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人為何把印度人稱作阿三,這個稱呼是如何來的呢
其實「印度阿三」這個稱呼在現在並不常聽見,但是這個稱呼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那麼為什麼中國人要叫印度人叫「阿三」呢?
還有一種據說最為靠譜的說法,因為學習過英語的印度人習慣被別人稱為「sir」,上海人又有一種習慣,在稱呼前加個「阿」,所以有了「阿sir」,叫著叫著就成了「阿三」。
『貳』 為什麼印度人會被叫做「印度阿三」阿三的由來
「印度阿三」這一稱呼源自上海方言,指的是舊時上海租界中的印度人。他們大多是印度錫克教徒,頭上纏著紅色頭巾,作為制服的一部分,這便是「紅頭阿三」的由來。上海人形容猴子時用「阿三」這一詞彙,印度人膚色黝黑,被認為舉止類似猴子,加之「民族優越性」使國人覺得印度人地位相對低下,因此用「阿三」這一輕蔑稱呼。還有一種說法是,由於印度人懂英語,喜歡在說中文時加上「I say」,發音接近「阿三」,故得此名。還有一種版本是,印度自詡為世界第三強國,因此被中國人戲謔為「阿三」。
「印度阿三」的來歷還與印度在七、八十年前加入不結盟運動,成為繼美、蘇後的第三極有關。當時印度人自視甚高,對中國的態度傲慢,最終與中國發生了沖突,導致了印度的恥辱。此後,中國一些人開始親切地稱呼印度人為「阿三」。需要注意的是,越南也曾在自詡第三極,但中國人通常不屑於稱其為「阿三」。
上海租界時期的印度警察被稱為「紅頭阿三」。這些印度人的皮膚較黑,頭頂上纏著紅色頭巾,屬於錫克教徒。他們習慣被稱為「Sir」,上海人習慣在單音節詞前加上「阿」,故將「Sir」稱為「阿三」,「紅頭阿三」因此得名。隨著時間的推移,稱呼「紅頭阿三」逐漸轉變為「印度阿三」,這一不禮貌的稱謂沿用至今。
「印度阿三」這一稱呼的產生,源於語言溝通上的「雞同鴨講」現象。上海租界的民眾與印度警察交流時,雙方英語水平參差不齊,交流困難。印度警察在面對機智的上海民眾時,常常結結巴巴地反復說「I say」,上海人將這一發音上海話化,變成了「阿三」。這一稱呼的形成背後,蘊含著一些微妙的社會和文化因素。
最後,提到周星馳電影《大話西遊》中,唐僧被戲謔為「印度阿三」,這一場景增添了幽默色彩。鄧小平的言論則反映了中國外交政策的原則,不搞霸權主義,不強出頭,不自視全球第三。印度甘地的感嘆則反映了對這一稱呼的無奈與自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