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人索要簽名有什麼壞處

印度人索要簽名有什麼壞處

發布時間:2025-08-23 16:49:01

『壹』 國外的「學霸」什麼樣

美國:「學渣」畢業後不好混
也許是受到影視劇影響,國內對美國學生有一種認識誤區,以為很多美國年輕人不愛學習,大學生熱衷社交派對,兄弟會喜歡把酒言歡。事實上,這只是美國教育的一個側面,而從主流來看,美國學校及家庭對學生的成績還是相當重視。除了一些紈絝子弟,大多數美國人視教育為重要投資,很多人為了上大學要申請助學金或向銀行貸款。一年五六萬美元的學費,如果不學出點名堂來,實在對不起這個高昂成本。
很多大學里的兄弟會都對GPA(平均成績點數,是大多數大學評估學生成績的制度)有要求,沒有達到3.5,連入會資格都沒有。此外,沒有一家知名企業願意聘用平均分才達到C水準的學生。也沒有知名大學會錄取這樣的研究生或本科生。所以不要輕易相信學渣照樣能在美國社會混出名堂。盡管美國大學生畢業不至於失業,但如果成績爛,美國人會認為你只能混口飯吃,而談不上擁有職業前途。
在強手如林的美國中學和大學,人們對硬啃書本、成天泡圖書館熬出好成績的學生叫「Grind」,本意是研磨的意思,也就是中國人常說的「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這類學生把較多時間花在學習上,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
但和死磕相比,美國人其實更欣賞綜合素質出色的學生。這類人不僅成績出色,而且工作經驗豐富,各類活動都有他們活躍的身影,能在組織當中起到領袖作用。他們擅長利用時間,講究效率,會在健身房一邊練瑜伽一邊用平板電腦看材料;會在考前到圖書館大戰三百回合,也能在周末跟同學把酒狂歡;可以去谷歌、亞馬遜實習,也樂意為教會做周末義工;在所有科目獲得全A,也可以利用一個暑期項目掙到數萬美元。
可以說,美國學霸始於高分卻不止於高分。創意和領導力是一個優秀生走上社會的必備條件。谷歌創始人拉里·佩奇是斯坦福大學的高分畢業生,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佐斯是普林斯頓校史上GPA最高的畢業生之一。中國人喜歡提起從哈佛輟學創業的比爾·蓋茨,實際上,他的SAT成績也夠得上今天的學霸標准:數學和語文兩門的總分是1600,他考了1590。在美國人眼裡,這才叫霸氣。(環球時報駐美國特約記者王海)
韓國:一半國會議員是「學神」
在韓國,人們喜歡用「學蟲」「學神」來稱呼那些熱愛學習且成績超群的學生。去年底舉行的韓國高考[微博]出現33名滿分獲得者,其中一名是來自全羅南道一所外國語高中的女生,人們稱贊她是「學神」中的「學神」。在韓國,外國語高中、科技高中、國際學校等名牌高中被普遍看作「學神」大本營,通過「中考[微博]獨木橋」的尖子生方能進入這類高中。校園的氛圍也相當「求學派」,看到學生拉著旅行箱上學不是新奇事,因為這些「學神」要以大量教材和參考書為伴,一般的箱子不夠用。
與中國相似,韓國人十分看重考試成績,拚命學習考上三大高校(首爾大學、延世大學、高麗大學)以及國外名校是最高目標。到了大學,學習尖子們一般仍能保持刻苦鑽研的好習慣,畢業後不難找到好工作。韓國兩大門戶網站NAVER和DAUM的創始人李海珍和李載雄分別畢業於首爾大學和延世大學計算機系。這兩位IT大佬都是通過學習改變命運的「學神」。
「學閥社會」在韓國是「學歷加門第關系」的統稱。學界精英會形成專屬他們的「圈子」,寒門子弟想進入這個「圈子」,只能通過學習來實現「身份晉升」。有人在2013年10月做過統計,在298名韓國國會議員中,畢業於最高學府首爾大學的有81人。其餘依次為高麗大學(25人)、延世大學(23人)、成均館大學(22人)。從這四大名牌大學畢業的「學神」政客占國會議員總數的50.7%,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現任蔚山市長金起炫(曾連續3屆當選國會議員)。畢業於首爾大學的金起炫在校期間平均每天只睡4小時,多年苦讀終於通過難如登天的司法考試,順利進入司法系統,並逐步走上仕途。即便在當選議員後,金起炫仍被稱為「學神」,經常抱著資料奔走各地了解民意,並根據這些調查資料提交法律議案。如今,他依然手不離書,踐行「活到老學到老」。
