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樣看待2027年印度人口將超越中國
6月17日,聯合國發布了《2019年世界人口展望》,預計全球將在未來30年內再增加20億人口,即從2019年的77億增加到2050年的97億,到了2100年,全球人口可能達接近110億。雖然聯合國預測全球人口總數仍將大幅增長,但在不同國家和地區,情況則完全不同。
不發達國家人口增長最多。報告顯示,未來30年全球新增人口中約半數集中在九個國家:印度、奈及利亞、巴基斯坦、剛果(金)、衣索比亞、坦尚尼亞、印度尼西亞、埃及和美國。同時,聯合國還預測,到2027年左右,印度將超越中國,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並在2060年達到16億人口的峰值。
但是未來也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將會出現人口下降,比如俄羅斯、克羅埃西亞、愛沙尼亞、日本等。據統計,從2010年起,全世界有27個國家或地區人口的數量至少下降了1%。這主要由於長期的低生育率,在有些國家或地區則是由於較高的向外移民的水平導致的。從2019年到2050年,有26個國家的人口數量至少將減少10%。
㈡ 印度首都湧入大量蝗蟲,它們對城市會造成什麼傷害
首當其沖的是城市裡的植被會遭受到毀滅性的打擊,對城市的交通和環衛工作都造成不小的影響。
㈢ 中國曾經對外說過幾次「勿謂言之不預也」,都是在什麼時候
1、1949年
1949年2月1日《人民日報》頭版了公布由毛澤東親筆撰寫,以林、羅名義致傅的公函。公函歷數傅作義的罪責並提出警告和通牒:「……城破之日,貴將軍及貴屬諸反動首領,必將從嚴懲辦,決不姑寬,勿謂言之不預。」
2、1962年
印度方面的不斷挑釁行徑最終升級為戰爭,1962年9月22日《人民日報》在開戰前夕,發表了題為《是可忍,孰不可忍》社論。結尾的一句:「局勢是險惡的,後果是嚴重的,我們要正告印度當局,勿謂言之不預也。」
3、1967年
1967年07月03日,新華社發表「就蘇聯駐華商務代表處人員在我國非法進行竊取情報的活動我國外交部向蘇修提出強烈抗議」,文章結尾處用「勿謂言之不預也」。
4、1978年
《人民日報》1978年12月25日社論《我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警告越南當局「越南當局在反華的道路上已經走得夠遠了。勿謂言之不預。」
5、2019年
2019年11月20日,針對美國國會參議院通過所謂「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等涉港議案,外交部駐港公署負責人發表聲明,「......我們敦促美方懸崖勒馬,否則必將自食惡果,勿謂言之不預也!」
6、2020年
針對台灣在大陸日益猖獗的間諜活動《人民日報》2020年10月15日發表文章,《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告台灣情治部門書》——「我們正告台灣情治部門中抱守「台獨」立場的頑固分子,玩火自焚只有死路一條,棄暗投明才是人間正道。對冥頑不化、死不悔改、繼續從事「台獨」分裂活動;
危害祖國國家安全和利益的死硬分子,我國家安全機關會堅決運用反分裂國家法、反間諜法等法律武器,緊盯不放、窮追務獲、一追到底。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希望這些頑固分子盡早認清形勢,早早收手,回頭是岸,莫要眷戀窮城,徘徊歧途,自尋絕路。勿謂言之不預也。」
7、2021年
2021年4月28日,國台辦新聞發布會,馬曉光強調,「我們堅決反對島內任何形式的「修憲謀獨」分裂行徑,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予以反制,勿謂言之不預。」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勿謂言之不預也
㈣ 自詡為南亞霸主的印度,曾公然干涉斯里蘭卡內戰,為何還是栽了跟頭
因為印度當時錯失了控制斯里蘭卡的最佳時期,再加上斯里蘭卡領導人充滿智慧的外交戰略,使得印度最終沒能將斯里蘭卡納為囊中之物。眾所周知,斯里蘭卡是一個小島國,和國土面積龐大的印度比起來簡直是極其弱小,但就是這樣一個小國,居然抵禦住了自詡南亞霸主的印度,單從這一點就能看出,斯里蘭卡的領導人的確是治國有方。
擺脫了危機後,斯里蘭卡的經濟發展突飛猛進,目前憑借著自身優勢也提高了國際地位,不得不說,小國們就應該像這個國家一樣,找准優勢、認清形勢。
㈤ 如何看待目前的中印關系你認為如果要加強中印關系,中印雙方應該怎樣做
