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1、古印度是今天的什麼地方
古印度文明:不屬於今天的印度,主要位於巴基斯坦
一直以來,四大文明古國被認為是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和中國。在中國,大多數人都以為古印度文明是在現在的印度版圖地域上。本文告訴我們一個重要的事實:「古印度文明」不屬於現在的印度,而屬於現在的巴基斯坦和克什米爾地區。
呾叉始羅古城是原始佛教的聖地,釋迦摩尼佛最初曾在此地布法。阿育王為太子時,曾為此國首領。據說在前6世紀時,此城是佛教十六列國之一的犍陀羅國的都城。
在佛經中,呾叉始羅和原始佛教緊密聯系在一起。傳說佛陀釋迦牟尼早年曾經求學於呾叉始羅。大乘佛教形成於這里。護法阿育王登基之前,曾是呾叉始羅城的總督。從此,在這片與佛結緣的土地上,數不清的僧尼築起數不清的寺院弘道傳法,數不清的信眾刻下數不清的佛像頂禮膜拜。
在呾叉始羅博物館里可以看到各個時期的佛教造像。其中最美的是一尊佛像,世尊雙目微垂,嘴角若抬,好像在冥思,又好像在微笑。
佛經說,阿育王皈依後,大興佛法,廣築堵波(佛塔)八萬四千座,供奉世尊舍利八萬四千枚,其中一座著名的寶塔就在呾叉始羅。因是供奉世尊的,所以稱為「法王塔」(Dharmarajika)。
在呾叉始羅眾多佛教遺址當中,法王塔是相對保存最完好的。周圍殘留的數處屋腳,和虯勁的古木幾株,映襯著塔身,在旁遮普寶石藍般的天空下顯得高大宏武,令人心生敬畏。
中國高僧法顯和玄奘都曾到過此地。法顯在《佛國記》中提到有關呾叉始羅詞源的傳說謂:「竺剎屍羅,漢言截頭也。佛為菩薩時,於此處以頭施人,故以為名。」
唐初玄奘到此時,古城已荒廢。百年前的英國殖民地時代,英國考古學家約翰·馬歇爾爵士根據《大唐西域記》,在呾叉始羅進行了一系列考古探查,發現了眾多古代藝術品和寺廟遺跡,震驚世界。於是這座古城遺址於19世紀乃被重新發現。
1912~1934年和1944~1945年,J.H.馬歇爾和M.惠勒在此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古發掘。
6.佛教健陀羅藝術起源於巴基斯坦地區
據《大唐西域記》卷三記載,呾叉始羅是北印度地區的古佛國(大正51·884b):「呾叉始羅國,周二千餘里,國大都城周十餘里。酋豪力競,王族絕嗣,往者役屬迦畢試國,近又附庸迦濕彌羅國。地稱沃壤,稼穡殷盛,泉流多,花果茂。氣序和暢,風俗輕勇,崇敬三寶。伽藍雖多,荒蕪已甚,僧徒寡少,並學大乘。」
《大唐西域記》雲大城西北七十餘里存有醫羅缽呾羅龍王池,池之東南三十餘里有無憂王所建之窣堵波。城北十二、三里處有月光王舍頭之勝地及經部拘摩羅邏多撰諸論之僧伽藍。城外南山也有無憂王子拘那羅抉目之故地等歷史名勝。
我曾經考證指出,所謂馬其頓亞歷山大東征印度只是近代西方編造的偽歷史神話。因此根本沒有什麼希臘化的運動。我們在巴基斯坦的原始佛教雕像上發現的獨特造型藝術風格——即所謂健陀羅藝術風格,絕非來自蠻荒希臘和歐陸,是原創於印度河流域以及克什米爾地區的佛教古文明藝術,後來逐漸西傳向君士坦丁堡,文藝復興時代這種造型風格傳布到達歐洲。另一個傳播方向則是中國的西域和北魏以及隋唐。也就是說,所謂希臘風格的健陀羅佛教藝術風格,實際原創起源於巴基斯坦和克什米爾地區的古佛國。
可惜的是此地出土的大量的原始佛教藝術珍品多數已經被英國人掠走。但是此地建有呾叉始羅博物館,陳列出土的一些珍貴文物,使我們仍然得以管窺這個古代偉大的佛教國度的遺跡。
㈡ 古印度人祖先是非洲人嘛