就目前看,韓國各大公司招聘員工時,也打破不了「學閥」觀念,畢業於哪個學校、取得什麼文憑幾乎決定錄用與否。韓聯社此前報道說,一家調研機構今年上半年針對2514名27歲左右的韓國年輕人進行題為「幸福年輕人的特徵」的調查。結果顯示,越是高學歷、高門第的年輕人越幸福。這里的「門第」指的是畢業學校。比如,同樣是四年制大學本科學歷的人群,名牌大學畢業的年輕人更能感到幸福。分析稱,在十分重視學歷和門第的韓國社會,年輕人能否找到滿意的工作單位,很大程度上依賴上述兩個因素。這也正好應了那句話,「年少不爭當學神,老大隻能徒傷悲」。
而對於那些批評「一考定終身」制度和「學閥」觀念的韓國人來說,下列數據可能是最好的反駁。1998年至2007年十年間,在通過司法考試成功進入司法系統的精英中,畢業於首爾大學、延世大學及高麗大學這三大名校的人數占總數的65.5%。要知道,司法考試可不看你是哪個學校畢業的,而是對所有考生一視同仁。因此,主張「精英教育」的韓國人認為,休怪「學閥」觀念絆住你的就業夢,真正的掣肘是「你的付出沒有別人多」。(環球時報駐韓國特約記者曾欣,金惠真)
印度:拼爹和「拼己」兼而有之
就學霸這個話題,《環球時報》記者采訪到印度泰戈爾學校副校長普瑞緹女士。該校實行12年一貫制教育,在印度有相當知名度。普瑞緹女士認為,印度跟中國一樣,古時候的教育都以背誦為主,現在的教育也不免受到影響,記憶力超群、擅長背誦的孩子往往會取得優異成績,成為人們所說的學霸。
傳統上,印度定義學霸的時候往往只看文化課成績,而不看體育、藝術等綜合素質的表現。近年來情況有所改變,在類似泰戈爾學校這種與國際接軌的先進學校,評價學生的辦法更趨綜合化,在校活躍程度、個人影響力以及體育、音樂、美術等課程分數也在評價體系中佔有一定比例。
自古以來,印度就盛產智者和哲人,比如佛祖釋迦牟尼。當今的印度也沿襲這一傳統,出現許多早熟的學霸。被稱為「世上最聰明男孩」的阿克里特·賈斯瓦爾11歲時就以優異成績通過中學畢業考試,進入旁遮普大學學習,成為印度最年輕的大學生。從傳統文化和宗教習俗方面來講,印度人認可並崇尚天才兒童之說,他們認為天才的特殊稟賦是神的恩賜。印度教育部門專門面向9歲到16歲的超常兒童開設「天才兒童學校」,每年2月在全國統一進行考試。目前全國有約600所「天才兒童學校」,每年約有2萬名學生進入這些學校學習。
「印度導彈之父」卡拉姆和「印度經濟改革之父」辛格讀書時成績都很優異。步入職業生涯後,他們在教育、科研、政界等不同領域都有建樹。但這並不意味著在印度只有學習好才能在社會上立足,許多政界、商界名人在校時籍籍無名。比如現任總理莫迪的成績非常一般,唯有辯論才能出眾。印度商業巨頭塔塔集團的創始人塔塔也沒有輝煌的學生生涯,14歲就隨父到孟買謀生。
普瑞緹女士告訴記者,在教育方面印度和中國很像,學生面臨沉重的高考壓力和就業壓力。作為教育工作者,兩國的老師應該保護孩子們的創造力和學習熱情,盡量不要去禁錮他們的天性。
在大學任教的庫瑪爾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在印度,家庭條件和社會關系至關重要,許多政界、商界家庭都是子承父業。有一項調查顯示,印度各級議會中的議員有八成以上是官二代。相對而言,普通背景的孩子要想出人頭地,學業出眾、獲得一個好文憑往往是基礎條件。而在步入職業生涯後,情商甚至比智商更重要。
但事有例外,被稱為世界上最年輕CEO的班加羅爾男孩兒蘇哈斯·戈皮納思就是逆襲的「學霸」。蘇哈斯13歲時學會創建網站,14歲建立自己的軟體外包公司。盡管他的中考成績非常糟糕,公司卻取得成功,現在更成為價值幾千萬美元的跨國大公司。不過蘇哈斯的家庭篤信正統教育的重要性,目前蘇哈斯在父母的建議下正在大學校園回爐,念的是工程學。不過令蘇哈斯「苦惱」的是,那些學霸同學都稱他「先生」,爭著跟他合影並索要簽名。(環球時報特約記者張笑竹)
德國:不單以分數論英雄
德國比勒費爾德大學社會科學學者胡萊爾曼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德國大學以前都是本碩連讀,畢業讀多少學期也沒有限制,「學渣」特別多。許多學生35歲還在讀大學。前幾年大學進行改革後,「學霸」又開始多了起來。
「德國大學里的學霸一般指把時間都花在學習上的學生。」胡萊爾曼說,總體來說,學校和社會對這類學霸持肯定態度。當然,學霸們也有得有失。一項調查顯示,2/3的德國學霸患有焦慮、失眠等症狀。

