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的崛起需要什麼條件

印度的崛起需要什麼條件

發布時間:2025-08-04 13:37:21

Ⅰ 印度崛起的真正原因

印度崛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 戰爭方面因素:一是戰爭規模可控,除1962年與中國的戰爭外,印度多選擇實力較弱的對手,戰爭能快速取勝,投入不大且未對本土造成實質影響,損失較小;二是以戰爭促進國內團結,印度國內民族、宗教矛盾尖銳,發動戰爭可轉移矛盾,消弭內戰隱患,使地方重新團結,促進國內問題的解決;三是戰爭帶來收益,印度在多數戰爭中獲勝,如三次印巴戰爭、吞並錫金等,勝利者能獲取征服財富,推動自身實力增長。
  2. 國際環境有利:在國際政治和外交上,印度未受俄烏沖突困擾,反而成為各方拉攏對象。美西方國家對其政治和經濟投資增加,各類產業鏈合作為其開展經貿和技術合作創造條件,與多個經濟體的雙邊貿易協定談判進程加快,部分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向印度轉移。
  3. 國內改革推動:莫迪政府推行一系列改革政策取得一定成效,如「階段製造業促進項目(PMP)」「生產掛鉤激勵計劃(PLI)」等產業激勵政策,推進公有部門整改和私有化,以及商品與服務稅(GST)改革,促進了經濟發展。
  4. 經濟復甦態勢:雖2021年疫情讓印度付出代價,但得益於農業好年景、海外市場高需求和謹慎財政貨幣政策,經濟未受致命沖擊,從下半年開始呈現強勁復甦狀態。

Ⅱ 稱霸亞洲走向世界,印度大國夢為何屢戰屢敗深度解析背後原因

戰火席捲整個二戰後,世界形成了以美國和蘇聯,為首的兩個陣營之間對立發展的局面,但隨著蘇聯的解體,世界秩序又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在這段時間,涌現出了一些新興國家,而此時,印度這個國家開始頻頻出現在全世界的眼中。

截止到2019年, 印度的國內GDP已高達2.85萬億美元 ,位居世界第五,不僅如此,印度作為全世界第二人口大國,有著巨大的人口紅利。

憑借這樣的優勢,使印度開始迷之自信,想要一度崛起,並成為亞洲強國。

同屬於發展中國家的我國,在改革開放後,整體實力與經濟得到了飛躍式的發展,僅用70多年的時間就從「一窮二白」的狀態一躍發展成世界強國,而印度還在原地踏步,兩國為何會有如此之大的差距。

那麼,印度的大國夢真的會實現嗎?

印度想要成為世界強國,需要滿足什麼條件?

故事的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麼呢?今天,就讓我帶領大家走進「印度」。

印度與我國同樣都是人口大國,且都經歷了近代的屈辱 歷史 。印度在1947年建國,雖然比我國早兩年,但從建國一直到上世紀90年代,中印兩國的經濟總量相差無幾。

但在1990年之後,中印兩國的經濟卻瞬間拉開了巨大差距,到2019年,我國的GDP已經高達14.343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二,而印度僅僅位居世界第五。

其實,早在十幾年前,在印度進入西方體系之後,印度就被西方國家看好,會成為下一個世界級大國,那麼作為印度開國元首的尼赫魯到底做了什麼,使西方國家對印度產生如此之想法呢?

原本尼赫魯家族,從印度種姓制度的劃分來看, 是最頂級的婆羅門種姓 。由於他的父親供職於,英屬印度政府的高級法院,所以在父親及其英國人的影響下,尼赫魯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也逐漸發生了轉變。

在他16歲的那一年,被父母送去英國留學。有一次因為成績的優異,獲得了一本 《加里波第傳》 作為獎勵。也正是這本書,使他自此開始有自己的政治抱負,1910年,從劍橋畢業的尼赫魯又進入倫敦內工法學院,就讀法律專業,直到1912年才學成歸來。

