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為什麼不信佛教
印度人不信佛教,而是主要信印度教,這是因為佛教已經被印度教二級化了。因為佛教被異化後稱為印度教的一部分,佛就是神的化身。印度被異教入侵,後又分裂。現在佛教也在恢復中。印度分裂也有英國吵冊攜人的功勞,一部分成了伊斯蘭教,如巴基斯坦。另一部分分離出去成了斯里蘭卡等,這是信佛教的。還有變種,成了錫克教的。
在印度教中有一個大神叫毗濕奴,毗濕奴一共有十個化身,其中第八化身就是佛陀。所以,印度人到了佛教寺廟里邊,他看到的是佛陀,但他理解的是這是毗濕奴的第八化身。所以所有的人到印度教,到佛教寺廟里邊都參拜,都去觸摸,佛教已經被印度教二級化了。
印度是佛教誕生地、發源地,佛教也是在印度興盛的。升伏所以,在印度有佛教中聖地中的聖地,我們管那兒叫菩提伽耶,那是釋迦牟尼佛陀在菩提樹下覺悟的地方,那棵菩提樹的位置還在,而且那旁邊有一座大佛塔。
但佛教現在在印度並不是最興盛的,印度教本身是最興盛的。在 3500 年前,在印度這個地方誕生了一種宗教,叫做吠陀教,它是以《吠陀經》為指導的。後來,吠陀教演化成了婆羅門教,婆羅門教跟吠陀教看的經不一樣,但實際上里邊的經典還都是差不多的。佛教跟印度教也有著很多關系,比如像輪回,比如像曼陀羅,對宇宙的一些解釋是完全一樣的。
(1)印度是信什麼教國家擴展閱讀:
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姿則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
這使得很多人產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錯覺,這讓尼泊爾民眾一向不滿。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覺者」。佛又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世尊。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的目的即在於依照悉達多所悟到修行方法,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得到究竟解脫。
佛姓新稱喬達摩(S. Gautama, P. Gotama),舊稱瞿曇;因為他屬於釋迦(Sākya)族,人們又稱他為釋迦牟尼。
印度教是隨著印度封建社會形成,種姓制度發生新變化而出現的。印度教不是某位教主創立的思想體系,而是在長期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它是廣泛吸收婆羅門教、佛教和耆那教教義以及民間信仰、風俗習慣、哲學思想等的綜合產物。也代指印度文化圈內所產生的宗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是印度的國教。
在南亞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尼泊爾,東南亞的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菲律賓,以及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的印度裔人群也有眾多信徒。它擁有10.5億信徒(1993年統計數),僅次於擁有15億信徒的基督教、11億信徒的伊斯蘭教,大於擁有3億信徒的佛教。
所謂「印度教」是產生於印度文化圈上的宗教、哲學、文化和社會習俗的綜合稱謂,它的信仰、哲學、倫理觀點等復雜多樣,甚至相互矛盾。印度的社會等級、集團和不同的文化階層有著各自相異的信仰和實踐,但是與其他宗教不同,印度教崇拜三大主神,直接宣揚世襲等級制度,把種姓制度作為核心教義,要求教徒嚴格遵守種姓制度。種姓制度是最典型、最森嚴的等級制度。四個等級在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
參考鏈接:
佛教-網路
印度教(世界主要宗教之一)-網路
B. 東盟十國都各自信什麼教
東盟鍵譽十國分別為汶萊、柬埔寨、印度尼西亞、寮國、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它們分別信仰的宗教如下:
汶萊:伊斯蘭教
柬埔寨陸亮彎:上座部佛教
印度尼西亞:伊斯蘭教
寮國:上座部佛教
馬來西亞:伊斯蘭教
緬甸:上座部佛教
菲律賓:天主教早悶
新加坡: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道教、印度教
泰國:上座部佛教
越南:佛教、天主教、和好教、高台教
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出現的一種文化現象,屬於社會特殊意識形態。當今世界主要的宗教有: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猶太教、佛教、道教、神道教等。
(2)印度是信什麼教國家擴展閱讀:
宗教信仰的優點
宗教有讓宗教信仰者行動的能力,如果一個宗教宣傳積極向上的思想,無疑能使宗教信仰者做出有利於社會的行為,它可以使人斷惡修善、懲惡揚善。
宗教信仰的缺點
與優點相反,如果一個宗教宣揚不利於社會和平穩定發展的思想,那麼宗教信仰者對社會的危害是很大的。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汶萊伊斯蘭教
網路——柬埔寨
網路——寮國
網路——馬來西亞
網路——緬甸
網路——菲律賓
網路——新加坡
網路——泰國
網路——越南
網路——印度尼西亞
網路——宗教
C. 南亞各個國家所信奉的宗教
1. 阿富汗:主要信仰伊斯蘭教,遜尼派佔主導,但也有一小部分什葉派信徒。
2. 巴基斯坦:以伊斯蘭教為主要宗教,遜尼派佔多數,什葉派分布在巴基斯坦的某些地區。
