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糖的製糖歷史
史前時期
人類就已知道從鮮果、蜂蜜、植物中攝取甜味食物。後發展為從穀物中製取飴糖,繼而發展為從甘蔗甜菜中製糖等。製糖歷史大致經歷了早期製糖、手工業製糖和機械化製糖3個階段。
早期製糖階段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製糖的國家之一。早期製得的糖主要有飴糖、蔗糖,而飴糖佔有更重要的地位。
制飴 將穀物用來釀酒造糖是人類的一大進步。中國西周的《詩經·大雅》中有「周原膴膴,堇荼如飴」的詩句,意思是周的土地十分肥美,連堇菜和苦苣也象飴糖一樣甜。說明遠在西周時就已有飴糖。飴糖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製造出來的糖。飴糖屬澱粉糖,故也可以說,澱粉糖的歷史最為悠久。
飴糖是一種以米(澱粉)和以麥芽經過糖化熬煮而成的糖,呈粘稠狀,俗稱麥芽糖。自西周創制以來,民間流傳普遍,廣泛食用。西周至漢代的史書中都有飴糖食用、製作的記載。其中,北魏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第89篇「餳?」)記述最為詳盡。書中對飴糖製作的方法、步驟、要點等都作了敘述,為後人長期沿用。時至今日,這類澱粉糖的甜味劑仍有生產,也有較好的市場,在製糖業中仍有一定地位。但通常所說的製糖是指以甘蔗、甜菜為原料製糖。
甘蔗製糖 甘蔗製糖最早見於記載的是公元前 300年的印度的《吠陀經》和中國的《楚辭》。這兩個國家是世界上最早的植蔗國,也是兩大甘蔗製糖發源地。在世界早期製糖史上,中國和印度佔有重要地位。
周代至漢代
在中國,最早記載甘蔗種植的是東周時代。公元前4世紀的戰國時期,已有對甘蔗初步加工的記載。屈原的《楚辭·招魂》中有這樣的詩句:「胹鱉炮羔,有柘漿些」。這里的「柘」即是蔗,「柘漿」是從甘蔗中取得的汁。說明戰國時代,楚國已能對甘蔗進行原始加工。
西晉陳壽所著的《三國志·吳書·孫亮傳》中,有亮使黃門以銀椀並蓋,就中藏吏取交州所獻甘蔗餳……的記述。交州在現今的廣東、廣西一帶,與上述的楚國同是中國的南方,是甘蔗製糖最早的地區。甘蔗餳是一種液體糖,呈粘稠狀,是將甘蔗汁濃縮加工至較高濃度(粘稠),便於儲存食用。這里的加工技術已經提高了一大步。
東漢張衡著的《七辨》中,有「沙飴石蜜」之句。這里「沙飴」二字,是指製得的糖有微小的晶體,可看作是砂糖的雛形。
6世紀時陶弘景著的《名醫別錄》中寫到:「蔗出江東為勝,盧陵也有好者,廣州一種數年生,皆大如竹,長丈余,取汁為沙糖,甚益人。」這里描述的種蔗區域更加廣闊了,種蔗的技術也已提高,且已經制出砂糖。這種砂糖是將蔗汁濃縮至自然起晶,成為帶蜜的糖。比先前的甘蔗餳的加工技術又提高一步。
唐宋年間
手工業製糖階段 自戰國時代開始從甘蔗中取得蔗漿以後,種植甘蔗日益興盛,甘蔗製糖技術逐步提高,經近千年的發展,至唐宋年間,已形成了頗具規模的作坊式製糖業。
公元647年,唐太宗派人去印度學習熬糖法。歐陽修、宋祁撰的《新唐書》中有這樣的記載:「……貞觀二十一年,始遣使自通天子,獻波羅樹,樹類白楊。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即詔揚州諸蔗,柞沈如其劑,色味愈西域遠甚。」說明在中、印頻繁的文化、科技交流中,其中也有製糖技術的經驗交流。
