎的顏色。不喜歡玫瑰花,在辦公室和商業機關,寫字台喜歡放在東北角或西南角。 在印度初次訪問公司商號或政府機關,宜穿西服,並事先訂約。約會,盡量按時赴約。印度商人善於鑽營,急功近利,圖方便,喜歡憑樣交易,洽談中應多出示樣品,廣為介紹經濟實惠的品種。印度商人中,許多人在英美受過教育,因為這是表示關心友好的方式。商務談判他們往往細細研究,費時較久。在談判時,切忌在印度人面前談論印度的赤貧、龐大的軍費及外援。在孟買入海關者,宜在海關申請飲酒許可,因為孟買市面無酒可購。印度人往往帶你到私人俱樂部內飲酒。印度人吃飯大多使用盤子,千萬注意,吃飯時,只准用右手遞接食物,另別用左手。與印度人接觸時,切忌用左手遞東西給他。因為他們認為左手骯臟,右手干凈。吃飯用右手抓取,不但吃米飯用手抓,就連稀粥也能用手抓人口中。在印度,除上洗手間外均不使用左手。伸左手就是對別人的侮辱,弄不好他們會把你用左手遞的東西砸爛,盛怒之下,還可能臭駕你一通。 切莫撫摸小孩的頭,在印度如摸小孩的頭,對方一定翻臉。最容易引人誤會的是,印度人平常表示同意或肯定的動作是搖搖頭,或先把頭稍微歪到左邊,然後立刻恢復原狀,表示「Yes」、「知道了」、「好的」,與我們點頭表示差別很大,最易使人誤會。 商務活動訪新德里最好選擇每年10月至6月,訪問孟買最好選擇9月至10月,以免酷熱或梅雨。印度全國性大節日有1月1日元旦、12月26日國慶節、3~4月份有一個「酒紅節」(也叫潑水節)、8~9月間有一個兄妹節、9~10月有個燒紙人節、8月15日獨立日、10月2日國父甘地涎辰紀念日、10~11月有個燈節(慶祝3夭)、12月26日為聖誕節。而印度教人。錫克族人、回教徒、巴希族人、蹬米爾人……各有不同假日,各港口也有單獨假日,屆時絕不進行交易,因此,訪問印度,務必先了解好對方的假期。 首飾是印度人日常生活中一種不可缺少的裝飾品。即使是家境清貧的婦女,也要佩戴一些不值錢的金屬或塑料首飾。自古以來,印度人就認為,向女子贈送首飾是男子應盡的義務,女子也應充分和用首飾來打扮自己。印度有「月亮」、「芒果的故鄉」、「黃金之國」、「鑽石貿易王國」、「黃金寶地」、「皇冠上的明珠」之稱。 印度海關規定,入關可攜帶香煙200支,或雪茄50支,或煙草250克。酒1誇特。外幣不限,先報數額,出關可攜回。 印度有「牛的王國」之稱,牛是當地最神聖不可侵犯的動物。在路上駕車時,千萬注意不要撞到牛,更不要配戴牛製品進入廟宇,同時最好也盡量避免以牛為攝影對象。印度還有一項特別不同的習慣,回答對方問題時若將頭歪一邊或搖頭,那是肯定的表示,可千萬別會錯了意,造成不應有的麻煩。信仰印度教的印度人實行種姓制度,打聽當地人的種姓、階級也是一件極不禮貌的事。       不要摸小孩的頭.印度等地的人們不希望別人摸自己頭上的任何一部分,他們也不喜歡去摸別人。他們認為,頭部是人體最高的部分,也是人體中最神聖無比的部分,尤其是孩子的頭,被視為神明停留之處,所以,在任何情況之下絕不允許觸摸。 被邀去吃飯不必客氣.在印度人的觀念中,吃東西時要大家一起分享,獨食是小氣而不禮貌的行為,所以印度人邀請人共餐,絕不是礙於情面假惺惺,而是誠心誠意的邀請,拒人於千里之外的回絕當然令人不高興。不跟身份懸殊的人進餐.印度、尼泊爾人很重視身份。在印度若身份不同或所屬階級有異,就不能同席共桌,一起吃飯;尼泊爾人也同樣有類似的階級劃分,在其國內,對「身份」的重視,超過了一切。買酒有時間限制.在泰國有個規定,凌晨2時以後不準再買酒,否則會被警察處以罰款。在印度新德里,星期二、星期五、公休日以及每月第一天為禁酒日,在這些天就是神通廣大的人也休想買到酒。不可騎在佛像上拍照.在東南亞的佛教國家,旅客如果對寺廟、佛像、和尚等做出輕率的行動,被視為「罪惡滔天」。有些不明利害的遊客,曾經由於跨坐在佛像上大拍紀念照而被刑罰。對想帶回去的佛像紀念品,也不可放置地上,因為在信奉佛教的國家購買的佛像雖然歸自己所有,但必須對它有一份敬意,如當它是一玩物,隨意放置或粗手粗腳地動它,這種行為,會引起該國人的不快。     印度人就有這么好的生活習俗。他們就世世代代流傳本民族的傳統習慣。
印地語是印度國語,英語為官方語言和商業用語。印度各地大小寺廟和殿塔比比皆是,進入寺廟大殿都要脫鞋,但允許穿襪子。有時能夠在大殿旁租用套鞋,穿上即可入殿。進入錫克廟時,頭上必須罩一塊潔凈的布,如手絹等。虔誠的印度教徒有早睡早起的習慣。每天清晨沖完涼後做禱告,然後才開始工作。教徒們常在河水(特別是「聖河」恆河)中沐浴。他們相信,入河沐浴,可以洗刷過錯。牛被印度教教徒視為「聖獸」,印度教不準吃牛肉,印度雖有養牛業,但只能提供牛奶、黃油及牛糞作燃料,喝牛奶允許的,也有少數地方用牛牛做民間運輸和耕地。在印度的一些城市、鄉村裡,老牛、病牛、殘牛比比皆是,牛可以到處自由游盪,神聖不可侵犯。這么多的牛,成為國家的一個負擔。印度僧侶每年還要舉行一次儀式,叫「波高」,表示對牛的尊敬。他們還和商人舉辦了許多「聖牛養老院」,將那些年邁體弱,不能自己覓食的老牛收養起來,一直到老死。信奉伊期蘭教的印度人不吃豬肉,虔誠的教徒不喝酒。正統的錫克教徒不剪發,頭上纏著頭巾。他們不吸煙,也不吃牛肉。正統的穆斯林婦女一般不見男客,但邀請印度人參加社交活動時,也應邀請他們的妻子。 進行商業談判時,他們會自自然然地說:「你們的資本比我們的多,所以,這一筆費用該由你們支付」。外國商人和印度人談生意的時候,就常常因遇到這種場面而鬧得啼笑皆非,錢較多的人,或是較受歡迎的人應該付錢--他們認為這是「順理成章」的事。
計程車免小費。旅館、餐廳在帳單中己加小費10% 。其他服務每次付2或3個ROUPEE即可。
帶普遍性的禁忌有:睡覺時,不能頭朝北,腳朝南,據說閻羅王住在南方;晚上忌說蛇;節日活著喜慶的日子裡忌烙餅;嬰兒忌照鏡子,否則會變成啞巴;父親在世時,兒子忌纏自頭巾、剃頭;3和13是忌數,因為濕婆神有3隻眼睛,第三隻眼睛是毀滅性的,13是因為人死後有13天喪期;婦女在懷孕期間,忌做衣服、照相;忌用左手遞接東西。
在市場上陳列的花懷,禁止人們用鼻子嗅或用手摸,有上述行為將受到人們的厭惡。
即使在朋友家裡,也不要贊場孩子,許多印度人認為這種贊場會引起惡人的注意。
印度人禁止穿戴皮革製品(腰帶、表帶、鞋、衣服),特別是在聖地,因為印度教徒不殺牛,穆斯林不剎豬,耆那教徒不須殺人和動物或昆蟲。
進入印度的廟宇或清真寺,要脫去鞋子,要跨過門檻而不能踩著門檻而過。光腳進寺廟,事先要在入口處洗好腳以表示禮貌。
凡進入回教寺廟者,均不能穿短褲或無袖背心,也要求脫鞋。