回到印度後,尼赫魯成為了一名律師,並同時投身於國大黨的各項活動中,也通過父親接觸到了聖雄甘地。

他是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領導人,同時也是印度的國父,具有極高的地位。在甘地的影響下,尼赫魯深入印度的底層 社會 ,在了解印度的 歷史 與現狀後,便辭去了律師的工作,專注投身於國大黨的政治活動中。

1920年,由甘地所倡導的 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開始,但好景不長,1921年國大黨的一些重要分子,就被英國逮捕入獄,其中也包括尼赫魯。

在此後的時間內,尼赫魯先後入獄共9次,坐牢時間加起來將近9年。隨著在長期以往的斗爭中,尼赫魯的思想也發生了諸多改變。

尼赫魯堅持印度要「完全獨立」 ,並認為純粹依靠非暴力不抵抗,是根本無法達到這個目的。其次在20年代末,尼赫魯先後去西歐、蘇聯考察。在這兩次考察中,使他對資本主義模式與 社會 主義模式展開了深入思考。

他被蘇聯的 社會 主義模式所吸引,但仍有所不足。印度可以模仿蘇聯發展 社會 主義,但是要有所取捨。

從30年代開始, 尼赫魯 就逐漸掌握了國大黨的領導權,並開始 領導印度獨立運動

在印度人民不懈的努力下,終於在1947年8月15日,迎來了印度的獨立,而尼赫魯也實現了他大國夢的第一步,之後印度就此進入了尼赫魯時代。

為了改變印度獨立之初,薄弱的經濟基礎,尼赫魯在印度搞了一系列的經濟強國政策,首先進行了一個重要的改革,土地改革。

第一個是廢除柴雲達法定地主制。在英國統治印度期間,主要採用的就是 柴明達爾制度 ,通過法律承認他們對土地的私有權。

在這項法令實施後,廢除的柴明達高達250萬,被政府所接管的土地有一億六千萬英畝,由此可見,尼赫魯對柴明達的改革是比較有成效的。

土地改革 的第二個方面是,限制擁有土地的最高限額。其實,印度的國大黨實際上代表著大資本家,大地主的利益,但尼赫魯為了心中的強國夢,願意放棄自身的利益去進行改革,但自印度獨立後,地方行政開始效仿美國,再加上國大黨內部其他成員,為追求自己的利益,從而導致這項法令並不能得到有效的落實。

所以從整體上看,尼赫魯的土地改革是失敗的。在 農業上吃虧後的尼赫魯又轉身投入到軍事工業 上。

但是,由於土地的問題沒有被解決,大量的人口就被土地牢牢束縛住,根本沒有富裕的勞動力可以進入工業領域。後來到了90年代,尼赫魯的女兒,外孫統治時代結束,印度新政府開始搞 自由化市場經濟 ,但苦於土地問題,無法展開工業化,所以直接跳過工業化去搞第三產業。

但僅僅依靠第三產業,根本無法養活印度的十幾億人口。知道現任總理莫迪上任後,便提出了一系列發展製造業的改革措施,在這些措施里包括,改革傳統的產業結構,構建製造業發展所需的營商環境,等等,其目的就是,希望用以系列的改革,激進印度製造業發展的活力,把印度發展成世界製造業的中心。

但是,事實證明,製造業對國家經濟的貢獻程度,以及國際化水平不僅呈現出原地踏步的局面,同時還有所倒退。

從根本上來說, 莫迪的經濟改革 ,僅僅是因為成效停留在表面,缺乏實質性的改變,所以根本無法推動製造業的根本性變革。

其實,製造業能否順利發展,並不完全取決於土地的所有制,而影響最大的因素是土地的流轉制度。

印度中土地徵收法 中規定,要想徵收土地,就必須得到80%的土地所有者的同意,並且還要向失地的農民提供就業的機會。

而當初立法的初衷,並不是為了城市化與工業化,而是為了保護土地,雖然看似這種立法,對印度的獨立起到了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卻沒考慮到印度未來 社會 的進步和發展,而這種土地制度,嚴重影響到了製造業企業對用地的需求,成為工業發展不可逾越的鴻溝。

