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度的四大姓氏
四大姓氏: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旃陀羅。
(一)婆羅門,是凈裔。
(二)剎帝利,是王種。以上兩種是貴族。
(三)吠舍,是做生意的商賈,什麼叫商賈,商是行商,賈是坐賈;行商坐賈,是指做生意的。
(四)旃陀羅,是最低賤的,是屠夫、殺豬宰羊的那類人。在印度,屠夫不可以和一般人一起走,要單獨走一邊;若碰到貴族,更不能和貴族同一條路走。他們身上有標幟,人家一看就知道是旃陀羅,這是很低賤的行業,所以是最微賤的姓。
㈡ 印度人高種姓和低種姓怎麼區分可以直接從姓氏分出高低么
印度的種姓制度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分層體系,通常分為四個主要的種姓:婆羅門(Brahmins)、剎帝利(Kshatriyas)、吠舍(Vaishyas)和首陀羅(Shudras)。在這四個種姓之外,還有一個被排除在外的群體,即「不可接觸者」(Dalits)或「賤民」(Untouchables)。
要判斷一個人的種姓,不能單純從姓氏出發,因為姓氏並不能直接透露出一個人的種姓。然而,一些姓氏可能在歷史上與特定的種姓相關聯。例如,婆羅門姓氏可能包括夏爾瑪(Sharma)、提維迪(Trivedi)等,剎帝利姓氏可能包括塔卡爾(Thakker)、拉吉普特(Rajput)等,吠舍姓氏可能包括古普塔(Gupta)、默迪(Modi)等,首陀羅姓氏可能包括安貝達爾(Ambedkar)、蘇蘭基(Solanki)等。
除了姓氏,還有一些其他的的社會習俗和標志可能被用來推測一個人的種姓。例如,高種姓男性通常會在脖子上佩戴「聖線」,不同的種姓佩戴的聖線材質和顏色可能有所不同。此外,一些高種姓男性可能會穿皮鞋和熨燙得整整齊齊的衣服,而低種姓的人可能穿裹布、短裙和拖鞋。
膚色也是一個潛在的指標,盡管這並不是一個精確的科學方法,因為種姓和膚色的關系並不是絕對的。傳統上,高種姓的人被認為是膚色較淺的,而低種姓的人膚色較深。
然而,需要強調的是,這些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作為確定一個人種姓的准確依據。現代印度社會中,種姓的界限已經不像過去那麼嚴格,尤其是在城市和受過教育的群體中。因此,判斷一個人的種姓,最好是結合多種因素進行綜合考慮。
㈢ 印度姓氏等級排名
印度姓氏等級從高到低排名如下:
婆羅門:這是最高的種姓,主要由僧侶貴族組成,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以及享受奉獻的權利。他們主要負責教育和報道農時季節,同時壟斷文化教育和宗教話語的解釋權。
剎帝利:作為第二等級,剎帝利主要由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組成。他們是婆羅門思想的受眾,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主要負責政治和軍事事務,守護婆羅門階層。
吠舍:這是第三等級,主要由普通雅利安人組成。在政治上沒有特權,他們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吠舍主要從事商業活動。
首陀羅:作為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他們主要由伺候用餐、做飯的高級傭人和工匠組成,是人口最多的種姓。首陀羅從事的職業被認為低賤。
此外,不可接觸者階層並不屬於四大種姓之列。他們多從事最低賤的職業,在印度社會中的地位極低,不被視為正式的人民。
㈣ 印度的姓氏是分級別的怎麼分的啊
印度種姓是在3000多年的吠陀時代形成的,印度種姓制度把人分為四個等級,分別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
1、婆羅門是祭司貴族。它主要掌握神權,占卜禍福,壟斷文化和報道農時季節,在社會中地位是最高的。
2、剎帝利是雅利安人的軍事貴族,包括國王以下的各級官吏,掌握國家的除神權之外的一切權力。
婆羅門和剎帝利這兩個高級種姓,佔有了古代印度社會中的大部分財富,依靠剝削為生,是社會中的統治階級。
3、吠舍是古代印度社會中的普通勞動者,也就是雅利安人的中下階層,包括農民、手工業者和商人,他們必須向國家繳納賦稅。
4、首陀羅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達羅毗荼人,實際上處於奴隸的地位。
各個種姓職業世襲,互不通婚,以保持嚴格的界限。不同種姓的男女所生的子女被看成是賤民,或叫不可接觸者,賤民不包括在四個種姓之內,最受鄙視。