從唐宋開始形成的手工業製糖以來,製糖技術逐步得到發展,一些新的技術、新的工藝相繼出現,土法製取的白糖、冰糖等新品種也相繼出現,同時也產生了一些製糖的理論著作。
公元674年,中國發明用滴漏法製取土白糖。該法用一套漏斗形的陶器,配以瓦缸和其他小設施,將蔗汁熬至相當濃度後倒入瓦溜(漏斗形陶器)中,從上淋入黃泥漿,藉助黃泥漿的吸附脫色製取土白糖。白糖的出現,標志著製糖技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這種土法製糖在中國沿用了千餘年。
唐大歷年間(766~779),四川遂寧一帶出現用甘蔗製取冰糖。冰糖的製作,為製糖業增添了獨特的產品。
唐宋製糖手工業昌盛,所產之糖的品種和質量都達到相當高的水平。糖產品不僅銷售國內各地,還遠銷波斯、羅馬等地,促進了國際間的貿易往來。廣泛興起的製糖手工業,擴展至全國的很多區域,如現今的廣東、廣西、福建、四川等地。宋、元期間,大量的閩、粵移民至台灣,同時也帶去了種蔗製糖技術。由於台灣氣候適宜於種植甘蔗,製糖業很快得到發展,並成為中國主要製糖基地之一。
8世紀中葉,中國製糖技術傳到日本。13世紀左右,傳入爪哇,成為該島糖業的起源。15~16世紀,中國的僑民也在菲律賓、夏威夷等地傳播製糖法。
在長期的製糖實踐中,很多製糖方法逐步被總結出來。 北宋王灼於 1130年間撰寫出中國第一部製糖專著──《糖霜譜》。全書共分7篇,內容豐富,分別記述了中國製糖發展的歷史、甘蔗的種植方法、製糖的設備(包括壓榨及煮煉設備)、工藝過程、糖霜性味、用途、糖業經濟等。1637年初刊的明代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卷六(《甘嗜》)中,記述了種蔗、製糖的各種方法,比《糖霜譜》一書更系統、更詳盡。這些方法,在中國民間一直沿用到20世紀。書中記述的採用牛拉石轆(或木轆)多次壓榨取汁的方法(壓榨法),與現代的甘蔗多重壓榨原理相似。在蔗汁澄清方面,書中首次總結了石灰法澄清工藝,其原理在現代的製糖業中仍有沿用。「甘嗜」中總結的具有系統性的壓榨取汁、石灰法澄清、濃縮煮糖等手工業製糖工藝,成為現代機械化製糖的工藝基礎。
印度製糖術的傳播
當中國的甘蔗製糖技術向外傳播的時候,世界上的另一個甘蔗製糖發源地印度,也不斷向各國傳播甘蔗製糖技術。7世紀,阿拉伯人把印度的甘蔗種植技術傳入西班牙、義大利。自此,地中海沿岸開始有甘蔗種植,隨後甘蔗的種植技術又傳入北美洲的一些國家。15世紀末,哥倫布將甘蔗製糖技術傳至西印度群島,很快又傳至古巴、波多黎各。15世紀20~30年代,甘蔗製糖技術先後傳到墨西哥、巴西、秘魯等,不久,甘蔗製糖業在南北美洲都發展起來。
甜菜製糖與機械化製糖
機械化製糖階段 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甜菜製糖的成功極大地推動了製糖業的發展,直接導致了製糖業的機械化。
甜菜製糖業的興起 長期以來,用來製糖的主要原料是甘蔗,而甘蔗只能生長於熱帶、亞熱帶地區,寒冷地區則不能種蔗製糖。18世紀末期,一種新的製糖原料──甜菜終於被發現,給製糖業的發展帶來重大突破。
