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音樂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印度音樂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發布時間:2025-08-14 14:37:56

1. 最古老的音樂是誰發明的 叫什麼 在什麼時代

智化寺音樂是我國現有古樂中唯一按代傳承的樂種,至今保存完好。它起源於明正統年間,隨著智化寺的建成,由太監王振引入宮廷音樂。經過寺僧們的研習和演練,形成了集宮廷樂、佛教音樂、民間音樂為一體的《北京智化寺音樂》。智化寺音樂的整個體系由樂譜、樂器、樂調、曲牌幾個部分組成,全部採用工尺譜記寫。所使用的樂器是特製的,以管、樂、笙、雲鑼等為主要演奏樂器。曲目共有200多首,豐富多彩。樂僧隊伍自形成至今已有560多年的歷史,代代相傳,承襲不斷,至今已有28代傳人。
1952年,智化寺藝僧法廣在如來殿的經廚里發現了由第十五代藝僧永乾抄寫的樂譜。這些譜本線裝,高40毫米,寬25厘米,使用的是高麗無簾痕米色紙,裝訂完整。封面中間行楷書《音樂腔譜》四字,封底內自上至下楷書「歲大大清康熙三十三年十月初一日容乾吉祥如意」22字。內容無序言,共錄有管樂譜48首。
搶救、保護、研究、傳承北京智化寺音樂,是北京文博交流館的一項重要業務。自1990年8月請回原智化寺已還俗藝僧張本興、張廣福、胡安和、朱錫泉等人,開始進行了智化寺音樂搶救、發掘、研習、演出詳寬團工作。並應國內外邀請組織演出100餘場,贏得社會各界的高度評價,產生了十分良好的轟動效應。1999年7月24日以《中國佛教音樂傳世珍品音樂會》首次進入我國音樂的最高殿堂--標記音樂廳演出,2000年又在北京護音樂廳、國家圖書館音樂廳各演出兩場,觀眾無虛席掌聲不斷。經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佛教協會文化研究所及文物部門專家研究認定,智化寺音樂為唐宋的餘音,是我國目前僅存的四大古樂之一,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
城隍廟鼓樂屬典型的道派鼓樂,其確切歷史已不可考。該廟道士安來緒、張教振、孟清真、張隆興等傳說,此廟在九曜街時就有鼓樂活動;安來緒說,他曾見到過書有明代嘉靖年間(公元1522年——1566年)的鼓樂抄本,此譜藏於該廟「魁星樓」,1942年日本飛機轟炸西安,被燒毀於該樓之中。另外,尚有安來緒原存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的樂譜抄本(此本現藏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從這種種線索看,城隍廟鼓樂的活動可能始於15、16世紀的明代,最晚不會晚於18世紀前期的清代。
清末民初,城隍廟及其樂社由姚春發主持,姚傳授的藝徒有安來緒、王尉生、孟清真等。姚春發逝世後,由安來緒接替主持廟事及樂事。安傳授的藝徒有張教振、樊明智、張存柱等。40年代中,在安來緒主持下,城隍廟成立了「音樂研究會」,專門傳習鼓巧升樂,收有不少樂社藝人習藝,如著名鼓吹藝人周檀就是其中之一。由於安的努力,在其他鼓樂社日趨衰落的情況下,城隍廟鼓樂社始終堅持活動,直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此後,城隍廟鼓樂社更加生氣勃勃,經常參加音樂會演出和重大節日游園的演出活動。1961年11月,城隍廟鼓樂社接受中國音樂家協會的邀請,由安來緒率領赴京作專場演出,受到熱烈歡迎,西安鼓樂遂更為廣泛地為音樂界所關注和重視。
