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人種和宗教是什麼關系

印度人種和宗教是什麼關系

發布時間:2025-08-16 17:49:34

① 阿拉伯半島 印度半島 中南半島 分布人種和語言、宗教分別是

阿拉伯半島:白種人地中海類型,混有少部分黑人。阿拉伯語。伊斯蘭教
印度半島:白種黃種和矮黑人的混血民族,也有純粹的矮黑人。語言極為多樣。印度教(沒有佛教,佛教在斯里蘭卡島上)
中南半島:黃種人,多為南亞類型。語言多為漢藏語系的南方各語族,與中國南方少數民族關系較近。宗教多為佛教,馬來半島有伊斯蘭教

② 巴基斯坦與印度之間的人種和宗教有什麼關系和區別感謝!

巴基斯坦和印度的人種沒有什麼區別。都是黃種蒙古人。原來是一個國家。後來英國殖民者退出印度的時候將印度一分為三,就是現在的巴基斯坦、印度和孟加拉國。
在宗教方面就大不一樣咯。巴基斯坦受中亞和伊朗的影響。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從他們的首都伊斯坦堡就能看出來。而印度的居民以信奉天主教和印度教為主。天主教是英國殖民之後的產物。印度教是印度的原始宗教。南亞是佛教的發源地,但卻不是印度。佛教在今天的尼泊爾發源。現在南亞信奉佛教的只有斯里蘭卡咯。

③ 印度的種姓制度是為了區分雅利安人和其他種族的原始居民而採取的措施嗎雅利安人和當地人混血了嗎

古印度的宗教同種姓制度聯在一起的,種姓制度亦稱"瓦爾那"(顏色,
品質的意思)制度,實際上是奴隸制度的變形.約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
把自己稱為"高貴者",把被征服者稱為"達薩",以"達薩"和"達西"
稱呼男女戰俘即奴隸.後來在雅利安人內部又產生了不同等級,形成了四種
姓制度.即婆羅門種姓,主管宗教祭祀,占卜,念咒,史稱僧侶階層,他們
解釋吠陀經典,干預社會事務;剎帝利種姓,充當武士,國王也屬這個種姓,
主管軍事和行政;吠舍種姓,一般雅利安平民,多數從事手工業,牧業和商
業,也有富裕者,但沒有任何特權;首陀羅種姓,主要來自被征服者,也有
少數雅利安人,其中除奴隸外還有接近於平民的貧窮者,他們在法律上和宗
教上失去了受保護的權利.前三個種姓是雅利安人,是"再生族",後一個
種姓是"非再生族".根據婆羅門教創造的神話和《摩奴法典》四種姓是世
界之祖婆羅赫曼(一說為普魯沙,他們可能為一個人)以口,雙手,雙腿,
雙腳創造出來的,所以他們都有特定的職業,不可混淆界限.古代印度的宗
教主要是婆羅門種姓創造的宗教意識和宗教行為.
到印度的姓名,就不得不提印度的種姓制度。種姓制度是一種富有印度特色的傳統社會制度,起源於公元前2000年左右,那個時候印度還是奴隸社會。"種姓"一詞在印度的梵文中叫"瓦爾那",就是顏色或品質的意思。因此種姓制度又叫瓦爾那制度,是按照人的皮膚顏色、社會地位、對土地和財富的佔有量來進行分類的。傳統上,印度社會階層被劃為4個等級——婆羅門(僧侶貴族)、剎帝利(軍事和行政貴族)、吠舍(商人)和首陀羅(被征服的奴隸)。
婆羅門(Brahman)是祭司貴族。它主要掌握神權,占卜禍福,壟斷文化和報道農時季節,在社會中地位是最高的。
剎帝利(Kshatriya)是雅利安人的軍事貴族,包括國王以下的各級官吏,掌握國家的除神權之外的一切權力。
波羅門和剎帝利這兩個高級種姓,佔有了古代印度社會中的大部分財富,依靠剝削為生,是社會中的統治階級。吠舍是古代印度社會中的普通勞動者,也就是雅利安人的中下階層,包括農民、手工業者和商人,他們必須向國家繳納賦稅。
首陀羅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人,實際上處於奴隸的地位。
在首陀羅之下,印度一直還存在著一個沒有種姓的群體———賤民,由於其地位遠在前4種種姓之下,因此又被俗稱為「第五種姓」。按照印度教教義,賤民被稱為達利特人,意為「不可接觸之人」,其他種姓不僅不能與他們交往,連喝水都不能共用一口井。高種姓人一般也不和賤民交流,甚至連施捨的時候,都會離得遠遠的,絕對不發生身體接觸。
作為印度社會的最底層,數千年來,賤民的生命財產缺乏基本保障,即使在今天,在印度廣大農村乃至一些城市,賤民被高種姓人歧視、打罵、蹂躪甚至殺害的現象仍然存在。賤民的生活相對其他種姓而言,總體上十分悲慘,普遍低於貧困線。為了說明賤民與高種姓人的生活差異,在這里舉一個例子。2006年1月18日,現場發生了一起事故,一個工人從鍋爐鋼架31米處跌落,當場死亡,家屬獲賠20萬盧比,合人民幣4萬元(在以後介紹印度法律的時候我會詳細解釋他們的賠償標准)。而不久前,印度富豪維克拉姆·查特沃舉行婚禮,盛宴和歡歌持續一周,耗資5000萬英鎊。
印度的各個種姓職業世襲,互不通婚,以保持嚴格的界限。這樣,賤民的後代永遠都是賤民,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經註定了低人一等的地位,想想都是很可怕很殘酷的。不同種姓的男女私奔後所生的子女也被看成是賤民,最受鄙視。為了維護種姓制度,婆羅門僧侶宣揚,把人分為四個種姓完全是神的意志,是天經地義的。奴隸主階級還制定了許多法律,其中最典型的是《摩奴法典》。每個種姓都有自己的機構,處理有關種姓內部的事務,並監督本種姓的人嚴格遵守摩奴法典及傳統習慣。倘有觸犯者,輕則由婆羅門祭司給予處罰,重則被開除出種姓之外。婆羅門僧侶還宣揚:凡是循規蹈矩,安分守己的人,來世才能升為較高種姓。因此,在印度,即使是賤民自己,也從來沒有覺得這樣的種姓制度不公平,他們總是逆來順受,循規蹈矩,希望下輩子能夠投個好胎。
對高種姓人最嚴厲的處罰就是開除成為賤民,賤民只能居住村外,不可與婆羅門接觸,只能從事被認為是最低賤的職業,如抬死屍、清除糞便、打掃房間等。我們營地僱傭了幾個搞衛生的農民,可能就是賤民,因為有種姓的人是不會做這樣的工作的。但是在印度,詢問別人的種姓類別也是不禮貌的,而且他們也不懂英語,所以我沒有辦法求證。在古代,賤民走在路上必須要佩帶特殊的標記,口中要不斷發出特殊的聲音,或敲擊某種器物,以提示高級種姓的人及時躲避。婆羅門如果接觸了賤民,則認為是一件倒霉的事,回去之後要舉行凈身儀式。
印度自古代至近代,經歷了幾種社會形態,但是種姓制度一直延續下來,成為歷代剝削階級的統治工具。種姓制度經過長期演變,越來越復雜,在四個種姓之外,又出現了數以千計的亞種姓。
今天,在印度仍然保留著種姓制度的殘跡,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印度10億人口中,受壓迫受剝削最深的賤民人數約為1.6億。在他們之中,大約2/3的人目不識丁,只有7%的人能喝到潔凈的飲用水。半數以上居住在農村,從加爾各答到撒珈蒂的公路兩邊,有很多的村莊,與村莊距離不遠的地方,就有一些低低矮矮的帳篷或草棚(shelter),在這個嚴重缺電的地區,他們是絕對用不上電的,只有油燈發出非常微弱的光,那裡面住的就是賤民。

