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請問印度人的上班時間
不同的邦,印度人上班時間略有區別,總的來說還是9點左右到6點左右。
但是因為交通問題,凡是有點彈性的公司,比如大的跨國研發中心在印度的分部之類,都有可能10點才上班,而且他們的習慣是午飯較晚,大約1點之後才會開始吃午飯,晚上有可能工作到7點8點,晚飯8點開始是常事,甚至10點左右也不奇怪。他們晚上睡得很晚(我常常在想,印度人通常眼框烏青,是不是就是熬夜的原因),12點之後才休息似乎很正常。
另外印度還有一個特殊的群體,因為很多Call centers在印度,面對不同的國家和時區,所以印度有些公司完全是按照其客戶的時區來上班的,比如面對美國的call center,他們就是按美國的作息時間上下班。
2. 印度人的生活節奏為何如此之慢
與中國人比起來,印度人的生活節奏真是慢到了讓人恨不得要猛抽一鞭子的地步。慢速印度在德里,很多的中產家庭早起後,先泡杯印度早茶,再從信箱里取出《印度時報》或《印度斯坦時報》,不緊不慢地從頭讀到尾,不時與家人討論一番政治局勢、股市走向或明星八卦,然後進早餐,然後再出門上班。他們的作息時間表,基本上比中國上班族晚2小時:八九點早飯,一兩點午飯,晚上八九點晚飯。這是德里人多年不變的作息時間表。盡管全球化的大潮沖擊著這個古老的國度,盡管印度精英們也常常憂心忡忡於「中國速度」,但德里人就是不願意快馬加鞭、只爭朝夕。這種對「慢」的堅持,相較於對「快」的崇拜,更讓我覺得難能可貴。如果你與印度人深度聊天的話,還會發現,印度之「慢」還要分三六九等呢。孟買人喜歡嘲笑德里的慢,說德里官老爺太多,效率太低;德里人則反唇相譏說,在孟買,進地鐵不用自己走,自然有人把你擠進去,這樣的生活有何樂趣;加爾各答人則在旁冷笑說,德里和孟買都是被現代化和全球化污染的地方,在加爾各答這座泰戈爾和特蕾莎修女曾生活的城市,轉角可邂逅浮生舊夢、隨處可遇見智者哲人的城市裡,享受原汁原味的印度慢生活,才能找到真正的心靈皈依。這些「拼慢」的段子,總讓從凡事拼快的上海來的我,既心生感動,又心馳神往。而不緊不慢的印度人,又喜歡做兩件中國人已經少做的風雅之事。第一,仍然喜歡閱讀哲學、文學和靈修之書,並且常常將書做為朋友互贈的禮物。在德里市中心的「圓圈」書店裡,至少有1/3的空間擺著這一類的書籍,駐足細讀者眾多。有人當場就買了好幾本,讓店員包裝好做為禮物。每與印度人談起國際上知名的印度作家,他們的自豪之情溢於言表。第二,印度人仍然願意把時間浪費到辯論這件美好而「無用」的事上。平日的傍晚,德里的咖啡館里,常會碰見三五朋友坐而論道,爭論一些相當嚴肅但基本上與日常生活無關的宏大政治話題,如印巴局勢,政府對某種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是否失當,中國和印度發展模式等,讓我這個從上海來的人一開始很不適應。在海邊沙灘休息的印度人後來讀到阿馬蒂亞·森的著作《慣於爭鳴的印度人》,才知道「爭鳴」是印度自古而來的傳統。在這個極端多樣化的國家裡,有眾多不同的追求、大相徑庭的宗教信仰,因此人們的觀點也是異彩紛呈。誰也說服不了誰,但誰都要辯上幾句,誰也不怕把時間浪費在這件沒什麼投入產出比的事情上。由此我漸漸明白,這仍然是一個把精神需求放在首位的國度,效率從來不是它的第一追求。盡管從統計數據上看,它算不得一個十分成功的國家,但它的可愛之處也在於此——盡管外表看起來亂哄哄、吵鬧鬧,但大部分人的心底卻是舒適有依的。離開印度前,一位居住在喜馬拉雅山的作家告訴我這樣一句話:「成功是容易的,因為可以靠人力爭取;幸福才是困難的,因為只能妙手偶得之。」聞之,醍醐灌頂。
3. 印度人晚餐幾點吃飯
20:00-23:00。由於印度和我國是有一定的時差,所以印度的作息時間相對於我國來說比較晚,一般早餐時間為7:30-9:30,午餐為13:00-15:00,晚餐為20:00-23:00。
4. 印度人怎麼吃飯
印度人通常一天只吃兩頓飯,第一餐是在上午8點以後,第二餐基本在晚上8點以後。
但是習慣西式生活的印度人,也開始一日三餐,每餐包括開胃菜、湯、主菜和甜點,根據個人食量點菜,也可以不要開胃菜。
2、用餐時吃飯速度與對方相同。
印度菜用餐時的吃法也很特別,是中西合璧的,既使用刀叉,也要大家一起點菜一起吃。
而且如果和印度人同桌吃開胃菜,吃得太快或太慢都是不好的,最好盡量保持和對方相同的速度把菜吃完。
甜點和茶一定要等到飯後再端上餐桌,否則也是對客人非常不禮貌的行為。
5. 印度人一天之中正常情況下會吃幾頓飯
印度人一天正常情況下通常吃三頓飯。
其一,早餐:一般較為簡單,常見的有薄餅,像恰巴提,搭配一些蔬菜、酸奶等。還有可能會食用用小麥、大米或玉米等熬煮的粥類食物,為上午的活動提供能量。
其二,午餐:這是較為重要的一餐,多以米飯或面餅為主食。會搭配各種咖喱菜餚,咖喱的種類豐富多樣,有以雞肉、羊肉、魚肉等為原料製作的,也有純素咖喱。此外,還會有一些豆類製品和蔬菜沙拉。
其三,晚餐:時間相對較晚,食物構成與午餐類似,不過分量可能相對少一些。同樣會有主食、咖喱,可能還會有一些甜品,印度的甜品往往甜度較高,比如富含奶香味的古拉伯·占姆孫等。當然,不同地區、不同階層和不同生活習慣的印度人在飲食餐數和內容上也會存在一定差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