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四大件是什麼

印度四大件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5-07-25 06:04:55

1. 茶藝主要包括那些內容

茶藝,它起源久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與宗教結緣。是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鑒賞以及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

茶藝,它起源久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與宗教結緣。是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鑒賞以及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茶藝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境的選擇創造等一系列內容。茶藝背景是襯托主題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純、幽雅、質朴的氣質,增強藝術感染力。不同的風格的茶藝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選對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領會茶的滋味。

茶是中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國有句俗語:「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這種飲茶習慣在中國人身上根深蒂固,已有上千年歷史。在唐朝中葉,一位早年出家後來又還俗的和尚——陸羽,總結前人與當時的經驗,完成了全世界第一本有關茶葉的著作——「茶經」後,飲茶風氣很快吹遍中國大江南北,上自帝王公卿,下至販夫走卒,莫不嗜茶。

而在十七世紀初,荷蘭東印度公司更首次將中國的茶輸入歐洲,到了十七世紀中葉,在英國貴族社會中,「飲茶」已成為一種時尚風范。在中國,「茶」因為人文、地理的不同,而有兩種發音方式,在北方發音為CHA,在南方發音為TEE;因此由中國北方輸入茶的國家,如土耳其的發音是HAY,俄國是CHAI,日本是CHA;而由中國南方經海線輸入茶的國家,其發音則不相同,如西班的發音是TE,德國的是TEE,而英國則是TEA。

剛經過陽光曝曬的茶葉茶葉是摘取茶樹嫩葉製造而成的,因為製造的方法不同,而有不同的種類和名稱。製法最重要的關鍵在於「發酵」,發酵的結果,茶葉會從原來的碧綠色逐漸變紅,發酵愈多,顏色愈紅;而香氣也會因發酵的多寡,從葉香變為花香、熟果香或麥芽糖香。不發酵茶稱為綠茶,泡出來的茶湯是碧綠或綠中帶黃色,具有新鮮蔬菜的香氣,例如龍井、碧螺春等;全發酵茶稱為紅茶,泡出來的茶湯是朱紅色的,具有麥芽糖的香氣;而半發酵的茶,也就是烏龍茶。烏龍茶是中國的特點。

色茶,其最具代表性的產地是中國台灣省。烏龍茶又可分為輕發酵、中發酵及重發酵叄類,輕發酵如包種茶(清茶),以高香、清雅,湯色金黃為其特色;中發酵如鐵觀音、水仙、凍頂等,湯色為褐色,飲來老成持重,較偏重「喉韻」;而重發酵如白毫烏龍,湯色呈橘紅色,具熟果香。

要想泡好一壺功夫茶,須注意水質、水溫、茶量與茶具等要素;「水質」必須選用清新的軟水(含礦物質較少者),切忌用硬水;「水溫」隨不同茶葉的沖泡而有所不同,對大部分的茶種而言,以接近100℃沖泡為宜;但綠茶類及輕發酵茶類則不宜過高,通常不宜超過90℃;「茶量」的擺置亦因不同的茶種而異,從茶壺容量的四分之一到四分之叄均有可能。泡後約一分鍾倒出飲用,但因茶而異,再次沖泡時間則須相對延長;至於「茶具」,以紫砂陶壺最佳,茶壺大小配以適宜的茶杯,杯內以白色較佳,以便於判辨湯色。

2. 茶卡鹽湖,憑什麼為「天空之鏡」帶鹽

茶卡鹽湖的夜空,白色的是鹽雕。圖/視覺中國

茶卡鹽湖,不只有「天空之鏡」。

茶卡鹽湖,著名的「天空之鏡」。這里湖面透亮,幾乎可以像鏡子般反射一切——倘若走在其間,只覺水漫天上,雲游腳下,宛若被「雙重」仙境世界包圍。

只要是水面,都能映出倒影,為什麼茶卡鹽湖尤其像鋥亮的鏡子?秘密就藏在它名字里的「鹽」里。

「天空之鏡」

湖水能成為一面鏡子,當然是因為它特別平、特別能「反光」。

茶卡鹽湖, 地處柴達木盆地,地形尤為平坦 ,而且鹽湖含鹽量很高,其中的沉積一般是從濃度相對均勻的飽和湖水中結晶出的鹽粒,它們往往會平整地分布在湖底, 幾千米距離間的高差可能只有幾毫米,非常平坦 ,也可以使水深均勻;鹽粒質地相近,不會產生多種干擾,這些奠定了「天空之鏡」的基礎。另外,其中結晶出來的多是氯化鈉,鹽粒偏白色,可以反射較多的太陽光,也會使得效果更明亮。

