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失業率一般多少

印度失業率一般多少

發布時間:2025-08-14 04:32:32

Ⅰ 為什麼印度沒有中國發達

印度發展的沒中國好的根本原因就是——印度存在大量的國內問題,這些問題往往是鬆散的現政府體系無法直接解決,民間的內化機制不足以解決這些問題——然而,這些問題要麼壓根沒在中國出現,要麼就比較緩和。。——自然印度發展不過中國也是很正常的。


其次,印度在上世紀末的基礎也並不算好,即使他貌似繼承了一些殖民地時代的東西,但計劃經濟時代的成果相黨一般,改革開放比我朝還晚了十年。。


下面來具體說說印度有什麼具體問題,而這些問題在我國是否存在或者程度如何:


印度的發展大致存在以下幾個很明顯的問題:

先說政治層面:

一,在社會文化層面,印度延續2000多年的種性制度,造成社會不平等,印度的階級分化異常嚴重,阻礙社會發展。制約印度的發展問題明顯有種姓問題,在印度,一看他的姓就知道他所屬的種姓,甚至信仰什麼宗教。反之,還可以通過他的相貌、衣著以及經濟狀況來反推其種姓。

雖然1950年印度憲法頒布,其中一個主要的精神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能有任何的歧視,不能在種姓上有任何的區分、有任何的區別對待,但是現實的情況其實並不容樂觀,而這類社會文化,對於印度的影響幾乎是全方位的。哪怕是開明的象牙塔環境中在印度人,在婚姻,交友,社會圈子方面都有明顯的「種姓隔離"在裡面。。總的來說,在現代市場經濟的公平與效率,首先要保證比較可以接受的社會階層流動性,而種姓問題的制約,讓這類問題的解決基礎被剝離了出去。


這個是印度獨有現象,在我國不存在。


二,教育的規劃政策有明顯問題。政府在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投入的錢差不多(大概是延續尼赫魯當年定下的基調),在教育政策上也是二元制一刀砍平。這種搞法,現在看來是有比較明顯的問題在裡面。


比如,高等教育有其特殊性,在嚴格的印度教育選拔制度上,高等教育其實人數較少,精度要求較高,呈現精英化的特點。而這類高等教育的教育政策和經費把控上,是很明顯需要特別對待的,不適合和基礎教育一刀切。

但是這還不是真正的問題,真正的問題出現在基礎教育上。


基層教育的人數更多的,范圍也更廣泛,並且也承擔著消滅高文盲率以及提高國民教育水平的重任。印度基礎教育分為兩種,一種是公學,還有一種是私學,也就是常見的西式教育分法。公學承擔更廣泛的基礎教育,雖然免費的初等義務教育已經在2001年被寫入法律,但教育質量很差,不及格率很高。

印度政府還是做了一些努力,比如在2001年的Sarva Shiksha Abhiyan,或稱為全體教育激勵計劃,很大的提高了入學率。

但是」入學率」雖然提高,但是畢業率變得更差。

同時在這種經費也一刀切情況下,老師的雇員數不夠用,給老師的待遇不可能很高,也招不到很高素質的老師

私學雖然可以辦到這一點,但是高昂的教育費用必然只能提供給高階層人士,而且數目不多,涵蓋不廣,也承擔不起」改善國民素質「的社會責任。


以上原因綜合到一起的表現就是全印度的文盲率高達三分之一。。


在這個問題上,我朝肯定狀況是要好太多了。印度的教育問題是還沒有完成普及。而我們教育問題是教育方式改進和教育資源的分配,全民性普及早就在上個世紀就完成了。。




三,宗教問題。印度是個全民宗教國家,信奉印度教,印度教的核心理念,『人有來世,人在現世是 來贖罪的,等待來世。這種」平和「的信仰和大批的信眾理論上應該帶來比較好的社會風貌。但是事實並非如此。印度各宗教之間的互相仇恨是非常厲害,民間團體因為習慣不同,會造成很多或多或少的沖突,而這類沖突往往無法直接解決,會產生明顯的內耗。僅2008年一年,印度就發生印度教徒與穆斯林沖突656起,其中4起發展成騷亂,死亡123人,2272人受傷。




四,民族問題。印度有200多個民族,居世界第一,。這本來是好事情,但是民族之間的矛盾很明顯,連民族之間的語言互通狀況都不怎麼樣。而印度政府並沒有承擔起一個比較好的」引導角色「。無論是克什米爾沖突,1980年特里普拉邦大規模民族仇殺;到12年的阿薩姆沖突。這類民族問題時刻都在印度上演,而且今後也不會缺少。


民族沖突帶來的首先是「惡性循環」,本來處於民族意識比較平和的民族團體,會因為」激烈的話語權爭奪「成風,而開始著手進入這種沖突游戲裡面。而小民族,小地區,會因為這種劇烈沖突,變得」沒有安全感「,開始著手內部強調民族意識,來增強排外性,繼續加劇全國性的民族矛盾。