凡進入錫克教寺廟者,必先戴上頭巾或帽子,然後脫鞋才可進入。
男子不能和婦女握手。
一、國名淵源
印度共和國簡稱「印度」。
「印度」國名源於信度河。古代印度人以「信度」一詞表示河流。原來這個詞指印度河流域,後來發展到指整個南亞次大陸,到印巴分治以後就單指目前印度這個國家了。古波斯語將「信度」轉變為「印督」;古希臘人變印督為「印度伊」;我國從唐朝便稱共為「印度」。1950年1月26日,宣布成立「印度共和國」。
二、地理位置
印度位於亞洲南部。它的西北兩側同巴基斯坦接攘。東北與中國、尼泊爾和不丹交界,東與緬甸和孟加拉為鄰,東南臨孟加拉灣,西南瀕阿拉伯海。印度的南部伸入印度洋,成為亞洲、大洋洲、歐洲和非洲上交通要沖。
三、主要概況
印度全國面積297.47萬平方公里。人口7.6億(1985年)。其中主要為印度斯坦族人,其次有泰魯固族、孟加拉族、馬拉地族、泰米爾族等。
印度實行聯邦制。到1971年時,印度劃分成20個邦和8個中央直轄區,邦下設縣,縣下設區。首都新德里。貨幣為「盧比」。採用印地語為國語,英語為官方語言。
印度人社交習俗總的特點可以用這樣幾句話來概括:
印度國民多「種姓」, 不同宗教多規定;
民族繁雜多信仰, 性格一般多穩重;
綠色吉祥多偏愛, 白色懊喪多忌用;
講究禮貌多敬語, 禮節方式多注重;
厭倦食物多種類, 待人接物多禁令。
印度教徒中分為不同等級的社會集團,可以譯為「種姓」。即把人分成四個不同等級;「波羅門」為第一種姓,地位最高;「剎帝利」為「二種姓,地位稍次;「吠舍」為平民,是第三種姓;「首陀羅」為所謂的賤民,為第四種姓,其地位最為低下。他們的各種姓都有自己的道德規范和風俗習慣。在四大種姓之外,還有一種被排除的「不可接觸的賤民」,被稱為「哈里真」。 他們是最受歧視的人。印度教徒迎接貴賓時,主人要向客人敬獻花環,並親手將花環套在客人的脖頸上。花環的大小,要視客人的身份而定。獻給貴賓的花環一般很粗大,其長過膝;給一般客人的花環僅及前胸。荷花是印度的國花,倍受印度國民的青睞。因其「出淤泥而不雜,濯清漣而不妖」,故人們常藉以贊美人的氣節與風骨,又被贊譽為「花中君子」。印度人普遍昵愛綠色,認為綠色是吉祥的色彩,象徵著春天和新生。印度婦女民間傳統都喜歡在自己的前額正中點一顆指頭般大小的圓形痣,人們都稱其為「吉祥痣」。其顏色不同,形狀各異,或紅色、或黃色、或紫色、或綠色,黑色痣雖有,但較少見,一般都依衣著顏色而定。
印度人相互見面的禮節,有合掌、舉手示意、擁抱、摸腳、吻腳。一般兩手空著時,口念敬語「納馬斯堆」,同時要施合掌禮。合掌之高低,對開者宜高,兩手至少要與前額相平;對晚輩宜低,可齊於胸口;對平輩宜平,雙手位於胸口和下頜之間。若一手持物,則口念「納馬斯堆」,同時要舉右手施禮。對於長輩,或對某人表示懇求時,則施摸腳禮(即用手摸長者的腳,然後再用手摸一下自己的頭,以示自己的頭與長者的腳相接觸)。摸腳跟和吻腳禮是印度的最高禮節。印度東南部的一些少數民族的人與客人相見時,總把自己的鼻子和嘴緊緊貼在對方的面頰上,並用力地吸氣,嘴裡還要叨念著:「嗅一嗅我!」,以示其對客人的崇敬。印度安達曼群島上的森蒂耐爾人,在與久別摯友重逢時,雙方要交替互坐膝頭,並熱烈地擁抱數分鍾,以表示相逢後的喜悅心情。印度伊斯蘭教徒的見面禮節是按其傳統宗教方式,用右手按胸,同時點頭,口念「真主保佑」。現代在社交場合上的印度男人們,也開始運用握手禮節了,但印度婦女除在重大外交場合外,一般與不與男人握手。
一般禮儀
正統的錫克教信徒頭戴包頭巾,不抽煙,不吃牛肉並且不剪頭發。
進入印度人的住家要脫掉鞋子。
稱謂與問候
見面與分手時,男人與男人握手。如被引見婦女,男人不與她握手而應雙手合十,微微彎腰。男人不能觸碰女,在公共場所不能與單身女人說話。
約會與准時
遵守時間是明智可取的。
款待與饋贈
雖然正統的穆斯林婦女通常不與男人見面,但如果邀請男人參加實社交活動時應請他們偕夫人同來。
來到印度人家裡時,主人會給你戴花環,你應馬上把它取下來以示謙讓。
印度教徒不吃牛肉。牛在印度是神聖的動物。
穆斯林不吃豬肉,恪守教義的穆斯林滴酒不沾。
接受或傳遞食品時,一定要用右手。
作客時可以帶水果和糖果作為禮物,或給主人的孩子們送點禮品。
交談
印度人喜歡談論他們的文化業績、印度的傳統、有關其他民族和外國的情況。
不要談及個人私事、印度的貧困狀況、軍事開支以及大量的外援。
印度耆那教徒有忌殺生,忌食肉類,忌穿皮革和絲綢的民間習俗。他們甚至把飛蟲等都列入不能誤傷的忌項,就連地里種的蘿卜,胡蘿卜等蔬菜也都忌吃。印度阿薩姆邦的居民,對來訪客人不接受、品嘗他們敬讓的檳榔果是極為不滿的,認為這樣是對主人的不友好和不信任。印度的錫克教人禁止吸煙。印度人不愛吃蘑菇、筍、木耳、麵筋、烤夫等,也不喜歡旺火爆炒而成的菜餚。
七、飲食習慣
印度人素食者多,且等級越高葷食者越少,等級低者才樂於吃肉食。由於印度南部氣候炎熱,當地人一般味重,嗜好辛辣性食性,北部印度人的口味相對就輕多了。印度是個香料之國。印度菜的烹調也極重視對香料的運用,主要調料就有十幾種,幾乎做每種菜餚都離不開。印度北部人烹制羊肉和家禽最為拿手,一般的炮製方法是將雞肉、羊肉或其它肉類切成小塊,腌好後用鐵扦串起來掛在天多爐內,用火烘烤制熟。印度人喝菜的方法別具一格,一般都是把茶斟入盤中,用舌頭舔飲。他們一般都不愛喝湯,認為任何一種湯都無法與無色無味、冰涼爽口的白開水相比。他們喜歡吃中餐,喜歡分餐制,不習慣用刀叉和筷子,一般 用手抓食。
印度人在飲食嗜好上有如下特點:
①注重 喜歡分餐進食,注重菜品酥爛。
②口味 一般口味不喜太咸,偏愛辣味。
③主食 以米飯為主,對麵食中的餅類也頗感興趣。
④副食 愛吃雞、鴨、魚、蝦和羊肉;蔬菜喜歡西紅柿、洋蔥、菜花、雞蛋、鮮辣椒、豌豆、土豆、元白菜、菠菜、茄子、洋山芋等;調料喜用黑茴香、黑芥末子、黑胡椒、小豆蔻、丁香、咖喱汁、玉桂枝、芫荽、辣椒粉、茴香、豆蔻皮、姜、玫瑰香精、黃豆粉等。
⑤製法 對炸、烤、燴、燒、煮等烹調方法製作的菜餚偏愛。
⑥中餐 喜愛中國的粵菜、蘇菜。
⑦菜譜 很欣賞咖喱雞、糖醋鱖魚、烤填鴨、干炸明蝦、燴雞絲、紅燒茄子、糖醋裡脊、青椒雞絲、炒辣椒、黃油炒豌豆、雞火煮干絲、番茄魚片等風味菜餚。
⑧水酒 印度教徒、錫克教徒、伊斯蘭教徒均戒酒,喜愛咖啡、酸奶、涼開水等。印度人最愛飲奶茶。有的則習慣加姜或小豆蔻的「馬薩拉茶」。
⑨果品 愛吃香蕉、桔子、楷杷、西瓜、甜橙、番木瓜、椰子、荔枝、芒果等水果;乾果喜歡杏仁、花生米等。

