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印度女性都戴鼻環,和她們的地位有關,已有了1000多年歷史
環球旅行是很多人的夢想 ,通過游歷世界各國可以感受不同地方的風土人情,更能擴展眼界,有更廣闊的胸懷。 印度是一個極其落後的國家,曾經花了幾億金錢修水壩,沒等正式投運便一瞬間崩塌,他們的航天領域也非常薄弱,印度就是這樣一個落後的國家。
印度是一個人口大國,資源分配不平衡,存在著大量的貧困人口,而這個國家的風俗文化更是十分的落後,保留了古印度文化的一部分,更使這些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流傳了下來。印度的一些傳統文化讓很多人感到匪夷所思,在印度街頭, 經常能看見打著鼻環的婦女,這些人究竟是什麼身份呢?他們的鼻環又有著怎樣源遠流長的 歷史 呢?
眾所周知,古印度人鍾愛戴各種各樣的首飾。 首飾不僅可以起到裝飾作用,而且還可以彰顯一個人的身份。 如果一個人耳朵上、身上、脖子上、手臂上戴著各色的首飾,並且金光閃閃,那麼便可以想像出來,這些人一定是有著豐厚的家產,更有著崇高的地位。
印度的首飾也是以精巧別致出名的 ,不僅僅有金子銀子質地的,還有各種寶石製作的款式。 在印度有這樣一個說法,如果一個女子出嫁 ,那麼娘家必須陪嫁大量的嫁妝,這樣才可以更有面子,丈夫在結婚之後也有義務給妻子買各色的首飾佩戴。
項鏈耳環這些首飾是非常常見的,可還有一種特殊的首飾在國內很少見,就是鼻環。在印度有這樣一種風俗 ,未婚的人是不允許佩戴鼻環的, 我們在大街上看見了佩戴鼻環的人一定是已婚婦女。
還有一個說法,也是在中國導游界流傳甚廣的。 如果在路上遇見了帶著鼻環的印度婦女,千萬不要和他們有任何的言語交流, 更不要有肢體接觸。畢竟印度男性對於妻子的管教是非常嚴格的, 他們不允許自己的妻子在外面和別的男性有任何的溝通交流。
別說是身體接觸了,一旦被丈夫發現妻子被男人搭訕, 那麼妻子回家便會經受拷打 ,這是對女性的不尊重,更是對於女性的折磨。這種陋習依然在印度存在著, 是重男輕女的一種表現。 如今印度女性的地位非常低下,有人在吵架說的詛咒人的話語,就是詛咒對方家裡生女兒。
在如今印度的女性比男性足足要少4千萬,這個比例嚴重失衡 。在印度的 社會 里,女性的地位彷彿和牲口一般,牛的鼻子上會帶鼻環,所以印度男性給自己妻子也佩戴了鼻環。 足以可見,女人和牛的地位是同等的。
有時候女性的腳上還會帶著鈴鐺,這樣的鈴鐺就體現了印度女性的奴性 。她們的地位低下,並且不受尊重,強奸案也是時有發生,政府幹預也無法根除。 鼻環也是一門大大的學問 ,它的材質分為金銀等等,款式也非常多,有錢人會在鼻環上鑲嵌寶石起到裝飾作用,而一些普通人只能佩戴一些款式素雅的簡單款。
那麼這種習俗是起源於什麼時候呢?在16世紀的時候, 中東國家非常流行這樣的一種配飾,當時還沒有將女性物化,更沒有將女性和牲畜相提並論。 她們通過在鼻子上打孔來佩戴這種飾品, 彰顯女性的性感魅力。
在宗教中,打鼻洞也是有著特殊含義的 ,在鼻子上打孔意味著尊敬印度教女神 。一般來說都會在鼻子的左邊進行穿孔,這也是有講究的。因為經過大量的數據對比 ,如果在左側穿孔的話,那麼在生孩子的時候會明顯減輕痛感,在生理周期的時候,也不會有嚴重的痛經。
雖然並未經過科學研究證實,但我們不得不相信這些古人所總結出來的道理。打鼻洞在女性群體中十分盛行,後來鼻環衍生出來了新的含義, 根據印度的風俗文化,鼻環被賦予了婚姻的象徵。