其次,民族矛盾這種問題,在本來對聯邦向心力不足的大環境下,會直接導致地域的政治沖突,這也造成國內內耗。


五,印度特色的聯邦制相對向心力不足,而且中央政府不僅決策權力不夠,而且和地方各邦的利益沖突不斷。尼赫魯-甘地的個人政治理念特徵讓印度無法實行中央集權制度,但是後來尼赫魯-甘地家族在印度幾十年的家族統治實際上還是形成了所謂的尼赫魯-甘地王朝。也就是現在的印度類似於」一個中央王朝,帶領麾下無數邦國「的狀態。這樣的印度式聯邦制直接造成的結果就是:

1,整個國家如同一盤散沙,其實並不好管理,國大黨雖然權勢頗盛,但是沒有足夠的統籌力來承擔整體化一的執政標准。

2,分裂勢力眾多,而且分裂勢力旺盛。這種政治生態,在本來各邦獨立性都不錯的情況下,和民族問題捆綁在一起,很有可能直接造成地區利益和國家利益達不成妥協,結局幾乎都是極端分裂勢力開始取得話語權。



以上是政治方面的問題。下面說說經濟方面的問題。


一,失業與貧困


失業和貧困是印度經濟發展的兩大痛楚。雖然歷屆政府都把增加就業和消除貧困作為執政的重要目標。


這兩個問題雖然已經有所改善,尤其是失業率方面,印度現政府頗為做了一些成效。但是就業市場的極端化,卻帶來了一些副作用。

而貧困方面,印度的貧困一直就改善得非常緩慢。


附上一些數據和解讀:

以上是印度各邦的失業率調查,可以得出結論:印度的失業率問題很大程度上是地區發展不平和的問題。

說明印度總體失業率已經有所改善,但是就業市場的惡化和兩級差距並沒有解決(見下圖貧困人口)。



可見印度的貧困人口惡化一直沒有得到什麼改善,而表中也給了標准,赤貧人口(1.25美刀一天)達到四成,貧困人口(2美刀一天)達到百分之七十五,而印度作為一個新興國家,居然這兩個數據在「發展中國家」中都是墊底的水平,這實際上是很不正常的數字了,也就是說就收入而言,印度根本沒有消滅佔有全國過半人數的貧困人口基數,而這恰是印度從建國以來最大,最根本的一個局限問題。雖然近幾年國大黨的政策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就業上的困難,但是就業市場呈現出總量走上行的趨勢,但是幾乎是印度服務業開始走高,產業附加值開始增強帶來的收入紅利,但其他產業就沒有這種程度的發展。也就是說印度現在呈現了這么一個奇怪的狀況:

印度民眾得到一分工作的可能性變大了,但是靠一分正經工作居然脫不了貧。


這是個很值得吐槽的現象。


而在貧困問題上,我朝的狀況明顯好很多。我朝目前的問題在於地區發展的差異,而欠發達地區恰恰也是人口大省,勞務輸出大省,故而我朝也擁有一部分不小的貧困人口數字也不奇怪。而整個mpi綜合評價裡面,我朝大概在中上的范圍內,主要的被拖名次的也是人口數字。但是,就近幾年的趨勢而言,從90年代開始的西部大開放,以及新千年後的數次城鎮化進展,我朝的地區差距是在慢慢縮小。所以就解決貧困問題上,我朝雖然拖著龐大的人口基數,但是在成效上,在發展中國家絕對是前列的,自然比印度的狀況好很多。



二,製造業發展滯後,准確的說是產業結構不全使得」服務業「變成孤島。


印度經濟增長主要還是靠服務業的增長,服務業也主要是靠軟體IT產業,製造業還不強。服務業的增長也非常明顯,農業也有起色。製造業發展的主要障礙是:由於它們是傳統部門,所以有很多傳統體制還沒有改革,包括政府以及大家族對產業和投資的「過度管制」,但是印度的政府結構特點註定了他沒辦法真正靠政府主導經濟,這是和我朝非常不一樣的地方。對勞動力市場的管制等各種制約,不利於製造業的快速發展。服務業,尤其是軟體業的發展較快,是因為其作為新興部門,政府對其控制較少,在製造業方面步伐比較慢,市場開放程度小,沒有利用好廉價勞動力的優勢。


而我朝相對來說,產業還是比較平均,總體上不存在印度這樣的問題。就規模而言,工業總產值已經超過美國,農業總產值早就超過了。就精度而言,我朝的主要產業集中在中端製造業,已經從「單純吃人口紅利」變到「開始吃有一定技術含量的人口紅利」,至少說,算是個良性的狀態,高端工業成果來說,也取得不少成就,比如去年的「遠程特高壓輸電項目」,以及出口德國的「五軸機床」。。這狀況肯定比印度好出太多了。。



三,基礎設施嚴重落後。
印度作為新興大國,基礎設施有點落後到不正常的地步。比如2012年,7月底發生的全國性大規模停電事件。在36小時里,印度的全國性電網崩潰了兩次,直接影響了一半國民的生產、生活用電,被認為是世界歷史上迄今最大規模的停電事故。。也就是說,現在印度的基礎設施並不是什麼是否完善的問題,是嚴重缺失以至於影響整個國家的正常生活和產業運轉了。
據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公布的2009-2010年國際競爭力報告,印度在基礎建設方面的排名位列世界第76。
另據印度央行最近的測算,印度近年來每年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佔GDP的6%,公共投資明顯不足。