④ 印度與巴基斯坦兩國的人種和宗教的異同

人種,沒有太多差別。都以白色人種為主,是雅利安人與當地原有人的混合。
但巴基斯坦應該不少人有一些黃種人的血統,即蒙古人的後裔。參看http://www..com/?sr=&tn=liujingxiong82_cb&word=%C4%AA%CE%D4%B6%F9%CD%F5%B3%AF&bar=3。
宗教上,那就明顯了。印度多信仰印度教,巴基斯坦多信仰伊斯蘭教。

⑤ 印度的人種,信仰宗教

印度是一個多宗教的國家。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和錫克教均起源於印度。此外,主要的世界宗教如伊斯蘭教、基督教、猶太教等在印度都有信徒。(一)印度教印度教是公元前2000年隨著雅利安人進入印度而興起的。印度教沒有單一的信條,多數印度教徒是多神論者,他們崇拜三大神 :「創造神」梵天,「保護神」毗濕奴和「破壞再生神」濕婆。這些神象徵宇宙間各種力量。印度教的主要經典有《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和四部吠吒經等。印度教認為人類靈魂永存,宣傳因果報應和人生輪回,即所謂靈魂的轉世。虔誠的印度教徒一般願望是獲得解脫,即脫離生死輪回,在一種永恆的狀態之中獲得安息,這種狀態叫做梵我合一。印度教還主張非暴力,不殺生。在印度眾多宗教中,印度教人數最多、分布最廣、影響最大,印度現有印度教信徒約8億多。(二)伊斯蘭教伊斯蘭教是印度主要宗教之一,穆斯林人數僅次於印度教徒人數,約1億人。伊斯蘭教是在公元11世紀後隨著穆斯林入侵印度而傳來的。13世紀初至19世紀中葉,伊斯蘭勢力曾先後在北印度建立了德里蘇丹國和莫卧爾帝國,伊斯蘭教成為居統治地位的宗教和思想體系之一。但由於印度復雜的社會和歷史原因,印度一直未能形成一個穆斯林為主體的國家。伊斯蘭教是一種嚴格的一神論教,只相信一個真主(安拉),主張該教信仰者親如手足、一律平等和建立無種姓等級的社會。印度是世界上穆斯林三大生活和文化中心之一。印度穆斯林與印度其他人種屬同一血統,有著相似的文化傳統,主要分布於印控克什米爾地區、北方邦、阿薩姆邦、西孟加拉邦、喀拉拉邦和比哈爾邦等地區。(三)佛教佛教起源於公元前6至5世紀的古代印度,由喬達摩·悉達多創立。他被佛教徒敬稱為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的「聖人」。由於印度教興盛,佛教內部派系紛爭以及頻繁的外族入侵等原因,公元8、9世紀以後佛教在印度開始衰微,到13世紀幾乎消亡。現在印度的佛教徒很少,絕大部分集中在馬哈拉施特拉邦等地區。(四)錫克教錫克教是印度教的派生,由拿納克祖師於十五世紀創建。錫克教提倡平等、友愛,強調實干,反對宗教的偶像崇拜和歧視婦女。規定教徒必須蓄鬍須,加發梳,衣長至膝,右手腕戴鐵鐲,佩劍。錫克教徒絕大部分集中在旁遮普邦,其次是德里和哈里亞納邦。(五)耆那教耆那教是印度古老的宗教之一,其創始人為筏馱摩那。該教的信仰是理性高於宗教,認為正確的信仰、正確的知識、正確的操行和貞潔會修成解脫之路,而達到靈魂的理想境界。耆那教是一種禁慾宗教。當代耆那教徒主要集中在西印度,尤其是古吉拉特邦和卡納塔克邦。

