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印度的陸軍頭盔在實戰中防護效果真的好嗎
頭盔是目前戰場中士兵的主要防護武器,裝備率非常高。而印度軍隊的頭盔目前裝備的其實有七種,但是今天筆者給大家聊聊關於印度軍隊裝備的頭盔。印度軍隊最常使用的兩種頭盔中,一種是常規型號的圓形頭盔,還有一種是別具一格的方形頭盔。根據印度官方曝光的資料,這種頭盔的防護效果和佩戴舒適性還是不錯的。
頭盔作為每個國家士兵的單兵制式裝備,在戰場上可以保護士兵的頭部不被流彈和彈片傷害,大大降低了士兵受傷和陣亡的概率。而印度人則腦洞大開的設計出了這種新型的頭盔,但是根據前線部隊的使用情況來看,對這種方形頭盔的評價還是不錯的。
『貳』 怎麼評價印度在軍事上一直都是那麼強硬
印度在軍事上確實一直比較強硬,主要與其國情有關。首先,印度在歷史上並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內部凝聚力有限,需要軍事實力來維護國家統一;其次,印度與鄰國巴基斯坦因為克什米爾地區已經打了60多年;第三,印度背後有大國“支持”,每年購買大量武器裝備;第四,印度本身有成為世界強國的野心。
歡迎大家討論,你認為印度軍事實力如何?
『叄』 比較下中國和印度的軍力
核武器,我們領先。
坦克,我們領先。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豎基鄭飛機,自己研製的,我們領鋒殲先;外購的,印度領先
大炮,我們領先。
軍艦,自己研製的,我們領先;外購的,印度領先(航母,印度屬於外購)
衛星,我們領先。
激光武器,我們領先。
導彈,自己研製的,我們領先;外購的,印度領先。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國際態勢,我們危險,印度輕松。
士兵素養,各有千秋。
目前,印度空軍在邊境地區的對地攻擊力量方面佔有優勢,所裝備的米格 -23B N/UM、 "美洲豹 IS"、米格 -27基本上余頌是蘇聯、英法等國家 80年代前期的產品,載彈量、航程、對地導彈攻擊能力都超過中國空軍的強 -5攻擊機。強 - 5還不具備從空中對印度的主要目標發動精確的空對地導彈攻擊的能力,為彌補這一缺陷,中國計劃進口俄制 SU30MK殲擊轟炸機並進一步改良強 -5,同時可能部署少量轟 -7。
印度空軍在第一次打擊中可以動用其全部的 80%----大約 280架 - ---戰斗轟炸機,加上擁有對地攻擊能力的戰斗機,總數可能達到 500架。首次空襲作戰可以投彈 1000噸,大約是目前中國的戰術空軍在邊境地區所能動用軍力的兩倍。
在空戰使用的戰斗機方面,雙方可以投入的比較先進的機種主要是 ----
印度: 170架米格 -21BIS、 26架米格 -23MF/UM、 59架米格 -29、 35架幻影 -2000H、 8架蘇 -31MKI。中國: 50架殲 - 7III、 100架殲 -8II、 48架蘇 -27。印度共有 298架相當於西方 70、 80年代水平的戰斗機,而中國在這一地區性能基本相同戰斗機大約為 19 8架。而且在邊界前沿地帶,印度的機場建設好過中國。但是,中國空軍在數量上佔有優勢。
印度陸軍的自動化指揮、兵員的快速空運能力、坦克的性能、先進坦克的數量方面要領先於中國軍隊。其用於指揮的國家級別、 4個戰區級別 C3I已經初步建成,全部採用美國、英國的超級電腦。而中國軍隊在地對地導彈、大口徑火炮的數量方面佔有優勢。
在武裝直升機、運輸直升機的數量、質量、反坦克導彈的質量方面雙方差距不大。在坦克方面,印度正在計劃對 1400輛 T72MI進行現代化改裝,中國目前性能與其接近的坦克是 T852M、 T853,目前正在少量生產之中。但是,如果邊界沖突規模有限,那麼在山地戰斗過程中,印度在重型坦克方面的優勢將不會得以發揮。此外印度陸軍在機動性方面略為領先中國。而中國如果動用龐大的民航力量,則在戰略空運補給能力方面會得到加強。