當然印度政府也比較承認這點,而且非常願意拿我朝作為激勵目標,新的「印度十二五規劃」裡面,號稱要投入一萬億美刀來解決基礎設施問題,具體成效如何,還是等17年末我們來驗收成果吧,就現狀來看,印度的基礎建設非常不過關的。。

而我朝一直施行的是「基礎設施先行」的政策,城鎮化也好,新區建設也好,舊城改造也好,基本上把基礎建設放在首位的,相對於印度而言,我們的基礎設施整體是非常完善的,當然在細節上還有待改良。

四,投資結構問題以及宏觀經濟問題。
世界資金流向在美歐各種經濟衰退之中開始滿滿轉向新興市場,而在印度卻長期出現了資金流出和貨幣貶值的情況,整體宏觀經濟偏軟通脹居高不下、政府財政赤字劇增、長期保持高利率等情況。。
我們先來看一個數據:
在2012年,印度9月食品通脹年增率飆升至18.4%,創2010年中期以來最高。而印度的gdp增長一路走低,到現在都沒有明顯反彈跡象。
但是這些情況是為什麼呢?
我做一下分析。

印度經濟是以擴大投資為引擎實現高速增長的,但支撐其投資活動的資金基礎是脆弱的,印度並非依靠穩定的國內資金,而是依賴非常容易受到國際市場影響和左右的海外資金。外資流入主要是直接投資、證券投資和中長期的商業貸款,而 資本流動的變化使得過去利用利率較低的海外資金的印度企業在籌措資金時陷入了困境,且企業籌措資金的成本也在上升,稅後利潤明顯下降。

而擴大投資模式給製造業為主的行業,本身是國大黨一個很聰明的政策,但是國內受到企業模式以及需求不足的局限,且落後的基礎設施連保證有效的大規模工業化生產很難說,這點改善政策效力一般。。。

所以,印度在「結構」上也存在問題,而目前而言,印度政府沒有拿出太好的解決辦法。

而我朝其實不存在這樣的問題,而且情況好很多,我朝以政府產業政策,國有資本主導的國內投資模式,實際上對海外資金的依賴量不高,投資量很穩。而且無論政府項目,還是製造業,我朝的投資回報都還是不錯的。

我朝真正應該考慮的問題是,「怎樣給目前的投資模式做一個更優規劃和更專業的計劃」,從而去進一步提高投資有效性。而就資金模式方面,其實也可以「適當」對海外資金放寬,當然「主導地位」不能放。(先就更新這些把,有時間我再繼續補充)。

Ⅱ 印度制葯工業近乎停擺,對國家的經濟發展有何影響

自從新冠疫情爆發以來世界各地都遭受到疫情侵害,今年印度爆發大規模感染,不僅如此,新冠病毒還呈現變異株,這種變異株感染率更高發病率更強,目前印度已經成為現實版人間煉獄,全國超過一半的地方政府選擇封城。印度支柱產業由於新冠疫情影響人員感染開工率嚴重下降,印度有著世界葯廠的稱號,生產了全球近20%的仿製葯,但是目前開工率僅有30%,對國家經濟產生巨大打擊。

工廠倒閉產業受到沖擊

由於疫情因素印度感染患者每日劇增,眾多工廠倒閉本土企業和跨國公司都陷入困境,員工感染工廠無法開工,工廠關閉、倒閉員工大量失業等等,印度紡織業目前每天損失近4800萬美元,除了紡織業,富士康在印度的代工廠也遭受到嚴重打擊,工廠內100多名員工確診蘋果手機減產50%之多。號稱“世界葯廠”的印度也因原料中斷、政府封城等因素導致制葯廠幾乎全部停擺,目前印度多個支柱產業面臨嚴重沖擊,度向歐洲等地區出口葯物的供應鏈目前已處於崩潰狀態,經濟遭受大巨大打擊,短期無法恢復。

Ⅲ 印度經濟被高估了嗎

“印度經濟被高估”這一論調主要是由於印度經常修改GDP核算方法而引發的外界質疑。比如2018-2019財年就宣稱它的GDP增速高達6.8%,位居世界第一,這一增速絕大多數中國人是不信的,很多印度本國的學者也不信,聲稱政府玩數字游戲。從學術研究角度來說,這個其實是不太好界定的,因為大家採用的GDP核算方法都不一樣。


此外,它的農業還是類原始耕種狀態,工業還基本是手工業狀態,龐大的沒有受過中高等教育的低素質人口,文盲率遠高於中國,糟糕的醫療衛生體系,這一切都限制了它經濟的進一步增長。而吸引歐美外資又是以開放金融業為主,導致熱錢涌動,本國經濟進一步被歐美控制,有淪為歐美金融殖民地的危險。

盡管它有龐大的青壯年勞動力,即所謂人口紅利,但這些沒有接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人口,在政府無法為他們提供足夠的工作機會時就會變為負擔,而目前印度的失業率高達6%以上。所以,從我的認知來講,印度經濟確實是被嚴重高估了的。

