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100元人民幣在印度能買到啥
望採納
咱們先招一點三輪車吧,這里的主要交通工具,除了公交車,就是小三輪了。三輪車50-100盧比(約5-10元RMB)不等,看路途遠近定價。一車坐三四個人,人均才一到兩元。老闆,這車我包了。
路過水果攤,賣不少水果,花64盧比買了4個蘋果,相當於1個蘋果1.5元人民幣蘋果雖然小,但還是瞞甜的嘛。
香蕉已經熟透了,一看就是自然熟,不像國內是葯催熟的。很關心香蕉賣多少錢?30盧幣1公斤(約3元RMB)還有榨果汁,價格不貴。小杯20(約2元RMB),中杯30(約3元RMB),大杯40(約4元RMB)。國內鮮榨果汁都是十元起。看來今天可以暢飲一番了。
吃飽喝足,關心一下民生吧。看看這個蔬菜攤。不知道是不是土地貧瘠的原因,印度的青菜都非常小,看蘿卜,黃瓜,非常小根。土豆每公斤10盧比,相當於1元人民幣;包菜一個15盧幣(1.5RMB)黃瓜最便宜,七根只要十盧幣(約1元RMB)。簡直是不要錢啊,白送啊。
魚90盧比(約9元RMB)1公斤。當然全是死的,活魚幾乎看不到
印度吃到最多的肉,就是雞肉。雞肉全雞150盧比(15元RMB)1公斤!可以砍價!130或者140左右…
印度一些宗教信仰的原因,一般不吃豬牛肉。唯一可以買到豬肉的地盤!160盧比(約16元RMB)1公斤!排骨200盧比(約20元RMB)1公斤!和國內價格差不多。印度由於宗教信仰,餐館里禁止飲酒,所以酒一般是老外買,所以也賣的非常貴,一瓶啤酒要400盧比(約40元RMB)
在印度剪個頭發,大概是30盧幣(約3元RMB),很便宜,保證給你剪個印度式發型,兩條鬢角又長又厚。
你也可以花不到100塊RBM享受一個馬殺雞,給你按足一小時,900盧幣(約90元RMB)。包你滿意。
可樂一聽,30盧比(約3元RMB),一大瓶55盧比(約5.5元RMB),和國內價格差不多
大米每公斤40盧比(約4元RMB)
雞蛋每公斤40盧比(約4元RMB)
枕頭麵包倒是不貴,一個15盧比(約1.5元RMB)
情人節想買巧克力給妹子,一盒要賣250盧比(約25元RMB)。
印度人吸煙跟做賊一樣,需要遮遮掩掩,尤其是年輕人。絕大多數的印度人不敢在長輩面前抽煙。吸煙有害健康是共識,而更重要的是要尊重長輩,像在長輩面前吸煙、喝酒或者說臟話都被認為是一大禁忌。所以他們吸完煙,要吃洋蔥去煙味。
餅干一包30盧比(約3元RMB),所以感覺印度的物價並沒有比中國低多少
食用油,1000ML售134盧比(約13.4元RMB)。
樂士署片,一包20盧比(約2元RMB)。很便宜
肥皂一塊才10盧比(約1元RMB),非常便宜,可以隨意在澡堂里丟肥皂我丟,我丟,我丟丟
㈡ 進屋要脫鞋,不能吃豬肉,印尼當地的風俗習慣究竟是怎樣的
印尼有很多的風俗習慣。例如吃飯或者遞東西要用右手,不吃豬肉,進入聖地要脫鞋等等。雖然有些習俗在我們看來有些奇怪但是都是人家的文化,我們還是要選擇尊重。
3.進入聖地要脫鞋
進入聖地比如說清真寺是一定要脫鞋的,而且衣著一定要得體,不能穿脫鞋短褲之類的。這些在我國也有,在一些博物館還有遺跡之類的地方。我覺得這是對文化的尊重。因為印尼的每家每戶鋪地毯額非常多,所以遇見鋪地毯的家庭在進門的時候也要脫鞋。