大相國寺梵樂的樂曲內容豐富,風格多樣化。融匯了宮廷音樂、寺廟音樂、民間音樂之精華。演奏曲目十分豐富,分聲樂和器樂兩種,曲目有200個,至今仍殘存《大相國寺手抄秘譜》、《師曠六律》等樂譜,在全國乃至世界佛教音樂中是最為獨特的一枝。其聲樂曲中的「倡」以釋迦牟尼講經說法的語言為內容,由通常的梵語三十二個音節構成,尤為寶貴。而器樂曲則以傳統佛樂及中州地域音樂為主,演奏規范,編制嚴密。在開封繁塔及鐵塔壁磚上,均可看到雕刻的佛教弟子演奏佛樂的樂手。挖掘、整理、繼承大相國寺梵樂,對於完善中華音樂寶庫十分重要。
五台山佛教音樂源於印度佛教音樂,又吸收了中國古代傳統音樂的成分,成為北方佛樂的代表。當時,東晉高僧道安、慧遠,創造了講導這一新的佛教講唱體制,以講唱法理開導眾生為宗旨,採用了多種民間說唱方式,使講導音樂與凈土宗教義結合起來,編撰成《西文化導文》《往生禮贊》、唐代是五台山佛樂的極盛時期,五台山僧人澄觀是華嚴經疏的集大成者,他同時完成了唄贊音樂的系統整理,即《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一八載:「十贊嘆者,樂則歌贊,苦則哀嘆……如來具是六十種聲音……」這種唄贊音樂是華嚴宗音樂的代表,也是唐代佛教唄贊音樂的代表。
雖然五台山各種佛教音樂不同,但都體現了北方宗教音樂的共同特點,就是比較雄壯,不同於南方佛樂的婉麗。佛光寺文殊殿前現存石經幢,刻於877年。須彌座上束腰八方各刻有手持不同樂器正在演奏的樂伎八人,說明了佛樂當時的發展狀況。
到了明代,五台山佛樂又有新的發展。表現為進一步吸收了唐宋曲牌、元雜劇曲牌以及民歌、民間樂曲等。清康熙以來,由於統治者特別優渥藏傳佛教--喇嘛教,五台山佛教音樂中便又出現了黃教音樂。
流傳至今的五台山佛教音樂,分為經文音樂和經外音樂兩部分。經文音樂是專門用於佛事活動的聲樂,由經文與佛曲相融而成。沒有樂器伴奏的稱詠讀或念高調。有樂器伴奏以歌贊為主的稱為「梵唄」或「合念」。經外音樂沒有詞、偈,僅以樂器演奏為主的器樂曲牌,是五台廟堂音樂的精華。
五台山佛教音樂在內容上分為青廟音樂曲牌及黃廟音樂曲牌兩種。
漢傳佛教寺廟中的法事音樂即為青廟音樂。按傳統分類可分為:瑜伽焰口、唱誦、吹腔和散曲四個部分。藏傳佛教之喇嘛廟中的音樂叫黃廟音樂,它一般包括唱誦、吹腔、儀式音樂。青廟音樂旋律幽雅、意境深遠,有遠、虛、淡、靜之特點;青廟音樂留傳下來的共有47首,由五部分組成:瑜伽焰口、禪門口誦,佛事散曲、三晝夜本等。
黃廟音樂,旋律較為華麗,節奏較為活躍,且商、羽調式的曲調較多,既有蒙、藏高原的山野之風,又具有幽雅、靜謐之佛樂風韻。這兩種音樂既有頌贊經文的唱誦,又有不加經文的純器樂曲,無論是唱誦還是吹腔,從曲目看,除民族風很強的佛曲外,為了吸引聽眾、廣傳教義,都吸引了不少我國的古典樂曲和民間樂曲。黃廟音樂留下來的曲牌共40首,主要由三部分組成:禪曲誦經之部、吹腔之部、儀用之部。黃廟音樂曲牌中,有很多是由西藏傳入內地,曲牌多為藏語譯音。但也吸收了漢民族一些古曲和民歌。
青、黃兩廟所用的譜本,也是傳統的工尺譜;所有轉調也是傳統的五度轉調法。但青廟音樂與黃廟音樂風格特點不同。青廟音樂講究規矩,黃廟則不太嚴格。兩廟使用調高不同。黃廟使用本調,即管調。使用工尺譜,即現代E調。青廟比黃廟低一個調,即角調,高音相當於現代D調。另外,青廟以漢民族樂曲為主,黃廟則繼承了許多西藏古老曲目。因此,青廟風格以莊重典雅幽靜見長,黃廟音樂則剛強洪亮,粗獷有餘。
歷史上,五台山的青廟、黃廟都有自己的樂隊。除日常殿堂誦經吹奏之外,各種法會都會有樂隊吹奏。以後,廟堂音樂留傳於民間,祝壽、葬儀等也請和尚喇嘛念經奏樂。
所以說,佛樂在佛教活動中,那抑揚頓挫的誦經節奏,或配以伴奏,或單獨清唱,或經停樂起,唱