Ⅳ 印度最近10年的失業率是多少

過去十年,印度的失業問題日益嚴重,尤其是對於15至24歲的青年群體,這一年齡段的失業率達到了20%。失業狀態的定義包括沒有工作或一年內只能工作6個月的情況。根據最近的統計數據,15至59歲人群的平均失業率為14.5%,其中,15至24歲的青年失業率最高,為20%,而25至29歲和30至34歲年齡段的失業率則分別為12%和6%。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隨著年齡的增長,失業率呈現下降趨勢。

此外,調查還揭示了失業問題在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差異。失業率最高的兩個群體是達利人和原住民,這兩個群體均處於印度社會的邊緣,15至59歲年齡層的失業率分別為18%和19%以上。這表明社會的不平等和歧視問題對失業率有顯著影響。

隨著思想觀念的進步和教育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印度女性加入求職大軍,她們的求職比例甚至與同齡男性相當,達到20%。值得注意的是,農村女性的求職比例也達到了17%,與城市女性的21%相差不大。這表明,盡管在城市中女性的就業機會相對較多,但在農村地區,女性同樣有強烈的就業意願和能力。

總的來說,印度的失業問題在不同年齡段和社會群體間存在顯著差異,需要政府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以解決這一長期存在的社會問題。

Ⅳ 巴基斯坦和印度哪個

巴基斯坦相較於印度更為貧窮。以下是對這一結論的詳細解釋:

一、人均GDP對比

根據世界發展指標中的相關研究,過去25年間,雖然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收入曾經相當,但自2008年以後,印度的人均GDP開始顯著超越巴基斯坦。這一變化表明,在經濟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方面,印度近年來取得了更為顯著的進展。

二、經濟增長速度

印度的經濟增長速度在過去幾年中一直保持在較高水平,這得益於其較為開放的經濟政策、良好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科技產業的快速發展。相比之下,巴基斯坦雖然也在努力推動經濟增長,但受限於政治不穩定、恐怖主義威脅以及基礎設施落後等因素,其經濟增長速度相對較慢。

三、貧困率和失業率

巴基斯坦的貧困率和失業率普遍高於印度。這主要是由於巴基斯坦的經濟結構相對單一,就業機會有限,以及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等問題導致的。而印度在推動工業化、農業現代化以及服務業發展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從而降低了貧困率和失業率。

四、國際援助和外資投入

盡管兩國都接受了一定數量的國際援助和外資投入,但印度由於其較為穩定的政治環境和較大的市場規模,吸引了更多的外資進入。這進一步促進了印度的經濟增長和就業機會的創造。