1747年,德國化學家A.馬格拉夫發現甜菜塊根中含有蔗糖,但未受到重視。1786年,馬格拉夫的學生F.K.阿哈爾德在柏林近郊試種甜菜成功,實現了從甜菜中提取蔗糖並開始進行甜菜的選擇和育種工作。1799年阿哈爾德發表論文,宣告可以用甜菜製糖。1802年,阿哈爾德在東歐西里西亞附近的庫內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甜菜糖廠。同年,俄國也建成一座甜菜糖廠。1811年,法國又建成一座甜菜糖廠。此後,歐洲各國相繼建廠,甜菜製糖業很快興起。1810年,俄國的甜菜糖廠已達10座。1824年,烏克蘭開始建立甜菜糖廠,此後15~20年間,已發展到67座,烏克蘭遂成為俄國的主要產糖區。
甜菜製糖業在歐洲的迅速崛起和發展,有著重要的政治、經濟原因。19世紀初,拿破崙對不列顛島實行封鎖,英國則從海上對歐洲大陸實行經濟封鎖,歐洲海上運輸因之受阻,一些急需物資和食品如甘蔗糖等無法從海上運往歐洲大陸,這種情形客觀上促使了歐洲甜菜製糖業的迅速發展。不久,甜菜製糖技術便越過大西洋,傳播到美洲,繼而傳播到亞洲,遍及世界各地。
機械化製糖業的發展 甜菜糖的發源和生產主要是在歐洲,而19世紀又是歐洲資本主義發展的時代,先進的工業和發達的科學技術,給製糖業實行機械化提供了很多有利條件。現代機械化製糖的工藝和設備大多始於歐洲的甜菜製糖業。19世紀初至19世紀60年代的這段時間,是機械化製糖工業的主要形成時期,許多製糖新工藝新設備不斷涌現。甜菜製糖業在這段時間里,完成了滲出提汁、糖汁加灰二次碳酸飽充清凈、多效蒸發、真空煮糖結晶和離心分蜜成糖等基本技術。
19世紀初期,良好的吸附劑骨炭已應用於甜菜糖汁的脫色,並取得了較好效果。1821年,東巴勒將甜菜塊根切成薄片,以熱水浸漬提取糖分,改變了早期用壓榨甜菜取汁的做法,成為滲出法的先導。到1830年,東巴勒發明滲出法。但由於未找到理想的澄清方法,取得的糖汁不易澄清。1840年,庫爾曼發明二氧化碳飽充法,在澄清糖汁方面取得突破性的進展。1843年多效蒸發罐的發明使糖汁得以蒸濃。同時,採用高效能的離心分蜜工藝使糖膏中糖晶粒和糖蜜完全分離,得到的不再是帶蜜的糖,而是干凈的砂糖。1849年,盧梭發明了碳酸法製糖工藝。1849年,應用二氧化硫漂白糖汁取代成本較高的骨炭,糖汁的清凈技術進一步提高。1859年,佩里耶和波塞茨將碳酸法改良為雙碳酸法,澄清效果顯著提高,但糖汁的沉澱顆粒仍不易除去。1864年,德耐克發明過濾機使糖汁沉澱顆粒得以分離。同年,奧地利人J.羅伯特製成間歇式滲出罐組,它與雙碳酸法清凈工藝相配合後被普遍採用。20世紀發展了連續滲出器,逐漸取代了羅伯特滲出罐。至此,較完善的碳酸法製糖工藝基本形成,成為現代製糖技術的先導。
由於甜菜製糖大部分工藝也適用於甘蔗製糖,因而很快被甘蔗製糖業所採用,但甘蔗製糖和甜菜製糖在澄清工藝上有較大的不同。在取汁方面,甘蔗糖廠仍基本上採用壓榨取汁方式,18世紀末甘蔗製糖已採用了三輥壓榨機。
19世紀初期,真空結晶(煮糖)罐製造成功。中期,已開始用蒸汽機帶動壓榨機,並開始採用離心分蜜機。此後,隨著製糖工藝漸趨成熟和適合於工業化生產的設備不斷出現,製糖業遂進入大規模工業化生產階段。
中國機械化製糖歷史
中國機械化製糖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是中國機械化製糖的醞釀、探索時期。20世紀30年代,中國興起機械化製糖熱潮,但未形成機械化製糖工業體系,製糖業基本上還處於手工業階段。1949年後,不斷發展成為完整的現代製糖工業體系。