陸軍的防空體系,尤其是遠程防空能力目前雙方差距正在縮小,俄制 S30 0PMU1、 SA11(50)已經開始在印度陸軍服役,中國目前擁有 8個 S3 00PMU1、 15個 Tor-M1(SA15)發射系統。先進的 HQ7、 FM 90、 2000系列、 LY60在今後 3-5年內可能更多地裝備陸軍,屆時中國的戰場防空系統會得到大大強化。
『肆』 中印軍事力量對比
印軍前身為英國殖民主義者的僱傭軍。1947年印巴分治後始建分立的三軍。1978年創建獨立的海岸警衛隊。總統是名義上的武裝力量統帥,內閣為最高軍事決策機構。國防部負責部隊的指揮、管理和協調。各軍種司令部負責擬定、實施作戰計劃,指揮作戰行動。現陸軍參謀長迪帕克�6�1卡普爾上將(Deepak Kapoor),空軍參謀長法里�6�1霍米�6�1梅傑上將(Fali Homi Major),海軍參謀長阿瓊�6�1普拉卡什上將(Arun Prakash)。實行募兵制。陸、海、空三軍總兵力為127萬,居世界第四位。其中陸軍103.5萬,海軍7萬,空軍17萬。另有50多萬預備役軍人和100多萬准軍事部隊。
2007/2008財年,印度國防預算高達9600億盧比,約300億美元。一直以來印度把擴充軍事實力當成爭當世界一流大國的重要標志。印度始終致力於稱霸南亞、直接控制印度洋,躋身世界軍事強國行列是印度國家戰略的終極目標。印度當局深信,軍事實力是取得大國地位的必要基礎,外交必須以軍事為後盾,軍事必須以外交為補充,軍事力量不僅是構成綜合國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國家外交最可靠的王牌。更為重要的是,這種戰略思想,得到了印度智囊機構、軍界、學術界和新聞界的廣泛支持,印度導彈之父卡拉姆,就曾多次在公開場合直截了當地宣稱:「弱小並不令人尊重,因此,印度在軍事上必須強大」。
為實現「直接控制印度洋,爭當世界一流強國」的國家戰略目標,印度高度重視軍事力量的現代化建設,制定了到2015年成為世界軍事大國的戰略規劃,大力推進海、陸、空三軍轉型。陸軍:向戰略打擊軍種轉變;海軍:向遠洋作戰型軍種轉變;空軍:向航空航天型軍種轉變。 以此建立一支適應未來戰爭需要、與國家戰略目標相適應的「未來軍隊」。為適應軍隊的現代化轉型,軍費支出結構也作了極大調整,被稱為「首要花費項目」的武器采購費用達到了3340億盧比,比上一財年1690億盧比的實際采購費增加了近1倍。
在采購裝備的資金分配上,印度空軍、海軍分別獲得了1478億及756億盧比,而人數居多的陸軍只得到875億盧比,這從一個側面顯示了印度優先發展高技術軍種的決心。印度軍費和采購費用的大幅增長將有助於印軍購入更多的先進裝備。從俄羅斯購買價值15億美元的「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航母,從英國購買價值17億美元66架「鷹」式高級教練機,以及從以色列購買3架11億美元的「費爾康」空中預警機。憑借「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航母艦載「米格-29K」戰機,印度海軍屆時可在一天內控制數千萬平方公里的印度洋海域。印度國防部目前的重要采辦項目包括:空軍計劃從美國采購126架多用途中程戰斗機、先進無人機和運輸直升機,采購額高達90億美元;陸軍計劃采購155毫米自行火炮、防空系統和網路中心戰裝備;海軍計劃購買先進潛艇、海上監視飛機、一顆人造衛星和3艘航空母艦。
印度財政部長普拉納布·慕克吉宣布,到2010年3月的財政年度,印度軍費預算將增加24%,達1.42萬億盧比,約500億美元。將為印度的123萬軍隊的現代化計劃提供資金。除了軍費預算,慕克吉還批准了為准軍事部門增加1.43億美元。他還說,在本財政年度將為加強所謂的邊境安全增加4.56億美元。印度是新興經濟體當中購買武器最多的國家,自2000年以來,印度進口的軍事裝備價值280億美元。未來幾年,印度計劃進一步簽署價值估計達300億美元的合同。