㈢ 東南亞國家的風俗習慣
東南亞國家主要包括越南、寮國、柬埔寨、緬甸、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汶萊等。這些國家人民,受華人飲茶風習影響,
東南亞國家主要包括越南、寮國、柬埔寨、緬甸、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汶萊等。這些國家人民,受華人飲茶風習影響,歷來就有飲茶習俗。飲茶方式也多種多樣:既有飲綠茶、紅茶的,也有飲烏龍茶、普洱茶、花茶的;既有飲熱茶的,也有飲冰茶的;既有飲清茶的,也有飲調味茶的。平時可見到的幾種特色飲茶方式,現在要介紹以下幾種:
(一)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肉骨茶,就是人們一邊吃肉骨,一邊喝茶。肉骨,多選用新鮮帶瘦肉的排骨,也有用豬蹄、牛肉或雞肉的。燒制時,肉骨先用作料進行烹調,文火燉熟。有的還會放上黨參、枸杞、熟地等滋補名貴葯材,使肉骨變得更加清香味美,而且能補氣生血,富有營養。而茶葉則大多選自中國福建產的烏龍茶,如大紅袍、鐵觀音之類。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就是人們在吃肉骨時,必須飲茶。如今,肉骨茶已成為一種大眾化的食品,肉骨茶的配料也應運而生。在新加坡、以來西亞,以及中國的香港特別行政區等地的一些超市內,都可根據自己口味買到自己喜歡的肉骨茶配料。
(二)泰國北部地區的腌茶,與中國雲南接壤,這里的人們有喜歡吃腌茶的風俗,其製作腌茶的方法與中國雲南少數民族的製作腌茶的方法一樣,而且都通常在雨季腌制。腌茶,其實是一道菜,吃時將它和香料拌和後,放進嘴裡細嚼。又因這里氣候炎熱,空氣潮濕,而用時吃腌菜,又香又涼,所以,腌茶成了當地世代相傳的一道家常菜。
(三)印度尼西亞的冰茶,印度尼西亞人民認為一日三餐中,中餐比早、晚餐更重要,飯菜的品種花樣也比較多。並且他們有個習慣,不管春、夏、秋、冬,吃完中餐以後,都要要喝一碗冰茶。冰茶,又稱涼茶,通常用紅茶沖泡而成,再加入一些糖和作料,隨即放入冰箱,隨時取飲。
(四)越南的玳玳花茶,越南毗鄰中國廣西,有些飲茶風俗與中國廣西相仿。此外,他們還喜歡飲一種玳玳花茶。玳玳花(蕾)潔白馨香,越南人喜歡把玳玳花曬干後,放上3-5朵,和茶葉一起沖泡飲用。由於這種茶是由玳玳花和茶兩者相融,故名玳玳花茶。玳玳花茶有止痛、去痰、解毒等功效。一經沖泡後,綠中透出點點白的花蕾,煞是好看;喝起來芳香可口。
㈣ 看到網上說,印度人家裡,基本每家都有幾十種香料,都是哪幾十種,誰知道的給說下
印度咖喱
印度菜
印度菜餚和咖喱是密不可分的,從開胃菜到點心,都糅合有或濃或淡的咖喱香,從北方的微辣到南方的超辣,咖喱隨著地域的變化辣的程度也逐漸在升級。
印度可說是咖喱的鼻祖,地道的印度咖喱會以丁香、小茴香子、胡荽子、芥末子、黃姜粉和辣椒等香
料調配而成,由於用料重,加上不以椰漿來減輕辣味,所以正宗的印度咖喱辣度強烈兼濃郁。正因為印度咖喱太辣,不太合廣州人的口味,所以印度白咖喱鮮菌是在