Ⅱ 印度農村吃什麼

在印度德利待了2個星期,談一談我對於印度飲食的印象。

1、最常見的「套餐」:走訪過新德里的幾個寫字樓區,發現白領中午都喜歡點Thali,Thali和套餐差不多,餐盤中有兩三種素食咖喱,原料多為土豆、豆子,菜花,番茄和paneer(吃起來像豆腐的乳酪),還有一小份甜點,常吃到一種賣相不好像糯米團子一樣的椰子味甜點.......還有酸奶。然後配米飯和兩張Naan(烤餅)。飯量大的還可以另外再點Naan。對普通的印度人來說,Thali比較快捷和便宜,在寫字樓下的餐館大概人民幣15塊錢左右就能吃一餐了。不過南北的內容都有差異,在齋普爾旅遊的時候我吃過多達十種不同種類的「拉賈斯坦皇家套餐」,味道倒一點也不皇家。除此之外,也經常會有人單點一份咖喱,配飯和烤餅。咖喱其實只是一個廣泛的概念,這種下飯菜統稱為Curry,其實味道和原料差別甚大,我甚至在新德里一家頗為上檔次的南印餐廳里瞎點了一個菜,上上來才發現是干煸菜花!於是我吃完了一整碗飯。有幸去一位印度人家裡做客,吃的極為簡單,兩種不同的咖喱,主食可以選擇圓烤餅(家裡的烤餅尺寸都小很多)和米飯,還有腌菜,煮一鍋咖喱夠吃兩頓。