⑥ 印度民族與宗教

印度居民的社會構成極為復雜。在三大人種淵源的基礎上,全國現有幾百個民族和部族,最大的印度斯坦族占總人口的比重亦僅為46%。而居民的語言狀況更為復雜,它們分屬五大語系,僅使用人數在10萬人以上的語言即有720種之多,其中有15種被憲法列為主要語言。

宗教在印度一向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目前印度教占總人口83%,伊斯蘭教佔11%,此外還有基督教、錫克教、佛教、喇嘛教、襖教等。

印度社會結構中的又一重要特點是森嚴的種姓制度。「種姓是職業世襲、內部通婚和不準外人參加的社會等級集團」(馬克思語)。早在奴隸制時期,印度社會即已分成僧侶、貴族和武士、平民、奴隸四大等級,現代的種姓制度就是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它共分為三大等級,即由原來的僧侶、貴族、武士和平民所組成的高等種姓,由原奴隸組成的低等種姓,以及「賤民」,它們各由若干個種姓組成,估計全國共有3000個種姓和30000個亞種姓。印度現有「賤民」約l億人,他們世世代代一直處在社會的最下層,受盡了最殘酷的壓迫和剝削。印度的種姓制度維護了階級統治,對整個社擾余會起著極大的分裂作用,因而是一種非常腐朽的社會制度。

多少年來,印度在種族、民族、語言、宗教、種姓等問題上一直存在著尖銳復雜的矛盾。英國殖民者曾利用這些矛盾,推行「分而治之」的政策。獨立後,印度政府為改善上述狀況採取了一些措施,但收效不大,這些矛盾依然錯綜交織,廣泛而深刻地影響著整個社會生活。

印度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和風俗習慣。印度的主要民族有:印度斯坦族、泰盧固族、孟加拉族、馬拉地族、泰米爾族、古吉拉特族、加拿達族、馬拉雅拉姆族、奧里雅族和錫克族等10個大民族,約佔全國人口聽96%;小民族有幾十耐衡個,佔全國人口的4%。由於印度的民族關系復雜,矛盾尖銳,且常與宗教、種姓等問題交織在一起,不時爆發沖突和騷亂,釀成社會動亂。

印度是多種宗教發源昌李做地,世界上各大宗教在該國都有大量信徒。印度的主要宗教有:印度教、伊斯蘭教、基督教、佛教、耆那教和錫克教。在印度。絕大部分人篤信宗教。據1981年統計,82.6%的居民信奉印度教,11.4%的人信奉伊斯蘭教。宗教對印度的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

閱讀全文

與印度人種和宗教是什麼關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為什麼拒絕與美國會談 瀏覽:986
義大利牛皮和美國牛皮哪個好 瀏覽:195
中國哪個地方的青菜最出名 瀏覽:664
義大利納塔怎麼樣 瀏覽:563
印度牛糞洗澡外國人怎麼評論的 瀏覽:730
印度的霧霾是怎麼形成的 瀏覽:868
義大利封城有哪些地方 瀏覽:102
荊州市在中國哪裡 瀏覽:376
越南一天有多少工資 瀏覽:262
英國每月檢測多少次 瀏覽:690
和越南談戀愛注意什麼 瀏覽:347
蘇州銀行轉賬中國銀行手續費多少 瀏覽:490
印度產希愛力雙效葯哪裡有 瀏覽:675
中國至韓國船票多少錢一張 瀏覽:52
越南魚露多少錢一瓶 瀏覽:193
英文字母g怎麼寫好看義大利字體 瀏覽:473
在英國讀預科是什麼體驗 瀏覽:276
阿里英國短尾貓哪裡有賣 瀏覽:163
美國伊朗海岸線多少公里 瀏覽:494
藍博打越南電影叫什麼 瀏覽: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