咖喱粉中加入了腰果茸、乳酪和忌廉,令咖喱味來得有些淡,但吃來仍有淡淡咖喱香;配合上鮮白菌就更健康,絕對是老少皆宜。印度咖喱雜菜,則以洋蔥、蒜頭、
姜、腰果、茴香子等調配成印度咖喱,味道甘甜不算太辣,配合雜菜就更能中和辣味。
印度菜用的咖喱通常都是粉狀的,咖喱,印度話叫Masala;要認識Masala,要先認識辣
椒———印度話叫Mirch,紅的叫Lal,綠的叫Hari,只有紅的用來煮咖喱,但煮出來的不止紅色,還有黃有綠、有橙有啡,大中小辣兼而有之。而印度
咖喱中更是可分重味和淡味兩種,黃咖喱、紅咖喱和瑪莎拉咖喱屬重味,綠咖喱、白咖喱屬淡味。一般來說,白咖喱與羊肉、綠咖喱與豆腐、瑪莎拉咖喱與海鮮、黃
咖喱與羊骨、紅咖喱與雞是比較好的搭配。嘗試印度菜式,還請「點紅選綠」,由最不辣吃到最辣,階梯般體會其中的層次同深度。胡椒(Pepper)香料中的國王。在印度,上等的胡椒出產於喀拉拉邦一帶。辣椒(Chillie)印度產有不同的顏色、大小的辣椒,辛辣味的程度也不同。印度菜一定有辣椒調味,不然就不叫印度菜。肉桂(Cinnamon)印度的肉桂和歐洲cappuccino上灑的肉桂粉完全是兩回事―――圖中那一條條像樹皮的東西就是印度肉桂。口感甜而芳香濃郁。是印度奶茶中必不可少的調味品。做法很簡單,就是把肉桂和紅茶茶葉、牛奶一同煮開。印度最好的肉桂也產自喀拉拉邦。葫蘆巴(Fenugreek)性溫熱,帶有一種類似於苦瓜一樣的清苦味道。煲排骨湯、魚湯、雞湯的時候加入三四勺就行,煲出來的湯清涼潤肺,還能降低血糖和膽固醇。主要出產於印度的古吉拉特、拉賈斯坦等邦。Garam masala在印度語里garam是熱的意思,而masala是醬或混合香料的意思。 Garam Masala是由不同研磨的香料而組成的,可以獨立使用也可以和其他的香料一同使用。 Garam Masala氣味辛辣,但並沒有像辣椒那樣濃重。
Garam Masala是印度極為普通的一種調料,它的配方也隨地域的不同有所變化。 最普遍的配方就是加以黑白鬍椒、丁香粉、月桂葉粉,長胡椒(叫做Pippali,也可以用辣椒代替)、當地產的孜然、肉桂粉、小豆蔻、肉豆蔻、八角茴香、芫荽籽兒。由於地域不同,當地的其他調料也會被加入。但沒有哪一個被認為比其他的更正宗。
有些配方將香料和香草混合,另一些則把香料碾碎與水、醋或是其他液體攪拌做醬。如用椰奶醬等。有時候堅果、蔥頭和蒜也是不必可少的原料。一般Masala是在用之前就做好的以很好的釋放它獨特的味道。
中所周知Garam masala 的味道還是會因個人口味及地區不同而不同的。印度西北地區的Garam Masala一般包括丁香、小豆蔻、桂皮,八角茴香或肉豆蔻。 如果立即使用的話就可以加入黑胡椒,但要保存的話,不免香味就要遜色不少。
印度菜
一
般袋裝的Masala相對用的都是比較便宜的香料,如乾的紅辣椒、干蒜粉和乾薑粉、芝麻等等。。。
同時袋裝的Masala在製作過程中直接買入調料粉進行配製,因保存不當而失去原有的香氣。然而整個或保持新鮮的香料在烹飪的時候放入打碎機攪拌使用則不
會失去任何香味兒,而為整道菜填色不少。
一般在使用Masala的時候,要在動、植物油中炒出香味再放入其他食材。許多印度或巴基斯坦的廚師都不用粉狀做好的Masala,而選用整個的香料和香
草來烹飪菜餚。可見它們的不同之處!
