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樣解決種姓制度帶來的問題
印度人口眾多,百分之八十二為印度教徒,其中分為不同等級的社會集團。種姓制度主要存在於印度教中,對伊斯蘭教和錫克教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印度的種姓制度將人分為四個不同等級: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婆羅門即僧侶,為第一種姓,地位最高,從事文化教育和祭祀;剎帝利即武士、王公、貴族等,為第二種姓,從事行政管理和打仗;吠舍即商人,為第三種姓,從事商業貿易;首陀羅即農民,為第四種姓,地位最低,從事農業和各種體力及手工業勞動等。後來隨著生產的發展,各種姓又派生出許多等級。除四大種姓外,還有一種被排除在種姓外的人,即「不可接觸者」或「賤民」。他們的社會地位最低,最受歧視,絕大部分為農村貧雇農和城市清潔工、苦力等。
種姓制度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早在原始社會的末期就開始萌芽。後來在階級分化和奴隸制度形成過程中,原始的社會分工形成等級化和固定化,逐漸形成嚴格的種姓制度。
種姓是世襲的。幾千年來,種姓制度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和風俗習慣方面影響很深,種族歧視至今仍未消除,尤其廣大農村情況還比較嚴重。
獨立後,印度政府採取了很多措施來消除種姓歧視。首先是制定了有關法律規定。1948年國會通過了廢除種姓制度的議案。後來憲法和各邦法律也都做出相應規定,保護低級種姓利益。政府還在教育、就業、福利等方面對低級種姓者提供大量幫助。
隨著社會的進步,印度的種姓制度也在發生變化。如種姓制度中的內部通婚制受到沖擊,如高種姓的女子現在也同低種姓的男子通婚了。人們對職業的看法也有所改變,衡量職業高低不再以宗教思想為基礎,而以金錢、權力為基礎。在城市裡,各種姓人們之間加強了來往與交流。
⑵ 印度下層種姓有機會翻身嗎為什麼印度人不反抗種姓制度
種姓制度是一種以血統論為基礎的社會體系,它發源於印度教,迄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種姓制度將印度人由上到下分成四個等級,分別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此外,還有一個位列種姓之外的龐大群體叫「達利特」,也就是所謂的賤民。
不少開明的印度人早就意識到了種姓制度的各種缺陷,因此想過很多辦法改變,但結果都是以失敗告終。比如出身婆羅門的印度近代思想家羅姆·摩罕·羅易就曾建立了一個任何種姓都能參加、所有成員一律平等的新型組織——「梵社」。然而,這個組織很快就淹沒在如汪洋大海的亞種姓(印度有上萬個亞種姓)集團之中。最終,「梵社」自己也成為了亞種姓之一。
印度歷史上統治王朝換了一撥又一撥,外來文化沖擊一次接一次,但種姓制度卻從未退出歷史舞台。雖然時至今日,印度在法律上正式廢除了種姓制度,然而留在人們傳統觀念中的「頑疾」卻難以改變。
參考文獻:《種姓與印度教社會》
⑶ 存續了千年的印度種姓制度,為什麼終究淹沒在時代的浪潮之下
經過時代的洪波,不少歷史產物經受住了沖擊,站在了時代的舞台之上。但也有一些沒有順應時代的發展要求而被淘汰。古老的印度河流域孕育出來許多優質的文明,它們都仍在現今的舞台上閃耀著榮光。但在古印度人建立的嚴密的等級制度之下,也出現了種姓制度。這種制度影響了印度甚至長達千年,而隨著社會的進步,種姓制度也終究淹沒在了時代的浪潮之下。
在時代的浪潮中被淘汰的種姓制度
在種姓制度之下,人有了高低貴賤之分,這些階級的固化,阻礙了印度社會的發展。而且種姓歧視以及「潔」與「不潔」的觀念也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比如婆羅門被認為是最潔凈之人,而「賤民」是最為不潔的人。倘若不小心觸碰到了「賤民」,就被認為是沾上了不潔。所以這些「賤民」就被固定在一個范圍之中,甚至他們走過的痕跡都要清理干凈。
這些固化的思想和觀念,不僅讓階級之間變得僵化,彼此之間缺乏聯系,就像各自生活在隔離的國度。而且顯然阻礙了社會的進步,也不利於一個國家的發展,同時也會引發了很多的社會矛盾。所以隨著印度解放思想的覺醒,印度獨立後,就在法律中明文規定,廢止種姓制度,不允許種姓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