家長可以在女兒出嫁的時候陪送一個鼻環作為嫁妝,可以是金的,可以是銀的。在一些比較落後的地區,鼻環是女性日常佩戴的飾品, 上街的時候,已婚女性必須帶上,只有這樣才能彰顯自己已為人婦的身份。
印度男人對於妻子的管教相當嚴格, 在婚後禁止和一切男人交流,包括自己的父親 。如果想要和其他男性交流的話,必須要經過丈夫的允許和批准, 這樣的規定是很嚴苛的,並且也是對婦女的極大不尊重與歧視。
鼻環的存在是對女性的一種警醒, 時刻提醒女性不要做越界,更不要與其他的男人有過分的交往。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 科技 的發展,人們發明出來了無痛的鼻環,不需要在鼻子上打洞,便能佩戴鼻環。
這種鼻環是通過一個小夾子夾在鼻子上面,這樣的鼻環裝飾性更強, 已經漸漸地失去了封建傳統的意味,是新時代潮流的發展結果,也十分值得提倡。 鼻環是一種 歷史 性產物,更是對女性地位低下的象徵。
在種姓制度下,印度的男女平等無法落實,經常出現 社會 地位不平等的事件,強奸案也時有發生。 男尊女卑早已成為根深蒂固的傳統,刻在了每個印度人的骨子裡。
那麼女性為什麼不起來反抗? 其實她們受壓迫久了,便自然而然地習慣了這一切,便安於現狀。 因為她們不懂反抗,更不知道反抗之後會給自己帶來什麼。 她們從生下來開始就接受這世界上的一切,聽從著家中的安排結婚生子。
印度女性如此一代又一代地傳承,所以絲毫不會感到自己身上是有著奴性的 。這一切都是順理成章的,加上她們都沒有文化,在教育水平低下的印度 ,這樣的男尊女卑現狀無法立刻改變。
通過研究一個國家的 社會 現象,可以了解這個國家的發展程度 。鼻環是一種封建產物,就像中國以前的裹小腳、留長發一樣 ,都是對人性的禁錮。 如今的印度發展依舊非常落後,鼻環在街頭巷尾也隨處可見,還有很多蒙著面紗的印度婦女。
他們生活在一個落後的 社會 環境之中,不懂得反抗,安於現狀 。 我們中國卻能夠以創新的思想時刻進行改革,才有了如今飛速的發展,躋身世界強國的地位 。這是其他國家永遠不能比的,我們應該為自己的國家感到自豪。
Ⅱ 殺馬特最小高層(12歲)是哥特系創始,富二代,你們雜看代這樣一個小孩子這么小就玩非主流,他QQ877780718
你傻呀,哥特怎麼是非主流呢?
Ⅲ 印度人為什麼都在鼻子上打洞有什麼習俗來源
印度的女子戴上鼻環,代表的身份就是已婚。
戴鼻飾,是南亞婦女的一種獨特的傳統裝飾,據說已有三四千年的歷史。據當地老人講,鼻飾有益於婦女的健康,能治病免災;
在南亞地區無論是街上還是田野上總能看到身著艷麗服裝的印度婦女,鼻子上佩戴著一顆閃閃發光的飾品,高檔的鑲嵌著鑽石、寶石,普通的只是一粒金、銀或銅飾。在印度西北的拉賈斯坦等邦,婦女們的鼻飾則是像戒指一樣的小環,有的則大得像手鐲。
飲食習慣
印度人的主食主要有米飯和一種叫「加巴地」的烙成的小薄餅,還有一種油炸的薄餅。印度的蔬菜主要有花菜、圓白菜、西紅柿、黃瓜、豆角、土豆、洋蔥、冬瓜等,全部都是製作印度咖喱的好食材。
由於印度有很多人是素食主義者,為了補充蛋白質,豆類就成了他們每餐必吃的東西,並永遠作為他們的一道主菜呈現給你。印度的豆子種類繁多,有大如蠶豆的紅豆,還有黃豆、豌豆等,這些豆子都加上香料和鹽,用來做湯。
Ⅳ 印度女人為何要戴鼻環,什麼種族的人才會戴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印度女子總是穿著華美的服飾,全身上下穿帶著精美的飾品,她們展現出的是一種獨特的異國女子風格。精美的裝飾品系帶在她們身上各處,你會發現她們的鼻子上也帶著鐵環,可能此時你便心生一個想法:印度女人愛美真是夠拼的,居然在鼻子上打洞,那該有多疼呢!