在一些菜的製作過程中,放入調料的順序還是有許多講究的。就已喀什米爾的一種叫 Roghan josh的咖喱為例,芫荽、姜、辣椒要分別研磨。其他需用的調料也要分別研磨碎備用,放入的時候也是有主次順序的。一般先放芫荽,然後逐次是薑末、Garam masala,最後再放辣椒。
㈤ 100元人民幣在印度的大型超市裡面能買到多少東西
作為僅次於中國的人口大國——印度,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印度人用手吃飯的情形,還有就是他們也被稱為開掛的民族,看過印度人坐交通工具就知道了,沒有上不了的交通工具,只有還沒上的交通工具。那麼印度真是的我們想像中的臟亂差嗎?其實也有例外的,每個國家都有發達的地區和不發達的地區,拿著100人民幣走進印度的首都超市又是怎樣的一種體驗呢?
㈥ 印度喜歡巧克力和和咖啡
印度國土面積只有290萬平方公里,只相當於我國的三分之一,但可用耕地面積卻比我國要多不少,所以它可謂是貨真價實的農業大國,印度的歷史同樣悠遠,所以也創造了不一樣的飲食文化,而且受宗教和環境影響頗深。
同我國一樣,印度也分菜系,南北有很大差異,比如靠近咖啡產地的南方喜歡喝咖啡,而在恆河和布拉馬普特拉河下游平原,氣候溫潤,適合種植茶葉,所以飲品變成了茶,但無論是咖啡還是茶葉,印度人都會加上牛奶和糖,北方的主食以穀物,麵包為主,喜歡吃辣的,可以吃肉,而南方則以素食為主,吃米飯與咖喱。
除此之外水果也是印度人所鍾愛的食品,這可能與印度盛產水果有關,比較便宜,一打優質的大香蕉只需要7到8個盧比,還不到1塊人民幣,其餘諸如荔枝,芒果,石榴,菠蘿蜜,椰子,木瓜,西瓜,也都不貴,這點和我國很像,唯一的不同,就是我們比他們貴多了,好無奈啊,我好想去印度吃水果去。
印度人的正餐,通常以湯開始,菜餚放在一個大托盤里一起端上來,菜品也十分豐富,比如帶有蒙古特色的波亞尼燉飯,奶油雞,坦都里烤雞,菠菜吉士,等等。
提高印度菜不得不提到咖喱,咖喱在印度人的日常生活在可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地道的印度咖喱會以丁香、小茴香子、胡荽子、芥末子、黃姜粉和辣椒等香料調配而成,由於用料重,加上少以椰漿來減輕辣味,所以正宗的印度咖喱辣度強烈兼濃郁,不知道別人感覺怎麼樣,反正無論對於它的味道還是模樣,我覺得並適合我。
印度的街邊小吃也十分豐富,比如,煎土豆餅(就是把土豆碎塊壓成直徑約8厘米的圓形餅煎著吃)炸咖喱角(煎炸各種咖喱和土豆),羅提(面團以旋圈式做成輕薄脆的印度餅,再放入油鍋中油炸),普里(宛如手掌大的圓餅油炸時會鼓起來,圓餅中央則呈現空心狀態),沙摩沙(三角形的咖哩炸餃,內部餡料則是馬鈴薯混和豆子、茴香、辣椒等香料),他們還有印度的「煎餅果子這個很適合我」。
別具風味的印度奶茶,奶茶是最普遍的飲料,印度式的奶茶牛奶比水來的多,糖也是多的不得了,在冬天時會加入豆蔻調味,夏天時則是添加姜調味,因此,印度奶茶喝起來不但甜,口味也重。這種濃郁又甜的奶茶是印度人消暑的絕佳方式,尤其是坐火車時,常常會有小男生或是老伯伯拎著一壺熱騰騰的奶茶到車廂中叫賣Chai,一杯奶茶賣5盧比,那種難得的甜蜜滋味絕對難忘!