印度的人種極為復雜。黑、白、黃都有。大概有以下幾種。 1、尼格利陀人和維達人。典型的熱帶人種,黑皮膚,卷頭發,印度最早的原始居民。 2、達羅毗荼人。象黃色人種。在尼格利陀人和維達人之後進入印度,是古印度文明的創造者。 3、雅利安人。也就是印歐白人,4000多年前入侵印度,造成了古印度文明的消亡和斷層。雅利安人是優勢人種,成為印度種姓中的高階種姓。 4、後來的印度歷史上還有遭受了多次蒙古人的入侵。所以還有一部分黃色人種。 一般外族入侵都是從北方進入的,所以印度北方的雅利安人(白人)比較多,越往南走,人的膚色越黑,土著也越多。
㈢ 印度歷史之古印度人都去哪裡了為何很輕易就被外族征服了
此時中國發展到夏朝晚期,公元前1000年恆河流域文明發展起來雅利安人,和印度土著人融合於公元前600年左右,建立起16個國家,稱為16雄國,公元前500年,波斯帝國入侵並佔領印度河平原公元前。
327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滅亡波斯帝國,並繼續南下古琴,印度河流域,公元前324年,摩揭陀國一名剎帝利貴族組織軍隊企業打敗馬其頓軍隊,宣布印度自由建立孔雀王朝,這是印度 歷史 上第一個帝國政權,阿育王繼位後,孔雀王朝發展到鼎盛時期,基本統一整個印度,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分裂後滅亡,此後,印度的 歷史 就是一部被入侵,使再也沒有真正統一過,印度文明也停滯不前,此時,中國正處於西漢文景之治時期,公元前140米八下王國入侵印度河流域,此後,中國西域游牧民族大樂之部落被匈奴擊敗,被迫逃往中亞。
然後南遷於公元前一世紀征服大夏王國,進入印度北部公元55年8月之人,建立貴霜帝國,統治印度西北部到恆河流域地區,公元320年,貴霜帝國衰落分裂,為印度雅利安人建立基督王朝,統一印度北部地區,公元540年,基督王朝滅亡,印度分裂公元606年,建立戒日王朝,再次統一北印度唐朝玄奘西天取經到達印度,就是戒日王朝統治時期。
戒日王朝只堅持了40多年,於公元647年滅亡,這是印度 歷史 上由印度人建立的最後一個帝國政權。此後,印度出現長期分裂局面,公元1000年,中亞信奉伊斯蘭教的伽色尼王朝入侵印度,傳入伊斯蘭教1173年,阿富汗的古爾王朝南京打敗伽色尼王朝統治印度北部阿富汗人於1206年開始先後在德里建立了五個穆斯林政權,統稱德里蘇丹國,並強迫印度人改信伊斯蘭教,導致核心印度教的人矛盾加深,這是以後出現沖突的根源,1526年帖木兒帝國皇室的後裔巴布爾入侵印度,他們是突厥化的蒙古人,在印度建立了強大的莫卧爾帝國,統一印度北部全境,並逐漸擴展至印度南方。
300年後,歐洲殖民侵略者來了,英國和法國經過了七年。爭奪英國最終勝利,然後慢慢侵佔了整個印度,於1858年滅亡,莫卧爾帝國建立英屬印度,英國直接殖民統治了印度90年,使得英語成為印度的通用語言,因為民族分裂,1947年,英國提出蒙巴頓方案,劃分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因此也導致了印度和巴基斯坦出現不斷沖突,1975年,印度吞並錫金王國,這就是印度的 歷史 。
㈣ 古印度的早期文明遺址
印度是南亞國家,以印度河的梵文名稱「信度」或其變音「興都」,印度河流域是古代人類文明發源地之一,故以此命名。大約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從遙遠的西方帶有先進技術的農民遷徙到肥沃的印度河流域,他們在此修建了運河,沿河的部落逐漸發展成為城市。公元前1500年左右,位於俄羅斯南部的雅利安人侵入此地,成為古代印度的主要居民。印度河流域最大的城市遺址是哈拉巴,因此也稱這一時期的文明為「哈拉巴文化」。
印度文明的搖籃