印度的軍事戰略目標是:以強大軍事實力為後盾,直接控制弱小鄰國,遏制東北部鄰國,排擠其它大國對南亞和印度洋事務的干涉,鞏固其在南亞及印度洋的既得利益,積極爭當世界軍事強國。為實現這一戰略目標,印度制定「適當控制數量,重點加強質量,進一步提高戰鬥力」方針,積極迎接新軍事革命的挑戰,大力加強軍隊現代化建設,全面提高打贏未來戰爭的能力。
印度將與俄羅斯聯合研發代號為PAK-FA的第5代先進戰斗機。俄印聯合研發第5代戰斗機項目金額高達數十億美元,將成為俄印兩國政府在軍事領域內數額最大的一個聯合研發項目。目前印度從俄羅斯引進的最新戰斗機為蘇-30MKI戰斗機。印度空軍主要將領已經證實印度空軍目前已確定了印度第5代戰斗機的技術性能指標。據稱,印度空軍希望用5年的時間研發第5代戰斗機。據悉,第5代戰斗機PAK-FA具備隱身性能,可在不使用加力燃燒室的情況下進行超音速巡航,機上將安裝主動式電子掃描陣列(AESA)機載雷達以及可增強機動性的推力矢量噴管。
進入21世紀,印度陸軍已經向俄羅斯購買了310輛T-90主戰坦克。 印度陸軍高級軍官則表示,陸軍用1781輛主戰坦克替換老舊的T-55和T-72坦克的需求,將通過引進1657輛俄制T-90S和訂購的124輛阿瓊坦克得到滿足。俄印簽署協議引進310輛俄制T-90S坦克,根據雙方又達成協議,印度再進口347輛T-90S坦克,而且印度阿瓦迪重型車輛製造廠已經開始根據俄方許可證生產另外1000輛T-90S坦克。
目前,印度已宣布在未來十年裡要建立一支航母艦隊和核潛艇的計劃。最近,印度還進行了可攜帶核彈頭的導彈試射,其射程可覆蓋中國的主要城市。而在臨近中國的邊境地區,它也正在重新開啟空軍基地。 為鼓勵印度制衡中國,俄羅斯逐步加強與印度軍隊緊密合作。
對於中國,不做太多評價,自己去和閱兵典禮上的中國兵力比較一下就行了
『伍』 印度綜合國力有多強大呢
從世界歷史來看,二戰後那是新興國家崛起的時期,整個世界格局為之一變,尤其是以大型新興國家崛起為代表。特別耀眼的是中國的崛起和印度的崛起,被譽為世界最快速崛起的兩個國家。而現在的中國,已經是躋身世界超級大國行列,而印度的崛起也是非常迅速。為此很多人想要知道的是,現在的印度綜合國力到底有多強大呢?你可能想不到。
第四,未來世界第一人口大國。
對於印度而言,其實最大的潛力來自未來,畢竟印度人口很多,而且很快超過我國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對於未來世界而言,有人的地方才有江湖,而印度人口最多,那麼這無疑將是巨大的國力基礎。甚至很多西方機構,甚至預言,未來的世界,印度將是超級大國,就是因為其有充足的人口,所以印度綜合國力還是很強大的。
『陸』 中國和印度軍力對比
在軍事上,首先看軍事技術。印度的導彈技術大約相當中國上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水平,差距在20年以上。印度的烈火導彈的水平達不到中國巨浪1的水平。當時中國已經擁有洲際導彈和核潛艇,而印度到現在還不具備獨立發展這兩項技術的能力。印度發展的藍天防空導彈其彈體來源於前蘇聯的薩姆6,三叉戟低空導彈存在嚴重技術問題,性能還不如中國80年代發展的紅7。中國在當時高空防空已經發展了TMD的「反擊」。
航空技術是印度與中國差距最小的軍事技術領域。因為中國主要精力投入導彈方面,相對航空技術投入少,獨立能力比較導彈和航天技術差一些。但是來自國外的技術封鎖使中國的航空工業獲得了非常寶貴的獨立開發能力。印度航空工業一直依靠外國的技術援助,依靠外國產品生產許可證生產先進戰斗機,因此雖然在一段時期內印度裝備戰斗機比中國先進,但是印度一直沒有獲得完整的航空技術能力。在開放以後得到國外先進技術的支持以後,最近10幾年中國航空技術突飛猛進已經遠遠將印度拋在身後。這是綜合國力和綜合技術能力和工業能力的差距。中國出口技術給巴基斯坦的FC-1在近兩年不斷採用新技術升級使得其技術完全超過印度的LCA輕型戰斗機,在氣動設計、發動機、機載武器等方面優於LCA成為一型高性能中檔戰斗機。
