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歷史 中國印度打過仗嗎
1962年10月至11月,在中印邊界全線發生了大規模的軍事沖突就是樓主說的中印自衛戰。這場戰爭既是一場軍事仗更是一場政治仗,在東西兩線,中國軍隊兵鋒所指之處,嚴格地以我方所主張的傳統習慣線為界。毛澤東在不同場合對此役給予了充分肯定,並預言,這一仗至少可以保證中印邊界10年穩定。 戰前,印軍根據其「前進戰略」,在全線蠶食和進佔了邊界線上大片中國領土。戰爭中,西線的中國新疆邊防部隊徹底清除了印軍全部入侵據點。在東線,西藏邊防部隊在殲滅了入侵麥線以北的印軍之後,乘勝追擊,進佔到吉莫山口、比里山口、鷹窠山口一線和薩木維爾與金古底,在逼近中印邊界傳統習慣線的位置直望印度平原,迫使入侵中國領土的印軍全線潰逃。此後,在戰場全勝的情況下,中國軍隊單方面撤回到1959年11月7日實際控制線我方20公里以內地區,證明中方依然希望通過談判,而並不以軍事佔領來達到自己的領土要求。 中印邊界戰爭的主要戰場是在東段靠近不丹邊境的達旺—申隔宗—德讓宗—邦迪拉地域展開的。在這一地區的兩個階段戰斗中,中方以4個師的兵力,全殲印軍3個旅,重創3個旅,另殲印軍5個旅的一部共8700餘人。戰前,印軍第四師第七旅已經把據點建立在麥克馬洪線以北的克節朗河一線(塔格拉圖),即使按照麥克馬洪線,這一地區也無可爭議的是在中國境內。盡管我們見到的麥線地圖在細節上辨讀有些吃力,但在這條線最西端的走向上,你可以清楚地看出,在最西端(圖左的第一個箭頭),麥線在東北—西南走出一個小弧線之後,向西大體平行地通向不丹邊境,而此時印軍的佔領地域按圖上表達則已經從這個小弧線的下端向西北方向走出一條45度線,深入中國領土約20公里。 當時的印軍第四師師長尼蘭詹·普拉沙德在他戰後撰寫的專著中(印度巴立特出版社1981年第一版,《THEFALLOFTOWANG》,中文版名《一個印度侵華將軍的自白》世界知識出版社版)也認為:「麥克馬洪只是憑他對地理的猜測,就從兼則馬尼到東部的不丹—西藏—印度三方交界點畫了一條藍色粗線,至少可以這樣說,這樣的畫法,就使塔格拉山脊的位置模糊不清了。」作為一個印軍戰場上的高級指揮官,普拉沙德用「至少可以這樣說」的字眼表述了他對克節朗地區歸屬問題的看法。而且,他在戰爭打響之前,曾多次向上級反映明確地理邊界的要求,遺憾的是,他的這種清醒的要求沒有得到任何回應。因此他認為:「尤其奇怪的是,甚至到1962年,印度政府從未糾正過這一明顯的錯誤。顯然,外交部的某人一直沒有做好他的專業工作。這一疏忽是不能輕易加以原諒或者辯解過去的;主要由於這一錯誤,造成了關鍵性的爭執,後來的發展終於導致了戰爭。」 從後來的材料看,印方對中國的領土要求很難歸咎於某個外交部的工作人員,當時的印度總理尼赫魯1959年9月在印度議會上曾經公開表示:我們堅持麥克馬洪線,「我們認為這條線在某些地方劃的並不好,隨後我們,也就是印度政府就把它作了變動」。一條本來非法的地理界線,再由單方面一意孤行地作出變動,邊境沖突的發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貳』 【中印西段的印軍布防(2023全)】