1878年,英商怡和洋行在香港設中華精糖公司,機器購自英國,以土糖為原料生產精煉糖,每日能處理4000擔土糖。1880年,怡和洋行又在廣東汕頭角石開設分廠。此外,英國商人在香港的太古洋行也創辦太古煉糖公司。繼英國之後,美國、日本等商人也來中國建立機械製糖廠,製糖工藝、技術、設備均從外國引入。由於社會動盪、經營管理不善等原因,這些糖廠未能長久生存下去。
1905年,中國東北開始種植糖用甜菜。1908年建成一座日加工甜菜350噸的甜菜製糖廠(阿城糖廠)。
1915年又建成一座日加工甜菜 350噸的甜菜製糖廠(呼蘭糖廠)。
1916年,日本人在中國東北成立「南滿洲製糖株式會社」,並在沈陽郊區建立一座日加工500噸甜菜的奉天糖廠,1917年投產。1922年又在鐵嶺建成鐵嶺糖廠,這兩座糖廠都於1926年停產。
1920年,北京溥益公司在山東濟南興建溥益糖廠,於1921年投產,1929年停產。
1938年,日本在吉林省范家屯建立「新京製糖所」,後改為吉林省製糖廠。
20世紀30年代以前,不論是甜菜製糖廠,或是甘蔗製糖廠,或是精煉糖廠;不論是外資興辦,或是民族資本創辦的糖廠,都沒有成功,中國的機械化製糖業未能形成,仍然處於手工業製糖階段。牛拉石轆壓取甘蔗的古老製糖法依然盛行,土糖寮、土糖房、小作坊式的製糖遍布城鄉民間。糖的產量及質量都不及先進國家。尚需大量進口食糖。1929年,食糖進口量達最高峰(7.4億千克),價值銀一萬萬兩,居全國進口貨物的第二位。
30年代開始,中國限制洋糖任意進口,保護國內糖業的發展。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嚴重經濟危機,許多公司、商人急於推銷滯銷的貨物和積壓設備。中國成為他們資本輸出的一大市場。例如,美國的檀香山鐵工廠,捷克斯可達工廠,即在此時來到廣東,推銷他們積壓的製糖設備。廣東省的軍閥企圖通過創辦糖業,充實自己經濟實力,鞏固和擴大自己的政治地位,極力支持、興辦機械化製糖業。廣東製糖歷史悠久,製糖原料(甘蔗)豐富,客觀上也利於製糖業的發展。1933年8月至1936年1月,在檀香山鐵工廠、捷克斯可達廠兩家廠商的承包下,在廣東建成了市頭、順德、東莞、新造、惠陽、揭陽等 6座機械化製糖廠。其設計的總生產能力為每天壓榨甘蔗7000噸,每天產白糖700噸。機器設備全部由外國進口,工藝技術、設備規模都是空前的。廣東遂成為全國機械化製糖業的重要基地。
廣東興辦機械化製糖業的熱潮,也波及可以用甘蔗製糖的其他省份,繼之紛紛建立機械化糖廠。但由於時局動亂,工業基礎薄弱,這些新式的機械化製糖廠,未能得到發展和繁榮,不少糖廠被迫關閉、停業。
20世紀以來,台灣省機械化製糖業發展較快。最早的機器製糖廠建立於1901年,至1945年,全省已有42家機械化製糖廠。1934~1943年間,台灣糖業發展迅速,糖產量劇增,並有大量出口。1938~1939年製糖期,機製糖產量達到137萬噸。
1949年後,中國大陸的製糖業不斷得到發展。甘蔗製糖業主要分布在廣東、廣西、雲南、福建、海南、四川等地。甜菜製糖業集中在黑龍江、內蒙古、吉林、新疆等地。甘蔗糖與甜菜糖的產量之比約4:1。發展到 80年代,中國已成為世界上製糖大國之一。
⑵ 麥芽糖的做法
【導讀】麥芽糖是一種做法簡單、吃法多多,而且營養功效相當可觀的零食或點心。麥芽糖雖然有諸多「優點」,但是熱量比較高。下面帶大家一起了解一下麥芽糖,看看麥芽糖的做法。其實麥芽糖的做法也不難,主要包括育芽、蒸煮、發酵和壓榨等四個步驟。
麥芽糖的做法
買來的麥芽糖味道總是差那麼一點,那麼自製麥芽糖怎麼樣?麥芽糖難做啊?麥芽糖要用什麼材料做?做麥芽糖需要注意些什麼?下面就讓媽網來給大家講解一下麥芽糖的做法吧。麥芽糖的做法主要包括育芽、蒸煮、發酵和壓榨。我們來看看詳細的麥芽糖的做法。