事實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印度和中國一樣,自古以來就有男尊女卑的傳統習俗,甚至比中國更加看不起女性的地位,可見女性的地位十分的卑微的。對於這一切我們只看到的是一個表象,印度女子佩戴如此多的飾品裝飾自己,只是想掩蓋內在的內在低廉而已。
時代在不斷的發展,文明在不斷地進步,不符合人性的東西都應該逐漸被消除。女權運動的不斷興起與發展壯大,總會有一天,印度女子能夠得到與男子同樣的地位,能夠獲得真正屬於她們的自由人生。
Ⅳ 印度人為何要分三六九等得從那場戰爭說起
印度的等級制度在全球都是出了名的,在印度,人分三六九等,等級森嚴,不同階層之間有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甚至高階層的女人不會嫁給低階層的男人,即使他們結婚了,生下的孩子,也被叫著雜種姓。
因為,印度的這種等級制度,稱為種姓制度,兩個階層,也就是兩個不同的種姓,兩個不同的種姓結婚生子,當然就是雜種姓了。
當然了,低階層的女人要想嫁給高階層的男人,得付出高昂的嫁妝,這也導致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地出現為了嫁妝謀殺妻子的現象。
印度民眾
都說投胎是門技術活兒,在中國,你可能生在一個貧困家庭,可能偶爾會抱怨為什麼沒投胎在有錢人家。
但生在中國已經很幸福了,雖然出生在窮苦人家,但只要肯努力,也能夠走上人生巔峰,引娶白富美。
在印度,投胎那才真的需要技術,一旦出生在下流階層,一輩子都難以改變這種身份,一錘定音,再也沒有翻盤的機會了。
印度電影《起跑線》剛開始的時候,在服裝店內,老闆拉吉對店員說:「我說過很多次了,喬圖,你要了解顧客,在介紹前要先了解她們的階層,她們老家是什麼地方,她們喜歡什麼款式,哪裡顏色適合他們,這個時候再拿出商品,她們的防範之心就融化了。」
電影《起跑線》劇照
這部電影看似在探討孩子的教育問題,但實質上是在探討印度森嚴的等級觀念,且不說影片中拉吉與太太米塔的女兒面臨的上學問題,就連買個衣服也要分等級。
在中國,一個貧困山區的孩子,如果考上了名校,那麼他將很快融入那個圈子,成為天之驕子。
而在印度,就像電影《起跑線》講述的那樣,低層階級孩子,別說很難進入名校,就是進去了,也基本不可能融入進去。
電影《起跑線》劇照
從2006年起,印度教育部宣布大幅提高"保留配額"比例,以便增加社會低種姓群體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其中在印度理工學院、印度管理學院以及全印醫學院3所印度最知名的院校,將來自低種姓家庭的入學名額從原來的22.5%提高到49.5%,其他20所普通大學則提高到27%。
此舉竟然引發了高種姓學生抗議逆向歧視。
相比起來,中國的高考,那真是公平得不能再公平了。
那麼為什麼印度會有這么森嚴的種姓劃分呢?
這事兒還得從頭說起。
第一、雅利安人進入印度
雅利安人原來是活躍在東歐中亞一帶的草原游牧民族,他們主要以馴牛為生,並隨著牛車慢慢游移,這也是後來牛在印度地位崇高的起因。
後來他們遇到了蒙古人,學會了馴馬,開始成為了馬背上的戰斗民族。
「雅利安人」的稱呼最早出現在印度的祭神聖典《梨俱吠陀》之中,原意為「高貴的人」。
從這個自大又自戀的稱謂上,就能看出人們的等極觀念是與生俱來的。
《印度歷史》:公元前15世紀,雅利安人一路南下,四處尋找牧場,有的到了希臘,有的去了小亞細亞,其中一支到到了伊朗。
他們在伊朗生活了一段時間後,一部分經阿富汗,越過阿姆河、興都庫什山脈及帕米爾高原山口,進入了南亞次大陸西北部。
他們在這里形成了自己的語言吠陀語,後來的印度吠陀文化也就以此命名的。
進入印度五河地區以後,雅利安人和當地的土著進行長常的征戰,最後雅利安人勝出。
他們俘虜了大量的土著,並將其稱為「達薩」,也就是後來種姓中的一種。
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後,印度進入了吠陀文化時代。
