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拜登對「印度製造」出手,莫迪態度大轉,印巴關系或迎來轉機
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丘吉爾
誰曾想,向來緊密聯系的美國和印度這對「好兄弟」,在面對利益沖突時,也會淪為「塑料兄弟」。
印度媒體3月29日披露,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已提議對蝦、香米、金銀製品等印度輸美產品加征最高達25%的報復性關稅 ,且隨時可能擴展到竹製品、卷煙紙、養殖珍珠等產品。
不愧是不講道理的美國,對待身邊的「盟友」卻不講一絲情面。
對於其他國家,美國只是威脅,可對於印度,卻已經 上升到可實施的實質性「制裁計劃」了 。要知道,莫迪可是為了美國幾乎賭進了全部身家——斥重金照顧美國的軍火生意,購置了昂貴的無人機;配合美國在印度洋海域進行軍演,成為美國進軍印太的「馬前卒」。
結果如何?拜登的制裁大棒直接砸到了莫迪身上, 美國在印度這片本就「貧瘠」的土地上還要進行掠奪。
因此,拜登都威懾到了莫迪最為在意的「 印度製造 」的領域,莫迪自然也不會坐視不管,他的態度也隨即發生了改變。
前日,印度總理莫迪向巴基斯坦總理伊姆蘭·汗致信,表達了對巴基斯坦人民的祝福後, 莫迪也傳達出希望於巴方建立「親密友好關系」的信號。
29日,伊姆蘭·汗回復了莫迪,表示也希望和包括印度在內的所有鄰國建立和平的合作關系。換句話說,一直以來紛爭不斷、水火不容的印度和巴基斯坦, 卻突然完成了角色的轉變,化敵為友。
其實,印巴兩國關系回暖,在2月就已經有所展現。 上個月,印度與巴基斯坦同意在克什米爾地區停止越境交火; 3月初,有消息人士向印度一家紙媒透露稱, 印方將通過全球疫苗與免疫聯盟,向巴方提供4500萬支新冠疫苗。
是什麼讓莫迪選擇冰釋前嫌,和巴基斯坦握手言和呢?有2個可能。
1.和美國有關
隨著時間的流逝,印度政府也慢慢見識到了美國的丑惡嘴臉,兩國之間的利益矛盾也就隨之顯現了出來—— 美國和印度如今的經濟處境都不佳,就意味著他們都需要貿易輸入,而拜登動了印度的製造業,無疑是扼住了莫迪的脖頸,再想在印度身上「薅羊毛」也就顯得不太現實。
莫迪也意識到「不能在一棵樹上弔死」這樣的道理,美國相隔萬里, 和身邊的國家打好關系或才是硬道理 ,正所謂「遠親不如近鄰」,莫迪或是選擇將雞蛋放在了多個籃子里以備不時之需。這只是好的可能。如果印度只是做做表面功夫,為的是 利用求和的借口替美國在印太地區籠絡勢力,那麼莫迪向巴基斯坦示好或就變成「黃鼠狼給雞百年——沒安好心」了。
2.和俄羅斯有關
眾所周知,俄羅斯一直是印度的的主要武器供給國, 印方的軍事裝備約有70%都是俄羅斯製造的。
但隨著美俄抗爭的不斷加劇,印度卻和美國走得越來越近,忙於加入「四國同盟」。這就導致 無奈的普京只能和莫迪漸行漸遠 。
正所謂「敵人的敵人便是朋友」。近日有媒體報道稱, 巴陸軍參謀長巴傑瓦將俄方稱之為「好朋友」,還透露俄巴已經簽署了多項軍備采購協議 。
正是這樣,印度或才會對巴基斯坦釋放友好的信號,以減少俄羅斯對巴方出售軍火的負面影響。
說到底,不論莫迪是真心求和,還是心懷鬼胎,都算是邁開了 歷史 性的一步。所以,只是希望這份來之不易的和平能夠持續的長久一些吧!
⑵ 印度暫退出印太經濟框架貿易談判,釋放了何種信號
印度並不會盲目聽從美國的意見
印太經濟框架是由美國總統拜登提出來的一種限制我國發展的框架,主要組成國家就是亞太地區的國家,而印度則是印太經濟框架中少有的強國;同時美國組建印太經濟框架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印度等亞太國家限制我國的發展,同時對我國進行一些針對的政策;但是印度也並不是盲目跟隨美國的政治腳步,印度也從俄羅斯和烏克蘭的矛盾中看出美國並不是一個可靠的盟友,否則歐洲各國也不會面臨嚴重的能源危機和經濟危機,所以印度才會最終選擇退出印太經濟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