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印度軍事對我持強硬立場
眾所周知,印度和我國在西藏雅魯藏布江下游地區有一塊爭議領土(藏南地區)按照法律上講它是我國領土,但是印度當局根據英國侵略者留下的麥克馬洪防線位為依據,強行佔領了該塊領土,並與我國在1962年發生戰爭,我國軍隊戰勝了印度軍隊後因為後勤給養供不上而退回西藏,所以印度當局憑借地理優勢,非法佔據我國領土至今。
印度之所以對我持強硬態度,首先,它可以借機向中國和巴基斯坦示威,起到對中國的威懾作用,好增加對中國談判關於邊境問題的籌碼,為自己贏得更有利的談判條件;其次,因為他深知印度與中國的軍事力量差距,如果打持久戰的話,他絕對打不起,所以他往邊境增兵,預防在以後有可能的戰爭中爭取打閃電戰,取得戰役勝利;最後,他也可以轉移印度軍方鷹派的不滿,是當局贏得選民支持,所以對華強硬絕對是西方國家贏得選票的最好辦法。這樣還可以拉攏它自己和美國的關系,取得美國的同情和支持。
但仔細分析一下,我們可以發現,要是真的開打,贏家絕對是中國。中國的地理位置處以西藏高原,我空軍的飛機場要比印軍高出許多,所以我國有對空優勢;還有,印度的軍事裝備70%以上依賴進口,自主研發能力差,而我國早已有一套完整的軍工體系,武器裝備大部分能自主研發;還有,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單兵素質要比印度高出很多(忘沒忘去年的孟買事件?印度的特種部隊司令都讓恐怖分子打死了,說明印軍的士兵作戰能力不夠,這種情況在中國出現過么?);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國的綜合國力要遠高於印度(GDP是印度的三倍以上,國民人均水平是印度的五倍,等等)能支持長遠的作戰,印度想要打敗中國,無異於蚍蜉撼大樹。雖然交通不利於我軍,但在中國先進裝備和士兵作戰能力下,已不是問題,印度想打閃電戰的話,贏的幾率相當小。印度如果膽敢對我動用核武,我們一定要給全印度以毀滅性打擊!
綜上所述,印度還不是中國的對手,中國與印度龍虎鬥,龍必贏,虎必輸!
B. 印度為什麼敢說1962戰勝中國
印度為什麼敢說1962戰勝中國?實際上中國贏的很明顯
1954年,印度修改了官方地圖,非法佔領中國12.5萬平方公里的版圖,到底有多大呢,大概有一個福建省吧。
1959年 印度大佬尼赫魯正式給中國總理周恩來寫信,硬說這12.5萬公里的地盤是印度的。並不斷製造流血事件。製造了「朗久事件」,空喀山口事件。
咱們偉大的毛主席爺爺是可忍孰不可忍。終於在1962年10月20日對印發起了反擊戰。戰爭只持續一個月。印方完敗。
在1962年的中印邊境戰爭中,印度大敗,潰不成軍,這場戰役對印度人民的內心也造成了重創。對此,一部分的印度人似乎找到了絕佳的解決方式:說謊。
據《印度時報》8月10日報道,印度中央邦教委所轄的多所學校的梵文教材中赫然寫道:"眾所周知的1962年中印戰爭,其結果是印度戰勝中國"。
這令當地8年級的中學生及家長感到困惑,因為印度多數教材中寫道,"1962年同中國的戰爭,盡管印度士兵戰斗到最後一人、最後一刻,但中國取得了勝利"。
中央邦由印度總理莫迪所屬的印度人民黨管理。報道稱,該書面向八年級學生,為"Sukritika"系列教科書中的第三冊,由印度北部城市勒克瑙(Lucknow)的克里特·博卡山公司出版。
中央邦家長聯合會秘書潘狄亞曾表示:"實際上我們已為此斗爭多年,但很不幸我們關於更正教材的請求被當作耳邊風。到底政府能給到私人出版社多少史實證據?難道這一荒唐的錯誤還不足以讓國家統一教材審訂嗎?"
總之印度是個神奇的國家和韓國有的一比(他倆在歷史問題上有的一拼)望採納
C. 對印自衛反擊戰為何不敗而敗
1,·這場戰爭是由印度企圖以武力解決邊界爭端引起的,是政治軍事仗。中國政府一貫主張以平等協商,互諒互讓,和平談判解決邊界爭端,而印度尼赫魯政府則堅持擴張主義立場,執意以武力實現其領土要求。這就決定了這場戰爭具有很強的政治性。軍事、政治、外交斗爭融為一體,交織進行。軍事斗爭必須服從和服務於政治,外交斗爭。這個特點,不僅制約著這場戰爭的形式,進程和結局,而且影響著雙方的戰略指導。中國政府一貫主張,通過談判解決邊界爭端,反對訴諸武力。即使在印軍蓄意挑釁,打死打傷中國邊防部隊官兵的嚴重事態下,仍克制忍耐,這就在政治,外交斗爭和道義上處於主動地位。只是在印軍完全拒絕和平解決邊界爭端,發起大規模進攻的情況下,中國邊防部隊才後發制人,實施反擊。2·這場戰爭,是在喀喇昆侖山和喜馬拉雅山地區的特殊環境下進行的。該區屬於"世界屋脊"的一部分,地勢險峻,氣候惡劣,交通不便,人煙稀少,經濟落後。東段作戰地區,山高谷窄,路險林密,氣候多變。西段作戰地區,平均海拔4500米,主要山峰在6000米以上,地表裸露,終年積雪,嚴重缺氧,氣候酷寒。這些惡劣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嚴重影響著軍隊作戰行動,部隊集結,機動,指揮和協同困難,戰場容量較小,容易發生非戰斗減員,武器技術性能難以正常發揮,後勤補給十分艱難。 3·這場戰爭,是在地處祖國西部邊疆主要為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進行的,群眾工作,民族和宗教政策,對戰爭有重大影響。4·這場戰爭,中國邊防部隊的後勤補給基本來源於內地,路線長、道路少,運輸手段落後,難度大。這對戰役規模和持續時間有極大制約。而印度軍隊後勤補給基地距戰場較近,交通方便,利於持久作戰。這些特點,規定著戰爭的復雜性,影響著戰爭的規模,進程和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