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飛餅的來源
印度飛餅—真的會飛的餅;印度飛餅的神奇,至於中國人所謂的「印度飛餅」,在印度稱之為「加巴地」,似乎更應稱作是一件絕妙的手工藝品。印度人做加
巴地時,先利索地和面,捏成一個小圓團,用手擀幾下,只見師傅捏緊面餅一端按順時針方向轉動,
手裡的面餅越轉越大,越轉越薄,幾近透明。接著就是放餡料,放入烤盤,餅迅速鼓起,煞是美觀,
稍做切割,裝盤。太美妙了。廚師會利索地用手把它拎起來,放入盤中,嗬,香噴噴的,前後不過三分鍾。
食客們難以抵住剛出爐的「加巴地」的誘惑,沒有誰能悟出「加巴地」里怎麼會有那麼多熱氣,能將薄如蟬翼的餅撐得如蒙古包般飽滿。用筷子一戳,呼的一聲,熱氣向外蒸騰,好不有趣。原來吹彈欲破的「加巴地」竟然還分為兩層,外層淺黃鬆脆,內層綿軟白皙,略帶甜味,嚼起來層次豐富,一軟一脆,口感對比強烈,嚼過之後,齒頰留芳。如果用「加巴地」包著羊肉或雞肉一起吃,回味更是雋永綿長。 印度飛餅的種類:印度飛餅里可加碎牛肉、蛋片、洋蔥,配有咖哩醬。可選加蛋或不加蛋的,根據各人喜好選擇不同的咖喱(或白糖)蘸著吃,讓人愛不釋口。還可以用最傳統的吃法——用手抓來吃。
印度飛餅來源於印度首都新德里孟加拉灣大山脈,當地居民常年以筋面,椰槳,黃油,煉乳等製作食物,是享譽印度的一道名小吃,是用調和好的麵粉在空中用「飛」的絕技做成, 其風味獨特,製作神奇,薄如蟬翼,外酥里嫩,松軟可口,色澤金黃,品種繁多,內有精心調制的各種餡料,由於它獨特的工藝,和面對著顧客現做現品,而使人有著很強的感觀,和好奇心 加巴地印度飛餅配製秘方奇特、工藝復雜、變化繁多,其特點為:「精、美、優、特」。外形美觀、欣賞價值高、營養豐富,按不同的口味,配製秘方不同,分別含有豐富的維生素、蛋白質、營養脂肪、鈣、鐵、鋅等各種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成份,色澤鮮艷,金黃而透明,口感脆嫩、醇香、味美、可口,有健胃養脾 ,益神養血等功效。現場製作品味繁多,變幻莫測。成為國內飛速發展、具有異域特色風味的泊來、休閑、時尚的大眾消費食品。
2. 印度為什麼有蛇文化
千百年來,印度一直活躍著一群耍蛇人。他們每天走街串巷,幾個大小不一的籃子,一根笛子便構成了他們的全部家當。大多數人對蛇寧可敬而遠之,而印度蛇人則把它們看做朋友。印度耍蛇人的祖上大都住在深山老林,形成自然環境讓他們從小就習慣了與毒蛇為友。讓一般人望而卻步的眼鏡蛇、蟒蛇在他們的指揮下,無不俯首聽命。就算是不小心被蛇咬了,他們也會用草葯迅速解毒。耍蛇行業也是一種「眼球經濟」,在現代文明和科技的沖擊下,古老的印度耍蛇業如今已呈現衰敗的跡象。這一有千百年歷史的文化藝術在1972年後成為非法活動。印度政府為了禁止蛇皮貿易,1972年後嚴厲打擊街頭耍蛇藝人。印度政府意識到一門千年藝術即將失傳。為了保護耍蛇人,政府即將推出」耍蛇人培訓「計劃。參加過政府培訓的耍蛇藝人將正式成為國家動物園的馴獸師,被冠以「爬行動物專家」的頭銜。耍蛇人將向來動物園參觀的孩子們講解野生動物的趣聞和叢林生活。此外,政府將建立「耍蛇人專線「,為市民捕捉入侵忽然爬到家中的蛇。
耍蛇並不難
記者起初與許多人一樣,總以為能把蛇馴得服帖,定有什麼家傳絕技。等到親自采訪了一個來自哈里亞納邦的耍蛇人,才明白乾這一行最關鍵的是膽量。