綜上所述,從人均GDP、經濟增長速度、貧困率和失業率以及國際援助和外資投入等方面來看,巴基斯坦相較於印度更為貧窮。

Ⅵ 7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

2013年印度大壺節期間,宗教朝聖者在恆河沐浴。這個節日每12年舉行一次。
2023年4月,聯合國宣布印度將取代中國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聯合國預計這將在2023年年中發生,但專家們不確定具體何時發生。事實上,一些人認為它已經做到了。兩國人口佔世界總人口的35%以上。
人口趨勢主要是由一個國家的生育率(每名婦女一生中平均生育的人數)和死亡率(每年的總死亡人數)決定的。然而,國際移民等其他因素決定了一個國家的人口隨時間的變化。像聯合國人口司這樣的組織依靠各種數據來源,如人口普查、調查和出生和死亡記錄來計算人口估計數。雖然計算中涉及復雜的數學方程,但人口是估計的,並不準確。
根據聯合國《2022年世界人口前景報告》,監測人口趨勢和驅動因素,預測人口變化對各國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如果人口數量超過學校、食物或醫療等資源,就可能導致國家不穩定,可能導致貧困和疾病等重大挑戰。密切關注快速增長的人口有助於政府積極規劃國家發展,並確保這些國家能夠為每個人提供優質教育和經濟機會。另一方面,如果一個國家的人口繼續減少,這可能意味著更少的勞動人口來支持更多的退休人員,以及更少的人可以從事經濟活動,無論是作為雇員還是企業家。
以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七個國家。估計和預測的人口數據來自聯合國人口基金。
1. 印度- 14.28億
據美聯社報道,到2023年,印度人口預計將超過中國。自1950年聯合國開始收集人口數據以來,中國一直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然而,據美聯社報道,印度政府自2011年以來就沒有進行過官方人口普查,也沒有對新的統計數據發表評論,這使得准確的數字難以估計。
印度以其充滿活力的香料美食,泰姬陵等歷史和建築奇跡以及佛教,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等多樣而豐富的文化和宗教而聞名於世。許多大型跨國公司都希望進入這個充滿活力和不斷增長的經濟體,但也面臨著挑戰。盡管印度人口在增長,但政府仍在努力解決失業問題。在不斷增長的勞動力中,沒有足夠的高質量工作。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印度的失業率停滯在7%至8%左右,適齡工作人口中只有49%左右有工作。
2. 中國:14.25億
中國一直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直到今年。然而,其人口在2022年出現了幾十年來的首次下降。這是中國努力通過獨生子女政策等政策來減緩人口快速增長的結果。中國於2016年正式放寬了這一政策(擔心人口趨勢逆轉),並於2021年將限制提高到最多三個孩子。現在判斷政策逆轉是否來得太晚還為時過早,因為現在中國公民已經習慣了小家庭。
中國是一個迷人的國家,以其美麗的風景、錯綜復雜的寺廟和書法、剪紙等傳統藝術而聞名。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之一,由製造業、服務業和農業混合驅動。
3.美國:3.4億
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國內生產總值超過23萬億美元。美國以其多元化和充滿活力的文化而聞名,包括音樂、藝術、文學和娛樂——最值得注意的是好萊塢,世界上最大的娛樂產業——使美國成為全球流行文化的領導者。
這個人口第三多的國家將其不斷增長的人口和廣泛的多樣性歸因於其國際移民的歷史。每年有超過100萬人移民到美國,美國是世界上移民總數最多的國家。2018年,移民佔美國人口的13.7%。大量的移民也使這個國家的人口免於老齡化,就像歐洲很多國家所發生的那樣。大約50%的人口年齡在40歲以下。
4. 印度尼西亞: 2.775億
印尼人口超過2.77億,是世界上人口第四多的國家。它是地球上最大的群島,由東南亞的17,000多個島嶼組成,盡管超過一半的人口居住在爪哇島上。印尼是東南亞最大的經濟體,由旅遊業、製造業和農業等部門推動。印度尼西亞擁有豐富多樣的文化,全國有300多個民族和數百種當地語言。
與美國、中國和印度相比,印尼人口相對年輕,平均年齡為29歲,70%的人口處於工作年齡(15-64歲)。印尼實際上正處於人口「甜蜜點」,因為其人口數量處於黃金工作年齡。然而,它們的經濟成功取決於它們為適齡勞動人口提供生產性就業的程度。
5. 巴基斯坦:2.405億
和印度尼西亞一樣,巴基斯坦也是一個年輕的國家,60%的人口在30歲以下。該國也是世界上出生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年輕人口對一個國家的成功既有利也有挑戰。如果巴基斯坦能夠利用青年的活力,它將推動創新和生產力。然而,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一份報告,盡管巴基斯坦實行免費教育,但仍有900多萬兒童沒有上小學,29%的兒童是文盲。
南亞、中東和中亞文化的融合影響了巴基斯坦的文化。這個國家的人口多樣化,有60多種語言,有美味的、大量香料的美食,包括咖喱、薄餅和饢(麵包),以及lassi(一種受歡迎的酸奶飲料)。
6. 奈及利亞- 2.238億
奈及利亞人口超過2.23億,是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非洲最大的經濟體之一。奈及利亞在種族和語言上也非常多樣化,全國有250多個民族,使用500多種語言。
人口年輕,超過70%的人口年齡在30歲以下,預計這一數字在未來幾十年將迅速增長。據報道,與其他主要是年輕人的國家一樣,這可能是一種優勢,也可能是一種負擔,這取決於該國如何利用其醫療和教育資源,而政府正在努力做到這一點。大約40%的奈及利亞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沒有上學。
7. 巴西- 2.164億
巴西是世界第九大經濟體,由農業、製造業和服務業混合驅動。它也是拉丁美洲最大的經濟體。然而,巴西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比如高度的不平等、腐敗和犯罪。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人口增長率一直在下降,這一轉變歸功於更多的女性進入勞動力市場,並推遲了生育時間。與奈及利亞、巴基斯坦和印度尼西亞不同,預計到2039年,巴西將以老年人口為主,這可能對該國的經濟、社會福利體系和醫療體系產生影響。巴西目前的出生率是每名女性生育1.75個孩子,低於2.0的「替代率」。
巴西是南美洲最大的國家,人口超過2.16億。人口是歐洲人、非洲人和土著民族的混合體,使用多種語言,葡萄牙語為官方語言。這個國家以其音樂和舞蹈而聞名,包括桑巴舞和巴薩諾瓦,以及其充滿活力,世界聞名的狂歡節慶祝活動。

Ⅶ 稱霸亞洲走向世界,印度大國夢為何屢戰屢敗深度解析背後原因

戰火席捲整個二戰後,世界形成了以美國和蘇聯,為首的兩個陣營之間對立發展的局面,但隨著蘇聯的解體,世界秩序又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在這段時間,涌現出了一些新興國家,而此時,印度這個國家開始頻頻出現在全世界的眼中。

截止到2019年, 印度的國內GDP已高達2.85萬億美元 ,位居世界第五,不僅如此,印度作為全世界第二人口大國,有著巨大的人口紅利。

憑借這樣的優勢,使印度開始迷之自信,想要一度崛起,並成為亞洲強國。

同屬於發展中國家的我國,在改革開放後,整體實力與經濟得到了飛躍式的發展,僅用70多年的時間就從「一窮二白」的狀態一躍發展成世界強國,而印度還在原地踏步,兩國為何會有如此之大的差距。

那麼,印度的大國夢真的會實現嗎?

印度想要成為世界強國,需要滿足什麼條件?