德國各行各業的領導者有許多是大學里的學霸,比如紅火的網上鞋店乍藍多的創業者。不過許多大企業的老闆在大學里並不突出,甚至沒有上過大學。可以說,德國人從不把「學霸」和「學渣」的發展進行比較。他們認為,在學校的表現和在社會上的發展沒有必然聯系,因此這是個偽命題。
有趣的是,德國有3名學霸反而因「學得過快」被校方告上法庭。這3人在短短20個月內完成60門考試,只用了正常學生1/4的時間。3人分工協作,聽取不同課程,之後交換筆記,以這種方式提前完成學習任務。他們甚至還有多餘精力到銀行實習。校方認為,這些學霸違反校規,必須補足每人3000歐元的學費。好在最後雙方握手言和。3人畢業後出書介紹成為學霸的過程和心得,受到各大媒體推薦。胡萊爾曼對此表示:「德國大學都是學分制,僅靠記憶是不夠的。有人學得快,那也是真才實學,理應獲得社會的尊重認可。」

『貳』 中國人在文物上面刻字,觀眾對此有什麼看法

評論:文物上刻字,該當何罪?

「丁錦昊」成了近日的網路熱詞,這位名叫丁錦昊的南京初中生,因為將「到此一游」寫到了埃及盧克索神廟的浮雕上,成為了旅遊陋習的反面教材,網友們甚至採取了人肉搜索等極端手法,對其進行強烈譴責。一直以來,「×××到此一游」是少數遊客在旅遊目的地的「簽名」,難以杜絕。隨著社會對旅遊文明的呼聲越來越高,對這種行為的譴責也越來越強烈。但實際上道德的譴責無法構成更有效的作用,業界人士呼籲,是時候該反思「如何做一名合格旅遊者」的問題了。然而事實上,剛出台不久的《旅遊法》對旅遊者行為規范作出了相應要求,但如何提高法律的操作性,如何運用法律手段遏制此類現象的發生,將是下一步面臨的挑戰。

「到此一游」惹空前關注

最近,南京一中學生在埃及盧克索神廟的浮雕上刻下「丁錦昊到此一游」的事件經曝光後引發網友熱議,不少網友大呼,到處亂刻「到此一游」的「中國式陋習」,破壞了埃及文明古國的千年文物,也讓國人蒙羞。隨後,還有一些網友對此不依不饒,繼續窮追猛打,對丁錦昊的個人信息進行人肉搜索,並將搜索信息公開發布。在景區的公共物品上,甚至文物上胡亂塗鴉、亂寫亂畫的現象在國內並不鮮見,自該事件被曝光後,網上繼續曝出敦煌壁畫上「香港文匯報高級記者宋寅到此參觀考察」的塗鴉,故宮博物院一口缸上「梁齊齊到此一游」的刻印等。