2. 求有印度特色的音樂

對印度人來說,舞蹈不僅是藝術,更有宗教的含意。印度舞源自對神無比虔誠潔凈無私的愛,舞者藉由本身的手指、手臂、眼睛、五官、身體表達和詮釋宇宙間的萬事萬物。所以一些印度舞只在廟里表演給神看,印度舞也因此多了一層神秘色彩。
基本動作:印度舞節奏明快,一段4分鍾舞蹈有大約50多個動作。包括了手勢、眼神、內心所想、面部表情,這種變化萬千的姿勢能代表人的七情六慾,甚至能代表天地山水等自然景物和晝夜等自然現象。
印度音樂要素中,拍子佔有極為重要地位。印度人對於拍子相當重視,這是來 自於他們自古以來的作詩法和詩的韻律之觀念。因為在印度,無論是梵語或是地區方言,全部的音節都是適應 其時間的長短而被分類的
印度的古典樂器:
印度有非常豐富的樂器,可從古代文獻中或古寺廟的刻畫中得到印證,由於宗教的傳承和印度的酷愛傳統,千百年來印度的樂器改變不大;而英國統治了300多年,但歐洲的樂器卻只剩被改良的印度式小提琴、手提式風琴和近代改自吉他的魔漢維納(Mokhan Vina)而已。
�6�1 印度的弦嗚樂器:
維納琴(Vina)、沙拉沙地維納琴+ (Sarasati Vina) 、維其查維納琴(Vichitra Vina)、盧達維納琴(Rudra Vina)、美有理琴、((Mayuri Vina) 、勾土瓦達樣琴Gotuvadyam)、西塔琴(Sitar)、迪魯巴琴(Dilruba)、希尼拉巴比琴(Seni Rabab)、沙蘭吉(Sarangi)、沙蘭吉達(Saringda)、沙羅琴(Sarod)、都塔琴(Dotar)、埃斯拉吉琴((Esraj)、勾必全琴( Gopichand or Ektar) 、沙林達(琴(Sarinda)、其卡拉琴(Chikara)、彈不拉琴(Tambura)、拉巴巴琴(Rabab)、蘇史林格拉琴 (Su Sringara)、史瓦拉曼達拉琴(Swarmandala)。
�6�1 西塔琴的發明:
西元1296-1316伊斯蘭教王朝的宮廷樂師阿米枯樹(Amir Khusru)將維納琴(Vina)改成西塔琴,此大師亦是將波斯音樂和印度音樂改成拉格的先河!
�6�1 印度氣鳴樂器:
鎖吶(Nagasara or Nari)、噴吉(Punji)、納拉塔朗(Nallatarang)、庫瑪(Kuma)、沙那衣(Sahanai)、卡拉那(Karana)、諾斯布穀(No**ug)、多羅尼(Drone)、尼卡爾那(Ninkairna)、搭土裡(Taturi)、那法里(Nafari)、苦拉爾(Kural)、班舒李笛(Basuri)。
24)印度膜鳴樂器:塔不拉鼓(Tabla)、魔力單根(Mridangam)、帕卡瓦甲(Pakhawaj)、多喝拉(Dholak)、多爾吉(Dholki、達馬如(Damaru)、那格拉(Nagara)、卡拉達沙米拉(Karadsamila)。伊達卡(Edaka)、潘查鼓(Pancha Mukha Vadyam)、尤肚皮(Upe)。
�6�1 塔不拉鼓(Tabla):
是最普及的北印度打擊樂器,是對鼓,低音稱為(Bayan)、高音稱為(Dayan),因此又稱雙頭鼓。此鼓約有700年前 阿米枯樹(Amir Khusru)由帕卡瓦甲(Pakhawaj)所改良而成今天的模樣。
�6�1 帕卡瓦甲(Pakhawaj)鼓:
在北印度興都斯坦一種14小節馬特拉(Matras)非要不可的節拍鼓。14拍的鼓譜列如:Ke Dhi ta Dhi ta Dha aa ,Ke Ti ti Ti ti Ta aa 。
�6�1 塔拉瓦達亞(Tala Vadaya):
樂團將多種打擊果樂器,如塔不拉鼓(Tabla)、帕卡瓦甲(Pakhawaj)、魔力單根(Mridangam)、陶壺鼓(Ghatam) ..... 輪番上陣或一起交響打擊,製造高潮。
�6�1 體鳴樂器:
空股路(Ghungru)、香可汗(Sengkheng)、塔拉母(Talam)、滿吉拉(Manjira)、史力休燕(Sil-snyan)、脫可卡(Tokka)、查克拉(Chakra)、母兒欣(Mursig)。 其他回答你是預備班的吧?
