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印1962年邊境沖突詳細過程
1962年自衛還擊戰之後,中印邊境形勢一度緩和。但是1967年以來印度出於其國內政治斗爭的需要,又在邊境地區頻繁地肇事,挑起軍事沖突,不斷由亞東地區入侵我境,修築工事,偷移界碑。僅1967年,入侵活動就達178次,尤其是8月份以後入侵加劇。為了打擊印度的侵略行徑。步兵第十一師奉軍委和軍區命令,進行了兩次小規模的還擊作戰。 乃堆拉山口自衛還擊戰斗印軍駐錫金之山地17師112旅多次在我乃堆拉山口強行越界架設鐵絲網。9月7日,印軍置我多次嚴重警告於不顧。再次越界架設鐵絲網,並刺傷我戰士2名。印軍把我之克制視為軟弱可欺,11日晨又派部隊100餘人強行進入我境,架設鐵絲網,並首先向我開槍射擊.悍然發動軍事進攻。我山口分隊為保衛祖國的尊嚴,遵照毛主席「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和中央軍委「針鋒相對,寸土必爭,絕不示弱,絕不吃虧」的斗爭方針,堅決進行了自衛還擊。1967年9月11日至13日,印軍越過中錫邊境,被我邊防部隊擊退。箭頭所指處為中錫國界,左側為中國領土,X處為入侵印軍在中國境內架設的鐵絲網。戰斗經過:9月11日7時30分,印軍112旅所部110人在其中校營長指揮下,從103陣地沿公路進至山口馬尼桿附近,稍作停頓後,即分兩路:一路50餘人沿國界習慣線向南運動;一路60餘人沿國界習慣線向北運動。在其99號、101號、102號陣地的掩護下,向我前沿陣地接近,企圖將我1、2號陣地的鐵絲網向我縱深推移。為防敵進攻,我令31團6連3排和機槍2連1排佔領1號陣地,4連l、2排進入2號陣地。7時44分,敵分3路向我1、2號陣地正面及其南側逼近,我鳴槍3發警告,敵置若罔聞。8時7分,敵向我陣地前沿開槍射擊,並投擲手榴彈1枚。31團機槍2連連長當場犧牲,6名同志負傷。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我前沿分隊奉命進行堅決的自衛還擊。1、2號陣地同時以猛烈的火力殺傷暴露之敵,當即斃敵57名(敵收屍觀察到的數字),並集中6具火箭筒於1號陣地摧毀了敵100號陣地的7個工事,使固守之敵一開始就失去了依託和火力還擊的能力。隨即我2門82迫擊炮對敵100號陣地實施了摧毀射擊。8時12分,該陣地之敵狼狽後逃。我2號陣地之火力在殺傷前沿暴露之敵後,即轉入對敵99號陣地之機槍火力的壓制射擊。此時,前沿步兵近距離對戰已基本結束。8時15分,敵我雙方開始了炮戰。我對敵10個炮兵陣地採取集中優勢火力,一次打擊1個目標的方法狠狠地打擊了敵人。在我嚴厲懲罰下,敵被迫於13日22時停止了炮擊。我炮兵分隊根據周總理「敵人不打炮了,我也停止炮擊」的指示,於14日14時46分停止了對敵懲罰。這次炮戰歷時4天3夜,我參加各種火炮28門(122榴彈炮12門、82追擊炮7門、75無後座力炮6門、57無後座力炮3門),先後對敵21個目標進行了射擊,壓制敵炮兵陣地8個、觀察所2個、指揮所2個、破壞敵工事23處、擊毀汽車2輛、殲敵約550餘名。這次自衛還擊戰斗31團4連、6連、機2連、炮2連、工兵排、2營部、75炮連、炮兵308團榴炮3營直接參加了戰斗。