雖然,莫迪也曾嘗試對 土地徵收法 進行改革,但是也遭到了農民和地方勢力的強烈反對。

在面對巨大的政治壓力後,莫迪只能將這個土地改革的決定權交給政府,最後不了了之。

2019年,莫迪連任 後,他不再進行土地改革,結果造成土地成本一直處於居高不下的狀態。

除了這個問題之外,勞動力的問題也是非常嚴重的。按理來說,印度有著「世界第二大人口」的號稱。但隨著印度人口的不斷增長,在提供充足勞動力的同時,也嚴重拉低了印度的人均GDP。

據統計,從2014年至2019年,印度的勞動力每年只能增長到440萬左右,而與此同時,印度同期的失業率卻超過了6%,青年的失業率更是高達20%。

那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局面呢?主要原因是製造業,無法提供 足夠的就業崗位,而印度每年新增的就業崗位,卻只能滿足求職者需求的不足20%。

其實,除了落後的製造業,對印度的發展造成了極大的影響之外,還有一個資金短缺的問題。在資本市場上,莫迪政府多次要求美國,國內的企業能夠到印度投資建廠,同時在印度國內還對中國製造的商品進行抵制。

同時,莫迪政府希望通過 廢鈔令 ,來打擊腐敗、洗錢、連同恐怖主義在內的黑色經濟,表明了印度正度對打擊腐敗的決心。

但是廢鈔令的實施在客觀上,也打擊了用現金結算的個體工商戶,從而出現了資金周轉問難的問題,大大打擊了印度經濟的增長。

總體來看,以製造業為核心的莫迪經濟,依然面臨著資金短缺的問題,也並沒有給印度帶來實質性的改善。

與此同時,印度百年來的種姓制度,也給印度的發展造成了不可磨滅的影響,長期以來,許多低種姓的人只能從事低等工作。

由於印度人民對種姓制度的逆來順受,導致他們認為,一個人的 社會 地位都是由神決定的。

在印度國內,他們進行了對 種姓制度的劃分 ,並將人分為四等。其中,原人的嘴化身為婆羅門,雙臂化為剎帝利,吠舍意味著大腿,則首陀羅等同於腳,隨著時代的發展後來又衍生出了,「不可接觸者」階層,俗稱「達利特」,同時也被人成為「賤民」。

除了劃分等級之外,他們還提出了 內婚制 ,為了維護高種姓制度的血脈,減少高種姓與低種姓的交流,還規定高種姓女性只能嫁給高種姓男性,不可跨越階層,更加鞏固了種姓制度的體系。

在印度,那些所謂的「賤民」清潔工人,在沒有任何防護設備下,竟爭前恐後地用自己的生命,來賺取每天不到30塊錢的工資。

據統計,印度每五天就有一名清潔工,因此而喪失生命。看到這里,很多人會非常好奇,面對這樣的局面,難道就沒有人反抗過嗎?

在這里,就不得不佩服印度的高層統治者,他們為了將種姓制度深入人心,便強行利用神的信仰,來強化這種制度。

除了種姓制度以外,印度在教育方面也是搞得很糟糕。印度的教育發展水平很不均勻,光印度的高種姓就只有300萬人,享受著良好的教育,但對於低種姓人來說,根本就沒有學習的機會,導致印度的文盲率高達85%。

雖然,印度是全世界唯一一個文盲破譯的國家,但其女性的 社會 地位還是非常高的。相信看過 《摔跤吧,爸爸》 的人都知道,在印度,女性接受教育的平均年限,只有4.4年,且並沒有自己的私人空間,出嫁前必須要聽爸爸的安排,出嫁後成為丈夫的附庸。

據資料統計,印度這個國家大約有,2/3的印度女性需要依靠男性才能生存,這也導致印度女性長期不被受重視。

這些內部因素無一是直接阻礙了印度的發展,而一直以來就被印度視為假想敵的我國,又是怎樣做的?