故事的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麼呢?今天,就讓我帶領大家走進「印度」。

印度與我國同樣都是人口大國,且都經歷了近代的屈辱 歷史 。印度在1947年建國,雖然比我國早兩年,但從建國一直到上世紀90年代,中印兩國的經濟總量相差無幾。

但在1990年之後,中印兩國的經濟卻瞬間拉開了巨大差距,到2019年,我國的GDP已經高達14.343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二,而印度僅僅位居世界第五。

其實,早在十幾年前,在印度進入西方體系之後,印度就被西方國家看好,會成為下一個世界級大國,那麼作為印度開國元首的尼赫魯到底做了什麼,使西方國家對印度產生如此之想法呢?

原本尼赫魯家族,從印度種姓制度的劃分來看, 是最頂級的婆羅門種姓 。由於他的父親供職於,英屬印度政府的高級法院,所以在父親及其英國人的影響下,尼赫魯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也逐漸發生了轉變。

在他16歲的那一年,被父母送去英國留學。有一次因為成績的優異,獲得了一本 《加里波第傳》 作為獎勵。也正是這本書,使他自此開始有自己的政治抱負,1910年,從劍橋畢業的尼赫魯又進入倫敦內工法學院,就讀法律專業,直到1912年才學成歸來。

回到印度後,尼赫魯成為了一名律師,並同時投身於國大黨的各項活動中,也通過父親接觸到了聖雄甘地。

他是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領導人,同時也是印度的國父,具有極高的地位。在甘地的影響下,尼赫魯深入印度的底層 社會 ,在了解印度的 歷史 與現狀後,便辭去了律師的工作,專注投身於國大黨的政治活動中。

1920年,由甘地所倡導的 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開始,但好景不長,1921年國大黨的一些重要分子,就被英國逮捕入獄,其中也包括尼赫魯。

在此後的時間內,尼赫魯先後入獄共9次,坐牢時間加起來將近9年。隨著在長期以往的斗爭中,尼赫魯的思想也發生了諸多改變。

尼赫魯堅持印度要「完全獨立」 ,並認為純粹依靠非暴力不抵抗,是根本無法達到這個目的。其次在20年代末,尼赫魯先後去西歐、蘇聯考察。在這兩次考察中,使他對資本主義模式與 社會 主義模式展開了深入思考。

他被蘇聯的 社會 主義模式所吸引,但仍有所不足。印度可以模仿蘇聯發展 社會 主義,但是要有所取捨。

從30年代開始, 尼赫魯 就逐漸掌握了國大黨的領導權,並開始 領導印度獨立運動

在印度人民不懈的努力下,終於在1947年8月15日,迎來了印度的獨立,而尼赫魯也實現了他大國夢的第一步,之後印度就此進入了尼赫魯時代。

為了改變印度獨立之初,薄弱的經濟基礎,尼赫魯在印度搞了一系列的經濟強國政策,首先進行了一個重要的改革,土地改革。

第一個是廢除柴雲達法定地主制。在英國統治印度期間,主要採用的就是 柴明達爾制度 ,通過法律承認他們對土地的私有權。

在這項法令實施後,廢除的柴明達高達250萬,被政府所接管的土地有一億六千萬英畝,由此可見,尼赫魯對柴明達的改革是比較有成效的。

土地改革 的第二個方面是,限制擁有土地的最高限額。其實,印度的國大黨實際上代表著大資本家,大地主的利益,但尼赫魯為了心中的強國夢,願意放棄自身的利益去進行改革,但自印度獨立後,地方行政開始效仿美國,再加上國大黨內部其他成員,為追求自己的利益,從而導致這項法令並不能得到有效的落實。

所以從整體上看,尼赫魯的土地改革是失敗的。在 農業上吃虧後的尼赫魯又轉身投入到軍事工業 上。

但是,由於土地的問題沒有被解決,大量的人口就被土地牢牢束縛住,根本沒有富裕的勞動力可以進入工業領域。後來到了90年代,尼赫魯的女兒,外孫統治時代結束,印度新政府開始搞 自由化市場經濟 ,但苦於土地問題,無法展開工業化,所以直接跳過工業化去搞第三產業。

但僅僅依靠第三產業,根本無法養活印度的十幾億人口。知道現任總理莫迪上任後,便提出了一系列發展製造業的改革措施,在這些措施里包括,改革傳統的產業結構,構建製造業發展所需的營商環境,等等,其目的就是,希望用以系列的改革,激進印度製造業發展的活力,把印度發展成世界製造業的中心。

但是,事實證明,製造業對國家經濟的貢獻程度,以及國際化水平不僅呈現出原地踏步的局面,同時還有所倒退。

從根本上來說, 莫迪的經濟改革 ,僅僅是因為成效停留在表面,缺乏實質性的改變,所以根本無法推動製造業的根本性變革。

其實,製造業能否順利發展,並不完全取決於土地的所有制,而影響最大的因素是土地的流轉制度。

印度中土地徵收法 中規定,要想徵收土地,就必須得到80%的土地所有者的同意,並且還要向失地的農民提供就業的機會。

而當初立法的初衷,並不是為了城市化與工業化,而是為了保護土地,雖然看似這種立法,對印度的獨立起到了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卻沒考慮到印度未來 社會 的進步和發展,而這種土地制度,嚴重影響到了製造業企業對用地的需求,成為工業發展不可逾越的鴻溝。