恆河,印度文明的搖籃。印度人民尊稱它為「聖河」和「印度的母親」。在印度神話中,恆河原是一位女神,是希馬華特。印度教徒視恆河為聖河,認為以恆河聖水沐浴可以凈罪。恆河流域孕育著印度——月之國的民族。
約公元前2500年,由印度原始居民達羅毗荼人建立的奴隸制國家開始在印度河流域產生。公元前2000年中葉,屬於印歐語系的一支游牧部落(即雅利安人)從中亞高原南下,他們征服了印度居民,在印度河流域和恆河流域建立起奴隸制國家。
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前後,印度雅利安人的一些部落開始向國家過渡。公元前6世紀,印度的恆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南印度有20多個小國,這就是印度歷史上的「十六國時代」,又稱列國時代。
到了公元前6世紀初,相傳在印度形成了16個國家。經過長時期的兼並戰爭,到公元前4世紀。在南部的恆河流域建立起以摩揭陀為中心的統一國家。在這一時期,印度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遭到波斯帝國的入侵。
古印度的種姓制度
在古印度,盛行原始的宗教崇拜,尤其是崇拜牛,常把戰爭稱為「渴望得牛」,為此還舉行盛大的宗教儀式,而這些儀式非常復雜、神秘,因此僧侶的地位得到很大的提高。於是,以祭司為職業的僧侶集團便形成了,即婆羅門種姓。後來,這些掌管宗教大權並為武士出謀劃策的婆羅門,享有大量的財富和權利,成為第一種姓;剎帝利則是國王、武士和官吏等軍事貴族,他們儀次於婆羅門,是第二種姓:從事農、商和手工業等的自由民,他們屬於第三種姓吠舍;第四種姓稱首陀羅,他們是那些被征服的土著居民、貧困破產和喪失土地的人,其中有許多人是奴隸。很明顯,第一、二種姓是統治階級,第三、四種姓是被統治階級。為了使雅利安人永遠凌駕於被征服的達羅毗荼人之上,婆羅門剝奪了首陀羅參加「薩特拉」的資格。「薩特拉」是宗教的再生禮,因此,位列前三的雅利安人被稱為「再生族」,而首陀羅則被稱為「一生族」。除了這四種姓以外。土著少數民族和不同種姓之間所生的子女被視作第五種人,即「賤民」。他們是最低層的人。
種姓制度是印度社會中一種以階級為基礎的特有的等級制度。印度從古至今,歷經了幾種不同的社會形態,但是種姓制度在宗教和法律的保護下一直延續下來,並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有所發展。種姓制度的存在,嚴重阻礙了印度社會經濟的發展,直到今天都沒有完全消除。
印度古代的歷法
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隨著灌溉農業的發展,印度已經有了相當精確的歷法。在早期的吠陀中有零星的記載,例如在《梨俱吠陀》中有十三月的記載。《鷓鴣氏梵書》將一年分為春、熱、雨、秋、寒、冬六季;還有一種分法是將一年分為冬、夏、雨三季。《愛達羅氏梵書》記載,一年為360日,十二個月,一個月為30日。但實際上,月亮運行一周不足30日,所以有的月份實際不足30日。印度人稱為消失一個日期。大約一年要消失五個日期,但習慣上仍稱一年360日。印度古代還有其他多種歷日制度,彼此很不一致。在印度歷法中有望終月和朔終月的區別。望終月是從月圓到下一次月圓為一個月:朔終月以日月合朔到下一個合朔為一個月。兩種歷法並存,前者更為流行。印度月份的名稱以月圓時所在的星宿來命名。對於年的長度則用觀察恆星的偕日出來決定。《吠陀支節錄——天文篇》已發明用諧調周期來調整年、月、日的關系。一個周期為五年,1.830日62個朔望月。一個周期內置兩個閏月。一朔望月為29,516日,一年為366日。公元一世紀以前大約一直使用這種粗疏的歷法。