3、中國食物:中國菜在印度至少北印(?)很普遍(或因為地理原因),最常見的就是炒麵(Chowmein)炒飯(Fried rice),還有餃子有的叫dim sum,有的叫momo,街邊攤很多,一般號稱是西藏食物,個頭比東北水餃小很多,不過只有素食餡和雞肉餡兒,不過蘸辣醬)。個人覺得味道都不錯。新德里有個中餐連鎖店叫Yo China,裡面稍正宗的有且只有餃子。4、街邊食物:我的住處旁是一個當地的market,一到晚上六點以後就有推著車的小攤販。雖然所有的旅遊攻略都不建議嘗試街邊食物,因為不幹凈。但我嘗了很多種......有我們非常熟悉的「煎餅果子」(Egg Roll),不過裡面放的是炒麵或者蔬菜。還有吐司煎蛋(他們叫Omellette),和水煮蛋(將水煮蛋切成兩半,放生洋蔥和辣醬,我的最愛)。除此之外,嘗試過的有,炸土豆,奶糊子。5、肉與素食:印度的Non-veg餐廳基本都是提供的雞肉,也有魚和牛肉。聽當地人說印度的牛肉都是buffalo水牛肉,聽起來就沒有食慾了。豬肉極少,我只在不丹餐廳吃過。但沒有標明Non veg的餐廳多不提供肉。我遇到的大學生年輕人和部分中產階級都是非素食主義者(至少是不嚴格的素食主義者),他們稱自己既吃veg又吃non veg....在大城市和旅遊景區和非素食餐廳非常多,但有的小城市可能整個城市就那麼兩三家賣肉.....(如焦特布爾)6、飲食習慣:餐館都提供勺子和叉子,不過吃烤餅的話無法避免要用到手,稍好的餐館都有洗手間或水龍頭。特別要提到我非常喜歡的一個習慣,就是在餐館就餐之後會端上來一盤香草,混有糖粒,抓一小撮咀嚼,有些甜中帶苦,可以清新口氣。餐後嚼一嚼,清新無口氣

每人面前擺放一個大盤子,把米飯盛上,再澆上菜和湯,然後用手稍加混合,捏成團,就抓著送進嘴裡。在街頭的小吃攤、小吃店以及寺廟里,人們通常用一種干樹葉壓製成的盤子來盛食物,有的餐館則給每個吃飯的人一片新鮮的大樹葉子,用來盛米飯等食物,這倒是很環保。

印度人的主食除了面餅,還有米飯。吃米飯時,先用那三根手指將米飯和各種菜湯均勻攪拌,就像攪拌機攪拌水泥一樣,然後撮起一小堆,送入口中。有的人手指不是很麻利,於是便五根手指一齊上陣。米飯吃完之後,將沾滿油膩的指頭逐個放入口中吮吸,徹底舔干凈之後才算罷手。

印度人吃飯還有一個規矩,無論大人還是孩子,一定要用右手吃飯,給別人遞食物、餐具,更得用右手。這是因為人們認為右手干凈,左手臟。這又與印度人的另一個習慣有關。印度人如廁以後,不用手紙擦,而是用水沖洗,沖洗時,用左手,不用右手。

Ⅲ 印度人吃的飯有哪些

1. 咖喱米飯是印度的主食之一,尤其是在印度的東部和西南部,大米是主要的食物來源。而在北部和西部地區,人們則更多食用麵粉、玉米和豆類。印度有大量的素食者,他們主要食用西餐,偏好清淡的食物。當然,也有很多人食用中餐。
2. 印度的咖喱世界聞名,幾乎所有的印度菜都會使用咖喱作為調料,哪怕只有一盒咖喱調料,也可以用來做菜。雖然咖喱在印度非常有名,但在當地並沒有「咖喱粉」或「咖喱醬」等成品咖喱。咖喱的味道通常根據不同的食材即時配製,現調現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咖喱調制方法,風味也略有不同。
3. 印度教徒中有很多人是不吃肉的,尤其是婆羅門教徒,他們肯定不吃肉。印度教徒信仰奶牛和母牛為神,因此他們不會食用雞肉。大部分信仰印度教的印度人都是素食主義者。
4. 印度人的飲食以稻米和麵食為主,口味上喜歡咖喱和酸辣,菜餚湯多,油多色重。烹飪方法主要有燒、煮、燴、炸、炒等。印度人在飲食時喜歡用手抓食,高層人物則使用刀、叉、勺進食。
5. 印度人認為飲食的樂趣很多來自於觸覺,因此他們不喜歡使用刀叉和筷子,這也會阻止這種感覺。用手抓飯可以提前了解食物的溫度,避免燙傷舌頭或口腔。印度人用手抓飯時,通常只用拇指、食指和中指。
6. 在印度,人們認為右手是干凈的,左手是臟的,因此使用右手吃飯,給別人遞食物或餐具時,也必須用右手。印度人如廁後,習慣用水沖洗,沖洗時用左手,不用右手。
7. 印度人吃飯時,通常會在每人面前放一個大盤子,盛上米飯,再澆上菜和湯,然後用手稍加混合,捏成團,送入口中。在印度的街頭小吃攤、小吃店或寺廟里,人們通常使用干樹葉製成的盤子來盛食物,有的餐館則會給每個用餐的人一片新鮮的大樹葉子,用來盛米飯等食物,非常環保。
以上內容是對您提供的原文內容的修改和潤色,以提高內容質量,並確保語義不變,條理清晰。

Ⅳ 印度的禮儀及禁忌須知

印度的禮儀
印度居民大多信奉印度教,其次為伊斯蘭教、、錫克教。在印度,月亮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徵。

印度人相見應遞英文名片,英語是印度的商業語言。主客見面時,都要用雙手合十在胸前致意。口中念著:「納瑪斯堆」(梵文:「向您點頭」,現在表示問好或祝福)。晚輩在行禮的時候彎腰摸長者的腳,表示對長輩的尊敬。男子不能和婦女握手。許多家庭婦女忌諱見陌生男子,不輕易和外人接觸。但如果邀請男人參加實社交活動時應請他們偕夫人同來。一般關系的男女不能單獨談話。

印度人是用搖頭表示贊同,用點頭表示不同意。人們用手抓耳朵表示自責;召喚某人的動作是將手掌向下擺手指,但不能只用一個指頭;指人時也要用整個手掌,不能用一兩個指頭。

到印度廟宇或家庭做客,進門必須脫鞋。迎接貴客時,主人常獻上花環,套在客人的頸上。花環的大小長度視客人的身份而定。獻給貴賓的花環既粗又長,超過膝蓋。給一般客人的花環僅到胸前。妻子送丈夫出遠門,最高禮節是摸腳跟和吻腳。到印度家庭做客時,可以帶水果和糖果作為禮物,或給主人的孩子們送點禮品。