雖然,莫迪也曾嘗試對 土地徵收法 進行改革,但是也遭到了農民和地方勢力的強烈反對。

在面對巨大的政治壓力後,莫迪只能將這個土地改革的決定權交給政府,最後不了了之。

2019年,莫迪連任 後,他不再進行土地改革,結果造成土地成本一直處於居高不下的狀態。

除了這個問題之外,勞動力的問題也是非常嚴重的。按理來說,印度有著「世界第二大人口」的號稱。但隨著印度人口的不斷增長,在提供充足勞動力的同時,也嚴重拉低了印度的人均GDP。

據統計,從2014年至2019年,印度的勞動力每年只能增長到440萬左右,而與此同時,印度同期的失業率卻超過了6%,青年的失業率更是高達20%。

那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局面呢?主要原因是製造業,無法提供 足夠的就業崗位,而印度每年新增的就業崗位,卻只能滿足求職者需求的不足20%。

其實,除了落後的製造業,對印度的發展造成了極大的影響之外,還有一個資金短缺的問題。在資本市場上,莫迪政府多次要求美國,國內的企業能夠到印度投資建廠,同時在印度國內還對中國製造的商品進行抵制。

同時,莫迪政府希望通過 廢鈔令 ,來打擊腐敗、洗錢、連同恐怖主義在內的黑色經濟,表明了印度正度對打擊腐敗的決心。

但是廢鈔令的實施在客觀上,也打擊了用現金結算的個體工商戶,從而出現了資金周轉問難的問題,大大打擊了印度經濟的增長。

總體來看,以製造業為核心的莫迪經濟,依然面臨著資金短缺的問題,也並沒有給印度帶來實質性的改善。

與此同時,印度百年來的種姓制度,也給印度的發展造成了不可磨滅的影響,長期以來,許多低種姓的人只能從事低等工作。

由於印度人民對種姓制度的逆來順受,導致他們認為,一個人的 社會 地位都是由神決定的。

在印度國內,他們進行了對 種姓制度的劃分 ,並將人分為四等。其中,原人的嘴化身為婆羅門,雙臂化為剎帝利,吠舍意味著大腿,則首陀羅等同於腳,隨著時代的發展後來又衍生出了,「不可接觸者」階層,俗稱「達利特」,同時也被人成為「賤民」。

除了劃分等級之外,他們還提出了 內婚制 ,為了維護高種姓制度的血脈,減少高種姓與低種姓的交流,還規定高種姓女性只能嫁給高種姓男性,不可跨越階層,更加鞏固了種姓制度的體系。

在印度,那些所謂的「賤民」清潔工人,在沒有任何防護設備下,竟爭前恐後地用自己的生命,來賺取每天不到30塊錢的工資。

據統計,印度每五天就有一名清潔工,因此而喪失生命。看到這里,很多人會非常好奇,面對這樣的局面,難道就沒有人反抗過嗎?

在這里,就不得不佩服印度的高層統治者,他們為了將種姓制度深入人心,便強行利用神的信仰,來強化這種制度。

除了種姓制度以外,印度在教育方面也是搞得很糟糕。印度的教育發展水平很不均勻,光印度的高種姓就只有300萬人,享受著良好的教育,但對於低種姓人來說,根本就沒有學習的機會,導致印度的文盲率高達85%。

雖然,印度是全世界唯一一個文盲破譯的國家,但其女性的 社會 地位還是非常高的。相信看過 《摔跤吧,爸爸》 的人都知道,在印度,女性接受教育的平均年限,只有4.4年,且並沒有自己的私人空間,出嫁前必須要聽爸爸的安排,出嫁後成為丈夫的附庸。

據資料統計,印度這個國家大約有,2/3的印度女性需要依靠男性才能生存,這也導致印度女性長期不被受重視。

這些內部因素無一是直接阻礙了印度的發展,而一直以來就被印度視為假想敵的我國,又是怎樣做的?

眾所周知,兩國都是文明古國,但拋開實力的對比,兩國在很多方面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有人說,印度的人口眾多, 印度的勞動力優勢自然要大於我國 。那到底真實情況是什麼呢?截止到2020年,印度的人口共計13.8億,而我國則是14.1億。雖然,印度稍有落後,但是印度的出生率卻比我國高出了約7%,常住人口卻相差無幾,所以印度的人口在超越中國上,只不過是時間問題。

其實,對印度來說,人口眾多的現象並不是一件好事,反而會是印度即將面臨的一大難點。

印度的國土面積僅僅是中國的1/3,從長遠看,用有限的資源去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是根本達不到的,即使是如今的局面,印度在飢餓、貧困、教育等問題方面仍束手無策。

但從長遠看,人口的快速增長,卻極大改善了印度的勞動力結構。從2000年至2020年的20年期間,印度勞動力人口從6.19億增長至8.76億,而中國則從8.7億增長至9.92億, 足以體現出我國的優勢。

