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飛餅製作過程
印度飛餅(又稱「印度拋餅」或「Roti Canai」)是一種源自南亞的薄餅,以其酥脆的口感和製作時的拋擲動作聞名。以下是傳統印度飛餅的詳細製作過程:
材料准備(2-3人份)
麵粉:250克(中筋或高筋麵粉)
水:約150毫升(溫水,30-40°C)
鹽:5克
糖:10克(可選,幫助發酵)
食用油:15克(和面用)+ 適量(塗抹面團用)
煉乳或牛奶(可選):10克(增加奶香)
製作步驟
1. 和面
將麵粉、鹽、糖混合,逐漸加入溫水和食用油(或煉乳),邊加邊攪拌。
揉成光滑柔軟的面團(比餃子皮更軟),持續揉搓約10分鍾至表面光滑。
蓋上濕布或保鮮膜,靜置醒發 1-2小時(時間越長延展性越好)。
2. 分劑與塗油
醒好的面團分成小劑子(約雞蛋大小),每個劑子搓圓後壓扁。
表面刷一層油,防止粘連。將劑子放入盤中,再靜置 20-30分鍾。
3. 拋餅與拉伸
手法關鍵:取一個劑子,放在塗油的案板上,用手指輕輕按壓推開。
拋餅技巧:用雙手背交替拉伸面團,像拉披薩面團一樣甩動(動作要輕柔均勻),利用離心力使餅變薄變大片(直徑可達30-50厘米)。
替代方法:若無法拋甩,可用擀麵杖擀至極薄,但口感略不同。
4. 折疊層次(可選)
將拉伸好的薄餅像摺扇子一樣折疊成長條,再盤成圓形(類似蔥油餅的折疊方法,增加酥脆層次)。
5. 烙制
平底鍋或鐵板中火預熱,抹少許油,放入餅坯。
烙至一面出現金黃斑點(約1分鍾),翻面再烙1分鍾,用鏟子輕壓使受熱均勻。
出鍋前可甩打餅面,讓熱氣散出,更酥脆。
6. 成品
趁熱食用,搭配 咖喱、酸奶 或 煉乳 風味更佳。
關鍵技巧
1. 面團軟度:越軟越容易拉伸,但需控制水分避免粘手。
2. 拉伸手法:動作要連貫,避免撕破。初學者可先練習甩小面團。
3. 火候:中火最佳,火太小餅會硬,太大易焦。
常見問題
Q:餅拋不起來怎麼辦?
A:可先擀薄再甩,或改用擀麵杖,口感稍厚但依然美味。
Q:如何保存?
A:烙好的餅可冷藏2天,復熱時用平底鍋烘烤即可。
試試看吧!製作飛餅的過程充滿趣味,熟練後甚至可以像街頭師傅一樣玩出花樣哦~ 🥞
B. 印度飛餅和面的秘訣
印度飛餅(Paratha)的和面秘訣在於面團的柔軟度、延展性以及適當的油脂使用,以下是製作的關鍵步驟和技巧:
1. 麵粉的選擇
中筋麵粉(普通麵粉)是最常用的,蛋白質含量適中,能保證麵皮既有韌性又柔軟。
部分地區會添加少量全麥麵粉增加香氣,但全麥粉比例不宜過高(建議不超過20%),否則面團易碎。
2. 水溫和比例
溫水(約40℃)和面能激發麵粉的延展性,使面團更易擀開。
水量比例:麵粉與水的比例約為 2:1(如500克麵粉用約250毫升水),具體需根據麵粉吸水性調整。面團應比餃子皮更軟,類似耳垂的柔軟度。
3. 添加油脂
和面時加油:在揉面初期加入1-2湯匙食用油(如酥油、植物油或融化的黃油),能減少面團筋度,避免回縮,同時增加香氣。
分層用油:擀開後塗抹酥油或黃油(類似中式手抓餅的油酥層),這是飛餅起酥分層的核心。
4. 揉面與醒面
充分揉面:揉至面團光滑(約10分鍾),表面覆蓋濕布或保鮮膜,靜置30分鍾以上(或冷藏過夜)。醒面讓麵筋鬆弛,擀制時不易回彈。
分割後二次醒發:將面團分成小劑子(如雞蛋大小),搓圓後表面刷油,再醒10分鍾,延展性會更好。
5. 鹽和糖的平衡
少許鹽(1/2茶匙)增強麵筋彈性。
如果做甜味飛餅(如香蕉飛餅),可加少量糖(1茶匙),但糖過多會影響麵筋形成。
6. 擀制技巧
擀薄是關鍵:將小劑子擀成圓形薄片(約1-2毫米厚),中途若回縮可再醒幾分鍾。
折疊法:塗抹油脂後,像摺扇子一樣疊成長條,再盤成螺旋狀,擀平後煎制,這樣能形成多層酥脆效果。
7. 其他小貼士
替代方案:可以用酸奶或牛奶代替部分水,增加面團柔軟度和奶香。
防粘處理:擀麵時用油代替乾粉防粘,保持麵皮濕潤。
示例配方(基礎版)
麵粉:500克
溫水:250毫升
鹽:5克
酥油/植物油:20克(和面)+ 適量(分層用)
掌握這些要點,你就能做出柔軟多層、煎後外酥內軟的印度飛餅!搭配咖喱或煉乳食用更佳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