、印度,可要認清形勢啊 美國拉攏印度,並不代表印度已是美國的戰略夥伴,其實美國的著力點還是放在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要警惕被美國利用。 我在7月份的文章中說過,「一旦巴基斯坦被美國拿下,對中國的嚴重影響自不用說,對印度的影響也將極為深刻。那時候美國的力量將進入印度洋,美印的友好將結束。印度將永遠被定格在地區大國的行列。當然真是那樣的話,印度是地區的國家無疑,但是不是大國,還要看美國的心情和印度的努力。」 「所以,當美國保證自己在巴基斯坦的通道暢通無阻卻想方設法掐斷其他國家的通道的時候,印度也要提高警惕,這也關乎印度的國運。但是,在中俄美對峙中,印度一直腳踩兩只船,態度曖昧。在局勢越來越錯綜復雜的時候,印度要認清方向。印度要用足夠的胸懷和眼光,在巴基斯坦需要支持的時候,拋棄前嫌,大力支持。印度目前的問題,就是要認清形勢站好隊。」 印度不要過分相信美國的甜言蜜語和所謂的承諾,要看到自己面臨的戰略風險。 三、要冷靜,慢點走 當然,面對美國的拉攏和在中俄和美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較量中印度獲益的誘惑,印度沒有一點非分之想,那是不容易的。但印度想火中取栗,還要看兩個指標:印度能不能,中國怕不怕。 先看能不能。 中印作為同樣是飽受壓迫的國家,在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贏得了獨立。但是中國與印度所走過的道路是截然不同的:中國走向獨立富強之路是在封鎖在對抗中實現的,印度遇到的阻力比起中國遇到的要小的多。不誇張的講,要是中國的事被印度攤上,印度早就完了。中國能不垮,還能日益的強大,其中的原因是值得好高騖遠意淫不淺的印度好好學習的。 所以,一旦真的時機出現,印度也不能輕易的出兵。前有1962年的教訓,現在有兩國巨大的國力差異。印度的基礎工業、製造業極為缺乏,如果印度只想靠所謂的「高技術、服務業」走出強國之路,我看很危險。沒有基礎工業、製造業特別是重工業,不要說大國的博弈中多分一杯羹,就連碗都打碎了都有可能。 在巴基斯坦政治局勢出現混亂之時,印度加強在印控克什米爾的軍力,除了不放心之外,還有就是想趁火打劫,妄圖在中俄與美國的較量中來個火中取栗。對於印度的這點企圖心,必要時中俄要用行動滅了印度的這點小心思。如果印度不願意滅,那就把火燒的大一點,燒了印度,他只能自認倒霉。 再看中國怕不怕。一百餘年以來,中國屢經大戰,中國怕了嗎?「雖千萬人,吾往矣」 ,何懼之有!不要說印度,中國在50多年前,也和美國大兵較量過,中國怕了嗎?何況,在1962年中國還把印度打得丟盔卸甲。 怕是不怕,但要注意印度在克什米爾方向的異動。如果印度敢火中取栗,在克什米爾方向不老實,中國要果斷的出兵,教訓印度、收復藏南、支援巴基斯坦。 也許,印度還有點幻想:要是沖到前線吃虧了,美國不會袖手旁觀的,會幫印度的。如果印度這樣想,真是不可救葯。看看喬治亞的例子吧,美國的努力和效果在哪裡?美國現在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了。隨著美國金融的進一步惡化,中國軍事力量進一步增強和俄羅斯經濟進一步的恢復,歐盟擺脫美國步伐的加快,美國面臨的問題要比現在還要嚴重。 在世界風雲變幻,局勢微妙,次貸危機愈演愈烈的關頭,印度可要小心了。奉勸印度還是看緊錢袋子,守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火中取栗就不要了,隔岸觀火還是符合印度目前的戰略的。 四、戰略合作符合中印現實的利益 雖有邊界為問題的困擾,但中印的貿易還是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今年上半年,中印的貿易額達到290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69%。 中印都是正在崛起的發展中國家,安定和平的發展環境對中印都一樣的重要。由於歷史的原因和現實的摩擦,中印的關系,不可能一帆風順。但就算不能很好的合作,也不要因為離間而更疏遠,那樣不符合中國的利益,也不符合印度的利益。 印度要擦亮眼睛,美國真的會像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艾什利?特利斯說得那樣:當前美國的目標是把印度建立成一個強大、獨立的中心大國嗎?印度要看到美國拉印度遏制中國的真實意圖,不能老是讓人當槍使。印度要清楚的認識到:中國龍是不可遏制的,中國的強大也是不可阻擋的,中印戰略合作符合中印現實的要求其也符合長遠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