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印度註定無法成為一個大國
印度註定會成為一個大國 ,原因如下:
1、經濟
現在印度經濟局世界前9,馬上就要趕上義大利,GDP總量比俄羅斯還高。
2、人口
其人口雖然多,但是結構合理,年輕人較多。這樣就有足夠的人力資源來發展經濟。澳大利亞、加拿大經濟比印度差不了多少,為什麼只能作為美國的追隨者,就是因為人口不夠,舉個例子,飛機製造業需要大量的人口,印度能拿出幾百萬人口作為飛機製造的配套企業的工作人員,而加拿大拿出幾百萬則相當於其的十分之一人口,所以巴西能發展航空產業、中國能發展航空產業,印度將來也能發展航空產業,澳大利亞則不行(其他產業如汽車、造船等以此類推,均可套用這個例子),沒有了製造業,再好的虛擬產業(金融、保險、證券、銀行)也是空中樓閣。
3、資源。
印度資源相當發達。以糧食來說,印度300萬國土,有1.6億公頃耕地,中國960萬國土,只有1.2億公頃耕地。當然了印度缺石油
4、教育
多年英國統治,導致印度英語教育發達,高層印度人跟英國人無異。
5、地理
印度周圍無強國,號稱伊斯藍第一強國的巴基斯坦實力也遠不如印度。
6、軍事
印度軍事世界前7,在印度洋首屈一指。
綜上所述,印度不成為大國,天理不容。(當然了,筆者不喜歡印度,但是事實就是這樣)
2. 印度面積不大,人口也不多,為什麼還自稱是大國
印度人確實普遍認為自己是大國。這種民族自豪感,其實和印度教、印度的歷史有很大關系。
但不是孕育大國的坯子,這句話同樣適用於美國,不知道大家能否理解。美國的成功,不是那塊土地原生孕育文明的結果,而是英國資本主義在北美大陸實踐的結果。如果把印度的十三億人請走,換上相同數量的中國人、日本人、德國人或者英國人,肯定會成為超級大國。為什麼印度人不行?因為印度的歷史文化並不具備成為超級大國的條件,而且歷史文化慣性太大,在現在的印度建國之前,印度從來不是一個國家概念,是一個純粹的文化范疇,歷史上印度人沒有統一的想法,因為他們從來就不是一個整體
3. 印度會崛起為一個大國嗎如果會,什麼時候
永遠不會。
1、有人說印度有最多勞動力。
工業時代,有技能的勞動力才是勞動力,印度教育界的有志之士就統計過:印度五年級的學生,58%不會二年級的簡單計算,但這種人在印度太少,也很難融入社會狀況。所謂脫盲,實際就是能用當地文字寫自己的姓名就可以了,有人會說印度脫盲標准不可能那麼低,邦與邦不同,實際上就是這樣,是否文盲還是可操作的,能讀到大學,有兩種,一種是有錢人,另一種是給賤民的預留制,大約占入取人數30%左右,分值100-150分就可上大學,而非賤民的高種姓,要500分,印度大學生本來就少,而且印度大學都很爛的,就這,生源還很差.
還真比不了1950年代的中國,那時中國的教育雖然還比較差,但比現在的印度強太多,中國人好學,三大改造時期,全民讀書,農民在牛背上學數學有木有?當時中國的全民學習小學知識,使得人口素質比解放前提高了很多,再看看印度,前面就說了,五年級還不如二年級,高中畢業算是很不容易了,但水平還不如我們小學畢業生。更別說改革開放之後的中國了,更重要的是印度,它不會改正的。
2、還有人說印度是最大市場
有錢才有市場,一群窮人算什麼市場?如果人多就是市場,當年歐洲強國就無需搞殖民地了,非洲人最多,是市場嗎?顯然不是嘛,這無需說太多,有腦子的人都懂。
3、民主制度
歐美式民主制度在衰弱,這個也不用多說了,注意,我這里強調的是歐美式民主制度在衰弱,此外印度從來不是民主國家,男女不平等是令現代人詫異的,就算是中國歷史上最不平等的時代都比印度平等,連人與人都不平等,何來的民主?