本文詳述中印西段邊境印度軍隊的布防情況。對比2020年,西段印軍的部署發生了顯著變化。第1打擊軍被調至北部軍區,國家步槍隊制服總隊從克什米爾第16軍調至拉達克,隸屬於終端部隊。第39師部分轉隸第14軍。駐尼木的第118(獨立)步兵旅,第102(獨立)步兵旅和第114旅脫離第3師。印藏邊境警察部隊在2020年設立了西部司令部,並在列城設立總隊。
西段印軍主要由北部司令部指揮,駐地在查謨和克什米爾的烏坦布爾。北部軍區下轄第1軍、第14軍、第15軍、第16軍和第39師。其中,第14軍駐守拉達克;第39山地師從馬列公路支援拉達克;第1軍以我國西部縱深為目標,支援巴基斯坦方向;第15軍和第16軍則主要針對巴基斯坦。
中印邊境西段,指的是從喀喇昆侖山口到拉達克、印度喜馬偕爾邦與我國三方交界的6795高地(蓋亞山)的邊境線。西段印軍主要分布於列城印度河河谷一線,面對我國邊境。他們通過多個山口和通道進入拉達克、托伊西、奴布拉、錫亞琴冰川、東什約克河谷、班公湖地區、羌臣摩河谷、楚舒勒、洛馬、邊境印度河河谷及卡爾佐克-楚瑪爾、汗里-塔隆累地區。
第14軍,又稱火與怒軍,駐扎在拉達克的列城,下轄第3步兵師、第8山地步兵師、第102(獨立)步兵旅、第118(獨立)步兵旅、第254(獨立)裝甲旅、第402(獨立)炮兵旅、終端部隊國家步槍隊制服總隊、拉達克偵察兵聯隊等。第39師可能有部分兵力轉隸第14軍暫管。
第3步兵師,又稱三叉戟師,軍旗為三座雪山背景的三叉戟,駐地卡如,卡如是印度河河谷至邊境的交通樞紐。第3炮兵旅,包含3個105mm炮團、1個155mm炮團、1個120mm迫擊炮連。裝甲團和機械化步兵營也隸屬於第3師。第81步兵旅,又稱帕蒂亞拉旅,徽章為紅圈中展翅的黑色雄鷹,駐地德巴克。制服總隊,中印西段印軍防區分為北部和南部,守衛南部的是原第3步兵師的第114步兵旅和第70步兵旅。第114步兵旅,又稱楚舒勒旅,駐地塘子。第70步兵旅駐地汗里,可能負責巴里加斯和汗里地區。
雷達站、軍直屬部隊還包括第254(獨立)裝甲旅,又稱雪豹旅,駐列城,下轄第4騎兵團、第2槍騎兵團、第85裝甲團及機械化步兵營。第102(獨立)步兵旅,又稱錫亞琴旅,專門負責印巴方向的錫亞琴冰川、奴布拉河谷和圖爾圖克的西什約克河谷。第118(獨立)步兵旅,又稱戰斧旅,駐地列城北邊的尼木軍事站。第402(獨立)炮兵旅,少有的擁有徽章的炮兵旅,駐列城。
第8山地步兵師,又稱永遠在行動師,徽章為兩個豎著銜接的金環套一柄紅色寶劍,駐地卡吉爾縣康巴唐,負責168公里拉達克的印巴邊境。第8師下轄第56山地旅、第121(獨立)步兵旅、第192山地旅、第8山地炮兵旅。第39步兵師,又稱達師,駐地喜馬偕爾邦巴倫布爾軍站,主要作為支援拉達克中印邊境的後備力量。
第1軍,又稱首先打擊軍,曾隸屬中部軍區和西南軍區,2021年調入北部軍區,作為針對我國西段的後備力量,可能輪訓拉達克或深入打擊我國縱深。第1軍下轄第4平原整編步兵師、第6山地師、第14(獨立)裝甲旅、第42炮兵師。拉達克偵察兵聯隊,拉達克偵察兵是印度陸軍的一個招募聯隊,擅長山地作戰,由5個營組成,負責偵察和攔截等任務。
印度-西藏邊境的警察部隊(ITBP)在西段負責中印邊境北部及巴里加斯以西區域。兩個支隊下轄7個營,負責35個邊境哨所。
『叄』 中國和印度之間的邊境線從陸地上容易通過嗎
如果你一定要從邊境線穿過的話,除了從陸地,就無路可走了,所以說,穿越中國和印度的邊界線,陸地是最容易的!
