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戰時日本,德國有防彈衣嗎求高人解答。如果有,還希望請告訴我是看什麼書裡面講的。我看亮劍裡面日...
二戰的時候日本和德國沒有研製防彈衣
德國在某些戰場沿用了一戰時的龍蝦重型防護鎧甲
這種被稱作「龍蝦」的重型防彈護甲由4片防彈鋼板組成——看起來確實像是甲殼綱龍蝦的外殼——鋼板安裝在皮質連接帶上,背後覆蓋厚厚的毛氈。
日本人在所謂的決戰兵器中也有一種類似的東西,像口鐵鍋,為卧姿士兵提供防護
二戰時,美國主要為轟炸機飛行員研製過防護鎧甲,實際上和這個龍蝦鎧甲差不多,也是鋼板組合,主要是為飛行員提供對炮彈碎片的傷害
真正意義上的防彈衣是在2戰快結束的時候才出來,使用尼龍和鋼板組合而成的,裝備過空降部隊
2. 防彈衣的發展歷程
作為一種重要的個人防護裝備,防彈衣經歷了由金屬裝甲防護板向非金
防彈衣
屬合成材料的過渡,又由單純合成材料向合成材料與金屬裝甲板、陶瓷護片等復合系統發展的過程。人體裝甲的雛形可追溯至遠古,原始民族為防止身體被傷害,曾用天然纖維編織帶作為護胸的材料。武器的發展迫使人體裝甲必須有相應的進步。早在19世紀末期,用在日本中世紀的鎧甲上的真絲也用在了美國生產的防彈衣上。1901年,威廉?麥肯雷總統被暗殺事件發生後,防彈衣引起了美國國會的矚目。盡管這種防彈衣可防住低速的手槍子彈(彈速為122米/秒),但無法防住步槍子彈。於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出現了以天然纖維織物為服裝襯里,配以鋼板製成的防彈衣。厚實的絲綢服裝也一度曾是防彈衣的主要組成部分。但是,真絲在戰壕中變質較快,這一缺陷加上防彈能力有限和真絲的高額成本,使真絲防彈衣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受到了美國軍械部的冷落,未能普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彈片的殺傷力增加了80%,而傷員中70%因軀干受傷而死亡。各參戰國,尤其是英、美兩國開始不遺餘力地研製防彈衣。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防彈衣1918法國
1942年10月,英軍首先研製成功了由三塊高錳鋼板組成的防彈背心。而在1943年度,美國試制和正式採用的防彈衣就有23種之多。這一時期的防彈衣以特種鋼為主要防彈材料。1945年6月,美軍研製成功鋁合金與高強尼龍組合的防彈背心,型號為M12步兵防彈衣。其中的尼龍66(學名聚醯胺66纖維)是當時發明不久的合成纖維,它的斷裂強度(gf/d:克力/旦)為5.9~9.5,初始模量(gf/d)為21~58,比重為1.14克/(厘米)3,其強度幾乎是棉纖維的二倍。朝鮮戰爭中,美陸軍裝備了由12層防彈尼龍製成的T52型全尼龍防彈衣,而海軍陸戰隊裝備的則是M1951型硬質「多隆」玻璃鋼防彈背心,其重量在2.7~3.6千克之間。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防彈衣1917.英國