這個名叫塔里的耍蛇人在新德里賣藝。據他稱,這一行最重要的是能抓蛇,然後一切就好辦了。每年3、4月份,森林裡氣溫升高時,他們便開始帶著一種古老的捕蛇工具四處尋覓毒蛇的蹤跡。這件可套住蛇頸、帶有金屬圈的手杖可讓人在不殺死蛇的情況下,迅速取出藏在蛇牙後的毒囊。不過據塔里介紹,大自然才是蛇的家園,如果長期不與自然接觸,性子再烈的蛇都會變得懶洋洋的,所以每隔兩三個月,耍蛇人都會把自己的「寶貝」放歸森林,再補充一批「新鮮血液」。
至於要花多長時間才能讓蛇學會「聞笛起舞」,答案令人吃驚,竟然是「抓來後,馬上就行」。究竟是蛇天生就有樂感,還是印度人能歌善舞的天性傳給了蛇,塔里也說不上來。
全印度信仰印度教的教徒約占總人口的83%,在虔誠的印度教徒眼中,蛇並非毒物,而是通人性的神。只要人無傷蛇之心,蛇就沒有害人之意。外表威猛的眼鏡蛇更是財神的化身,只要你善待它,並供它食物,命中一定會走好運。在印度許多農村都有香火繚繞的蛇廟,有些尚未生育的善男信女,為求得一男半女,對廟里供奉的蛇神更是頂禮膜拜。
在印度,蛇類在文化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印度人崇拜蛇,視蛇為「神」的化身,而眼鏡蛇尤受崇敬,被稱為「努拉盤布」,即「善蛇」。
印度有蛇廟、蛇村、蛇舞、蛇船賽,每年還有蛇節。祭拜蛇神是印度古老的宗教儀式,許多印度教徒會在蛇節那天給蛇神獻上雞蛋和牛奶作為供品。最近幾年印度政府著力發展旅遊業,全力挖掘本國古老的傳統文化項目,而雪拉萊市因與蛇共舞了數百年,被印度人視為「蛇節」的發源地,故印度旅遊部門將之列為重點旅遊城市之一。每年8月份的蛇節,雪拉萊的市民不分男女老少,統統會不約而同到郊外去捕一次蛇,他們將捕來的蛇集中放置到一座古老的廟宇里「囤積」。吃過晚飯後,他們就會來到廟宇里,爭先恐後徒手捉起一條蛇或數條蛇,步出廟宇外開始盡情狂歡,與蛇共舞。他們幾乎人人手上都揣著一條蛇,有的人將蛇抱在懷里,不停地親吻著;有的人將蛇纏繞在身上,大搖大擺地邁著方步,像是藉以炫耀自己的膽大無比;有許多年輕的女性竟然把蛇系縛在肚臍間,當作美麗的「腰帶」;還有一些小孩子,只穿著短褲,赤裸著的身體上倒掛著八九條紅綠斑紋相間的小蛇……盡管眾多人會被蛇咬傷、纏傷,但他們卻引以為豪。這些人認為,被蛇咬、纏了預兆著今生今世無災無病。
3. 天下武功出少林,少林武功是印度人達摩創立,印度的武功怎麼現在沒聽說過失傳了
一種說法少林武術由達摩在嵩山面壁靜坐時發明 非在印度創造
。另一種說法少林武功出自第三任主持稠禪師。
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武術又源自何方?這一問題自明清以來就爭論不休,其中以達摩或少林初祖跋陀創造兩種說法流傳最廣。
我們姑且以為達摩確實到過少林寺,那麼,他與少林寺武術有什麼淵源嗎?也沒有。因為《洛陽伽藍記》《高僧傳》《續高僧傳》,以及《舊唐書》《景德傳燈錄》等一大批史書中,均沒有提到達摩與少林武術有關。真正把達摩與少林武術聯系在一起的,是一部名叫《易筋經》的武學著作。
近代的研究結果認為,把武術帶到少林寺並發揚光大的是少林寺的第二任主持稠禪師。稠禪師又名僧稠,祖籍河北昌黎。
稠禪師在三十三歲或者之後來到少林寺,時間約在北魏宣武帝延昌年間(512年)。根據文獻和實物的相互印證,稠禪師少年時期在另一所有大量武僧活動的佛教寺院——鄴下寺院(遺址在現河南省安陽縣善應鎮境內)修行。鄴下寺院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有文獻可考的寺院,這也就是說,稠禪師是「帶藝進寺」。當時少林寺的方丈是高僧跋陀,在他主持之時,少林寺的文獻中沒有任何與武術有關的記載,由此可以判斷,稠禪師應該是少林寺最早的武僧。稠禪師接任主持少林寺後,少林寺習武風氣漸濃,並逐漸發展,在特定的社會歷史環境和條件下,形成了精湛而豐富的少林武功。據考證,聞名天下的「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之事中的第一僧——少林寺主持志操法師,原先就是鄴下清雲寺的著名武僧。