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原名喬達摩·悉達多,佛教的創始人。他的母親摩耶王後年近五十時才懷孕。按照印度的習俗,她應該回娘家分娩,結果途經蘭毗尼,在樹下乘涼時生下了喬達摩·悉達多。喬達摩·悉達多出世7天之後,母親去世,父親凈飯王就把釋迦牟尼交給摩耶王後的妹妹摩訶波閣波提王妃撫養,王妃對他悉心照料。給予了無微不至地關懷。16歲時,他和拘利城公主耶輪陀羅結婚,後來生子羅怙羅。29歲時,他放棄了王宮的安逸生活,棄家外出尋道。
最初,釋迦牟尼向一些著名的婆羅門學者求教,後來依照他們的說法,成為一名苦行僧,進行了長達6年的艱苦修行。由於過分勞累和營養不良,甚至暈倒在地。醒來後,他意識到苦修並不能帶來任何成效。他慢慢走進尼連禪河,用河水將身上多年的積垢洗凈,然後又吃了牧女善生送給他的乳粥,等到體力恢復以後。他離開了尼連禪河,准備前往婆羅捺斯,在行進的路上,釋伽牟尼來到了一個叫做伽耶的地方,在那裡他看到了一棵菩提樹。於是,他便坐在樹下打坐,想以此獲得解除人生苦難的終極辦法,並發誓「不獲佛道,不起此座」。經過49天的冥思苦想,他終於大徹大悟,創立了佛教的基本教義。
佛教的基本教義
釋伽牟尼在菩提樹下的思索,構成了以四諦說為核心的佛教最基本的教義。四諦說,即苦諦(人生皆苦)、集諦(苦的原因)、滅諦(徹悟苦的原因,達到「涅槃」的境地)和道諦(通過修道達到「涅槃」的途徑)四種真理,人們通過修行、斷惑、涅槃,最終成為阿羅漢(「不生」的意思),而不再墜人人世的輪回。此外,佛教要求其徒眾終身遵守「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出家修行的男子稱「比丘」,女子稱「比丘尼」,他們必須剃去頭發,身著僧袍,從家庭生活中完全脫離出來:在家修行的男子稱「鄔波索迦」,女子稱「鄔波斯迦」。出家的信徒組成社團,稱作「僧迦」。參加社團的人只能靠布施生活,不得擁有私產。每一個佛教徒都有遊方傳教的義務。
㈤ 古印度消亡了嗎現在的印度有沒有傳承古印度的文明
大約在4000年前,雅利安人生存在中亞,然後一部分向南遷徙到伊朗高原,形成雅利安~波斯人。其中一部分向東分支,通過阿富汗地區入侵印度大陸:種姓制度下的貧富差距無法控制,環境污染嚴重,尤以污染的恆河水和貧民窟環境堪憂。新冠疫情擴散蔓延赴美國後塵,而且完全有超越美國的可能性。
又過了一千多年以後,「雅利安人」來到了南亞次大陸,從印度河流域又進到恆河流域,同時開始了原始社會解體和國家發生的過程,不過至今還沒有確切可考的歷史。,直到英國人佔領殖民印度,印度都只能算一個代表南亞次大陸或印度半島的地理名稱,而再也沒有出現過任何具代表性的統一國家。
,四大文明古國中中國還算,但希臘波斯恆河也都算,並無中國與巴比倫埃及比肩之之說,從年代上比不了人家。第三,四大源發文明,靠方言根本就沒法溝通,也就不會有統一的歷史觀和相同的文化傳承方式。所以這是值得中國人珍惜和自豪的。
㈥ 古代的幾大文明古國的埃及、巴比倫還有印度人現在是滅絕了,還是融合到其它民族了
埃及艷後—克里奧帕特拉七世,是埃及稱作法老的最後一人,之後呢? 這個埃及世界就並入到了阿拉伯世界,土地沒有改變,但是民族已經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古埃及這樣的一個民族了。那麼現在埃及這塊土地上的民族是有阿拉伯人、希臘人、羅馬人還有一些土著的埃及人,但是他們已經沒有了自己的語言,都講著阿拉伯語的這樣一個世界混雜的民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