麥芽糖色澤紅黃,性狀黏糊,味道甘甜,是生產糕點、糖果所必需的原料,還具有潤肺止咳的葯效。在製作麥芽糖之前,首先要准備好食材。麥芽糖的食材要選擇乾燥、純凈、無雜質的小麥(或大麥)、玉米(或糯米)(玉米需粉碎成小米大小)以及無霉爛變質的紅薯作原料(紅薯需粉碎成豆渣狀,但不能粉碎成粉狀)。
麥芽糖的做法/方法/步驟:
1、育芽。將小麥麥粒或大麥麥粒洗凈,放入木桶或瓦缸內,加水浸泡。浸泡的水,夏天用冷卻水,冬天用溫水。將麥粒浸泡24小時後撈出,放入籮筐內,每天用溫水淋芽兩三次,水溫不要超過30℃。經過3天—4天後,待麥粒長出二葉包心時,將其切成碎段,且越碎越好。
2、蒸煮。將玉米碎粒或糯米洗凈,在水中浸泡4小時—6小時,待吸水膨脹後,撈起瀝干,置於大飯鍋或蒸籠內,以100℃蒸至玉米碎粒或糯米無硬心時,取出鋪攤於竹席上,晾涼至40℃—50℃。
3、發酵。將晾涼的玉米碎粒或糯米,拌入已切碎的小麥芽或大麥芽,發酵5小時—6小時,再裝入布袋內,扎牢袋口。 ...
麥芽糖 的吃法
麥芽糖的做法比較簡單,簡單來說就是對大麥、米、玉蜀黍或粟經過育芽、蒸煮、發酵和壓榨等工序製成的。麥芽糖味道不會太甜,而且營養和功效都十分好。那麼麥芽糖的吃法是怎麼樣的?現在就由媽網網路為媽友們獻上四種常見的麥芽糖的吃法。
麥芽糖的食用方法一:南瓜薑汁飴糖飲
1、將南瓜洗凈切碎,上鍋加適量清水煮至熟爛,去渣留汁
2、將生薑洗凈切碎,用榨汁機取汁100克
3、把薑汁、飴糖加入南瓜汁中,煎至濃稠即可。
麥芽糖的食用方法二:麥芽糖煮紅棗
1、將麥芽糖和紅棗一同放入砂鍋里,加適量清水
2、煎煮至熟即可。
麥芽糖的食用方法三:麻心元宵
1、將麵粉攤放在墊有籠布的蒸籠內,用旺火蒸約7分鍾,蒸熟取出放涼,搓松,加入芝麻醬、糖、飴糖,攪勻搓透,放入木製方框內壓實。
2、將麻心放入竹匾,淋少許水在麻心上。
麥芽糖的食用方法四:飴糖大米粥
以大米煮粥,粥熟入飴糖,調勻。
麥芽糖的熱量
麥芽糖也叫飴糖或糖稀,是一種糖類零食或點心。麥芽糖的做法簡單,吃法也多種多樣。愛美的媽友們會問麥芽糖的熱量如何呢?下面我們一起看看麥芽糖的熱量。麥芽糖的熱量還是頗高的,每100克麥芽糖的熱量就高達331大卡。
雖然麥芽糖的熱量很高,平均每1克麥芽糖就由3大卡的熱量。但是麥芽糖的營養素含量也還可以,尤其是碳水化合物的含量非常高,而其他營養素的種類比較多。每100克麥芽糖的營養素含量如下:碳水化合物82.00克、脂肪0.20克、蛋白質0.20克、硫胺素0.10毫克、核黃素0.17毫克、煙酸2.10毫克。麥芽糖還含有其他豐富的種類繁多的微量營養素,包括纖維素、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E、胡蘿卜素、膽固醇、鎂元素、鈣元素、鐵元素、鋅元素、銅元素、錳元素、鉀元素、磷元素、鈉元素、硒元素。
麥芽糖的功效
麥芽糖是一種糖類食品,其主要製作食材包括粟、玉蜀黍、大麥和米。麥芽糖熱量高,但是營養價值也不低,因此麥芽糖的功效自然也不會差。那麼麥芽糖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呢?下面我們詳細地了解一下麥芽糖的功效與作用。
麥芽糖味甘,性微溫,有健脾胃、潤肺止咳之功效。麥芽糖有著食用價值之餘,亦有其食療功效,它性溫味甘,與水溶解後會化作葡萄糖,作為醫學上的營養料,可用作養顏、補脾益氣、潤肺止咳、緩急止痛、滋潤內臟、開胃除煩、通便秘等,主治脾胃虛弱、氣短乏力、納食減少、虛寒腹痛、肺燥咳嗽、乾咳少痰、咽痛。