稠禪師謝世後,骨灰一分為二,分別存於登封少林寺和安陽雲門寺,也證明了稠禪師入少林寺之前與安陽寺院有很深的淵源。所以說,少林武術的源頭應在河南省安陽市的鄴下寺院,與達摩沒有關系。
少林寺的武僧在當時的年代就是專業的武術家了,民間高手不過是業余水平罷了,隨著向少林武僧學武的人的增多,慢慢的以少林武術為主流的武功流派便形成了。
當然並不是世界上所有武功都是出自少林寺,那不就是滑天下之大稽了嗎。
所謂的天下武功出少林就是一種託大,可能當時的人們就知道有個少林寺。
4. 印度人為什麼愛「開掛」
那麼為什麼說印度人開掛呢?
在我們的日常認知中,印度人個個身懷絕技,擁有超群的靈活性、平衡感、熟練度以及膽量,簡直令人懷疑他們是開了外掛才獲得了如此拔群的能力。
那麼嚴肅的問題就來了,為什麼這么多印度人讓人感覺「開掛」?難道他們真的是骨骼清奇、愛好高難動作的所謂「開掛民族」嗎?
答案顯然並非如此。
有關「開掛」的動圖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主角都是印度普通勞動者中的一員,並不是職業雜耍藝人。而他們的「道具」也極為簡單,只是他們日常使用的勞動工具,也沒有特別的機關和設置。
這表明,所謂「開掛」用歐陽修筆下賣油翁的話說就是「無他,惟手熟爾」,這些普通勞動者只是把他們日常從事的簡單工作做到了極致,獲得了非常高的勞動熟練量程度。
如此一來,問題就變成,為什麼印度勞動者會特別追求簡單勞動的熟練程度?
表面上令人捧腹大笑、眼花繚亂的高難度動作的背後是印度冷冰的經濟社會現實:
首先,印度工業化程度低,資本存量低,勞動代替工具和大機器生產極不普及,這導致工人只能通過提高勞動熟練度來提高勞動生產率;
其次,印度失業率一直居高不下,大量勞動力競爭少量就業崗位,這使勞動熟練度高的「開掛」工人極具市場競爭力,反過來促進產生了更多的「開掛」工人;
第三,印度的社會文化背景導致勞動力流動性較低,這使得勞動技能常常變為一門手藝,有利於「外掛」實現代際傳遞。
自從gif動圖風靡各大社交網路,有關印度人「開掛」的種種趣圖就層出不窮,令人嘆為觀止。「開掛」一詞源自電腦游戲,作弊程序一般以獨立窗口的形式附掛在游戲窗口旁,所以俗稱「外掛」,而「開掛」則是指玩家利用這些作弊程序,獲得超群的能力。
久而久之,人們開始用「開掛」這種戲謔說法表達驚訝之情,表達「由於太不可思議而懷疑使用了外掛」。
5. 為什麼印度人喜歡用頭頂東西
——文化差異,身體差異,只是當人們需要的時候,漸漸成了習慣拍攔鬧。
不只是印度人,頭頂東西乃是非洲人的絕技。「 非洲婦女頭上的重負不是由肌肉拉長承受的,而是脊椎骨所起的作衡激用。它把人類骨骼的承受能力,提高到一個極高的水平。美國哈佛大學一位生理學專家最後得出的結論是:非洲婦女用頭部支撐運送相當於自己體重20%的重物時,根本不需要支付額外的體力。」
就是為了省力氣。用頭頂東西,可以用脊椎直接承受物體的壓力,比被、抱、抬,都省力。而且,用頭頂,只要一手扶著保持平衡就好了,另一手可襲罩以自由拿東西。只是熟練罷了,就像中國人會用筷子吃飯 而印度人只是用手抓飯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