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看印度裔精英為什麼比華裔在美國更成功
因為印度裔的精英相比較而言,他是接受英國的教育方式,並且印度通用語是英語。這就導致了印度人在交流方面會比華裔更成功。同時因為印度一直接受的是西方的教育方式而華裔更多的是接受中華傳統教育。兩相較比之下,美國也屬於西方的教育方式,更能接受西方教育方式教育出來的人才。所以印度裔精英會比華裔在美國更成功,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雖然印度人的口音比較重,並且帶著濃濃的咖喱味,但是印度人他從來不會為此而害羞。所以也就不會出現在課堂上面,不願意發言,不願意辯論。這樣的話就有更多的機會可以展示印度一所擁有的知識。但是華裔比較謙虛比較害羞,所以在很多口語陳述上面就會顯得有些怯懦。中國人的沉默謹慎,唯恐「禍從口出」的習慣,也意味著容易導致錯失良機。
㈡ 印度人生的目的包括
印度人生的目的因人而異,但通常包括追求精神成長、家庭與社會的和諧以及個人職業成就。
在印度文化中,精神成長被視為人生的重要目的之一。許多人致力於通過冥想、瑜伽和其他靈性實踐來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他們相信,通過這些實踐可以達到內心的平靜和智慧,進而更好地面對生活的挑戰。此外,印度教、佛教等宗教信仰也強調個人的精神修行和道德提升。
家庭與社會的和諧也是印度人生目的的重要組成部分。印度社會非常重視家庭觀念,每個人都在努力維護家庭的團結和和睦。同時,他們也非常注重社區和社會的和諧,通過參與社會活動、志願服務等方式來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另外,個人職業成就也是許多印度人追求的人生目標。印度是一個人口眾多、競爭激烈的國家,因此許多人都在努力提升自己的職業技能和知識水平,以期在職業生涯中取得更好的成就。他們相信,通過不斷努力和學習,可以實現自己的職業夢想,並為家庭和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
總的來說,印度人生的目的是多元化的,包括精神成長、家庭與社會的和諧以及個人職業成就等方面。這些目標共同構成了印度人豐富多彩的人生追求。
㈢ 印度的教育狀況
印度一直將高等教育作為教育發展的重心, 希望能夠通過發展高等教育增強其人才的國際競爭力。因此印度獨立後便十分重視工程技術教育, 早在50年代就仿照美國(房源)麻省理工學院(M IT ) , 在全國相繼建立了6 所「印度理工學院」, 發展至今, 印度已經有了550 多所工程技術學院和1 100 多所多科技術學院。2000 年, 印度有大學及類似機構248 所, 開放大學7 所, 所有高校總數達到11 000多所, 高等學校在校生839. 9 萬人。
印度的一些大學在世界上已經頗有名氣, 在世界各國, 來自印度的工程師、教師、醫生和勞工有數百萬名, 受聘於聯合國系統內的各個組織或機構的有數萬人。值得一提的是印度的軟體行業。印度近年來經濟能持續增長與其近十年來軟體技術迅猛發展是密不可分的,軟體出口更是執世界之牛耳, 帶動了印度經濟的騰飛。有關資料顯示, 印度軟體業的專業技術人員目前已達到了34 萬人, 其軟體科技人才還以每年6萬人的速度急劇增長。
㈣ 他鄉的童年之印度篇
03 印度—教育的創新與個體的努力
片子一開始,旅居印度7年的尤芷薇記者提到一個印度詞彙:judaad。意為替代方案。比如在洗澡時,沒有花灑,於是把鐵桶扎孔當做花灑用。印度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度,很多時候需要想其他辦法解決問題。因而在這種大環境下,各種替代方案應運而生。這也是很多印度企業家外企CEO很擅長的一點:在混亂中製造秩序。
那麼,judaad在印度的教育中又有什麼體現呢。
這位記者繼續說,在教育中的體現,在她看來是不接受所謂的標准答案。在印度的課堂上,學生們很積極舉手發言回答問題,哪怕問題的答案結構都還不清楚,也敢講出來。最後在辯論中,答案就會被找出來。
看完全片,總結了印度教育中讓我印象深刻的兩點:創新與個體的努力
創新
鏡頭來到加拉卡提一個偏僻貧窮的小村,在這里建了一所「雲中學校」,放置了電腦供孩子們使用。每天下午,雲中學校會接通世界某個角落的一位志願者,與孩子們直接通話教授他們各種知識。
在這所學校,採用SOLE(self organised learning enviroment)―自我組織的學習環境的教學方法,孩子們經常會成立小組互相討論,進行自主學習。