「這種行為似乎在國內已經司空見慣了,可現在卻丟臉丟出國門了。」導游李明麗(化名)表示,在自己十多年的帶團經歷中,也曾見過遊客在景區的石頭或其他物品上塗鴉,但並非每次都來得及提醒。她解釋道,團友眾多,導游一個人的確很難顧得過來,因此會在事前對遊客進行說明,並且發放《遊客手冊》,上面寫明了當地的習俗和禁忌。「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手冊里一般都有提及,但是像不要破壞公物這種常識,不用提醒遊客也應該知道。」

然而這次事件並未像過去那樣逃過了公眾的強烈關注和譴責。業界人士分析,一方面是由於類似的事情發生在境外,而且發生在古老的文明古國埃及,並且埃及也是個消費較高的旅遊目的地,諸多因素的疊加就讓整個事件具有轟動效應。同時有外媒就此事引發空前關注發表評論,新加坡《聯合早報》刊發文章稱:對於不文明行為,適當的輿論關注是有必要的,但要切忌窮追猛打,矯枉過正,對於一個未成年孩子所犯的錯誤用人肉搜索和惡意入侵學校網站的「批評」方式未免太過了。

中國遊客「袋鼓內空」形象遭詬病

有錢不代表素質高,這是李明麗多年來帶團的一大感觸。在她看來,口袋鼓鼓的遊客,也有可能胸中無物,素質不高。近年來遊客和導游之間所發生的諸多矛盾,並不是只有導游單方面的過失,遊客自身的行為也應該引起反思。

南方日報記者調查發現,近年來,中國遊客在境外的形象常被戲稱為「金主」,然而荷包鼓鼓的金主們並非想像中的討人喜歡。2012年3月,研究機構Mandala
Research發布的調查表明,美國遊客和中國遊客是世界上最糟糕的遊客;2008年1月,全球最大的在線旅遊公司Expedia的年度調查顯示,中國遊客繼續位列最差勁遊客排名第二位;2007年,Expedia對1.5萬名歐洲旅館老闆的調查顯示,印度人和中國人被認為是最差勁的遊客。

「是時候就『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旅遊者』做一次認真的反思了。」廣東決策研究院旅遊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勞毅波表示,盡管旅遊已經漸漸成為更多人能消費得起的產品,遊客自身的素質也應該逐步步入一個質的飛躍。作為旅遊者,秉持「尊重」,才能讓自己保持一定清醒和理智的心態對待眼前的美景,不是占為己有,亦不是將自己不當的行為強施於它,學會尊重別人同樣也是一種文明的進步。

《旅遊法》未明確對違規旅遊者的處罰細則

對於旅遊者素質,《旅遊法》做出了怎樣的要求?記者發現,《旅遊法》第二章第十三條提出,旅遊者在旅遊活動中應當遵守社會公共秩序和社會公德,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文化傳統和宗教信仰,愛護旅遊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遵守旅遊文明行為規范。盡管有業界人士認為,這已經明確了旅遊者的行為准則,但實際上,對於違反該條款的旅遊者應該受到怎樣處罰的內容尚未提及。知名專家、中國社科院旅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劉思敏表示,要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不僅要明確旅遊者的權利和義務,同時也要就不遵守該條款的旅遊者進行針對性的處罰,並且出台相應的處罰細則,予以實施。

文物破壞行為的處罰細則應細化

劉思敏表示,在文物上胡亂塗鴉實際上已經觸犯了法律法規,但不少遊客這一點的認識並不足。再者,由於對什麼樣的文物上塗鴉,應該定怎樣的罪,這一點法律上尚無詳細規定。正因為如此,有的遊客才會肆意大膽地在文物古跡上亂寫亂畫,炫耀自己「到此一游」。

在劉思敏看來,對於文物的破壞行為,應該按等級進行明確劃分。文物本身就分等級,比如文物有國家一級保護文物和地方保護文物之分,對不同等級文物,進行不同程度破壞,應該予以相對應的懲罰。