對印度人來說,舞蹈不僅是藝術,更有宗教的含意。印度舞源自對神無比虔誠潔凈無私的愛,舞者藉由本身的手指、手臂、眼睛、五官、身體表達和詮釋宇宙間的萬事萬物。所以一些印度舞只在廟里表演給神看,印度舞也因此多了一層神秘色彩。
基本動作:印度舞節奏明快,一段4分鍾舞蹈有大約50多個動作。包括了手勢、眼神、內心所想、面部表情,這種變化萬千的姿勢能代表人的七情六慾,甚至能代表天地山水等自然景物和晝夜等自然現象。
印度音樂要素中,拍子佔有極為重要地位。印度人對於拍子相當重視,這是來 自於他們自古以來的作詩法和詩的韻律之觀念。因為在印度,無論是梵語或是地區方言,全部的音節都是適應 其時間的長短而被分類的
印度的古典樂器:
印度有非常豐富的樂器,可從古代文獻中或古寺廟的刻畫中得到印證,由於宗教的傳承和印度的酷愛傳統,千百年來印度的樂器改變不大;而英國統治了300多年,但歐洲的樂器卻只剩被改良的印度式小提琴、手提式風琴和近代改自吉他的魔漢維納(Mokhan Vina)而已。
�6�1 印度的弦嗚樂器:
維納琴(Vina)、沙拉沙地維納琴+ (Sarasati Vina) 、維其查維納琴(Vichitra Vina)、盧達維納琴(Rudra Vina)、美有理琴、((Mayuri Vina) 、勾土瓦達樣琴Gotuvadyam)、西塔琴(Sitar)、迪魯巴琴(Dilruba)、希尼拉巴比琴(Seni Rabab)、沙蘭吉(Sarangi)、沙蘭吉達(Saringda)、沙羅琴(Sarod)、都塔琴(Dotar)、埃斯拉吉琴((Esraj)、勾必全琴( Gopichand or Ektar) 、沙林達(琴(Sarinda)、其卡拉琴(Chikara)、彈不拉琴(Tambura)、拉巴巴琴(Rabab)、蘇史林格拉琴 (Su Sringara)、史瓦拉曼達拉琴(Swarmandala)。
�6�1 西塔琴的發明:
西元1296-1316伊斯蘭教王朝的宮廷樂師阿米枯樹(Amir Khusru)將維納琴(Vina)改成西塔琴,此大師亦是將波斯音樂和印度音樂改成拉格的先河!
�6�1 印度氣鳴樂器:
鎖吶(Nagasara or Nari)、噴吉(Punji)、納拉塔朗(Nallatarang)、庫瑪(Kuma)、沙那衣(Sahanai)、卡拉那(Karana)、諾斯布穀(No**ug)、多羅尼(Drone)、尼卡爾那(Ninkairna)、搭土裡(Taturi)、那法里(Nafari)、苦拉爾(Kural)、班舒李笛(Basuri)。
24)印度膜鳴樂器:塔不拉鼓(Tabla)、魔力單根(Mridangam)、帕卡瓦甲(Pakhawaj)、多喝拉(Dholak)、多爾吉(Dholki、達馬如(Damaru)、那格拉(Nagara)、卡拉達沙米拉(Karadsamila)。伊達卡(Edaka)、潘查鼓(Pancha Mukha Vadyam)、尤肚皮(Upe)。
�6�1 塔不拉鼓(Tabla):
是最普及的北印度打擊樂器,是對鼓,低音稱為(Bayan)、高音稱為(Dayan),因此又稱雙頭鼓。此鼓約有700年前 阿米枯樹(Amir Khusru)由帕卡瓦甲(Pakhawaj)所改良而成今天的模樣。
�6�1 帕卡瓦甲(Pakhawaj)鼓:
在北印度興都斯坦一種14小節馬特拉(Matras)非要不可的節拍鼓。14拍的鼓譜列如:Ke Dhi ta Dhi ta Dha aa ,Ke Ti ti Ti ti Ta aa 。
�6�1 塔拉瓦達亞(Tala Vadaya):
樂團將多種打擊果樂器,如塔不拉鼓(Tabla)、帕卡瓦甲(Pakhawaj)、魔力單根(Mridangam)、陶壺鼓(Ghatam) ..... 輪番上陣或一起交響打擊,製造高潮。
文章來源: http://www.100lu.cn
原文鏈接: http://www.100lu.cn/content/967074677.html