麥芽糖的價格
麥芽糖可以自己動手做,做法還是比較簡單,只是四個小步驟而已。但是如果想要吃到正宗的麥芽糖,或者沒有什麼烹調天分的媽友們想吃麥芽糖,市面上還是有很多麥芽糖可以供大家選擇的。那麼麥芽糖的價格怎麼樣?其實不同牌子不同規格的麥芽糖的價格各不相同,價格是5元到40元不等。
皮皮蝦可拉奧花生麥芽糖是一種進口糖果,規格是120克,價格是31元。太祖綠茶牛軋糖小包裝進口台灣純正手工麥芽糖村喜糖廈門特產,規格220克,價格是52元。老程華芝麻桿四川特產成都名小吃好吃的零食特產麥芽糖低糖果,規格是70克,價格是5元。富士屋日本原裝進口食品古法特製薩摩黑糖麥芽糖飴糖休閑零食規格80克,價格是16.39元。台灣太祖芝麻貢糖花生仁麥芽糖喜糖茶點零食廈門特產規格是180克,價格是39元。太祖牛軋糖巴旦木味牛軋糖台灣風味純正手工麥芽糖喜糖奶香,規格是220克,價格是59元。西北陝西特產綠音流曲瓊鍋糖320克純手工麥芽糖獨立包裝規格是320克,價格是16.90元。福建特產廈門林利記純手工麥芽糖獨立包裝喜糖小孩零食品,規格是150克,價格是23元。廣益發糖果手工硬糖麥芽糖禮盒袋裝250克,價格是38元。桂林桂山水桂林特產罐裝麥芽糖飴糖糖稀規格是14千克,價格是208元。程華芝麻桿農家小吃芝麻麥芽糖飴糖秘制,規格是70克X7袋共490克,價格是56元。「新亞」薑糖(橙味)原產印度尼西亞選用印尼特有的生薑,提煉成薑汁後配,規格是60克,價格是5.60元。 .
麥芽糖會回奶嗎
麥芽糖功效與作用這么豐富,那麼新媽媽們能吃嗎?有些媽友說麥芽糖會回奶,這種說法對嗎?下面我們看看麥芽糖會回奶嗎?麥芽糖是麥芽製品,的確是由回奶的作用。但是麥芽糖的回奶作用會根據不同的人的'體質不同而有所不同。下面我們詳細地看看吧。
一位媽友說:我吃的點心裡有麥芽糖,請問回奶么?可是我真的很喜歡吃那個點心。我的奶水本來就不多,請問怎樣能讓奶水多起來?我是回民不能吃豬蹄,魚湯雞湯都試過了可是效果不明顯。吃的催乳片,可是還是不見好。請問有什麼中葯催奶啊、要不影響寶寶的哦。
媽網網路提醒各位媽友,麥芽的製品都是有回奶作用的,但是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也都是因人而異的,如果擔心就先停一段時間,有一位乳汁比較少的媽友咨詢過就是因為吃了含麥芽糖的餅干所以回奶了。鯽魚湯小米粥都是不錯的,雞湯一定要避免是老母雞,因為老母雞體內的雌激素是很高的,產後的女性體內催乳素會升高,所以要避免吃一切含雌激素的食物。
總的來說,麥芽糖是回奶的食物來的,不能多吃的,如果是吃得少的沒有關系的,很多零食里都添加有麥芽糖的,是母乳喂養的媽媽要吃零食的時候就得看清楚下是不是有添加有麥芽糖了再吃了。
⑶ 糖最早出現於哪個時期揭秘古代糖的歷史-趣歷史網
1. 中國最初的糖出現在西周時期,名為飴。飴糖是一種以米和麥芽為原料,經過糖化熬煮而成的糖,呈粘稠狀,俗稱麥芽糖。飴加上糯米粉,可以熬成餳(xíng)。餳是古糖字,古音唐。
2. 後來,隨著甘蔗種植和蔗糖提煉方法的傳入,蔗糖逐漸興起。在中國,早在東游鉛茄周時期就出現了甘蔗種植的記載。公元前4世紀的戰國時代,已有對甘蔗初步加工的記載。人們依靠甘蔗制出的糖類被稱為沙糖。
3. 白沙糖,古名石蜜,是將甘蔗汁熬成糖漿後加入牛乳製成,是從西域進貢而來的物品。到了漢代,甘蔗的加工提取技術已經趨近完善,這種蔗糖是粘稠的液體狀的。