用右手拿食物、禮品和敬茶,不用左手,也不用雙手。就餐的時候,印度教徒最忌諱在同一個容器里取用食物。也不吃別人接觸過的食物,甚至別人清洗過的茶杯,也要自己再洗滌一遍後才使用。 喜歡分餐進食,注重菜品酥爛,一般口味不喜太咸,偏愛辣味。主食以米飯為主,對麵食中的餅類也感興趣。

不吃菇類、筍類、木耳。信奉印度教和錫克教的人,忌諱吃豬肉,牛肉。他們一般不喝酒,因為喝酒是違反宗教習慣的。但有喝茶的習慣,方式是「舔飲」,也就是把奶茶盛在盤子中,用舌頭舔著喝。印度人最不喜歡吃大葷,吃素食的人較多,等級越高,吃葷越少。喜歡中國的粵菜、蘇菜。

忌諱白色,習慣用百合花作悼念品。他們忌諱彎月圖案,視1、3、7為不吉祥數字,和印度人交談,要迴避有關宗教矛盾、和巴基斯坦的關系、工資以及兩性關系的話題。

印度奉牛為神聖,忌諱吃牛肉,忌諱用牛皮製品。崇拜蛇,視殺蛇為觸犯神靈。忌諱用澡盆給孩子洗澡,認為是「死水」,是不人道的行為。
印度餐飲禮儀
1.印度人的飲食由於民族和歷史 文化 的影響,南北差異很大。

北方受伊斯林文化影響,烹飪通常是莫卧兒式的,特點是多肉、穀物和麵包。南方多素食,特點是米飯和辛辣咖喱。由於南部氣候炎熱,當地人一般味重,嗜好辛辣性食性,北部印度人的口味相對就輕多了。

所有印度菜餚中,唯一共同點是喜歡辣味。

烹調方式有炒、煮、燴三種,喜加入各種香料,尤其是辛辣類香料。 等級越高葷食者越少,等級低者才樂於吃肉食。

印度人幾乎天天吃洋蔥。

2.「牛的王國」:牛是當地最神聖不可侵犯的動物。根據教規,印度教教徒和錫克教教徒不吃牛肉,伊斯蘭教徒不吃豬肉,耆那教徒則既忌殺生,又忌肉食。印度教徒把牛奉為神明,每逢飯前都要首先敬牛。還有的人敬狗、敬蛇、敬老鼠等等。 最受印度人崇拜的動物是藍孔雀和黃牛。

印度人不吃牛肉,但喝牛奶。印度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產奶大國,牛奶在印度人的飲食結構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每天早晨和傍晚,到國營奶站打奶的人絡繹不絕,有的大家庭一打就是幾升。很多印度人的早餐就是一杯茶,再加幾塊餅干。愛喝茶(特別紅茶),愛甜食。喝茶加牛奶喝湯、奶豆腐、奶制甜食。

3. 宴請印度商人時,事先了解是否素食主義者。孟買60%人是素食主義者

4.在印度人家中作客,飯前要漱口和洗手。

5.在傳統的印度人家庭和農村,客人通常與男人、老人、孩子先吃,婦女則在客人用膳後再吃。不同性別的人同時進餐,不能同異性談話。

6.印度人家庭的基本食品是米飯、家常餅、佐料和兩三碟小菜用來蘸麵包吃,普通的佐餐品是干青酸辣菜和香菜葉。印度人的正餐常以湯菜開始,通常是稀薄咖喱,其餘菜餚一般全部同時送來,不是分幾道上菜。正餐之外都有輔佐食物,最普通的是色拉和酸奶。正餐之後的甜食通常是冰激凌、布丁和鮮水果等。印度人一般不喝酒,但喜歡 飲茶 ,把茶斟入盤中,用舌頭舔飲。

7.在印度人的餐桌上,主人一般會殷勤地為客人布菜,客人不能自行取菜。同時,客人不能拒絕給你的食物和飲料,食品被認為是來自上帝的禮物,拒絕它

是對上帝的忘恩負義。吃不了盤中的食品,不要布給別人,一旦你接觸到那種食品,它就變為污染物。許多印度人在就餐前還要弄清他們的食物是否被異教徒或非本社會等級的人碰過。

8.印度人喜歡吃中餐,喜歡分餐制,不習慣用刀叉和筷子。印度人吃飯大多使用盤子,用右手抓食(抓飯時大多隻用3個手指,那就是拇指、食指和中指),印度人認為吃飯中很多快感來自觸覺,更重要的是,用手抓飯可以提前了解食物的溫度。切忌用左手遞送東西,他們認為左手骯臟,右手干凈。吃飯用右手抓取,不但吃米飯用手抓,就連稀粥也能用手抓人口中。在印度,除上洗手間外均不使用左手。伸左手就是對別人的侮辱,弄不好他們會把你用左手遞的東西砸爛,還可能臭駕你一通。

印度人如廁後,不用手紙擦,而是用水沖洗,沖洗時,用左手,不用右手。
印度禮儀禁忌須知
每一個國家都有它獨特的禮儀文化,是禮貌,是文明,是禁忌,也是獨到。無論你認可也好,覺得不可思議也罷,入鄉隨俗,你都必須遵循它。下面介紹一些與我們不一樣的印度的獨到的禁忌、禮儀文化和習慣。

其一,男子不能和婦女握手。許多家庭婦女忌諱見陌生男子,不輕易和外人接觸。但如果邀請男人參加實社交活動時應請他們偕夫人同來。一般關系的男女不能單獨談話。

其二,印度人是用搖頭表示贊同,用點頭表示不同意。人們用手抓耳朵表示自責;召喚某人的動作是將手掌向下擺手指,但不能只用一個指頭;指人時也要用整個手掌,不能用一兩個指頭。

其三,以右為尊,左手被視為不幹凈的象徵。同印度人招手致意往往用右手,因為在他們看來,人身由兩部分組成,右半邊是男性的象徵,左邊是女性的象徵,所以左手無力,右手有力,因此不單用右手致意。此外,印度人便後用水沖洗,使用左手,而絕不用右手,因此,左手被認為是不幹凈的。若送人東西,大都用雙手捧著,或一手為主,另一隻手稍微接觸另一手臂,象徵雙手。否則認為不禮貌。