從2000年的水平來看,印度勞動力人口素質,卻遠遠不及中國。在教育方面,我國也是足足領先了印度一大截。

曾有資料顯示,在英國某公司對某所大學進行排名整理時,發現在十個人當中,中國就占據了7個名額,而印度卻無一人上榜。

由此可見,印度政府曾自稱自己有上億的英語專業,和高端技術性人才的情況,可信度並不高。

所以,雖然 我國的勞動力在減少 ,但隨著我國產業的不斷升級,勞動力的質量與素質,都在不斷提升。

經過數年的發展,我國同時也在很多高 科技 領域,有了飛躍性的發展,創造出很多知名的國際大企業。

再來說說印度引以為傲的農業。在農業方面,印度可以稱為全世界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其糧食產量為三億噸左右。

但隨著我國技術的不斷提高,僅僅在六年的時間內,糧食產量就達到了一定的高度。

可見,兩國的產量如此之大,其根本原因正是因為,印度的農業 科技 水平技術,遠遠落後於我國。

在印度的絕大多數田地中 需要農民自行採摘 ,而反觀我國,則是利用播種機和收割機,來代替人工,再配合先進的水稻技術,大大提高了產量與效率。

但在兩者差距如此懸殊的情況下,印度又偏偏在糧食緊缺的情況下,堅持大量出口。反觀我國,雖然糧食收成好,卻還要大規模進口。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說一下,印度首要的目標就是解決溫飽問題,糧食固然重要,但是推動經濟的發展也同樣重要,印度不像中國擁有低成本、強大的製造。

為了填補經濟缺口,他們只能挨餓出口糧食。而我國,早已越過了溫飽問題,所以要邁向一個新的階段。

進口糧食,不僅可以滿足我國糧食日益增長的需求,同時也可以完善中國人的糧食結構。

我國的發展有著顯著的提升,這一切都離不開我國人民與科研人員的努力。

而印度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後,也有了飛躍性的提高。那麼,印度真的有希望成為下一個超級大國嗎?成為大國的先天條件又是什麼呢?

眾所周知,在人類 歷史 上,就曾出現過3個超級大國,美國、英國、蘇聯。

而成為超級大國,首先是人口,任何一個超級大國都不能少於一個億的人口,否則他的軍隊數量就是嚴重不足,如果軍隊的數量不足就不可能鎮壓住其他國家,來維護世界霸主地位。

雖然,印度在人口上已經滿足這個條件,但是經濟上的實力確實還是有超級大國,存在一定的差距。

經濟是支撐軍事的基礎,如果經濟實力較弱,那麼軍事的實力勢必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通過多方面的因素,我們不難發現,印度能都稱為下一個超級大國還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在走向超級大國的陸上,我們中國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那麼,我國能成為超級大國嗎?

答案是肯定的,只不是是時間問題。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各方面,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GDP的總量已經一躍成為世界第二 ,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但即使我國取得了一定的輝煌成就,但僅僅憑借這些,想要成為超級大國,必定任重而道遠。

雖然美國的盟友遍布天下,能夠在很多事情上顛倒黑白,但並不代表美國能阻止人類 歷史 的發展。

從超級大國發展的歷程來看,即使國家的實力強大,但也需要構建以自身為中心的朋友圈。例如在冷戰時期的資本主義陣營和 社會 主義陣營,如今的美國,在國際市場的地位。

如果我國不打破這個局面,徹底摧毀美國的霸權,那麼,我國在走向超級大國的這條路上,會越來越艱難。

如今我國的 科技 , 在世界各國中的排名早已位居前列 ,甚至在某些方面是全球領先的代表。

其實從分析不難看出,我們中國才有這樣的潛質,不管是從國土面積,國土上的豐富資源,文化的影響力,從國家的高度組織性,還是從經濟實力、政治軍事實力、 科技 實力來看,都是最符合的。

我國的各個領域都在穩步地向前推進,也讓不少人看到了巨大的發展潛力,同時也向世界證明了中國的實力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中國的強大不在於肉眼可見的階段,而在於我們每個中國人都具有不怕艱難困苦,勇於吃苦耐勞的特性。相信我國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國。

閱讀全文

與印度失業率一般多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朋友應注意什麼 瀏覽:241
印度代購葯怎麼進入國內的 瀏覽:755
義大利有什麼牌子的剃須刀 瀏覽:509
義大利和中國有什麼差別 瀏覽:3
印尼多少個寺廟 瀏覽:617
伊朗前鋒身價多少億 瀏覽:14
中國的商業公司有多少家 瀏覽:449
越南金線龜多少錢一個 瀏覽:409
越南軍歌是什麼 瀏覽:840
印尼盾15K是什麼意思 瀏覽:844
疫苗怎麼說越南語 瀏覽:393
2500萬越南盾合多少人民幣 瀏覽:439
光遇伊朗怎麼通過 瀏覽:46
中國的一條河流有多少 瀏覽:661
英國的三文魚刺身怎麼做 瀏覽:412
中國最好的最貴的大米產自哪裡 瀏覽:410
越南旅遊拿什麼證 瀏覽:225
印度黃金寶藏值多少錢 瀏覽:615
伊朗人最忌諱別人問他什麼 瀏覽:270
義大利依瑪鍋爐採用的什麼蒸汽 瀏覽: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