民主的含義,從古希臘到新教倫理,民主的基礎即1、人與人的平等;2、客觀理性;3、有共同目標,建設城邦。不要說印度,就是源發皿煮國家英法美都做不到民主,以美國為例,黑命貴200年啦,人與人平等了嘛?客觀理性?看看新自由主義的傻子們,何來的客觀?何來的理性?,共同目標?建設城邦?黨派斗爭,何來的共同目標?最發達的國家沒有高鐵,沒有基礎設施,怎麼建設城邦?西方真沒有民主國家,如果世界上非要拿出一個民主國家,看看前面這三條,我看只有中國最接近了吧
4. 印度成為「超級大國」的可能性有多大,為什麼
印度作為一個人口即將超越中國的人口大國,印度也無時無刻在做著一個大國夢。近段時間印度總統也宣布了印度將在20年的時間成為超級大國。我認為這個可能性並不高,主要還是印度本身就存在許多問題,如果不能根本解決這些問題的話,是根本無法成為超級大國的。
超級大國的標準是什麼?
超級大國是當今世界上擁有超強經濟和軍事實力,可以憑借其非常強大的軍事和經濟實力直接或間接干預他國政治軍事事務,擴大勢力范圍和戰鬥力的國家。世界霸權。另一方面,印度的科技實力和軍事實力都不錯,由此可以看出印度有成為大國的潛力,但印度的各種矛盾影響著印度的進步。
5. 成就大國是一國的基本權利,為什麼印度的大國夢註定
其實目前的印度確實有凌駕於常任理事國之上的實力,印度擁有廣闊的國土和稠密的人口,潛力很大,近幾年印度的經濟發展十分迅速,目前印度經濟總量已經超過法國,直逼英國,而且印度的軍事實力位列世界第四,已經超過英法了,然而有一個短板卻是印度無法迴避的,如果印度想在聯合國擁有話語權,必須解決這一問題。
那就是印度的受教育程度,印度的科技的確很強大,先後完成了探測月球與火星的創舉,然而印度的人口受教育程度卻普遍不高,盡管印度的IT業很發達,但是印度卻仍然有很大一部分人上不起學,這導致的是較低的全民素質和落後的工業,印度的精英分子十分願意去國外發展,人才的流失和教育的落後註定了印度無法成為世界大國。
6. 印度即將成世界第一人口大國,是紅利還是陷阱
我認為,印度即將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既不是紅利,也不是陷阱。
印度目前困境告訴我們,經濟繁榮不是一個國家的富人有多富有,或者人均財富有多高。而是讓該國的每個人都有活干、有奔頭,願意積極投身到社會分工之中,創造價值。阿聯酋這個國家很富有,但人們不會說阿聯酋經濟繁榮;中國人均財富比阿聯酋低很多,但過去幾十年,我國的經濟非常繁榮。
當下印度最急需解決的是如何加快工業化進程,提升就業率。在承接更多中低端產品代工的同時,也要為工人提供更多的技能培訓,提升工人的素質。
7. 印度13.53億人口,為什麼不控制
2018年印度人口達到13.53億,僅比我國人口少4千萬,在2000年的時候,印度的人口只有10.57億,同年我國的人口為12.63億,比印度多出兩億多人。也就是說印度只用了20年的時間,便增長了接近3億人口,按照印度的這個增長速度,再過五六年的時間,印度將成為世界頭號人口大國。熟悉地理的朋友都知道,印度的國土面積為298萬平方千米,還不到我國領土面積的三分之一。那麼超過13億人集中在不到300萬平方千米的國土上,印度國內為什麼沒有人滿為患呢?
第三個原因是印度撫養子女的成本較低,印度的經濟相對落後,消費水平也比較低。印度一個家庭撫養三五個子女十分正常,反觀一些發達國家地區,父母培養子女的成本非常高,即使在高補貼的情況下,仍然很少有人願意撫養多個子女。當然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印度人口增長肯定會有一個峰值,否則按照印度的人口增長速度,遲早有一天印度會人滿為患出現糧食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