其四,吃飯過程中,若給對方(印度人)加飯加菜,不可用還在吃飯的那隻手直接加飯加菜,若是這樣,被認為是叫人家吃你剩的東西,因那隻手正被用來吃飯,已接觸了食物。在這種情況下,應當換一雙未用過的筷子,給客人加飯加菜。若對方已經吃飽,不再需要,而你出於客氣,仍堅持再給,這時,你會發現對方可能把雙手捧著的碗筷(或吃飯用的盤子)一同伸到桌下,這表示不要了,見此情景,主人應當明白:不能再給客人加飯加菜。

其五,到印度廟宇或家庭做客,進門必須脫鞋。迎接貴客時,主人常獻上花環,套在客人的頸上。花環的大小長度視客人的身份而定。獻給貴賓的花環既粗又長,超過膝蓋。給一般客人的花環僅到胸前。妻子送丈夫出遠門,最高禮節是摸腳跟和吻腳。到印度家庭做客時,可以帶水果和糖果作為禮物,或給主人的孩子們送點禮品。

其六,印度飲食習慣和文化。用右手拿食物、禮品和敬茶,不用左手,也不用雙手。就餐的時候,印度教徒最忌諱在同一個容器里取用食物。也不吃別人接觸過的食物,甚至別人清洗過的茶杯,也要自己再洗滌一遍後才使用。喜歡分餐進食,注重菜品酥爛,一般口味不喜太咸,偏愛辣味。主食以米飯為主,對麵食中的餅類也感興趣。不吃菇類、筍類、木耳。信奉印度教和錫克教的人,忌諱吃豬肉,牛肉。他們一般不喝酒,因為喝酒是違反宗教習慣的。但有喝茶的習慣,方式是「舔飲」,也就是把奶茶盛在盤子中,用舌頭舔著喝。印度人最不喜歡吃大葷,吃素食的人較多,等級越高,吃葷越少。

其七,印度的顏色、數字、談話忌諱。印度忌諱白色,習慣用百合花作悼念品。他們忌諱彎月圖案,視1、3、7為不吉祥數字,和印度人交談,要迴避有關宗教矛盾、和巴基斯坦的關系、工資以及兩性關系的話題。

其八,印度奉牛為神聖,忌諱吃牛肉,忌諱用牛皮製品。崇拜蛇,視殺蛇為觸犯神靈。

其九,忌諱用澡盆給孩子洗澡,認為是「死水」,是不人道的行為。

猜你感興趣:

1. 印度人的社交禮儀

2. 印度的習俗禮儀

3. 印度的社交禮儀

4. 關於印度餐桌上的禮儀

5. 關於印度人的禮儀

6. 印度餐桌禮儀常識

7. 印度商務禮儀

8. 印度的就餐禮儀有哪些

Ⅳ 印度人吃的飯有哪些

現在,南印度和東印度普遍以大米為主食,北印度則以麵粉為主食。南北之間的飲食習慣差別很大。根據自己的種姓和宗教信仰不同的差別也很大。
印度人的主食主要是米飯和餅,面條、餃子、包子、饅頭、燒麥基本上沒有。他們喜歡吃的並非中國人吃的白米飯,而是把飯煮熟後,放些油和調料,飯的顏色呈黃色,或者同別的什麼菜炒在一塊兒。在中國流行的所謂"印度飛餅"也是印度人的主食。這種餅其實有兩種:"加巴地"或"若地",前者沒有塗油,後者則有明顯的油香味。還有一種叫"撲里"的餅也是印度人的主食,有點像中國北方的油餅,無論是"加巴地"、"若地"還是"撲里",用的麥面都是沒有去掉殼的,而中國的"印度飛餅",用的都是去掉殼的精粉,其口感與印度的餅其實不一樣。印度人吃米飯或吃餅時,喜歡用手把菜卷在餅內,有點像中國人吃北京烤鴨,或用手把菜和飯混在一起,在盤里攪拌幾下,抓起來捏一捏,然後送進口內。這種吃法,如換成用刀叉、勺子或筷子,自然是反而不方便了。
在餐廳和酒店也有炒米飯可以點,主要是為了外國人。

Ⅵ 月入1萬元人民幣,在印度能過上啥水平生活

來到印度,你將體驗到一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印度,這個擁有13.9億人口的國家,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和金磚國家之一。然而,人口數量過高導致勞動力成本低廉,同時也伴隨著巨大的貧富差距。印度的最低工資標准在首都新德里達到每月14000盧比,相當於1186元人民幣。但平均工資普遍在1000-1500元之間,印度人的生活成本與國內相比,確實並不低。

在印度的衣食住行中,你會發現物價與國內存在顯著差異。食物方面,咖喱、飛餅和米飯是主要的食物選擇,價格便宜,一份咖喱牛肉飯大約5-10元人民幣,一份飛餅只需2元。然而,對於外國人在印度長期食用這些食物,也會感到厭倦。購買中國調料價格昂貴,一般比國內貴一倍以上。蔬菜品種較少,價格較高,例如胡蘿卜每公斤79.5盧比,相當於6.7元人民幣。肉類和水果價格不菲,牛肉每公斤340盧比,約28.8元人民幣;蘋果每公斤179盧比,約15元人民幣。大米每公斤20盧比,約1.7元人民幣。選擇下館子的話,餐廳人均消費在50-200元左右,中餐的味道與國內大相徑庭。

印度的住宿費用也是生活成本中的重要部分。在印度租房子價格不菲,根據區域的不同,從城中村的自建小公寓到市中心的豪華大別墅,價格差異巨大。在印度出差一個月,如果月收入為1萬元人民幣,扣除住宿、飲食、出行等日常開銷,生活質量並不算太高。在印度的住宿成本相對較高,一個月2000元人民幣的住宿費用對於1萬元來說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不過,如果不算住宿費用,僅憑1萬元人民幣在印度可以享受相對不錯的飲食消費,前提是擁有一顆強大的胃。