茶卡鹽湖。「茶卡」,在藏語里就是「鹽池」之意,它的另一個別稱「達布遜淖爾」,在蒙古語里也是「鹽湖」的意思。圖/視覺中國

在中國的稿基昌西北,氣候乾旱,湖水蒸發量遠大於補給量,往往發育有許多鹽湖。但在漫長的地質 歷史 中,許多鹽湖已近蒸干,表面很難再見到湖水(水大多存於地下)。而茶卡鹽湖,因為它處於柴達木盆地的東緣,相對靠近季風氣候區,水源補給也較多,是 少見的還能保有一定地表湖水的鹽湖

茶卡鹽湖表面的水很淺,才10cm左右。 這種淺淺的水沒有空間起波浪,風過之後很快就可以恢復平靜 。而且,湖水含有大量鹽分, 表面張力較強,非常「稠」,一般的風也沒那麼容易擾動它 。這樣,水面非常「光滑」,自然相比普通的湖面要「好用」得多。

茶卡鹽湖。圖/視覺中國

水淺還可以 讓人近乎「站」在水面上 ,這簡直太利於拍攝人像。畢竟,如果只是劃個船,或者水淹到了小腿肚,都沒有了那種輕點腳尖的仙氣。

西北的許多鹽湖處於戈壁之間,而茶卡鹽湖卻 坐落在雪山和水流滋養的草原中 ;它面積有十幾個杭州西湖那麼大,可以把整片天空映進去,實在是不可多得的美景。它也因此從眾多鹽湖中脫穎而出。

茶卡鋒山鹽湖處於祁連山支脈完顏通布山和 昆侖 山支脈旺尕秀山之間,這里有雪山和草原。圖/視覺中國

茶卡鹽湖因乾旱而生,但又因有水而美, 「天空之鏡」的形成條件與水之間有著奇妙的平衡

另外,茶卡鹽湖也是「夜空之鏡」。這裏海拔較高,大約3000多米,大氣比較稀薄,含有的煙霧、塵埃、水蒸氣都較少,更容易清晰地看到 星空 ;而且遠離人類活動產生的光污染干擾, 肉眼可見的星星可以達到7000多顆,還可以看到銀河。

點點繁星,也像鹽粒,天地呼應。圖/視覺中國

不過「天空之鏡」並不是一年四季都能發揮全部效力。

茶卡鹽湖地處大陸性乾旱氣候區,降水受季節影響較大。在 夏秋的豐水期 ,茶卡鹽湖的湖面可以達到一百多平方千米,但在冬春的枯水期,它的湖面顯著縮小,有的地方可能沒有地表湖水覆蓋,「天空之鏡」的效果自然就沒那麼好了。

鹽蓋表面會混有泥等沉積物,顯出褐色。因為乾旱,鹽蓋會出現「龜裂」的花紋,也不失為另一種美感。圖/視覺中國

剛下完幾天雨又連續放晴的時候 ,地表往往積水充足,而晴日的蒸發又會使湖水更「稠」,此時的「鏡子」往往非常清晰。

一天的 早晚時分 最適宜觀景。拋開霞光的加持不說,還有光線的反射問題:在中午,光線垂直湖面入射和反射,到達人眼睛的不多,倒影不明顯;而早晚時分,太陽光貼近湖面入射,此時大多數能量都會被反射,也可以被人眼捕捉到,於是有較好的鏡子效果。

當然,最好看的時候還鍵扒是人少的時候。

地球的浪漫

茶卡鹽湖離青海湖不遠,它的形成也和青海湖相似。

億萬年前,現在的青藏高原還處於古特提斯洋中。大約在距今5000萬年前後,印度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相撞,使得「世界屋脊」隆升,不少山脈崛起,也因此「圍」出了一個封閉的 柴達木盆地 。殘存的海水在其中低窪處匯集,形成了 大大 小小數十個原始的湖泊,裡面就有茶卡鹽湖的前身。