眾所周知,兩國都是文明古國,但拋開實力的對比,兩國在很多方面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有人說,印度的人口眾多, 印度的勞動力優勢自然要大於我國 。那到底真實情況是什麼呢?截止到2020年,印度的人口共計13.8億,而我國則是14.1億。雖然,印度稍有落後,但是印度的出生率卻比我國高出了約7%,常住人口卻相差無幾,所以印度的人口在超越中國上,只不過是時間問題。

其實,對印度來說,人口眾多的現象並不是一件好事,反而會是印度即將面臨的一大難點。

印度的國土面積僅僅是中國的1/3,從長遠看,用有限的資源去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是根本達不到的,即使是如今的局面,印度在飢餓、貧困、教育等問題方面仍束手無策。

但從長遠看,人口的快速增長,卻極大改善了印度的勞動力結構。從2000年至2020年的20年期間,印度勞動力人口從6.19億增長至8.76億,而中國則從8.7億增長至9.92億, 足以體現出我國的優勢。

從2000年的水平來看,印度勞動力人口素質,卻遠遠不及中國。在教育方面,我國也是足足領先了印度一大截。

曾有資料顯示,在英國某公司對某所大學進行排名整理時,發現在十個人當中,中國就占據了7個名額,而印度卻無一人上榜。

由此可見,印度政府曾自稱自己有上億的英語專業,和高端技術性人才的情況,可信度並不高。

所以,雖然 我國的勞動力在減少 ,但隨著我國產業的不斷升級,勞動力的質量與素質,都在不斷提升。

經過數年的發展,我國同時也在很多高 科技 領域,有了飛躍性的發展,創造出很多知名的國際大企業。

再來說說印度引以為傲的農業。在農業方面,印度可以稱為全世界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其糧食產量為三億噸左右。

但隨著我國技術的不斷提高,僅僅在六年的時間內,糧食產量就達到了一定的高度。

可見,兩國的產量如此之大,其根本原因正是因為,印度的農業 科技 水平技術,遠遠落後於我國。

在印度的絕大多數田地中 需要農民自行採摘 ,而反觀我國,則是利用播種機和收割機,來代替人工,再配合先進的水稻技術,大大提高了產量與效率。

但在兩者差距如此懸殊的情況下,印度又偏偏在糧食緊缺的情況下,堅持大量出口。反觀我國,雖然糧食收成好,卻還要大規模進口。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說一下,印度首要的目標就是解決溫飽問題,糧食固然重要,但是推動經濟的發展也同樣重要,印度不像中國擁有低成本、強大的製造。

為了填補經濟缺口,他們只能挨餓出口糧食。而我國,早已越過了溫飽問題,所以要邁向一個新的階段。

進口糧食,不僅可以滿足我國糧食日益增長的需求,同時也可以完善中國人的糧食結構。

我國的發展有著顯著的提升,這一切都離不開我國人民與科研人員的努力。

而印度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後,也有了飛躍性的提高。那麼,印度真的有希望成為下一個超級大國嗎?成為大國的先天條件又是什麼呢?

眾所周知,在人類 歷史 上,就曾出現過3個超級大國,美國、英國、蘇聯。

而成為超級大國,首先是人口,任何一個超級大國都不能少於一個億的人口,否則他的軍隊數量就是嚴重不足,如果軍隊的數量不足就不可能鎮壓住其他國家,來維護世界霸主地位。

雖然,印度在人口上已經滿足這個條件,但是經濟上的實力確實還是有超級大國,存在一定的差距。

經濟是支撐軍事的基礎,如果經濟實力較弱,那麼軍事的實力勢必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通過多方面的因素,我們不難發現,印度能都稱為下一個超級大國還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在走向超級大國的陸上,我們中國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那麼,我國能成為超級大國嗎?