4. 唐宋年間,紅、白糖等成規模的製糖作坊出現。季羨林先生認為,這是由印度傳入的製糖術,鬆散紅糖是通過在煉糖過程中加入鹼製成的。
5. 中國人創造出用黃泥漿對糖漿進行脫色的方法,製造出了白砂糖與冰糖。這一技術後來反傳回印度,導致梵文中「冰糖」一詞(cini)的出現。
6. 古印度的製糖術曾是全世界最領先的。梵文中「糖」一詞(sarkara)後演變為我們所熟知的英文「sugar」。雖然sarkara的製法是由印度傳入中國,但後來中國發展出的冰糖製造技術又反傳回印度。
7. 小時候貪戀糖,是喜歡它帶來的甜蜜感受,而這份愉快的滋味,卻是裹雜著千年的厚重,每一次都和著甜味,綻開在舌尖上。
⑷ 糖的種植 加工過程是什麼
在化學上,由於其由碳、氫、氧元素構成,在化學式的表現上類似於「碳」與「水」聚合,故又稱之為碳水化合物。 在古代,人們利用蜂蜜來製造糖果。最先是在羅馬周圍的地區出現了糖衣杏仁這種糖果。製造者用蜂蜜將一個杏仁裹起來,放在太陽底下曬干,就可以得到糖衣杏仁了。這種糖果一直以來廣受人們的喜愛。位於MEUSE的VERDUN地區是今天最有名的糖衣杏仁製造地。這里的BRAQUIER公司製造多種形狀和顏色的糖衣果仁,有巧克力的、烤杏仁的、開心果的,均採用古老的方法精心製作。製造糖衣果仁的過程超過10天。 FLAVIGNY修道院的茴香糖相比之下要小一點、圓一點。這種糖果是1650年的時候在位於BOURGOGNE地區的FLAVIGNY小城被發明的,現在已被出口到20個國家。 史前時期,人類就已知道從鮮果、蜂蜜、植物中攝取甜味食物。後發展為從穀物中製取飴糖,繼而發展為從甘蔗甜菜中製糖等。製糖歷史大致經歷了早期製糖、手工業製糖和機械化製糖3個階段。 早期製糖階段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製糖的國家之一。早期製得的糖主要有飴糖、蔗糖,而飴糖佔有更重要的地位。 制飴 將穀物用來釀酒造糖是人類的一大進步。中國西周的《詩經·大雅》中有「周原膴膴,堇荼如飴」的詩句,意思是周的土地十分肥美,連堇菜和苦苣也象飴糖一樣甜。說明遠在西周時就已有飴糖。飴糖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製造出來的糖。飴糖屬澱粉糖,故也可以說,澱粉糖的歷史最為悠久。 飴糖是一種以米(澱粉)和以麥芽經過糖化熬煮而成的糖,呈粘稠狀,俗稱麥芽糖。自西周創制以來,民間流傳普遍,廣泛食用。西周至漢代的史書中都有飴糖食用、製作的記載。其中,北魏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第89篇「餳」)記述最為詳盡。書中對飴糖製作的方法、步驟、要點等都作了敘述,為後人長期沿用。時至今日,這類澱粉糖的甜味劑仍有生產,也有較好的市場,在製糖業中仍有一定地位。但通常所說的製糖是指以甘蔗、甜菜為原料製糖。 甘蔗製糖 甘蔗製糖最早見於記載的是公元前 300年的印度的《吠陀經》和中國的《楚辭》。這兩個國家是世界上最早的植蔗國,也是兩大甘蔗製糖發源地。在世界早期製糖史上,中國和印度佔有重要地位。 史前時期,人類就已知道從鮮果、蜂蜜、植物中攝取甜味食物。後發展為從穀物中製取飴糖,繼而發展為從甘蔗甜菜中製糖等。製糖歷史大致經歷了早期製糖、手工業製糖和機械化製糖3個階段。 