在印度種姓制度概念中,白人的皮膚很白,是剎帝利,而對於黑人,在印度則是被看為低賤的達利特。中國人的皮膚不白不黑,被認為是剎帝利或者吠舍。
區分印度種姓一般是通過印度人的飲食或者服飾來區別,一般飲食清淡,穿著很高貴的都是婆羅門、剎帝利,而飲食肉食,穿著很樸素的都是吠舍和首陀羅,姓氏方面是很難區別印度種姓的。
產生的原因:
印度-雅利安人(以下簡稱雅利安人)侵入印度的七河流域後,為了把自己較白的膚色同土著居民較黑的膚色區別開來,開始使用瓦爾納一詞。在雅利安人佔領的地區便出現了雅利安瓦爾納與達薩瓦爾納。
隨著雅利安人的社會分化,從事祭祀的僧侶和以部落首領為首的武士集團逐漸同雅利安一般人民大眾脫離開來,而成為兩個特權等級。一般人民大眾則成為雅利安人社會內部的第三等級。這樣,再加上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在社會上便自然地形成4個地位不同的社會等級。
關於這4個等級產生的最早記錄,見於《犁俱吠陀》最後一篇的普魯沙贊歌。其中依次提到婆羅門、羅惹尼亞(即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四種姓的產生當屬後期吠陀時代。
㈤ 印度分辨高種姓和低種姓,怎麼分別
印度的種姓制度是世代相傳的,父母的種姓即是子女的種姓,此外,也可以通過職業來分辨。
印度有四大種姓:一等是婆羅門,即僧侶;二等是剎帝利,即武士、王公、貴族;三等是吠舍,即商人;四等是首陀羅,即農民。此外還有賤民,也叫不可接觸者。
印度的種姓制度是隨著公元前1000多年前雅利安人入侵後逐漸出現的。最初雅利安人用「雅利安瓦爾納」和「達薩瓦爾納」來區分雅利安人和當地的土著。種姓制度逐漸發展起來。
根據該制度,人按不同職業分為貴賤等級,世代相傳,終身不變。
維護種姓制度最典型的是《摩奴法典》。另外,在每個種姓內部都有人監督本種姓的人遵守《摩奴法典》及傳統習慣的情況。觸犯者,輕則由婆羅門祭司給予處罰,重則被開除出種姓淪為賤民。
(5)印度四大賤姓氏是什麼擴展閱讀:
在種姓制度下,一個人的社會地位由血統決定,不能改變。各種姓氏之間存在嚴格的界限,低級別的種姓不允許從事較高種姓的職業。
如果較低的種姓居住在較高的種姓上,國王可以剝奪他的財產並立即將他驅逐出境。在各種姓氏之間嚴格禁止通婚。不同種姓的人所生的孩子被排除在種姓之外,被稱為「旃茶羅」,即賤民。
他們被認為是無法進入的人,他們的社會地位低於Sudra。人們從事最低職業,例如收集屍體,洗衣服,清潔和清除糞便。
他們只能住在村外。他們只能在破碎的容器中進食。他們必須在白天工作期間帶上標記。進入城市時,他們應該發出特殊的聲音或敲門聲,以便高級種姓的人能夠及時避開它,因為認為惹不起來是不吉利的。
㈥ 古印度四大等級
追根溯源,種姓最初是根據人們的膚色和從事的職業來區分的,膚色較白皙的是上等雅利安人,是高種姓;膚色黝黑的一般是下等人或達羅毗荼人,屬於低種姓。祭司、僧侶階層是婆羅門,國王和武士階層是剎帝利,商人、手工業者階層是吠舍,農民以及為上述3個階層服務的勞動者是首陀羅,從事與糞便、屍體等不潔之物打交道工作的是達利特。
然而,這是幾千年前的情況了。隨著社會的發展變革,勞動分工愈發細致,人民的遷徙更加頻繁,種姓間的通婚也逐漸增多,又產生了成千上萬的亞種姓,比如放牧的種姓,釀酒的種姓、榨油的種姓等等。
如今,僅僅靠印度人的膚色或職業來判斷其種姓,並不靠譜。舉個例子,印度現任總理莫迪在印度人中算是膚色比較白的,而且貴為國家元首,怎麼也得是婆羅門或剎帝利階層吧?莫迪出身於古吉拉特邦的「甘琦」亞種姓,絕對的低種姓弱勢群體。
古代印度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它和中國、埃及、巴比倫並列為東方的四大古國。勤勞、勇敢的印度人民,曾經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為人類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但是,幾千年來,印度社會的發展一直比較遲緩。這與印度存在著一個的森嚴的等級制度一種姓制度有著一定的關系。
印度的名稱起源於印度河。中國漢代史籍譯作「身毒」或「天竺」,直到唐代才改譯為「印度。
自20世紀20年代起,在印度河谷先後發現幾個古代城市遺址,著名的有哈拉巴和摩享佐·達羅,因此統稱為哈拉巴文化。哈拉巴文化存在年限約為公元前三千年代中葉至前二千年代中葉。歷史學家一般都認為,哈拉巴文化的創造者,就是印度的原始居民達羅毗荼人。。
公元前二千年代中葉,屬於印歐語系的許多部落,從中亞細亞經由印度西北方的山口,陸續湧入印度河中游的旁遮普一帶,征服了當地的大部分達羅毗荼人。入侵者是白種人,自稱「雅利安」,意為高貴者,以區別於皮膚黝黑的達羅毗荼人。經過幾個世紀的武力擴張,雅利安人逐步征服了整個北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