3l團其他分隊、師高炮營、33團3營、師工兵營1連、工兵305團10連、12連、雷達4連、汽車16團1、5連和軍區加強的一些特業分隊,也部分別擔任了各項保障或機動任務,直接支援了戰斗。這次自衛還擊作戰,我殲敵607名,繳輕機槍1挺、沖鋒槍9支、步槍16支及其它物資一部。我傷亡干戰123名,其中亡32名(干7名、戰25名),傷91名(干17名、戰74名),消耗各種槍彈15726發、各種炮彈45890發、40火箭彈69發。這次還擊戰斗,我集中優勢兵力、火力,打了一個漂亮的陣地自衛戰。打退了敵人的武裝進攻,狠狠地教訓了敵人,大長了我之志氣,大滅了敵之威風,維護了國威、軍威,保衛了祖國的邊防。此戰打得有理、有利、有節,迫使敵人打著白旗來我邊境一側接收我向印方移交入侵印軍的屍體和武器、彈葯等,並在移交書上簽了字。承認了侵略。我取得了政治、外交、軍事上的勝利。卓拉山口還擊印軍入侵戰斗乃堆拉山口戰斗後,印軍不甘心他們的失敗,又於10月1日乘我國國慶之機,在卓拉山口挑起了武裝沖突。戰斗經過:10月1日、我發現卓拉山口之印軍廓爾喀聯隊第7營304號地區之敵,提前起床開飯後,全部進入陣地。11時20分,印軍排長率8名士兵,手持砍刀,從304號地區向我哨兵逼近挑釁。為防敵突然襲擊,我山口分隊(亞東獨立營3連和加強的31團炮3連2個排)也同時作好了戰斗准備。11時45分,8名印軍越界挑釁,我當即提出警告,敵不理,反強行抓我哨兵。我守點分隊為營救戰友,將敵排長推出境外,敵排長愈加放肆,竟用手槍向我射擊。隨後304號地區之敵全部向我開槍射擊,當即打死打傷我戰士2名,並以81迫擊炮、51迫擊炮向我指揮所、炮兵陣地射擊。我山口分隊被迫於11時58分進行自衛還擊,一舉將入侵之敵全部殲滅在我境內。12時5分,31團炮3連2個排開始以火力支援步兵戰斗。3門82炮首先對305號敵火力點和迫擊炮射擊。12時15分,3門57無後座力炮對敵301號地區之工事和火器射擊。到19時55分,敵我雙方停止炮擊,炮3連2個排先後對8個目標射擊,壓制敵81、51迫擊炮陣地各1個。據敵向其上司報告稱,我摧毀前沿工事9個,斃傷印軍195人。這次自衛還擊戰,我參戰分隊在軍區的直接指揮下,抱著為國慶獻禮的決心,又一次使印度在政治上、軍事上遭到了失敗。
Ⅱ 1962中印自衛反擊戰紀實 印度幾個月內被解放軍打殘(珍貴圖文)
中印自衛反擊戰於1962年6月至11月間進行,印度軍隊在短時間內被解放軍重創。以下是關鍵信息:
戰爭背景:中印邊境爭端源於英國殖民時期炮製的非法的「麥克馬洪線」。印度在邊境上對中國領土進行蠶食和侵佔,盡管中國多次提出交涉和抗議,但印度並未停止其侵略行為。
戰爭過程:
戰爭結果:
戰爭意義:中印自衛反擊戰是中國軍隊為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和民族尊嚴而進行的一次正義戰爭。通過這次戰爭,中國軍隊展示了強大的戰鬥力和堅定的決心,也向世界宣告了中國政府維護國家領土完整的堅定立場。
Ⅲ 帝國時代3 印度國家攻略解析 怎麼使用印度部隊
帝國時代3印度國家攻略解析及印度部隊使用方法:
一、印度國家特色與優勢
二、印度部隊使用策略
三、戰術建議
四、注意事項