『肆』 印度為何封閉邊境
印度封閉邊境主要與克什米爾地區局勢及印巴關系有關。
『伍』 與我國有多段邊境相連的鄰國
中國與印度有三段(東、中、西)邊境相連,俄羅斯有二段(東、西)邊境相連。
我國陸地邊界從中朝邊界的鴨綠江口起,經過黑龍江、阿爾泰山、帕米爾高原、喜馬拉雅山、高黎貢山到中越邊界的北侖河口,總長度約2.2萬千米,是世界上陸地邊界最長的國家之一。
我國陸地與14個國家接壤(中國現已承認錫金屬於印度),按逆時針順序分別是:朝鮮,俄羅斯,蒙古,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印度,不丹,印度,緬甸,寮國,越南。
截止目前,除了與印度、不丹尚未簽訂邊界條約外,我國已經與1 4個陸上鄰國中的12個國家簽訂了邊界條約或協定,約9 0 % 的邊界已經劃定, 尚有約1 0 % 的邊界還在商談中。
一、中俄邊境
中國同俄羅斯有著漫長的邊界線。在蘇聯時期,中蘇邊界就分為東、西兩段,當中隔著蒙古國。中蘇東段邊界線長約4300公里,西段邊界線長約3300公里,加起來有7600多公里長。
1991年蘇聯解體,先前的中蘇東段邊界原封不動地變成了中俄東段邊界,而原中蘇西段邊界中則只留下了50多公里的中俄邊界,其餘變成了中國和哈薩克、中國和吉爾吉斯斯坦、中國和塔吉克的邊界線。
二、中印邊境
中印邊境線長約1700公里,分為東、中、西3段,邊境爭議地區的總面積為12.5萬平方公里,其中東段約9萬平方公里,中段約2000平方公里,西段約3.3萬平方公里。在歷史上,中國和印度的邊界原本沒有什麼爭議,19世紀末,英國陸軍少將約翰·阿爾達炮製一份「阿爾達版圖」,把包括今天西段爭議地區在內的大片土地並入了當時的英國殖民地印度。1914年3月24日,又炮製了一條所謂的「麥克馬洪線」,把中印邊境東段歷來屬於中國的9萬平方公里領土劃給了印度。對於中印邊界問題,中國政府的態度十分明確,即:中印邊界未曾劃定,中國中央政府和印度政府從未訂立過有關兩國邊界問題的任何條約或協定;至於被印度政府視為具有國際法效力的「國際協定」--《西姆拉條約》及「麥克馬洪線」,則是英印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背著中國中央政府之所為,中國歷屆政府均不承認該條約的有效性。
三、海上邊境
我國在海上與8個國家相鄰,朝鮮以黃海為鄰,韓國以黃海、東海為鄰,日本以東海為鄰,菲律賓、馬來西亞、汶萊、印度尼西亞、越南以南海為鄰。其中,朝鮮、越南既是我國的陸上鄰國,又是我國的海上鄰國,其餘6個國家則與我國隔海相望。
四、與鄰國接壤的省份
我國有9個邊疆省區與陸上鄰國接壤,按逆時針順序分別是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甘肅、新疆、西藏、雲南省、廣西。
『陸』 中國跟印度打過仗嗎
中國和印度打過仗,1962年爆發了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
起因是印度自恃軍事實力強大且有大國支持,自上世紀60年代起開始蠶食中國邊境領土,在中國西藏煽動叛亂,並在叛亂爆發後趁機進駐,佔領所謂「麥克馬洪線」後的中國領土,還無視中國和談要求。1962年10月12日,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聲明要用軍事力量趕走「領土上」的中國人。
作戰過程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1962年10月20日印軍發動進攻,解放軍迅速反擊,制定開刀、側後迂迴、分割包圍、各個殲滅的戰術,10月底瓦解印軍第一輪進攻。之後中央軍委提出和談被拒。第二階段,11月解放軍繼續進攻。在東段,西藏邊防部隊打到傳統習慣線;在西山口戰斗中,龐國興等三人孤軍深入戰果顯著;西段新疆邊防部隊清除班公洛地區印軍據點。
結果上,中國取得勝利。此役共殲滅印軍3個旅,重創3個旅,部分消滅4個旅,擊斃、擊傷印軍4885人,俘虜3968人。解放軍犧牲722人,受傷679人。1962年11月21日,中國政府宣布在中印邊境全線停火撤軍,還將戰利品歸還印度。
這場戰爭彰顯了中國捍衛領土主權的決心,也反映出印度當時在軍事指揮、後勤保障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