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說印度人是白種人如題,明明一個比一個黑
從身體外表特徵看,印度人膚色表現黝黑。從這一表象看,很多人認為印度人是黑種人。然而劃分人種的外表特徵除膚色、頭發形狀、面部等特徵外,還有其他許多主要依據,如骨骼。
骨骼不同,人種不同。以頭顱骨為例,頭顱骨周邊近橢圓形的是白種人;頭顱骨周邊呈三角形的是黃種人;頭顱骨周邊近似方形的為黑種人。而印度人的頭顱骨周邊近似橢圓形。從這一主要區分依據看,印度人膚色雖然表現黝黑,但不是黑種人,而是白種人。
分類介紹
1.尼格利陀人。其特徵是身材矮小,皮膚為深褐色,頭發烏黑,鼻寬唇厚,肩窄腿短,胡須和體毛不多,臂長。據有關學者認為,這部分人是印度最早的居民。今天的安達曼人,印度沿海地區的卡達爾人和巴拉因人等以及比哈爾邦山區的一些土著人均為他們的後代。
2.原始澳大利亞人,又稱維達類型人。澳大利亞的土著人和原始澳大利亞人身材特徵非常相似,由此而得名。有學者認為,這種人早於達羅毗荼人進入印度,所以也稱他們為「前達羅毗荼人」。原始澳大利亞人的特徵和身材特點是:長發型、身材矮小,頭發烏黑而捲曲,鼻寬唇厚,膚色為褐色,中印度大多數土著部落民屬於這類,南印度也有分布,例如比爾人、傑糾人、孟達人、奧朗人、霍人、貢德人、孔德人等等。
3.達羅毗荼人,或叫地中海高加索人種。這一人種從西班牙和摩洛哥到印度都有分布。據有關人類學家研究,它分幾支,早於雅利安人,從不同時期進入印度。這種人的特徵是:長臉型,中等身材,卷發呈淺褐色,唇薄,皮膚為淺褐色。操達羅毗荼系語言,使用形象文字,是這一人種創造了印度河流域文明。
達羅毗荼人佔印度全部人口的21.6%,主要分布在南印度。關於達羅毗荼人是否屬印度的原始土著人,對此有不同說法。一般認為,古時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後,才把達羅毗荼人從印度西部和北部趕到印度南方,於是達羅毗荼人就成了南印度的原始居民。因此有些學者說,達羅毗荼人是印度的土著人。而又有學者從印度古籍中找出了達羅毗荼人更早的人種名稱,叫做尼沙達。還有一種說法,印度最早的土著人與原始的澳大利亞人屬同一血統。這種原始的澳大利亞人原住亞洲,後來有一支人移植成了澳大利亞人。有的西方學者認為,在赤道以南,從前有個大國,東到爪哇,西連非洲,這個國家稱為「萊茂里亞」,是達羅毗荼人最早居住的地方,但後來由於地殼發生變化,它的大部分被水淹沒。這種說法在泰米爾語的文獻中也有記載。泰米爾語的五大史詩之一《希爾薄提迦爾摩》和《馬杜拉斯特拉·布拉朗》中有南馬杜賴被洪水淹沒的記載。
不管怎樣,是達羅毗荼人在印度西北部發展了莫亨殊達羅與哈拉巴文化,所謂印度河文明,實際上指的就是達羅毗荼人的文明,他們對印度文化曾做出過相當大的貢獻。這一人種也有分化,形成了不少分支,還有許多混血人種。他們的特徵是:皮膚黑,長頭型,上臂長,鼻子扁平,個子矮小,現在西孟加拉邦的桑塔爾人便是血統較純的達羅毗荼人。
4.印度雅利安人。他們原與歐洲的雅利安人屬於同種,為與歐洲的雅利安人相區別,所以叫印度雅利安人。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雅利安人一度趁世界人種移動的風潮,分東西兩個方向移動,一支由中亞進入歐洲,成為今天歐洲人的祖先;另一支則由中亞向東,越過興都庫什和喀喇昆侖兩高原,居留在伊朗高原與印度,成了伊朗人和印度人的祖先。雅利安人是好戰的游牧民族,進入印度後,同在此居住的達羅毗荼人時常發生激烈爭斗,後來逐漸征服他們。達羅毗荼人大部分被趕往南方,一部分則淪為奴隸。雅利安人便開始占據印度西北部印度河上游的旁遮普一帶。後來,漸次向東發展,直至恆河上游地區。他們發現此處土地肥沃,資源豐富,因此遷入者日益增多,構成了印度的雅利安人種。雅利安人原為白種人,其長相明顯具有歐洲人特徵,身材高大,長頭型,胡須多,鼻樑細高,頭額寬及皮膚白皙等。今天不少印度人屬於他們的後裔,或為他們的混血種,血統較純的人現在亦可見到,例如拉其普特人、查特人等,主要分布在旁遮普和拉賈斯坦等地。
5.蒙古人種。印度北部和東北部與亞洲內陸相連,因地理和歷史上的種種原因,亞洲的蒙古人約在公元前一千紀中葉從北部和東北部進入南亞次大陸,構成了蒙古人種成分。由於文化落後,在印度古代史中作用不大。其膚色為黃色或褐色,臉扁平,突鄂骨,鼻小,唇厚,肩寬,胡須和體毛少。蒙古人分長頭型和寬頭型兩種。長頭型的分布在阿薩姆和邊疆地區的土著民族;寬頭型分布在傑德崗等地。
『貳』 印度人和非洲人是近親嗎
1. 印度人和非洲人並非近親。盡管印度人和非洲人可能在外表上有一些相似之處,比如膚色,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是近親關系。
2. 人種的劃分不僅僅基於外表特徵,還包括內在特徵和原居地。例如,尼格利陀人、原始澳大利亞人、達羅毗荼人、印度雅利安人和蒙古人等,這些都是印度的不同人種,每個都有其獨特的身體特徵和文化背景。