遠在果阿海濱的一所國際學校「天堂學校」也採用了這樣的教學方式。學校創始人希爾帕・梅赫塔說:傳統學校系統總是教人服從,降低學生自信心。而她認為孩子們應該主導他們自己的學習之旅。
此外,在與學校的4位老師討論該不該給6歲的女兒買一台電腦時,有位叫斯尼達的老師回答說:他們應該學會使用任何資源,無論是書本、還是互聯網、網路全書,還是他們身邊的人。當學生們太沉迷於游戲時,會帶他們出去看看大自然,讓他們意識到不是想限制他們玩游戲,而是想讓他們學會自我調節。
個體的努力
印度是混亂的,也是多姿多彩的。印度的教育並不是作為一個整體令人稱道。而是在混亂與落後中,總有個體在努力,在改變。
1 - 月經網路全書
在印度,很多女孩到了青春期會輟學,據說很大原因是學校沒有合適的衛生設施。阿迪提・古普塔和圖印・保爾夫婦這對平面設計師夫婦,設計了一套「月經網路全書」,以漫畫的形式給女孩們普及正確的生理衛生知識。這套書成為無數女孩的啟蒙,甚至改變了她們的人生。
書被介紹到遠在500公里之外的孟買,在課堂上被使用,也在專門的團體活動中被分發。
圖印・保爾說,所有重大的改變都是從個人開始的,必須是來自個人。因為政府很難掌控每一個個體的需求,而個人會更了解個人有什麼需要,而這些人會創造出解決辦法。
中國的一句古語也很好的對應了以上這段話—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2 - 廢物變玩具
阿爾溫德・庫布塔是「廢物變玩具」的倡導者。早在他年輕的時候,是一名工程師,他發現很多窮孩子沒有玩具,便用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從廢品垃圾中尋找材料,動手製造玩具。
他說,這些都是非常簡單的東西,即便是最窮的人也可以玩上,在一個充滿了商業的世界,只為了富人的世界,太多窮人、窮孩子落在後面,他們被邊緣化,沒有途徑得到任何東西,有了互聯網,可以讓一切免費。
庫布塔把書公開在網上,也做短視頻發布在自己的網站上(TOYS FROM TRASH)。
他還說,對於孩子來說,玩具最好的玩法就是打破它(邊說邊演示)。這讓人們深度學習到很多科學知識,不是只有在一個地方這樣學,而是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可以這樣學。這是學習科學最好的方式,不需要孩子花錢,但需要時間,孩子們不需要太多錢,但他們需要時間。花很多時間與他們在一起,之後他們會成為自主學習的人。
在印度,這樣的以小推動大,以小影響大的例子還有很多。也正因為他們的努力與付出,為這個國家的教育發展添磚加瓦,推動了人才的培養,提升了國家的地位與實力。據2019年的數據顯示,《財富》世界500強公司中,30%的公司由印度人擔任CEO,世界經濟論壇上,印度獲選全球第4大最具吸引力的投資市場。
在片尾,還有這樣一段解說:印度是最沒規則的,所以印度人才擅長管理不確定的事情。他們從不羞於表達意見即便這些意見只是考慮了一半。
印度的教育,還有沉重的問題,但文化上的精神根源和教育上的創新思維方式,快樂和友愛,思辨與變革,以及個體的努力與付出,或許在不久的將來,還會有更大的進步與突破。
*《他鄉的童年》系列發表於微信公眾號「小朋友的溫柔鄉」
一個專注於小朋友們成長的有溫度的公眾號。
㈤ 印度的90/00後都在幹嘛,有什麼愛好
工作、學習,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現狀,愛好玩游戲看電影。
印度人口多,工作少,印度的年度經濟調查報告指出,創造就業是印度的「核心挑戰」。現有2600萬印度人——幾乎相當於澳大利亞一國人口——沒有正式工作。
因為普遍貧困和社會保障體系的缺失,「大多數人只能找點生計糊口,只為活下去」。此外,還有規模不小的「公開失業」人群靠家裡人養活。「就業不足」現象更是嚴重:往往幾個人輪流干著其實只需一個人的活。很多人長時間辛苦勞動,收入卻極低。
勞動力大軍中,大多數人是在所謂「非正規」行業里討生活,工作環境差,薪酬低,幾乎沒福利可言。這樣的工作並不能帶來穩定就業率。據一些機構估算,僅有7%的印度人從事著享有完整勞動權益保障的「正規工作」。
㈥ 印度心算天才少女,揚言比計算機還快,為何華羅庚看了一眼就說她算錯了
印度這個國家,地理上距離我們如此之近,文化上卻又距離我們如此之遠,以至於我們完全不能理解我們這個近在眼前的鄰居。他們的一舉一動都充滿著讓中國人感到迷惑的因素,比如我們永遠搞不清楚“牛後神泉”為什麼可以治病,那麼“干凈”的恆河水居然是“聖水”,還有他們的火車究竟能掛多少人。
至於像現在某些心餘或算課程、速成班,也得量力而行。如果一個孩子從小隻知道學習而不知道人情世故,知識再多,長大了也很難有用武之地的,甚至想不開出家為僧的都不少。現在清華大學和尚可是很出名的,為啥那麼高的學問要當和尚呢?根本還是覺得活著沒意思,四大皆空嘛!