《印度歷史》一書中說:「在吠陀文化時代早期,印度基本也就兩個社會階層,一個是雅利安人,另一個就是奴隸達薩。」
那個時候,雖然是父系社會,但女性的地位很高,有著和男子平等的社會地位,有權利參與家庭管理、宗教祭祀和社會活動。
《梨俱吠陀》記載,雅利安人以血緣關系為基礎進行部落居住,氏族內部平等,但氏族之間已經有等極劃分了,弱小的氏族的愛強大氏族統治。
隨著部落長久定居,政治組織開始慢慢形成,在部落之上有了大王,一個大王管理一個地區的幾個部落。
但王不是世襲的,也不是終身的,屬於選舉制,其下還有部落民眾大會和部落長老議事會,大王必須在聯合會中宣誓後方可被承認。
直到到「十王之戰」,也就是由十個弱小的部落部落組成的聯盟,共同討伐強大的婆羅多部落。
「十王之戰」以強大的婆羅多部落取勝告終,從此之後,國家這一機構開始慢慢形成,階級社會正式開始出現,君權神授思想開始出現,世襲制出開始了。
《阿闥婆吠陀》中說:「領土由王據有。」
這個時候,婦女的地位由原來的男女平等,變成了家庭的包袱和不幸的根源。
女子無財產繼承權,不得參加祭祀典禮或政治事務,沒有接受教育的權利,童婚和殉葬習俗也開始了。
他們甚至將婦女和酒、投骰子共同列為罪惡。
第二、種姓制度的正式確立
其實在雅利安人進入印度時,已經有了三個階層,分別是武士、祭司和部落民。
但這算不上是種姓制度,確實的說,只是一種職業劃分,武士和祭司都不是世襲的,有能者居之,而且相互之間還可以通婚。
應該說,印度種姓制度出現的源頭,是「達薩人」的出現,也就是被雅利安人俘虜的土著。
雅利安人身形高大,白皮膚,高鼻樑,很帥氣。
而當地的土著幾乎個個都是扁鼻子,黑皮膚,和雅利安人比起來,可以說是醜陋。
《印度歷史》中說:當時雅利安人的氏族血緣關系尚未完全解體,為了保持自己純正的血統,又要將這些俘虜來的達薩人納入他們的社會中,於是出台了一項「瓦爾那」制度,也就是根本「色」和「質」將雅利安人和非雅利安人區分開來。
《梨俱吠陀》中將雅利安人稱為「雅利安瓦爾那」,將非雅利安人稱為「達薩瓦爾那」。
隨著社會的演變,雅利安人內部也出現了階級分化,相應的社會勞動分工也已形成,於是瓦爾那制度有了新的劃分,分別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
《印度的發現》中也說:「印度的種姓制度是從雅利安人和非雅利安人嚴格界限中開始的。」
為什麼要這么分呢?
當然是有依然的,而且還是神的旨意。
祭祀神典《普魯沙贊歌》是這么說的:「梵天大神從他的口中生出了婆羅門,從雙臂生出了剎帝利,從腿生出一吠舍,從腳生出了首陀羅。」
梵天大帝
很多學者都認為,這個故事婆羅門的僧侶們為了鞏固自己的特權地位,後來加入這本書中的。
當然,除了梵天大神生出的四種等級之後,還有一種人,那就是野生的,也可以說是後娘生的,不是夢天大神的親兒子,屬於濺民。
第三、種姓階層的劃分
都說皇帝愛長子,百姓愛幺兒,這話一點都不假。
夢天大神生出了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同樣是他的兒子,待遇卻是天差地別。
1、大兒子婆羅門:
他們的社會地位最高,是神權掌握者,思想高超,地位超然,主持宗教祭祀活動,同時又壟斷文化化和教育,不用納稅,不可殺。
根據《摩奴法典》規定,可從事教授吠陀經、司祭與接受奉獻這三樣工作。
他們不負責具體的國事,但卻是一主九鼎,有著最高的話語權,是人民精神生活的絕對領袖,就連國王也要聽命於他們。
2、二兒子剎帝利
剎帝利說白了就是皇族及掌權者,相傳是由早期吠陀時代的王族演變而來的,他們是國家的軍政領導,握有實權,負責片戰和國家管理,不用納稅,但依舊得聽命於婆羅門的決策。
其負有保護婆羅門之責。
3、三兒子吠舍
《印度歷史》中說:吠舍當然於當今社會的普通民眾,是總人口中數量最多的,原指氏族部落成員,大多數人是村社的農民和小生產者,從事農牧商和手工等職業,少數人是富裕的城市工商業奴隸主。
他們擁有財富,地位僅次於剎帝利。
他們在政治上無權,必須納稅,是國家財政的主要貢獻者,是婆羅門和剎帝利的供養者。
4、四兒子首陀羅
這個最慘,都是一個媽生的,何必呢?