茶卡鹽湖處於柴達木盆地東緣,深居內陸,本來就接收不到多少來自海洋的水汽,還被周圍的山擋了大半,因此降雨較少,很是乾旱,氣候屬於西北乾旱區。制圖/Paprika

化學意義上,鹽指的是由金屬陽離子或銨根離子結合酸根離子或非金屬離子形成的化合物(食鹽,即氯化鈉,就是其中一種),它廣泛存在於自然界,岩石中就含有許多鹽。 當降雨、雪山融水或地下水經過岩石時,往往會通過淋濾作用將其中的一些鹽溶出來並帶走,最終匯入低窪的湖泊 。只要流水不斷,這個過程就會持續進行,鹽分就會源源不絕地進入湖泊。此外,來自深層的岩漿水以及大氣飛塵等也可以提供鹽分。

最初,茶卡鹽湖有出水口,大多鹽分會隨著流出的河被帶走,向東進入黃河,最終落戶海洋,茶卡鹽湖也一直是個淡水湖。但在距今10-13萬年左右發生了構造隆起,茶卡鹽湖成了周遭地勢最低處,變成了 內陸湖,「只進不出」,鹽分就在其中駐留了下來

這時的茶卡鹽湖,「出水」主要靠蒸發。早期,水的匯入量與蒸發量相對平衡,湖水濃度變化不大。直到距今一萬年左右的全新世時期,氣候尤為乾旱,氣溫也常處於35°C-39°C, 年蒸發量達到年降雨量的10-50倍 。一邊是湖水越蒸發越少,一邊還有新匯入的鹽分,湖中鹽的濃度自然越來越高,直到達到 過飽和狀態 ,水裡再也溶不下了,它們就會結晶出來。茶卡鹽湖也就這樣一路從淡水湖,變成鹹水湖,最終變成了現在的鹽湖。

茶卡鹽湖。圖/《發現青海》

在大地上,茶卡鹽湖是一個奇妙的存在。因為它結晶出來的多是氯化鈉晶體,顏色偏白,很是夢幻,尤其在盛夏,鹽粒卻彷彿冰雪,令人不知時節。除此之外,它還會戴著一圈圈「項鏈」,這是由於不同鹽類的溶解度不同、結晶順序不同而產生的 沉積韻律

隨著湖水蒸發,湖面變小,鹽的沉積會自外向內呈現出一圈圈的形狀。圖/視覺中國

這里還有溶洞,直徑從十幾厘米到十幾米的都有,熱鬧到 每5平方米就有一個 。它們是被湖底上竄的水溶穿的,好像一個個連通地球的窗口。

溶洞。圖/視覺中國

這里還有形態各異的「鹽花」,因為成分、時間等條件不同,鹽晶體往往會結合成不同的形態,有的像珊瑚,有點像樓閣,有的像動物,千變萬化。最有趣的是,當這些已經結晶的鹽分再次遇到水時,它們還會發生不同程度的 潮解 ,然後隨著乾燥重新結晶,於是,這些鹽花常有不同,時時新鮮,而它們的組分卻又往往來源於古老的岩石,如此,這里 時刻上演著古與新的碰撞

像雪霰一般的鹽粒。環境相對潮濕,鹽粒表面有部分潮解,未結成更大的聚合體。圖/圖蟲·創意

可以說,在茶卡鹽湖, 萬歲 的湖泊加上千 萬歲 的岩石里溶出來的鹽分,與比46億歲地球還老的天空和太陽相互對望,甚至通過「鏡子」重疊融合,這是地球的浪漫。

鹽的饋贈

茶卡鹽湖的鹽,是可以吃的!(當然,不宜生吃)

人類離不開鹽,鹽就像空氣和水一樣,是生命必需的物質。而茶卡鹽湖,最 盛產食鹽 (氯化鈉含量高達97%以上)。

茶卡鹽湖存有地表湖水,所以它的鹽蓋沒有因為長期暴露在外而變硬變厚,如此只要 揭開十幾厘米的鹽蓋,就可以從下面撈取天然的結晶鹽 ,非常方便,而且這些鹽 粒大、味正,質量上乘 ,故而遠在青銅時代,就有人類在此活動的痕跡了。