3. 印度鼓叫什麼

塔布拉鼓,作為一種印度斯坦的打擊樂器,通常成對出現,在北印度的音樂與舞蹈表演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演奏塔布拉鼓時,演奏者運用手掌和手指技巧創造出豐富多樣的聲音效果。其中,右手所操控的鼓被稱為「塔布拉」,負責演奏主旋律的屬音或下屬音;而左手所操控的鼓則充當基礎節奏的角色。

作為一種極具創造性的打擊樂器,塔布拉鼓的應用范圍非常廣泛,幾乎涵蓋了北印度的所有音樂流派,包括但不限於魯帕德和卡納提克音樂。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塔布拉鼓在歷史上並非一直存在,其歷史大約只有數世紀之久。

關於塔布拉鼓的起源,有一種說法是它由愛米•庫斯魯(AmirKhusro)所發明,但這一說法缺乏充分的歷史文獻支持。實際上,最古老的塔布拉傳統可以追溯到18世紀,當時德里流派的建立標志著這一樂器傳統的正式形成。

塔布拉鼓之所以能夠成為如此多才多藝的樂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其獨特的構造和演奏技巧。它不僅能夠模擬人類聲音的細微差別,還能根據不同的音樂風格和場合調整其音色和節奏,從而為北印度音樂帶來無窮的變奏和表現力。

隨著時間的推移,塔布拉鼓不僅在北印度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和應用,還逐漸影響了南印度乃至整個南亞地區的音樂文化。這種樂器的獨特魅力吸引了無數音樂愛好者和學者的關注,成為研究印度音樂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閱讀全文

與印度音樂是哪個國家發明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濟南英國集寶保險箱哪裡買 瀏覽:608
中國最低要有多少耕地面積 瀏覽:14
印度外貿公司老闆怎麼樣 瀏覽:509
在印度雙效片多少錢 瀏覽:107
越南哪個民族女人身高更高 瀏覽:160
國產和伊朗藏紅花哪個好 瀏覽:585
印度的什麼辣椒 瀏覽:246
中國移動哪些號段有月租 瀏覽:711
現在做伊朗的生意要怎麼做 瀏覽:5
印度女性為什麼都體態偏胖 瀏覽:659
英國假日煙絲哪裡能購 瀏覽:140
印度音樂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瀏覽:881
中國移動盒子如何設置成中文 瀏覽:346
二戰英國在東非有多少軍隊 瀏覽:620
印尼虎魚和蘇虎魚有什麼區別 瀏覽:234
伊朗南面的海灣是什麼 瀏覽:599
越南空調制熱多少度 瀏覽:336
中國移動怎麼成為和粉 瀏覽:487
為什麼沒人敢買伊朗石油 瀏覽:964
怎麼驗證義大利語 瀏覽: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