3. 印度:印度是一個宗教多元化的國家,主要信仰印度教,其次是有較多人信仰伊斯蘭教、基督教和錫克教等。
4. 尼泊爾:主要信仰印度教,同時也有一小部分佛教徒和基督教徒。
5. 斯里蘭卡:主要信仰佛教,占總人口的絕大多數,同時也有一小部分印度教徒和基督教徒。
6. 孟加拉國:伊斯蘭教是國教,占總人口的近90%,也有少量佛教徒和印度教徒。
7. 馬爾地夫:伊斯蘭教是國教,占總人口的絕大多數。
8. 伊朗:主要信仰伊斯蘭教,什葉派佔主導地位。
9. 伊拉克:主要信仰伊斯蘭教,遜尼派和什葉派共存。
10. 敘利亞:主要信仰伊斯蘭教,遜尼派和什葉派共存。
11. 約旦:主要信仰伊斯蘭教,遜尼派佔主導地位。
12. 黎巴嫩: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共存,遜尼派和什葉派伊斯蘭教徒以及馬龍派基督教徒。
13. 以色列:主要信仰猶太教,但也有一小部分基督教徒和伊斯蘭教徒。
14. 巴勒斯坦:主要信仰伊斯蘭教,遜尼派佔主導地位,但也有一小部分基督教徒。
以上是南亞地區部分國家的宗教信仰情況,由於宗教信仰的復雜性,可能存在一些偏差,僅供參考。
D. 印度分成幾個國家
印度分成了6個國家。分別是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孟加拉、斯里蘭卡、馬爾地夫。古印度與古埃及、古巴比倫、中國並稱為「四大文明古國」,地域范圍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等國。1947年8月14日,信仰伊斯蘭教為主體的巴基斯坦宣布獨立。8月15日,信仰印度教為主體的印度也宣布獨立。就這樣,印度被一分為二的獨立了。其中巴基斯坦比較特殊,分別東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分別位於印度的兩側。這也為巴基斯坦後面的分裂埋下了伏筆。
印度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500年至1500年之間創造了印度河文明。公元前1500年左右,原居住在中亞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進入南亞次大陸,征服當地土著,建立了一些奴隸制小國,確立了種姓制度,婆羅門教興起。公元前4世紀崛起的孔雀王朝統一印度,中世紀小國林立,印度教興起。1600年英國侵入,建立東印度公司。1757年淪為英殖民地。1947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印度獨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國成立,為英聯邦成員國。
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位於南亞次大陸西北部,南瀕阿拉伯海,東接印度,東北鄰中國,西北與阿富汗交界,西鄰伊朗。海岸線長980公里。南部屬熱帶氣候,其餘屬亞熱帶氣候。首都伊斯蘭堡,前首都卡拉奇是最大城市。巴基斯坦原是英屬印度的一部分。1947年8月14日英國實行印巴分治,巴基斯坦成為英聯邦的一個自治省。1956年3月23日,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成立。巴基斯坦是經濟快速增長的發展中國家,是世界貿易組織、伊斯蘭會議組織、77國集團、不結盟運動和英聯邦成員國。
尼泊爾
尼泊爾聯邦民主共和國,簡稱尼泊爾,為南亞山區內陸國家,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發源地,位於喜馬拉雅山脈南麓,北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自治區相接,東與印度共和國錫金邦為鄰,西部和南部與印度共和國西孟加拉邦、比哈爾邦、北方邦和北阿坎德邦接壤。公元前6世紀,尼泊爾人就已在加德滿都河谷一帶定居。之後印度的移民以及英國的入侵,共同譜成了尼泊爾的歷史。
孟加拉
孟加拉人民共和國(Peoples Republic of Bangladesh),簡稱孟加拉,屬於南亞國家,位於孟加拉灣之北,東南與緬甸為鄰,其他部分都與印度接壤,並在北方邊境尚有大量飛地,全國總面積為147570平方公里。孟加拉族是南亞次大陸古老民族之一。孟加拉地區的最早居民是亞澳人。1757年,孟加拉國淪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1947年印巴分治後,歸屬巴基斯坦,被稱為東巴基斯坦。1971年,脫離巴基斯坦而獨立。1971年12月22日,孟加拉定都達卡,孟加拉共和國正式建立。
斯里蘭卡
斯里蘭卡,全稱斯里蘭卡民主社會主義共和國(The Democratic Socialist Republic of Sri Lanka) ,舊稱錫蘭,是個熱帶島國,位於印度洋海上,英聯邦成員國之一。中國古代曾經稱其為獅子國、師子國、僧伽羅。斯里蘭卡的經濟以農業為主,而該國最重要的出口產品是錫蘭紅茶。該國亦為世界四大產茶國之一,因此國內經濟深受產茶情況的影響。在自由化進程中,增長速度持續加快。斯里蘭卡最大優勢在於礦業和地理位置,它是一個寶石富集的島嶼,世界前五名的寶石生產大國,被譽為"寶石島"。所以在經濟初期階段,礦業讓它有不少初期發展優勢,每年寶石出口可以達5億美元的出口值,紅寶石、藍寶石及貓眼最出名。
馬爾地夫
馬爾地夫南部的赤道海峽和一度半海峽為海上交通要道。被譽為「上帝拋灑人間的項鏈」,「印度洋上人間最後的樂園」的馬爾地夫由1200餘個小珊瑚島嶼組成,其中202個島嶼有人居住。馬爾地夫南部的赤道海峽和一度半海峽為海上交通要道。馬爾地夫基於環境因素,境內無法建設鐵路,但仍設有易卜拉欣納西爾國際機場。該國雖然國土偏小,建國也不久,但有很多節日,同時該國也是個伊斯蘭教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