至於如何避免類似的情況發生,劉思敏表示,有效利用法律手段,才能從根本上保護被遊人胡亂塗鴉的古文物。他直言,根據文化價值的大小,破壞程度來進行量罪,這可以通過明確司法解釋,進一步細化法律條文和實施細則來實現,而只有當相對應的處罰措施得到進一步細化,才能有效彌補目前文物保護法以及相關法律法規過於粗泛的局限性。

他提到,盡管近期出台的《旅遊法》也對遊客的行為准則作出了要求,但對於不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的行為並未明確相關的處罰細則,因而操作性有所欠缺。盡管在境外,國內文物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不適用,但遊客也要入鄉問俗,入鄉隨俗。更何況破壞文物是世界公認的應當受到譴責的行為,只不過各國相關的法律細則有所不同,量罪不同,處罰程度不同而已。

讓「到此一游」有合理抒發的渠道

「受中國文化的深遠影響,『到此一游』曾經是從前的文人墨客在游覽名山大川時留下的墨跡,而今也成為中國遊客表達到過某處情感抒發的一種紀念和表達。」勞毅波分析道。所以在他看來,在譴責這些不道德不文明行為的同時,更有必要對遊客進行引導,讓他們通過正確合法的渠道來表達「到此一游」的心情。比如,搭建「留言牆」,並將其放在顯眼的位置,讓遊客可以在上面留言、簽名或是書寫到此一游的心情等等。現在在國內一些知名旅遊地的客棧中常常見到,但是在大型景區中尚未普及。勞毅波說,這樣的做法在日本、澳洲等國家已經漸漸流行,景區內設有「留言牆」、「寫字版」等,讓遊客自己在上面抒發情感,還可以發揮創意。而且這個服務甚至可以採取收費的形式。總而言之,就是要在警示遊客不要隨處胡亂塗鴉的同時,也提供一個合適的渠道讓遊客可以抒發和表達。

『叄』 印度人喜歡用手抓飯吃,可是吃火鍋的時候他們怎麼辦

他們一般情況下不吃火鍋。而且我們都知道印度是一個具有非常特殊特徵的國家。在印度,食物是上帝賜予的,所以人們應該有恐懼。此外,印度人也認為右手是最干凈的,所以用右手吃飯是一種對食物的尊重和對上帝的一種恐懼。左手和右手之間有很大的區別。火鍋起源於中國,印度人也非常喜歡。許多從中國回來的印度人會帶回很多調味品。

而且就連衛生紙這樣的生活用品,在印度那也是非常少見的。因為習俗的影響,他們在上廁所的時候,會使用自己的左手。他們的廁所里會放一個大桶。用完廁所後,他們將不再使用紙巾。他們用左手,然後用水桶洗左手。他們的右手和左手似乎很不一樣,每個人都覺得他們的火鍋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干凈。

閱讀全文

與印度人索要簽名有什麼壞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打仗穿什麼衣服 瀏覽:694
中國多少輛動車 瀏覽:265
伊朗列裝的新巡洋艦多少噸位 瀏覽:611
去印尼國家做生意怎麼樣 瀏覽:341
印尼三月份氣溫多少度 瀏覽:203
東北小伙西蒙在義大利是干什麼的 瀏覽:690
外國人在中國被騙了怎麼辦 瀏覽:751
英國人如何種水稻 瀏覽:879
印尼注冊商標多少錢 瀏覽:691
印尼免稅店有什麼值得買的 瀏覽:301
伊朗為什麼不為索萊曼尼報仇 瀏覽:66
伊朗為什麼不炸白宮 瀏覽:628
韓國義大利面怎麼做視頻 瀏覽:541
中國37碼換成英碼是多少 瀏覽:57
怎麼去英國上中小學 瀏覽:133
來中國了嗎用印度語怎麼說 瀏覽:223
中國聯通3g是什麼 瀏覽:821
印尼宗教為什麼這么重 瀏覽:79
義大利美學家都有哪些 瀏覽:397
到印尼免簽證需要什麼條件 瀏覽: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