以尼龍為原料的防彈衣能為士兵提供一定程度的保護,但體積較大,重量也高達6千克。70年代初,一種具有超高強度、超高模量、耐高溫的合成纖維——凱夫拉(Kevlar)由美國杜邦(DuPont)公司研製成功,並很快在防彈領域得到了應用。這種高性能纖維的出現使柔軟的紡織物防彈衣性能大為提高,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防彈衣的舒適性。美軍率先使用Kevlar製作防彈衣,並研製了輕重兩種型號。新防彈衣以Kevlar纖維織物為主體材料,以防彈尼龍布作封套。其中輕型防彈衣由6層Kevlar織物構成,中號重量為3.83千克。隨著Kevlar商業化的實現,Kevlar優良的綜合性能使其很快在各國軍隊的防彈衣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Kevlar的成功以及後來的特沃綸(Twaron)、斯派克特(Spectra)的出現及其在防彈衣的應用,使以高性能紡織纖維為特徵的軟體防彈衣逐漸盛行,其應用范圍已不限於軍界,而逐漸擴展到警界和政界。然而,對於高速槍彈,尤其是步槍發射的子彈,純粹的軟體防彈衣仍是難以勝任的。為此,人們又研製出了軟硬復合式防彈衣,以纖維復合材料作為增強面板或插板,以提高整體防彈衣的防彈能力。綜上所述,近代防彈衣發展至今已出現了三代:第一代為硬體防彈衣,主要用特種鋼、鋁合金等金屬作防彈材料。這類防彈衣的特點是:服裝厚重,通常約有20千克,穿著不舒適,對人體活動限制較大,具有一定的防彈性能,但易產生二次破片。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防彈衣(德國)
第二代防彈衣為軟體防彈衣,通常由多層Kevlar等高性能纖維織物製成。其重量輕,通常僅為2~3千克,且質地較為柔軟,適體性好,穿著也較為舒適,內穿時具有較好的隱蔽性,尤其適合警察及保安人員或政界要員的日常穿用。在防彈能力上,一般能防住5米以外手槍射出的子彈,不會產生二次彈片,但被子彈擊中後變形較大,可引起一定的非貫穿損傷。另外對於步槍或機槍射出的子彈,一般厚度的軟體防彈衣難以抵禦。第三代防彈衣是一種復合式的防彈衣。通常以輕質陶瓷片為外層,Kevlar等高性能纖維織物作為內層,是防彈衣主要的發展方向。印度MKU公司最新研製出的新型防彈衣(Instavest),號稱是目前世界上穿、脫速度最快的防彈衣。這款防彈衣的最大亮點就是能迅速穿上和脫下。它專門設計有快速拉環,只要拉動此環,整件防彈衣就能輕松脫下。據介紹,脫下該防彈衣只需1秒鍾時間,穿上這款防彈衣則需要45秒。
6設計機理
3. 印度宣布將對陸軍進行改革是真的嗎
印度軍方又有重要動作。前不久,印度國防部宣布將在未來28個月對兵力近120萬的該國陸軍進行一場全面的組織架構改革。9月6日的《印度防務評論》隨後對這一改革進行了深入解讀,指出如何提高國防預算及其使用效率,「把錢花在刀刃上」成為印度陸軍第一階段改革關注的焦點。
眾所周知,盡管武裝部隊規模可以排名世界第三,但是印度的國防工業發展相對滯後,不得不常年斥巨資采購外國軍事裝備及武器彈葯。因此,印度軍方將如何把錢花在刀刃上尤其引人關注。
更新裝備只有11%的軍費可用
不過,面臨建設人力資源密集型軍隊的目標,有人開始質疑印軍購買和升級武器裝備的資金將不可避免地受到擠壓。
一位叫做阿賈·舒克拉(Ajai Shukla)的作者在印媒撰文指出,印度不斷擴軍使軍人工資、養老金占國防預算比重不斷上升,正不斷擠占本該用於購買防彈衣、槍炮、潛艇、軍艦和戰斗機的錢,大量過時裝備的現代化改進也無法完成。
文章給出了佐證數據:今年印度國防支出已經達到3.28萬億盧比(合488.2億美元),佔全年總國防預算535.6億美元的91%。而用剩下的9%,約為47.4億美元的預算,需要做的事有:投入國防研發;投入兵工廠委員會、國防部和邊境道路開發局;投入海岸警衛隊;還有克什米爾輕步兵團。
從文章列出的印度軍費支出結構表中可以看到,2016-2017年度,印度陸軍軍人工資和養老金支出佔到陸軍總支出的72%,只有11%的預算可以用來更新裝備。
這也是擺在9月3日剛上任的印度國防部部長尼爾馬拉·西塔拉曼面前的考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