此外,印度的生活環境與國內有很大不同。從飛機降落那一刻起,你就會被印度的擁擠與混亂所震撼。街道上不僅車輛眾多,而且交通規則往往形同虛設。印度貧富差距巨大,富人區與貧民區的生活天壤之別。印度人吃飯習慣用手抓,街道上隨處可見牛群,恆河被印度人視為神聖之河,但水質卻非常糟糕。公共廁所多數為露天,貧民區的女性遊客上廁所可能會遇到困難。印度街頭的食物具有挑戰性,視覺和味覺上的體驗都與國內大不相同。嫁女兒時的嫁妝在印度貧民區是一個沉重的負擔,而印度人對於煙酒的管控嚴格。

在印度,你將會感受到一種獨特的文化氛圍,例如火車的「掛票」現象、佩戴鼻環的習俗等。印度的火車是人們出行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在節假日和周末。中國製造的商品在印度隨處可見,特別是小米、OPPO、華為手機等品牌。印度的生活條件因貧富差距而差異顯著,富人區生活優越,而貧民區則面臨食不果腹的問題。在印度出差一個月,身體和心理素質都需經受考驗,這也是為什麼很少有中國人選擇在印度旅遊的原因。

總之,在印度,月入1萬元人民幣的生活條件並不如你所期待的那樣輕松。衣食住行的開銷、貧富差距以及獨特的文化習俗,都可能給你帶來不小的挑戰。不過,這也是一次體驗不同文化、拓展視野的寶貴機會。在印度的每一天,都是一次對自我適應能力與心理承受力的考驗。

Ⅶ 印度人有什麼傳統食物

印度人的主食是米飯和各種薯類食物以及玉米等,麵食類是副食品,品種上也主要是以西式的布丁、蛋糕、麵包以及流行於本地的拋餅或烤長包或烤餅等為主。在對麵食的處理上,印度人基本上是以烤和煎為主,因為這兩種方式處理的麵食更適宜印度暖濕悶熱的氣候條件下的人們的食用和保存。
印度飛餅
印度的咖喱聞名世界,很多人都以為米飯和咖喱是印度的主要食品和調味料。但實際上,在印度只有一部分地方是以米飯為主食,而咖喱對於大部分印度人來說更是一種陌生的調味料。
其實,沒有統一風格才是印度菜的最大特色。而且不僅印度各城市之間的飲食習慣有很大不同,就連每家人都有明顯的飲食風格。但總的來說,雞、魚和羊肉是最普遍的。肉汁是印度的主要醬料,在整個印度都十分流行。當然,每個地方的肉汁都有其明顯的地方特色。而在印度的廚房裡,只有新鮮的青辣椒和曬乾的紅辣椒是辣的。所以不喜歡辣的遊客不用擔心不能吃到正宗的印度美食。
對於遊客來說,印度最著名的傳統菜色起源於印度王室。燉肉、醬料和米飯分別是三種不同烹調風格的基礎。但王室食品畢竟只能在專門餐館和大酒店吃得上,老百姓對它也並不"感冒"。在當地,很多受追捧的印度菜都是很家常的,例如用未發酵的燕麥麵包,塗上以煤火煮上整整一夜而成的青芥末,如此簡單的冬天小吃,無論是農夫還是城市人都把它視為至愛。而在南部城市,地道的脆薄餅和蒸米糕都很出名。至於在沿海的一些地區,除了有螃蟹、龍蝦、虎蝦和貝類等海鮮餐外,清香的椰子也是最常用的食材。
泥爐碳火烹調法是印度特有的烹飪方式。它對時間的掌握非常講究。當爐溫達到600攝氏度後,烹飪相差一兩分鍾,甚至一兩秒鍾,都影響著烹飪的成敗。而用這種方法烹飪的肉是不用油的,吃的時候再蘸上酸乳酪。當食物還沒上桌,那吱吱作響的碳火聲,還有悠悠飄出的香味,都已經令你食指大動。
此外,在印度的多個地方,都喜歡用一種叫"thali"的大淺盤盛載食物。在用"thali"進餐時,應該入鄉隨俗地慢慢品嘗,狼吞虎咽只會讓當地人笑話

Ⅷ 印度尼西亞人的飲食習慣 印度尼西亞禮儀

印度尼西亞人的飲食習慣 印度尼西亞禮儀

印度尼西亞人的飲食特點是中、西餐均可,喜歡吃大米,早點一般都是吃西餐,午、晚餐吃中餐。他們所謂的「上等人」往往每日三餐都吃西餐,早晨喜歡喝鮮橘汁。他們愛吃甜點心,愛喝咖啡、可可和紅茶。

印度尼西亞人的口味是喜歡吃脆、酥、香、酸、甜的食物,尤其喜歡吃辣的,如咖喱、胡椒、辣椒等。他們愛吃的辣椒醬是用紅辣椒斬成泥,把蝦醬烤乾後放在辣椒泥里,加糖、鹽、元蔥、西紅柿等斬成茸狀即成。他們還喜歡把苦瓜煮熟後蘸辣醬油吃。喜歡炸、烤、煮、爆、炒等方法製作的菜餚,喜歡牛、羊、魚、蝦、雞、鴨及動物的內臟和新鮮的蔬菜,一般常吃的菜餚有炸腸、烤雞燉肝、炸牛肚、清燉雞、炒蝦、煎牛腦、炸羊排、土豆丸子、炒豆芽、茄子湯等。

印度尼西亞人大部分信仰伊斯蘭教,生活習慣基本上與印度人相仿,忌吃豬肉,不吃海參、魚肚和帶骨刺的魚。但一般可以響牛,從。印度尼西亞人不喝烈性酒或根本不喝酒,進餐時愛喝冷開水。

服飾禮儀 印尼人在衣著上,總體而言,屬保守型。在公開場合人們的服裝都較樸素。男人在辦公時,通常穿長褲、白襯衫並打領帶。長袖蠟染衫在多數正式場合都可以穿。婦女在辦公室穿裙子和有袖的短外套,並避免色彩過於鮮艷。在多數正式,比較合適的是穿午後禮服或夜禮服。如果在私宅吃晚飯,可穿短袖外套、裙子或禮服。如果參觀廟宇或清真寺,不能穿短褲、無袖服、背心或裸露的衣服。進入任何神聖的地方,一定要脫鞋。在巴厘,進入寺廟必須在腰間束腰帶。