㈦ 為什麼印度人能在世界上取得成功——微軟印度裔總裁的回答
對於印度,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都沒有好印象。
但又眾所周知,印度卻源源不斷地向包括美國谷歌、微軟等世界超級企業輸送了大量的領導人。
一個有多種宗教和語言,還有種姓制度,被稱為混沌的13億人 社會 的國家。對全球領導人的產生到底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
這應該也是我們大多數國人不解,和感興趣的問題吧。
現將其內容簡單介紹如下。
——為什麼有很多印度人活躍在國際舞台上呢?
首先不要忘記,印度是個人口大國。才能,是公平地被賦予每個人的東西。有13億人口,當然會有很多優秀的人材。
印度的教育,尤其是初等教育還不是很好。但是,以培養精英為目的的高等教育,如印度理工學院(IIT)和印度經營學院(IIM)等,在世界上的水平還是非常高。培養出了大量的優秀人才。
另一種是成功帶來成功。當年(20世紀90年代)我在哈佛商學院學習時,整個學院只有兩名印度人。現在800人的班級里有100多人是印度人。
只要有成功的榜樣,就會有以其為目標的人繼續前進。如果某家企業的印度CEO取得成功,就會被評價為「印度人很有能力」。
——印度 社會 的多樣性有影響嗎?
那是非常大的原因吧。印度是一個生活和經商都非常困難的 社會 。
要想在印度取得成功,需要相當的忍耐力,不是一般的努力就能做到的。因為這是一個充滿多樣性的 社會 。
印度的多樣性是相當可怕的。約有30個州,各自都有自己的官方語言。宗教也各不相同。
印度以多樣性中的統一為國基礎。多樣性使印度成為一個美麗而自豪的國家。同時也使它成為一個非常棘手的地方。
印度是混沌的,所以可以得到鍛煉。
——很棘手嗎?
印度的基礎設施建設跟不上。即使道路有信號,也不遵守。在道路上逆行的車輛也不罕見。既有空氣污染,也有在購物時,如不強勢主張的話就會被騙。
在井然有序、按計劃進行的日本人看來,有著各種問題的印度的狀況簡直就是混亂。
並且,擁有各種文化背景的人,各自會提出各種各樣的主張。
說服不遵守規則的人,把他們引導到一個統一的方向,是極其困難的。在印度,說服可以說是一門高度的藝術。
但是,從這種多樣性和混亂中得到鍛煉,體會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的人,無論再到世界的哪個地方,都能成功。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日本因為太過於秩序,舒適,所以變得沒有人願意走出去吧。
——印度,是以IT產業的成長而聞名的。
曾經的引起世界電腦恐慌的「2000年問題」,如沒有在全世界工作的印度技術人員的力量是無法克服的。印度IT的真正飛躍是從那時開始的。
現在,很多年輕人和孩子都認為要想成為有錢人,學習IT是最好的方法,所以立志成為IT工程師。
——另一方面,製造業發展緩慢。被認為是受到了印度教種姓制度的影響。
這也是一個原因吧。在印度教的文化中,比起用手做什麼的體力工作,更注重動腦的腦力工作。上層階級的人尤其重視動腦思考。這樣的文化背景會產生影響吧。
從 歷史 上看,採取 社會 主義經濟政策的印度政府,對製造業的限制是多方面的。如果要遵守這么復雜的規則,從中國進口後再賣會比較輕松。大概是這樣想的吧。
——在IT產業中,雖然也有印度教的被歧視的較低種姓的人,但有存在種姓歧視的問題。
據說去美國的技術人員大多是高級種姓。
這是遺憾,印度仍然存在種姓、性別、宗教和語言歧視。超過500萬人從事的IT行業也應該存在這樣的問題吧。
去年,在矽谷的大型IT企業里,被歧視的低種姓男性因為受到了高種姓的上司的歧視而提起了訴訟。上司說,低種姓的男性之所以能進入難關大學IIT,是因為有對 社會 弱勢群體優待的政策。所以妨礙了他晉升。
雖然IT行業一直在支持女性的進入,但我認為在宗教和種姓方面還做得不夠充分。為了實現機會的平等,有必要採取措施。
最後再轉上一些日本網民的讀後感
----一般這樣的被采訪者,都免不了大談國民性啦, 歷史 性啦。這個人還是比較客觀的指出了 印度 社會 負面的影響。
----印度人的堂堂的自我主張是重要原因。與大多數的亞裔人不同,自我主張到饒舌的地步。
----沒有太多新內容。種姓制度不變的話,被認為追不上中國與美國。
----很多的日本人,妄想著將製造業從中國撤離,與印度聯手,將中國搞弱。這是對印度的現實太不了解了吧。
----以個人為主的印度IT碼農確實很成功。但真正的製造業完全不行。並且印度人,作為團隊完全沒法使用。
----所以說,為什麼我們在印度公司的印度員工總是光是動嘴,不動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