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印度有什麼開掛的事讓人大開眼界
趣事一:印度大街上有一種小吃,我們在這里的每座城市都能看到,就是一種油炸的面團果子,先摁破,往裡面澆上醬汁,再放到一種乾乾的圓筒小葉子裡面交給食客,貌似那種醬汁是韭菜之類的食物組成,最奇特的是,小攤販會用左手大指姆摁破那個油炸果子,再往裡面添加調料。
趣事四:加爾各答的博物館,門票對於印度人來說相當便宜,一張門票也不過5盧比,摺合人民幣也就5角,可是對於外國人的票價就高得離譜了,居然要100盧比,10元人民幣啊,我們當時覺得不可思議,為什麼貴那麼多?要不要那麼誇張?我們接受不了,決定不進去了,就在門口照照就好,門口有很多印度大學生,在我的主動吆喝下,都靦腆的配合我們拍照,雖然不是傾國傾城的印度美女,但也聊勝於無了。參觀維多利亞博物館,在進入買票時,售票大叔問我,是不是印度人,我當時聽成是不是用印度幣購買,於是我回答是,結果大叔居然就真賣出印度人門票:10盧比,摺合人民幣1元,我能說幸運嗎?不過一思量,為何大叔要賣出印度人門票?難道我很像印度人?難道我很黑?進入博物館時,警察大叔也有驗票,在他看票後再看看我們,居然還是繼續放行,瞬間信心跌到低谷~~~ 早知如此,那我們就該在去博物館時買印度本國人票了!後來仔細回想,在加爾各答,有很多華裔,再加上當時我穿的類似印度旁遮普服飾的花衣服,故而賣票大叔警察大叔認為我是印度人,是可以理解的。
參觀博物館時,裡面有張貴族畫像,乍眼一看,居然和P先生非常像,瞬間驚呆,想讓他留影合照,並問管理人員,是印度貴族嗎?管理人員答是英國貴族,我就讓管理人員比較畫像人物和P先生是不是很像,那位管理人員定睛一看,看了看畫像,再看了看P先生,也興奮得不行,立馬笑了,說確實很像,我當時就請求管理人員讓P先生和畫像照一張,當然這是悄悄對管理人員說的,裡面的規矩是不讓照相的,其實我這是充分發揮國際公關能力,哈哈哈!管理人員開始說合影不行,政策不允許,但看到參觀人群不多了,就悄悄對我說,趕緊合影一張,他自己居然立馬溜號走開,裝作沒看見,我能說,他很上路嗎?於是,我立馬掏出手機,偷偷摸摸咔嚓一張,我們笑了,管理人員也笑了,管理人員讓我們在不許照相的地方都合影了,大家都是醉了~~~當時旁邊還有一個印度的年輕家庭,其中的年輕父親用詫異加略為憤怒的眼神瞪過來,我們立馬像做賊一樣的轉身溜走~~~心虛啊~~~心裡直默念:印度大哥,別盯那麼緊行嗎?我們只是因為某種特殊原因拍一張而已啊!事出有因,事出有因!
❷ 印度的市場在哪裡
1. 焦特布爾,印度的藍色之城,以其著名的沙達爾市場(Sardar Market)聞名於世。
2. 該市場坐落於焦特布爾的主要購物區,是印度傳統市場的縮影,以其喧囂和雜亂聞名。
3. 在沙達爾市場,遊客可以選購到拉賈斯坦邦的絲綢、手工製作的粘土雕像、以及各種模型、大理石工藝品和銀飾。
4. 市場內還出售著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裝,如沙麗,吸引著外國遊客的目光。
5. 沙達爾市場不僅是購物的場所,更是體驗印度市井生活的窗口,不同人群在這里交匯,生活與買賣交織在一起。
6. 市場內還有一個大型的團襪市場,除了新鮮蔬菜,還提供各種當地特產,因此成為了回國遊客的熱門購物地。
7. 市場周邊的街道同樣遍布著銷售當地特產的小店,生意興隆。
8. 廉價的沙麗是外國遊客的最愛,這些色彩鮮艷、具有印度特色的沙麗價格低廉,成為回國時的禮物選擇。
9. 由於生意興隆,市場中的印度小販收入相對較高,因此他們對外國遊客通常非常友好,面對鏡頭時也樂於配合,笑容可掬。
10. 鍾樓,正式名稱為Ghanta Ghar,是市場的標志性建築,位於市場中心,其醒目的外觀成為了尋找市場的遊客的參照物。
11. 附近的市場周邊還分布著多家涉外酒店,價格各異,其中一些酒店頗有名氣,吸引了眾多外國遊客選擇在此下榻。
❸ 在印度街上,如何快速分辨一個印度人是低種姓還是高種姓
在印度,種姓制度是社會結構的一個顯著特徵。以下是區分印度種姓的一些方法:
1. 姓氏:姓氏在印度社會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高種姓的姓氏通常與婆羅門、剎帝利等較高種姓相關聯,而低種姓的姓氏則可能與吠舍、首陀羅甚至達利特(賤民)有關。然而,姓氏並不總是直接揭示一個人的種姓,因為許多家庭可能會隱藏他們的真實種姓或改變姓氏以避免歧視。
2. 膚色:在印度,傳統上認為高種姓的人膚色較淺,屬於雅利安人種,而低種姓的人膚色較深,這通常與原住民達羅彼荼、尼格羅或東南亞棕黑人種相關。然而,這種劃分基於刻板印象,並不總是准確。
3. 職業:在印度,某些職業被認為更適合特定種姓。例如,高級官員、學者和商業領袖往往來自高種姓,而街頭小販、清潔工等低收入職業則可能由低種姓的人從事。
4. 籍貫:印度的種姓制度也與地域有關。不同種姓的人們在歷史上往往有特定的居住地,這種傳統在現代印度仍然存在,盡管現代社會的流動性有所增加。
除了這些顯性指標,還有一些其他的方法可以用來嘗試區分種姓:
- 衣著:高種姓的人可能穿著更為考究,而低種姓的人可能穿著更為簡單。
- 手繩:不同種姓的人佩戴手繩的方式和材質可能有所不同。
- 飲食:高種姓的人可能更傾向於素食,而低種姓的人可能更喜歡肉食。
- 口音:不同種姓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方言和口音,這與其居住地有關。
- 談吐:受過良好教育的高種姓人可能表現得更加自信和開放,而低種姓人可能表現得更加謙遜和缺乏自信。
需要注意的是,現代印度社會中,種姓制度已經不再是官方認可的制度,並且在法律上禁止種姓歧視。因此,人們可能不會公開討論種姓,而且在社交場合詢問某人的種姓可能被視為不禮貌。
❹ 印度是世界第七大經濟體,為何印度沒有本土的大超市
哎,這是印度的國家政策,因為印度的小商品輕工業不發達要是其他國家前來競爭印度肯定是競爭不過的,所以印度只好盛行之前我國清朝時期實行的閉關鎖國政策,拒絕外國小商品的金進入但是這也必然導致了因果本國的這些問題。
事實上印度的經濟差異是很大很大的,窮人窮的叮當,富人富得流油,富人是不會自己去買東西的,窮人也買不起,所以平時去超市的人就不多。超市也就不幹了。
❺ 在印度,種姓制度可以有多可怕
種姓制度中,第一是婆羅門,享有很大政治權利;第二是剎帝利,掌握軍事和政治大權;第三是吠舍,平民,沒有政治上的特權,一般認為是中產階級的階層;接著是首陀羅,沒有政治、法律、宗教等方面受保護的權利,只能從事低賤的職業,還有賤民階級算是地位最低的人了,在高種姓階級眼裡,賤民估計不被算為人。
達利特「賤民」們一般都是干著清理廁所,掃大街等社會階層最低的工作。除此之外,達利特是不能觸碰比自己等級高的人,否則高種姓人會覺得「自己的靈魂被玷污了,要用恆河水不斷清洗自己才行」。
賤民在印度不算人民,不入四大種姓之列。在印度早已廢除種姓制度的情況下,種姓制度思想的殘留依然影響著印度人比如不敢對高種姓開槍。首陀羅被吠舍歧視,低種姓=低道德會成為普遍觀念。首陀羅之所以窮是因為他們懶,同情首陀羅以至義務幫助他們或結婚就是雜種姓或聖母,而婆羅門能力以外的資產等於零。
首陀羅不管遭遇了什麼,高種姓會覺得是因為懶,不能給福利養懶人。天真的吠舍有時會認為自己靠近高種姓會受到神的庇護很安全,然而婆羅門和剎帝利一紙文書就能把充滿優越感的高級吠舍直接打成首陀羅。
印度毛派首陀羅造反,吠舍被共產,婆羅門和剎帝利在大洋彼岸笑哈哈。在印度,發達和較發達國家的外國人天生自帶剎帝利身份。
婚姻上,種姓制度規定,男方不可以娶比自己地位高的女方,但可以娶比自己地位低下的種姓。這就導致了一個後果,嫁妝日益成為女方家族通過嫁女提高自身地位的、「賄賂」男方家庭的一項手段,而嫁妝也從原先的自願,變成了一種義務,而且金額越來越高。
低種姓女子嫁個高種姓男子,男子的種姓階級是不變的,但是高種姓女子嫁給低種姓男子,女子的種姓階級會被降低和男子相同,這更加助長了低種姓女子會成為高中姓男子的「玩物」,在印度多數女性的地址和安全是沒有人任何保障的。
印度種姓制度源於印度教,又稱瓦爾納制度,是在後期吠陀時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歷史。這一制度將人分為4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
一張根據《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繪的瓦爾那等級:婆羅門是原人的嘴、剎帝利是原人的雙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羅是原人的腳。至於賤民,則被排除在原人的身體之外。
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嚴的等級制度,並且種姓制度下的各等級世代相襲。
四個等級在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
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以及享受奉獻的權利,主教育,受眾剎帝利,負責壟斷文化教育和報道農時季節以及宗教話語解釋權;
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婆羅門思想的受眾,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主政軍,負責守護婆羅門階層生生世世;
第三等級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主商業;
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飯的高級傭人和工匠組成,是人口最多的種姓。被認為低賤的職業。在種姓制度中,來自不同種姓的父母雙方所生下的後代被稱為雜種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