總之印度的美食也是很豐富的,其中肯定有一款也是適合你的,雖然大部分食物味道很強烈,咱們也不習慣用手直接抓事物,但如果你去了印度,總要嘗試一下新鮮事物,這就是生活,再次強調,女孩子千萬不要獨身前去,注意自己的人身安全。
新加坡飲食風俗和美食有哪些?
新加坡美食數不勝數,是最有代表性的亞洲美食之一,在世界上越來越為人稱道。在新加坡,不但有中國、馬來、印度三大民族各自的代表風味,還兼具日本、法國、義大利、西班牙等其他各國美食佳餚,可說是美食者的樂園。這里介紹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分享給大家。
印度煎餅
外酥內軟的印度煎餅每次品嘗都十分過癮。南印度圓面餅,由加了酥油(印度澄清黃油)面團飛拋拉伸製成,通常搭配魚或羊肉咖喱享用。Roti在印度語中意為「面餅」,而prata或paratha意為「扁平的」。一些人認為這道美食是從印度旁遮普的煎餅做法演化而來,但是穿過新柔長堤到了馬來西亞,這種扁平的圓餅被稱為「roti canai」,有人認為它源於欽奈。無論它源自哪裡,印度煎餅都是適合全天任何時間享用的美味。雖然經典的印度煎餅為原味或加蛋,本地菜單現特別推出各種花式,如乳酪味、巧克力味、冰淇淋味,甚至還有榴槤味——既可作為主菜也可作為甜點。
叻沙
從檳城的羅望子風味叻沙到沙撈越類似咖喱的叻沙,新加坡的叻沙各種各樣。但是它們都沒有土生土長的加東叻沙有名。加東叻沙受住在加東地區的土生華人(海峽華人)啟發。它有色如火燒夕陽的香辣濃湯,以椰奶和蝦米入味,再澆上鮮蛤、蝦和炸魚餅等食材。其特徵在於它的米粉:粗粉被切成短條,用勺子即可輕松享用。有些攤位,吃叻沙時只會給勺子——根本不需要筷子。得益於特許經營和樂於進取的叻沙攤販對各種風味的借鑒,如此美味的加東叻沙從新加坡東部傳遍了全國各個角落。
咖喱魚頭
神經脆弱的人看到鼓起的魚鰓和紅色肉汁包圍下凸起的魚眼時會感到不適。但是,對於很多人而言,它卻是秀色可餐的盛宴——常常佐以米飯,浸入噴香的咖喱一起享用。咖喱魚頭是新加坡獨有的菜式,是文化大熔爐的縮影。它融合了南印度典型的咖喱香料,是華族的一道美食。每個種族都有自己版本的咖喱魚頭,咖喱的用量略有不同。有些人會加入羅望子汁來增加酸味,有些人則會加入椰奶獲得更綿密的口感。唯一的相似之處便是,辣肉汁中搖曳的肥美的紅鯛魚,以及秋葵和茄子等蔬菜的混合。
咖椰吐司
這道小點搭配一杯本地的「kopi」(咖啡)或「teh」(茶),堪稱完美;炭烤或香焗麵包片包裹著冷黃油碎和一大抹椰果和雞蛋製成的咖椰醬。有些人將這道烤三明治作為早餐,有些人則選擇為茶點享用。它更多地則是配上兩顆半生熟蛋、略加少許黑醬油和白鬍椒。美味的雞蛋與誘人的香酥甜咖椰吐司相得益彰,一層是入口即化的橄欖綠咖椰醬,一層是厚厚的黃油。
椰醬飯