在海軍裝備方面,印度根本沒有一個強大的造船工業,因此印度強大的海軍只能是沙灘上的大廈。印度的國產軍艦必須依靠外國提供全部技術,包括設計、船體材料和建造工藝、動力、武器、雷達以及總體等等。一旦失去外國技術援助印度立即一籌莫展。如核潛艇是印度一直夢寐以求的裝備,但外國由於防止核擴散條約的限制無法提供印度技術援助,幾十年印度只好乾等這毫無辦法。雖然印度已經特許生產過先進潛艇如德國209級和俄羅斯「K」級。但是現在印度還是要依靠外國來援助才能製造潛艇。中國核潛艇在1971年就下水了。現在中國海軍艦艇的技術水平已經基本達到歐洲的水平,超過俄羅斯。現在影響到中國軍工技術水平的主要是基礎工業水平。
在陸軍技術方面就更不用提了,印度到現在還不能生產155毫米重炮,自己搞的坦克陸軍不想要。進口重炮還要進口炮彈。總之在低技術的陸軍武器裝備上印度仍然沒有自主生產能力。
總體上看,印度的軍事技術主要依賴進口。只是在個別的方面如計算機方面可以自己生產,當然IC還要進口。
印度的軍事能力,依靠進口裝備和技術,印度保持了與中國相當的軍事技術裝備。因為中國龐大的軍隊不可能迅速全部換裝新裝備,同時也沒有這個需要。但是印度的軍事力量的發展極度不平衡。中國軍費使用上大致裝備采購、人員開支、訓練和裝備維護各佔三分之一。而西方發達國家在人員和訓練、裝備維護的開支比例更大一些。而印度的軍費開支主要是人頭費和裝備采購費,而訓練和裝備維護費佔比例不和理。海軍航母艦隊基本上是駐港艦隊,空軍飛機事故率居高不下,陸軍坦克等裝備的完好率極低都是這種情況的體現。印度的裝備體系非常混亂,表現出缺乏軍事管理能力。印度陸軍光步槍的子彈就有7.7毫米、北約7.62X51毫米、俄制7.62X54毫米、7.62X39毫米、5.56毫米等多種體制,而且在部隊裝備5.56毫米步槍以後,居然沒有安排子彈生產。只好到國際市場上采購了幾千萬發子彈。
從歷史上看,印度從來是在戰爭發動前突擊在國際軍火市場上采購彈葯和武器零部件來提高裝備的完好率和戰備率。這樣的情況使得印度非常難以應付突發的大規模軍事沖突。下卡吉爾沖突就是例證。印度在這樣一場小規模的邊境沖突中,對手還是穆斯林武裝,幾乎用光了庫存的大口徑炮彈,戰後在國際市場突擊采購。從這種情況來看,印軍雖然裝備比較先進,但後勤和管理非常落後,這在1963年與中國的邊境沖突中已經表現出來了。但現在並沒有顯著改進,這是印軍的軟肋。印軍沒有能力進行一場較大規模的局部戰爭,如朝鮮戰爭規模,甚至如上甘嶺戰役這樣規模的戰役也沒有能力持續進行,上甘嶺美軍消耗炮彈130萬發,志願軍消耗炮彈40萬發,戰役持續40多天。
看起來印度的戰略是在印度設定的條件下,即在印度選定的戰場、時間、戰爭規模等條件下、進行一場預有準備的中低規模的高技術戰爭。如甲午戰爭日本突襲中國、日俄戰爭日本突襲俄羅斯遠東艦隊。採取先發制人的手段,在戰爭一開始就取得決定性勝利,而後依據有利的戰場形勢,通過談判和國際斡旋獲得最大的政治和經濟利益。因此印度必然採取精兵主義,從印美空軍對抗演習看印度空軍的精銳有著不可忽視的戰鬥力。但是這個戰略存在著致命的缺點,就是如果對手不按照印度的設想出牌,印度缺乏應變的准備和能力。在1963年印度與中國的沖突中就發生了這種情況。中國的反應超過了印度的估計,結果印軍遭到慘敗。
從以上分析,印度的硬實力比中國有非常大的差距,特別是長期競爭的潛力方面差距更大。局部沖突中雙方的技術差距不明顯。但可以運用的戰術方面的差距和後勤能力仍然存在著顯著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