西漢時期,當地羌族人開採食鹽頗盛,他們經商販鹽,在此定居。現在的雲南景頗族,就是來源於羌人的一支,「景頗」在羌語里即意為「挖鹽的人」。羌族中有一個好玩的習俗。我們常說「爆竹聲中一歲除」,在古代,南方人會砍下竹子,在大年三十點燃,以噼啪炸裂的巨大聲響求取祛邪迎新春的效果。而在少有竹子的茶卡,古羌人就會「 爆鹽 」——「爆鹽」用的鹽必須是茶卡出產的大顆粒鹽,鹽粒越大,爆炸聲越響,真可謂是因地制宜。

茶卡鹽湖的鹽顆粒較大。圖/視覺中國

古絲綢之路開通後,茶卡鹽湖成了進疆入藏的要沖,用以補充商旅們漫漫長路上所需的鹽分。漢武帝和王莽也曾分別在此設職、立郡,試圖控制鹽的出入。

宋元時,成吉思汗率大軍策馬西征,見茶卡山川秀美,就將一支部落留在此地,借鹽湖繁衍生息,直到現在蒙古族仍是這里的常駐居民。後來,蒙古族中出現了祭拜鹽湖女神穆瑤洛桑瑪的習俗,也一直保留到現在。

經幡。在每年的農歷五月十五日,方圓一百多公里內的蒙古族牧民都會來到鹽湖祈福,他們攜帶的每一件祭品都代表不同願望,比如長長的經幡代表好運長長久久,可以說,牧民帶來的祭品越多,願望就越多。圖/圖蟲·創意

因為茶卡的鹽中含有礦物質,顏色發青,故稱「 青鹽 」。李時珍《本草綱目》曾載:「西海有鹽池,所產青鹽可明目、消腫」。紅樓夢中也有「寶玉也不理,忙忙要過青鹽擦了牙,漱了口」之句(那時沒有牙膏,多用鹽漱口)。因為乾隆尤愛青鹽,清朝 政府 在乾隆二十八年( 公元 176 3 年) 在此設立了鹽務局,鹽正式從私采變成了官采。

直到現在,我們還可以吃到茶卡鹽湖出產的鹽,比如大青冰晶鹽、雪晶鹽、藏青鹽。據考察,茶卡鹽湖現在鹽儲量有4.5億噸, 足夠全國人民食用80年。 而且,現在茶卡鹽湖還有水源帶來新的鹽分補給。

鹽雕。圖/視覺中國

鹽不僅可以吃,還可以做鹽雕。18座仿照沙雕而製作的鹽雕,在此構成了 世界最大戶外鹽雕藝術群 ,其中耗鹽量4800噸的成吉思汗雕像還獲得了吉尼斯世界紀錄。

值得一提的是,在以前,采鹽多用手工,以采鹽四大件(鐵鍬、耙子、鐵鑽、鐵漏勺)開采,以氂牛、駱駝等運輸。新中國成立後,采鹽轉向機械化,1958年修建了軌距僅60cm的 寸軌火車 ,甚至部分鐵軌是1904年沙皇俄國生產的。

穿越鹽湖的小火車。圖/圖蟲·創意

現在,采鹽又改用了機械化船采,小火車完成了工業使命,變成了觀光游覽車——坐在其中,悠悠前行,恍惚間不知自己身處哪個時空?

- END -

文丨樂兮

封圖來源丨圖蟲·創意

參考資料

《發現青海》

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

《中國鹽湖志》鄭喜玉

《16000a以來青海茶卡鹽湖的演化過程及其對氣候的響應》劉興起等

《青海茶卡鹽湖,中國的「天空之鏡」》黎月萍

《昔日戈壁 今日明珠——青海柴達木盆地茶卡鹽湖分析》鄭如清

《茶卡鹽湖:鹽的神話》王十梅

高原的博大,大漠的廣袤

河谷的富庶,水鄉的旖旎,深厚的 歷史

青海的美好,都凝聚本書

3. 各地方戲的劇種分別是什麼

分別有:崑曲、京劇、豫劇、評劇、越劇、黃梅戲、粵劇、柳琴戲、藏戲等。

1、黃梅戲

黃梅戲是安徽省四大劇種之一。中國五大劇種之一,原名「黃梅調」或「採茶戲」,流行於安徽、江西、湖北三省交界一帶,源於湖北黃梅一帶的採茶歌。

清道光前後在湖北、安徽、江西三省毗鄰地區,形成以演唱「兩大戲」、「三小戲」為主的民間小戲。後吸收青陽腔和徽劇的音樂和表演藝術以及民間音樂,演出了大戲。

黃梅戲的主要唱腔,大戲有平詞、火工、二行、三行、彩腔等;小戲多用各自獨立的唱腔。由於在以懷寧為中心的安慶地區長期流行,用當地方言講唱,形成了獨特風格,所以曾被稱為「懷腔」。