將馬來語「椰漿飯 (nasi lemak)」翻譯成英語會得到「rich rice」。這里的「rich」不是富裕的意思,而是指令其美味絕倫的椰子奶油。這道菜擁有完美的混合風味:椰奶和香蘭葉浸透香米,佐以油炸魚或雞翅、「烏打 (otah)」(香辣烤魚脯)、炸「江魚仔」(本地鳳尾魚)、花生、雞蛋、黃瓜片,和「參峇醬」(辣椒醬)。它是一道深受馬來人推崇的豐盛美食,非馬來人也對它喜愛有加,有他們自己版本的椰漿飯。米飯不變,盡管有些米飯略帶香蘭葉的綠意清香,但是它們的區別之處在於配菜。
炒蘿卜糕
不要將它與胡蘿卜蛋糕甜點相混淆,後者是一款用胡蘿卜和香料製成的松軟蛋糕,表面富有奶油乳酪糖霜。這道可口的炒蘿卜糕並沒有胡蘿卜,至少沒有橙色胡蘿卜。新加坡炒蘿卜糕的主要食材為米粉和白蘿卜。將米粉和白蘿卜絲混合再蒸熟,然後切成小塊,和蒜、雞蛋和菜脯 (腌制蘿卜干) 一起烹炒。這些細膩滑嫩的炒年糕就是潮州方言中的「菜頭粿」,幾乎可以在每個小販中心找到。食用時或為黑色(加甜味黑醬油炒制)或為白色(原汁原味)。
肉骨茶
去過新加坡的人都知道,到了新加坡一定要吃一次肉骨茶,來自世界各地的旅遊者在這里無不飽享一次口福。肉骨茶,就是邊吃排骨邊飲茶。肉骨是選用上等的包著厚厚瘦肉的新鮮豬排骨,然後加上各種佐料,有的還加進各種滋補身體的葯材,燉得爛爛的。
羅惹
羅惹在馬來口語中意為「不拘一格的混合」,而且實至名歸。其食材反映出新加坡文化的多樣性,將風味濃烈的不同食物和諧美味地融合在一起。它是一種混合了蔬菜、水果和油條的本地色拉,覆有厚厚的黑色醬汁,綴以碎花生和芬芳的姜花末提味。醬汁是一道羅惹成敗的標志,其醬汁由釀造的蝦醬、糖、青檸和辣椒醬做成。必須以甜酸辣調制出開胃的混合醬料。通常,醬汁會在大木碗中用木勺調制。只有添加了所有食材並充分混合後,醬汁才算完成。這些食材包括白灼通心菜和豆芽、鮮脆黃瓜和沙葛、菠蘿片、青芒果或未成熟的蓮霧(jambu)等芳香撲鼻的水果、炸油條和烤豆卜。
辣椒螃蟹
螃蟹自是極好的,但醬汁才最為閃耀——甜中帶咸,口感微辣,極其美味。撥開蟹殼時,醬汁會沾得您滿手都是,此時,不吮指賞味絕非可能。您還會再要一些炸或蒸饅頭,蘸著醬汁品嘗——此醬汁以番茄和辣椒醬混合而成,絲絲蛋液增加了其濃稠度,妙不可言。辣椒螃蟹是新加坡的最偉大的烹飪發明,在所有蟹類料理中獨占鰲頭。絕大多數海鮮餐館均可輕松找到,典型的吃法是佐以味美甜香多汁的鮮蟹肉泥。
雞飯
當您看到一個小吃攤上整齊排掛了一隻只熟雞時,就應該知道那便是新加坡的國菜之一——海南雞飯。它在新加坡全國小販中心隨處可見,也是很多大餐館乃至酒店咖啡廳的菜品。同菜不同價:一口大小的雞塊——或是團隊用餐時的整雞——與噴香的米飯、嗆口辣椒、鮮香姜醬搭配食用。這道菜的食譜改編自早期中國移民,他們來自遠離中國南部海岸的海南島。海南當地人稱這道菜為文昌雞。他們使用特別品種的雞,佐以雞油飯享用。深綠色的綠辣椒蘸醬為這道菜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