Ⅳ 1962年印度官方戰史-5(第四章:入侵東北邊境特區——達旺的陷落(下))
1962年,中印沖突的烽煙在東北邊境熊熊燃燒,第四章詳述了達旺陷落的驚心動魄戰事。
中國軍隊如猛虎下山,悄然集結於塔格拉山脊、兼則馬尼和棒山口,據信一個整師的力量,以雷霆萬鈞之勢推進。印度第7步兵旅臨危受命,肩負起驅逐入侵者的重任。他們的戰術部署包括重炮、機槍火力和嚴密的炮兵觀察哨,旅長的指令中透露出謹慎與堅守,只有在必要時刻才動用火力反擊。
吉米塘和兼則馬尼防線,由阿薩姆步槍隊第5營營長指揮,這支精銳部隊由擲彈兵營、高爾瓦爾步兵團和阿薩姆步槍隊精英組成,他們在關鍵時刻展現出了英勇與堅韌。然而,中國軍隊的快速行動如同閃電,佔領吉米塘後,步步緊逼,試圖切斷印度軍隊的聯系,如多拉之戰,他們果斷攻佔3號橋,對印軍構成致命威脅。
在激烈的戰斗中,拉吉普特部隊損失慘重,副營長Gurdial·辛格少校帶領殘部進行了一場悲壯的反擊,盡管大部分陣亡,但他們的英勇不屈被銘記。廓爾喀士兵在章多堅守陣地,營長B.S. Arluwalia中校不幸受傷被俘,這場戰斗迫使第7步兵旅不得不撤離旅部,向章多集結,而中國軍隊的攻勢並未停歇,他們佔領章多,炮火如雨,大規模進攻接踵而至。
在撤退路上,旅長與少數殘部向色基姆進發,途中遭遇中國軍隊,不幸被俘。與此同時,阿薩姆步槍隊在兼則馬尼、一號橋等地英勇抵抗,但面對強敵,他們雖奮力一搏,卻未能抵擋住攻勢。Bishan·辛格列兵因英勇表現獲得勛章,顯示出士兵們的堅韌與決心。
印度軍隊在南卡曲面臨嚴峻考驗,防線搖搖欲墜。師長命令不惜一切代價守住一號橋,但中國軍隊迅速推進,迫使部隊後撤哈東山口。敵人的包圍圈逐步收緊,通信線路被切斷,A連撤向章多,而旁遮普第9營則准備迎擊中國對2號橋的攻勢。
在關鍵時刻,Minwalla少校帶領的隊伍在5號橋發現陣地失守,他毅然越境進入不丹,試圖尋找生機。中國軍隊的攻勢如潮,逐步壓制了印度部隊,從1號橋到5號橋,印軍陣地逐一淪陷。第7步兵旅與上級的聯系中斷,撤退命令下達,師部與多格拉第13營C連展開掩護,師戰術指揮部緊急撤離,目標直指達旺。
10月21日,東路和章多的中國部隊前鋒抵達色基姆,他們分兵行動,一路直指達旺,一路掃盪倫布。師長在10月22日抵達倫布,命令堅守龍拉,而中國軍隊在22/23日迅速佔領吉米塘和倫布,切斷了印度軍隊的關鍵通路。達旺,這個戰略要地,即將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
在這個關鍵節點,中國軍隊的戰略布局、印度軍隊的撤退決策,以及雙方在南卡曲和達旺的攻防較量,構成了這場沖突中不可忽視的一章。勇士們的英勇與犧牲,以及戰術決策的智慧與失誤,都將在這段歷史中留下深深的印記。
Ⅳ 對印度反擊戰經驗教訓
對印自衛反擊戰的經驗
1時機選擇恰當,選擇在大雪封山之前的短促時機開打,在封山前果斷回撤
2後勤保障得力,事前急造公路,囤積物資,確保了作戰所需
3戰術得法,比如419部隊首戰就提出消滅7旅。130師在瓦弄的一點兩面,11師的迂迴穿插(破了二戰緬甸戰場,日軍56師團的輕步兵復雜地形穿插記錄)
4裝備優勢
教訓,通訊和救護問題
沒有借機發展帶路黨和第五縱隊
Ⅵ 帝國時代3 印度國家攻略解析 怎麼使用印度部隊