答案是肯定的,只不是是時間問題。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各方面,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GDP的總量已經一躍成為世界第二 ,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但即使我國取得了一定的輝煌成就,但僅僅憑借這些,想要成為超級大國,必定任重而道遠。

雖然美國的盟友遍布天下,能夠在很多事情上顛倒黑白,但並不代表美國能阻止人類 歷史 的發展。

從超級大國發展的歷程來看,即使國家的實力強大,但也需要構建以自身為中心的朋友圈。例如在冷戰時期的資本主義陣營和 社會 主義陣營,如今的美國,在國際市場的地位。

如果我國不打破這個局面,徹底摧毀美國的霸權,那麼,我國在走向超級大國的這條路上,會越來越艱難。

如今我國的 科技 , 在世界各國中的排名早已位居前列 ,甚至在某些方面是全球領先的代表。

其實從分析不難看出,我們中國才有這樣的潛質,不管是從國土面積,國土上的豐富資源,文化的影響力,從國家的高度組織性,還是從經濟實力、政治軍事實力、 科技 實力來看,都是最符合的。

我國的各個領域都在穩步地向前推進,也讓不少人看到了巨大的發展潛力,同時也向世界證明了中國的實力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中國的強大不在於肉眼可見的階段,而在於我們每個中國人都具有不怕艱難困苦,勇於吃苦耐勞的特性。相信我國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國。

Ⅲ 印度是靠著什麼一步步崛起

印度,擁有13億多的人口,人口平均年齡之中位數為27.3歲,反觀著人口高齡化的日本,年齡中位數到達47歲,印度的人口結構可以說是相當的年輕,有著年輕的人口價格低廉的勞動力,又擁有著巨型的市場以及英語系國家的優勢,因此大部分的外資都會優先考慮印度。在外資進入投資下,印度在2018年人均所得為2100美元,估計在2030年能達到3200美元,人均所得不斷攀升的情況下,這匹沈睡的象在未來前景一片光明。

印度在軟體開發和IT產業的人才輸出大國,由於軟體開發跟一般實業不同,不需要投入大量資金購買設備土地廠房,軟體開發只要有電腦滑鼠就能開始設計產品,即使軟體出了問題,只要能改寫程式,損失都不大,印度年輕人擺脫貧窮的方式成功率大了許多。

印度雖然是一個大國,但是卻包含著29個邦,互相既獨立又能協作,印度人之間不僅僅要互相理解,更具備有搏倒對手的能力,不僅僅如此,在矽谷印度人更是僅次於美國的CEO輸出大國,印度人靠著習慣競爭並且又能適應文化的不同,在國際中佔有一席的地位。鮮為人知的是,印度其實是全球第三大制葯國,更是美國食品葯物管理局(FDA)葯品第二大上市國,佔全球葯品生產8%,預計2020年成為全球五大市場之一,曾經接受過英國殖民地統治的印度人,擁有將「復制」變成「可能」的強大學習能量。

借鑒於中國的開放政策,目前印度學習於其他國家的開放政策,大量吸引外資來投資設廠,增加就業率來帶動整體經濟,就像中國的90年代製造業帶動了接下來的中國發展,當然每個國家都有每個國家的政策及困難點,所以導致印度的發展速度不比中國,但是靠著人口紅利、教育、以及產業類型,印度成長速度將會飛快的成長。

Ⅳ 為何說印度不可能完成工業化因為大英帝國埋了兩個雷

印度雖然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但是卻過的一直很慘,古代大部分時間四分五裂,根本不能稱之為一個國家,而且近代還徹底淪為殖民地,所以一直是受剝削加窮困潦倒。二戰後,印度趁機獨立,而且直接繼承了英國留下來的廣闊的土地和人口,直接躋身世界大國行列。因此有了這個基礎,印度如果實現工業化,那麼整個國家就能快速崛起,成為世界超級強國。

為此,印度獨立後就喊出了工業化的口號,但是發展70多年,直到現在,都絲毫沒有看到印度工業化的跡象。而且不但沒看到,甚至印度還不如越南,所以對此很多人那是不理解的。其實,從印度獨立開始,基本上就註定了印度是不可能完成工業化的,為何這么說呢?