儀態禮儀 在印尼,當人們坐下來時,兩腿不能交叉,如果非要這樣做,要把一條腿的膝蓋放在另一條腿的膝蓋上面。在巴厘島,坐下時兩腿要平放在地板上。如果把腳尖或鞋底對著別人,都認為是對別人的侮辱。印尼人不喜歡外國人當眾接吻。人們如果召喚小孩和三輪車駕駛員,可以用手勢,而在其他場合叫人,應將掌心向下伸出手指作內屈運動,便不要用一個手指。印尼人不喜歡當面打呵欠,如果難以控制,要用右手將嘴捂上。在同別人說話時,將手放在臀部會被認為對人不或不禮貌。印尼人常用笑聲來掩飾震驚,但他們反感嘲笑別人的錯誤,也不能模仿任何人的動作,否則會傷害他們的感情。印尼不在街道上或走路時吃東西,認為這是不禮貌的,也不用左手去握手、碰別人。在印尼,與別人談話或進別人家都要摘下太陽鏡。

相見禮儀 印尼人是友好的,容易接近的。他們在社交場合與客人見面時,一般習慣以握手為禮,與熟人或朋友相遇,傳統禮節是用右手按住胸口互相問好。在作正式介紹時,對稱為要多加註意。多數中間階層的印尼人有兩個名字,而許多 下層人民只有一個。富有者通常都有很長的姓和名,便只選用一個短名和首字母縮寫名。在稱呼人時,只能使用他們的第一個姓,不能用第二個。

餐飲禮儀 印尼人在飲食習慣上以大米為主食,副食品主要有魚、蝦、牛肉等,但不愛吃海參。伊斯蘭教徒忌食豬肉,也不吃帶骨、帶汁的菜餚及魚肚等。 印尼人習慣吃西餐。由於受當地華人的影響,他們普遍喜歡中餐。除在官方場合有時使用刀叉外,一般都習慣用右手抓飯。他們在用餐時,有邊吃邊喝涼開水的習慣,也愛喝葡萄酒、礦泉水等,一般不喝烈性酒。 被主人邀請到家裡吃飯,客人在開飯或喝酒之前要等候主人的邀請,吃飯時不要多說話,用餐完畢在盤子里留點食物。作為客人,不應對食物提出特別要求,不要提出要鹽等東西。

喜喪禮儀 印尼的伊斯蘭教信奉者,其喜喪禮儀與苦命國家的伊斯蘭教徒大同小異。印尼其他民族,在喜喪禮儀上則各具特色。印尼達雅族男女找對象時,愛用木炭互相畫對方的臉,以此來表達愛情。他們的婚禮是在磨刀石上進行的。婚禮上,兩位新人身著漂亮的民族服裝,按女左男右的位置站在上面,並一起握住"結親網",同時由長者主持宰豬儀式,讓豬血灑在木屑和一把劍上。在喪葬禮儀方面,巴厘島上的特倫揚人去世後,實行開葬。它只適用於那些壽終正寢者,其他死於謀殺、自殺者不能天葬。在印尼眾多的民族節日中,有一個間隔時間最長的節日,即巴厘人的埃卡.達薩.魯德拉節。它每隔一百年舉行一次,而且年份必須是一百年的倍數。

商務禮儀 印尼人特別注重送名片。初次相識,客人就應把自己的名片送給主人,否則將會受到主人長時間的冷遇。名片文字用英文。 印尼人喜歡平和的聲調、不擺架子的姿態和尋求一致的良好願望。所以,與他們談判應態度謙遜些並放低聲音。在印尼,不要傷害公務人員的感情。 拜訪印尼商人時要帶上禮物,收下禮物即意味著承擔了某種責任。一般印尼人喜歡水果、化妝品等,青年人贊賞大學的T恤衫或有大學標志的筆記本。對別人送的禮品要欣然接受,但不要當面打開包裝。印尼商人喜歡宴請,作為客人,在回國前應以同標准回報他人一次。

旅遊禮儀 在印尼旅遊,首先要到旅遊中心要一份旅遊圖。印尼和英國一樣車靠左行。在公共汽車上,坐著的人要為站著的人拿東西,男人要為婦女讓座,所有的值得阿為老年人讓座。上下車時,不要等車子完全停下來才上下車,因車子總是在移動的。在街上叫計程車招手即可。火車通常都很擁擠,要提前訂票。住宿時,除高級旅店外,可為房價討價還價。要想住上價格低廉的地方,可尋找一種小型混合旅店。在這種店洗澡時,不要開口要熱水,熱水不是用來洗澡的。在印尼的大百貨店價格是固定的,在另一些商店則要使勁還價,但講價時態度要友好。另外,在購物時要准備零錢,在印尼沒有給小費的傳統。 在印尼城市街頭,人們可找到公用電話,打一次放進50盧比,三分鍾後自動斷線。

主要禁忌 印尼人忌諱用左手傳遞東西或食物。忌諱有人摸他們孩子的頭部,認為這是缺乏教養的行為。忌諱老鼠和烏龜。與印尼人交談應避開政治、宗教等話題。在印尼,進行裸體太陽浴是非法的。

閱讀全文

與印度人吃中餐吃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牙在哪個洲 瀏覽:710
伊朗和美國怎麼破裂的 瀏覽:314
印尼要遷都有什麼好處 瀏覽:632
伊朗外貿怎麼開發 瀏覽:944
喜馬拉雅山和印度哪個面積大 瀏覽:617
38碼的英國碼是多少碼 瀏覽:54
越南阮氏是哪個朝代 瀏覽:384
印度人吃中餐吃什麼 瀏覽:857
怎麼看金剛是印尼的還是尼泊爾的 瀏覽:382
為什麼越南打車要幾萬塊錢 瀏覽:744
在哪些城市檢測到印度變異病毒 瀏覽:271
越南苗族人家有多少 瀏覽:62
印尼捐贈中國什麼 瀏覽:409
印尼回國的國際航班什麼時間開通 瀏覽:575
印度為什麼不喝恆河水 瀏覽:430
英國人把牙簽叫什麼 瀏覽:984
印尼為什麼要禁止出口 瀏覽:253
英國買房子稅收是多少 瀏覽:118
英國的電從哪裡來 瀏覽:983
為什麼越南火車比較慢 瀏覽: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