印度是全帝國三最終版本比賽勝率最高的國家,以強有力的前中期軍事/區域壓制能力而著稱,也是一般中低等1v1-2v2對戰房禁止使用的國家。其主要特點是前期兵種素質高,種類全面,區域壓制強,補充經濟快相對吃肉少等優點。
印度的強大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他的奇觀德里紅堡。在停農民戰術下,不造房子,所有農民都去采肉,10農後不繼續製造人口,採集到620肉時4農向敵人家走去,走到敵人近點後放下紅堡,3農敲紅堡1農進去殺死敵人家中所有動物(帝國三動物死亡後會不斷腐爛,肉越來越少)當3分半的時候,一個炮塔+兵營的組合體就屹立在敵人家門口了,不斷的出兵,不斷仗著軍事優勢控制敵人的采肉點,敵人幾乎沒辦法好好發展,大部分文明在3分半到6分半這個時候一個兵也沒有,而且即使有兵,也會被紅堡炸了回去。
其次是印度第二,三時代單位非常強大,印度火槍兵是第二時代最強的火槍之一,有著極強的素質和非常快的出現時點,在四分半種紅堡就能用船運+建造+奇觀贈送的單位匯集成12個火槍兵+2個很肉的印度英雄的可怕部隊,這個時間點過於早了,壓制力太強。而且印度第二時代就能製造散兵來克制火槍兵和重步兵,而且這個闊爾察散兵性價比也很高。這讓大多數國家幾乎沒辦法抵抗印度第二世代的部隊。
最後是印度獨特的國家特性導致印度前期經濟優越。印度的特點是用木頭製造農民和每發1卡額外送1農,這讓他家裡的肉比較節約,能夠更多的用於軍事,也不容易較早出門吃肉導致遭到騎兵騷擾,而且木流卡較多;而發卡送農民,讓印度的前期經濟得到不斷的補充。
然後是印度第三時代的決戰部隊非常強悍,在佔有優勢的第二時代經濟,軍事,地圖控制的優勢下,印度還有著極強的第三時代決戰部隊。由全游戲最不平衡兵種軟劍兵和全帝國三最強近戰常規騎兵長矛象夫組成,這兩個都帶有aoe,一個克制輕步兵一個克制重步兵,而且軟劍%40遠程減傷,象夫作為全游戲血最厚的騎兵還有%30的遠程減傷,這實在是血太厚了。在印度火槍兵和印度闊爾察散的簇擁下,印度的第三時代決戰部隊在領事館-結盟英國+%10血上限的支持下,是第三時代最強的近戰組合和強大的遠程組合的有機結合。
最後是印度的發力點非常契合帝國三這款游戲,因為pvp里,帝國三是一款相對傾向於前中期的游戲。後期發力的代價比較大,有部分國家根據部分地圖開發了海龜戰術,但1是要挑圖,而比賽或pvp一般是隨機地圖,有很多限制。2是即使海龜,對有經驗的印度來說也有很多方法破解,比如第二時代不發三農,留著發2輕帆船直接壓制你沒建好的港口(誰讓人家10/11戰術升時代全帝國三第一快呢,首卡不補農可以留第二時代發,損失相對較小)然後這邊紅堡壓制。總之,戰術的主動權總在印度手裡
所以印度是帝國時代3的pvp最強國家,實至名歸。是建立在前期壓制力大,前期經濟好,前期兵種全,中期爆發力強的綜合素質下完美呈現。據數據統計的印度勝率一度高達%68,同時常年在%58上下晃悠。對於一款競技游戲而言算是破壞平衡性的存在了。與之相抗衡的,是第二時代最強的易洛魁,但易洛魁第三時代中期開始飛快沒落,但光憑強悍的第二時代和第三時代初期就已經天下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