因為英國人走前在印度埋了兩個雷,使得印度不可能完成工業化的。其實印度是發展條件最好的發展中國家,為何這么說呢?因為印度有三大優勢,一是龐大的領土,資源豐富,土地肥沃,發展基礎好;二是人口龐大,勞動力充足,可謂是人口紅利最豐富;三是英國殖民時期,給印度留下了相當基礎的工業體系,包括輕工業,加工業礦業,製造業等,工業基礎良好。

所以印度只要努力發展,依靠這三個條件,快速工業化那是非常簡單的事情。但是,為何至今印度的工業都沒完成工業化,而且效率低下,甚至不如現在的越南等新興國家呢?其實說白了,都是英國人走前埋了兩個雷。

英國人退出殖民地,一般都要留下限制殖民地發展的一些條件,一般就是領土和制度約束,故意創造矛盾。之所以要這么做,英國怕殖民地強大了,不聽自己話,還威脅到自己。而對於印度,英國尤其的害怕,因為印度一旦崛起,那個實力英國是搞不定的,到時候要報仇雪恨,英國不是要吃不了兜著走?所以英國人走前埋了兩個雷,以保證印度永遠不可能完成工業化。

這第一個雷就是民主制度。

我們知道每個國家的制度必須符合每個國家的國情,否則只會帶來混亂。而對於獨立的印度來說,其實最需要的是集中力量搞建設,升級基礎設施,發展工業等等。而英國走前,非要強加給印度一個賬戶制約的所謂民主制度,而且加大地方的權力,使得印度辦事那是處處掣肘,時時受限。

很多人不明白印度蓋樓,修路為何那麼慢,就是因為這個所謂的民主制度。干一件事光是吵就要好長時間,等吵完批了那都是幾年後的事了。而且印度的這種民主體制,效率尤其低下,這使得印度不可能快速的進行工業化建設。

第二,那就是巴基斯坦。

為了從外部給印度埋個炸彈,因此英國人走前,故意激化印度人跟 *** 的關系,導致印巴分治。而且在分治過程中的屠殺,以及克什米爾問題,成為巴基斯坦和印度永遠解不開的死節。所以英國正是要用巴基斯坦綁住印度的手腳,印度獨立後,無心發展,立刻陷入印巴戰爭,打了好幾次。

這使得印度沒辦法去專心工業化,而必須投入大量錢財進行軍事准備和戰爭。可以說英國埋的這兩個雷,從內綁住了印度的手,從外綁住了印度的腳,手腳都綁住了,還發展什麼呢?所以印度永遠也不可能完成工業化,成為超級強國,這都是英國提前設計和算好的,從這也可以看到大英帝國攪屎棍的威力。

參考文獻:《印度史》。

閱讀全文

與印度的崛起需要什麼條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紐崔萊與中國奧委會合作了多久 瀏覽:96
越南身份證號碼怎麼填 瀏覽:351
印度3C品牌有哪些 瀏覽:521
伊朗軍事武器怎麼樣 瀏覽:680
印尼語單詞怎麼寫 瀏覽:393
印尼產的酸奶是什麼樣的 瀏覽:757
歡迎你來中國的英語怎麼說 瀏覽:124
義大利為什麼不能控制赤字 瀏覽:395
印度為什麼選擇航母 瀏覽:884
印度劃分為多少個國家 瀏覽:492
英國住房需求多少 瀏覽:327
中國之星有多少集 瀏覽:7
中國哪個省七千萬人口 瀏覽:910
印度的崛起需要什麼條件 瀏覽:95
中國知網數據分析用什麼軟體 瀏覽:34
越南叢林裡面的武器怎麼樣 瀏覽:390
越南烤雞腌料怎麼不酸 瀏覽:249
印尼電話怎麼撥 瀏覽:458
怎麼樣可以在越南買房子 瀏覽:546
美國b2隱形轟炸機到伊朗共多少架 瀏覽: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