首陀羅是種姓制度中最後一個階層,他們屬於受奴役、壓迫和歧視的無權等級,大部分是由被俘虜過來的土著「達薩」組成,後來也加入了一部分雅利安人。
他們是社會中的主要勞動者,除了奴隸和僱工以外,也有獨立的小生產者,從事農業、牧業和手工業。
事實上,他們才是真正供養婆羅門人和剎帝利的人,是他們支撐起了整個國家的GDP。
但他們卻是最窮最苦最被人看不起的人。
梅堯臣>說得好:
陶盡門前土,
屋上無片瓦;
十指不沾泥,
鱗鱗居大廈。
更有趣的是,這些從梵天大神腳上出生的人,在宗教儀式上,只能為高級種姓的人洗腳,因為他們是由生主神的腳創造出來的。
但是有一點,首陀羅雖然地位低下,但他們也是由夢天大神生出來,是婆羅門和剎帝利的親兄弟,所以除了一部分奴隸以外,人身是自由的,可以自由的活動。
但是有點是最悲催的,大哥二哥三哥這種享受完了,下輩子還能托生為人,被稱為「再生族」,而老四首陀羅就不一定了,他們被稱為「一生族」,意思是下輩子不一定能托生為人。
5、濺民(不可接觸者)
這類人比首陀羅還不如,因為他都不是夢天大神生的,是後娘生的,被稱為不可接觸者,即達利特,意思是接觸了就會倒霉。
據說,到了現在,某些依舊保守的印度農村,你會看到有些人走路要避著人,因為他們不能讓自己的影子落到路人的身上;更有甚者,有的人帶著掃帚,邊走邊掃掉自己的腳印。
他們為這個村子的人工作,卻不允許住在村子裡;他們不能到村子的井裡打水,小孩就算能上學也必須上專門的學校。
所以,電影《起跑線》中的男女主角才會想方設法的要把女兒送進高級學校,因為一旦擺脫了現有的階層,她將過上完全不一樣的人生。
後記:
有人說,印度的這種種姓劃分最開始是由分工來界定的。
這話也說得也一些道理,除了被俘虜的「達薩」,其它人都是雅利安人,大家的起點是一樣的,為何別人能成為首領而自己不行,還不是自己的原因。
就像中國,改革開放之前,大家都一窮二白,大家都不富裕,貧富差距不大,為何到現在會出現這么大的貧富差距,還是因為自己的原因。
大家都是人是吧?
當然了,這只是說的初期,在等級觀念還沒成形的時候,大家同處一條起跑線,每個人都有機會。
但一定這種等級成形了,或者說貧富差距已經形成了,再想改變,還是很難。
特別的印度的這種等級制度,發展到後面,也只能是龍生龍,鳳生鳳,耗子的兒子會打洞了。
要想改變身份,只能下輩子,而悲催的是,首陀羅下輩子還不一定能變成人。
對於印度的這種根深蒂固的種姓制度,你是怎麼看的呢?
歡迎留言討論!
Ⅵ 印度新娘結婚時,她們身上的飾品代表了什麼含義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我們在去到世界各地旅遊的時候,都有探究當地風俗習慣的想法,但是,好奇心跟禮貌二者不可兼得。除非在旅遊的時候,當地人主動為你介紹他們的風俗習慣,否則作為一個旅遊的過客,我們是很難開口去向當地人細究他們一些文化風俗裡面的涵義的。
不知道各位看官對印度這種婚娶習俗有什麼看法呢?你們在印度旅遊的時候,還見過哪些趣聞?請在評論區里說說你們的觀點吧。
Ⅶ 如何辨別中國人和日本人
1、看長相。日本人和中國人的人種還是有很大程度上不同。日本人男子胡須多一些面部特徵立體感強。日本人眼睛比較有神,中國人相對混濁。日本人長期吃軟食,所以牙齒會比較參差不齊,齙牙著居多,中國這種現象比較少。
2、看頭發。歷史上中國五胡亂華,所以中國人基因帶有卷發的比日本多,日本很多都是直發。現在很多日本女性不怎麼扎馬尾,很多都是丸子頭,燙頭發,黃色頭發的特別多。
3、語言上的不同。中國人說漢語,而日本人說的是日語。
(7)印度人為什麼在鼻子上打洞擴展閱讀:
中國人:中國人指的是具有國籍屬性稱呼,也有廣泛概念上的稱謂,甚至在各種場合或立場上也都有不同的認定。除了客觀的界定外,通常其本人與周圍社會的認同(價值觀因素)也占著相當重要的一環。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說法一切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和國籍的人。
日本人,一般指擁有日本國籍的人或有和族血統的人。其主要由和族組成,在日本北海道亦有阿伊努族人居住。日本人通用日語,假名和漢字是日本的通行文字。日本人在古代隋唐時期深受我國漢唐文化的熏陶,不管在朝廷制度、禮儀,還是服飾、茶道等各方面都有著濃厚的華夏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