3. 尼格利陀人是印度最早的居民之一,主要特徵是身材矮小,皮膚深褐色,頭發烏黑等。
4. 原始澳大利亞人,或稱維達類型人,其特徵包括滾斗兄長發型、身材矮小,頭發捲曲等,主要分布在印度中南部。
5. 達羅毗荼人,或稱地中海高加索人種,主要特徵是長臉型,中等身材,卷發淺褐色,皮膚淺褐色等,主要分布在南印度,並創造了印度河流域文明。
6. 印度雅利安人,原與歐洲雅利安人為同種,但為了區分,被稱為印度雅利安人。他們主要分布在旁遮普和拉賈斯坦等地。
7. 蒙古人種在公元前一千紀中葉從北部和東北部進入南亞次大陸,主要特徵是膚色黃色或褐色,臉扁平,突鄂骨等,主要分布在阿薩姆和傑德崗等地。
總結,雖然印度人和非洲人在外表上可能有一些相似之處,但他們的人種分類是不同的,每個都有其獨特的起源和文化。
『叄』 印度人的長相怎麼總結
印度的種族多樣性使得其人的外貌難以概括。作為一個擁有眾多民族和宗教的國家,印度人之間存在顯著的膚色、面部特徵和發型差異。除此之外,地區和經濟狀況也對印度人的外貌特徵產生影響。
盡管如此,還是有一些共通之處。許多印度人的面部輪廓較為明顯,鼻子特徵也較為突出。他們的膚色通常偏黃或棕色。此外,印度人的發型多為捲曲或直發。這種獨特的外貌特徵不僅反映了印度文化的多樣性,也展示了其歷史長河中的種族融合。
印度的傳統服飾和飾品同樣凸顯了印度人的特色。從傳統的紗麗到色彩斑斕的坎珠,再到各式各樣的首飾,這些服飾和飾品不僅體現了印度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審美觀,也成為了印度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總的來說,印度人的外貌特徵多樣,但面部輪廓和鼻子突出、膚色偏黃或棕色、發型多為捲曲或直發,這些共同點依然存在。而印度的傳統服飾和飾品更是增添了其獨特的魅力。
『肆』 為什麼有的印度人包頭,有的不包頭,是區分已婚和未婚嗎
印度人包頭不是區分已婚和未婚而是由於宗教文化等原因。
印度是個多種族,多宗教,非常多元化的國家,在印度裹頭巾的主要是錫克教徒,大約有2000多萬人,除此之外還有穆斯林女性也必須裹頭巾,這在我國也是很常見的,在我國的寧夏回民自治區有很多伊斯蘭教信徒,哪裡的女性也都必須裹著紗巾。
根據印度不同種族的相關習俗來看,有些是必須要將自己的頭部包裹起來的,不允許讓別人看到自己的頭發,也不能被摸,否則會不吉利。
錫克的男性自出生以後頭發是不允許剪的,所以包頭巾成了必須的,一旦摘下來,讓別人看到了,就會認為這是一種侮辱。
(4)印度人的發型有什麼特點擴展閱讀:
錫克人包頭的風俗和當年穆斯林統治印度有關。當時,有包頭習慣的穆斯林統治者為了顯示自己與被征服者不同,不允許其他教徒包頭。但剽悍尚武的錫克教徒卻我行我素,反而全部包頭以示抗議,漸漸的成為了民族習俗。
由於終生不剪頭發,而又要行動方便,成年錫克男子一般都將頭發用布層層圍起,繞成一個像「大磨盤」的頭包。據稱他們用的頭布一般都有將近13米,絕對可以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錫克族
『伍』 印度人竟是白種人,為什麼他們那麼黑
印度人的膚色雖然黝黑,但根據骨骼特徵等身體外表特徵,他們實際上被歸類為白種人。這種分類是基於多種身體特徵,包括頭顱骨的形狀,而不僅僅是膚色。例如,印度人的頭顱骨周邊近似橢圓形,這是白種人的一個典型特徵。因此,盡管膚色黝黑,印度人根據這些更全面的外表特徵,被認定為白種人。
在印度,存在著多種人種類型,每種類型都有其獨特的身體特徵和分布地區。以下是幾種主要的人種類型:
1. 尼格利陀人:他們是印度最早的居民之一,特徵是身材矮小,皮膚深褐色,頭發烏黑,鼻寬唇厚,肩窄腿短,胡須和體毛不多。
2. 原始澳大利亞人:也被稱為維達類型人,他們的特徵包括長發型、身材矮小,頭發烏黑捲曲,鼻寬唇厚,膚色褐色。他們在印度的分布較廣,如比爾人、傑糾人、孟達人等。
3. 達羅毗荼人:這一人種特徵是長顱型臉,中等身材,卷發呈淺褐色,唇薄,皮膚淺褐色。他們是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創造者,主要分布在南印度。
4. 印度雅利安人:他們原與歐洲雅利安人為同種,特徵是身材高大,長頭型,胡須多,鼻樑細高,頭額寬及皮膚白皙。他們征服了達羅毗荼人,並占據了印度西北部的旁遮普一帶,後來逐漸向東發展。
5. 蒙古人種:蒙古人種特徵是膚色黃色或褐色,臉扁平,顴骨突出,鼻小,唇厚,肩寬,胡須和體毛少。他們大約在公元前一千紀中葉從北部和東北部進入南亞次大陸。
這些不同的種族在印度的歷史和文化的形成中各自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盡管他們的外貌和特徵各不相同,但他們共同構成了印度豐富多彩的種族和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