2、粵劇

粵劇又稱「大戲」或者「廣東大戲」,戲曲之一。粵劇源自南戲,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揉合唱做念打、樂師配樂、戲台服飾、抽象形體等等的表演藝術。

粵劇是融匯明清以來流入廣東的海鹽、弋陽、崑山、梆子等諸腔並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間音樂所形成的以梆子(京劇稱西皮)、二黃為主的我國南方一大劇種。

據說最初演出的語言是中原音韻,又稱為戲棚官話,到了清朝末期,文化人為了方便宣揚革命而把演唱語言改為粵語(俗稱:白話),使廣州人更容易明白。粵劇名列於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內。

2009年9月30日,粵劇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肯定,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粵劇是廣東省最大的地方戲曲劇種,隨著粵語華人的移民及其對粵劇的喜愛和傳唱,被傳播到世界各地。新加坡素有「粵劇第二故鄉」之稱。

3、柳琴戲

柳琴戲是江蘇省和山東省主要劇種之一,分布蘇魯豫皖四省交界的廣大地區,因其唱腔有拉魂動魄的魅力,故民間一直稱其為「拉魂腔」。50年代初,就其主要伴奏樂器「柳葉琴」,始正式定名為「柳琴戲」。

柳琴戲在發展過程中,融匯了當地的民間音樂及毗鄰地區的劇種音樂,逐步形成了自己完備唱腔體系,內容豐富多姿,腔調高亢華麗為觀眾鍾愛,百聽不厭。

4、越劇

越劇,是中國五大戲曲種類之一,中國第二大劇種,有第二國劇之稱。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腔清悠婉麗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極具江南靈秀之氣;多以「才子佳人」題材的戲為主,藝術流派紛呈。

越劇主要流行於浙江、上海、江蘇、福建等江南地區,鼎盛時期除西藏、廣東、廣西等少數省、自治區外,全國都有專業劇團存在。據初步統計,約有280多個,業余劇團更有成千上萬,不勝統計。

越劇在海外亦有很高的聲譽和廣泛的群眾基礎,當為流傳最廣之地方劇種。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藏戲

藏戲的藏語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據傳藏戲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劇目內容又多是佛經中的神話故事,故而得名。藏戲起源於8世紀藏族的宗教藝術。

17世紀時,從寺院宗教儀式中分離出來,逐漸形成以唱為主,唱、誦、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結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戲唱腔高亢雄渾,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聲幫和。藏戲原系廣場劇,只有一鼓一鈸伴奏,別無其他樂器。

閱讀全文

與印度四大件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人在義大利有什麼軟體可以開直播 瀏覽:883
關山越南誰悲失路之人什麼意思 瀏覽:271
越南芽庄市區怎麼樣 瀏覽:969
中國最後的小麥粉在哪裡 瀏覽:61
英國人為什麼不要別人東西 瀏覽:313
義大利吉祥娃娃是什麼意思 瀏覽:49
義大利外賣是什麼樣子的 瀏覽:508
印度人的絕技是什麼 瀏覽:793
中國哪個省下雨少 瀏覽:584
伊朗和印度哪個經濟好 瀏覽:211
英國曼徹斯特租房用什麼網站 瀏覽:21
印度羊血怎麼炒好吃 瀏覽:681
伊朗消費水平多少 瀏覽:230
去伊朗怎麼去啊 瀏覽:601
哪些頂級食材是只有中國才有的 瀏覽:341
敘利亞美國怎麼不打伊朗 瀏覽:902
去越南芽庄適合買什麼 瀏覽:270
去印尼可攜帶多少香煙 瀏覽:717
英國考公學的滿分是多少分 瀏覽:162
越南人有做保鏢的嗎多少錢 瀏覽: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