早期製糖階段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製糖的國家之一。早期製得的糖主要有飴糖、蔗糖,而飴糖佔有更重要的地位。 制飴 將穀物用來釀酒造糖是人類的一大進步。中國西周的《詩經·大雅》中有「周原膴膴,堇荼如飴」的詩句,意思是周的土地十分肥美,連堇菜和苦苣也象飴糖一樣甜。說明遠在西周時就已有飴糖。飴糖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製造出來的糖。飴糖屬澱粉糖,故也可以說,澱粉糖的歷史最為悠久。 飴糖是一種以米(澱粉)和以麥芽經過糖化熬煮而成的糖,呈粘稠狀,俗稱麥芽糖。自西周創制以來,民間流傳普遍,廣泛食用。西周至漢代的史書中都有飴糖食用、製作的記載。其中,北魏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第89篇「餳」)記述最為詳盡。書中對飴糖製作的方法、步驟、要點等都作了敘述,為後人長期沿用。時至今日,這類澱粉糖的甜味劑仍有生產,也有較好的市場,在製糖業中仍有一定地位。但通常所說的製糖是指以甘蔗、甜菜為原料製糖。 甘蔗製糖 甘蔗製糖最早見於記載的是公元前 300年的印度的《吠陀經》和中國的《楚辭》。這兩個國家是世界上最早的植蔗國,也是兩大甘蔗製糖發源地。在世界早期製糖史上,中國和印度佔有重要地位。 答案補充在中國,最早記載甘蔗種植的是東周時代。公元前4世紀的戰國時期,已有對甘蔗初步加工的記載。屈原的《楚辭·招魂》中有這樣的詩句:「胹鱉炮羔,有柘漿些」。這里的「柘」即是蔗,「柘漿」是從甘蔗中取得的汁。說明戰國時代,楚國已能對甘蔗進行原始加工。 西晉陳壽所著的《三國志·吳書·孫亮傳》中,有"亮使黃門以銀椀並蓋,就中藏吏取交州所獻甘蔗餳……"的記述。交州在現今的廣東、廣西一帶,與上述的楚國同是中國的南方,是甘蔗製糖最早的地區。甘蔗餳是一種液體糖,呈粘稠狀,是將甘蔗汁濃縮加工至較高濃度(粘稠),便於儲存食用。這里的加工技術已經提高了一大步。 東漢張衡著的《七辨》中,有「沙飴石蜜」之句。這里「沙飴」二字,是指製得的糖有微小的晶體,可看作是砂糖的雛形。 6世紀時陶弘景著的《名醫別錄》中寫到:「蔗出江東為勝,盧陵也有好者,廣州一種數年生,皆大如竹,長丈余,取汁為沙糖,甚益人。」這里描述的種蔗區域更加廣闊了,種蔗的技術也已提高,且已經制出砂糖。這種砂糖是將蔗汁濃縮至自然起晶,成為帶蜜的糖。比先前的甘蔗餳的加工技術又提高一步。答案補充在長期的製糖實踐中,很多製糖方法逐步被總結出來。 北宋王灼於 1130年間撰寫出中國第一部製糖專著──《糖霜譜》。全書共分7篇,內容豐富,分別記述了中國製糖發展的歷史、甘蔗的種植方法、製糖的設備(包括壓榨及煮煉設備)、工藝過程、糖霜性味、用途、糖業經濟等。1637年初刊的明代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卷六(《甘嗜》)中,記述了種蔗、製糖的各種方法,比《糖霜譜》一書更系統、更詳盡。這些方法,在中國民間一直沿用到20世紀。書中記述的採用牛拉石轆(或木轆)多次壓榨取汁的方法(壓榨法),與現代的甘蔗多重壓榨原理相似。在蔗汁澄清方面,書中首次總結了石灰法澄清工藝,其原理在現代的製糖業中仍有沿用。「甘嗜」中總結的具有系統性的壓榨取汁、石灰法澄清、濃縮煮糖等手工業製糖工藝,成為現代機械化製糖的工藝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