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從古至今,印度名稱的更替
「印度"(舊譯:「天竺」、「身毒「)這個名字來源於梵文,得名於印度河。印度人自稱「婆羅多」(भारत / Bhārata)。
印度文明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至今已經有大約5000年的歷史了。來自西北部的雅利安人部落在公元前1500年侵略了這里;他們與當地人的結合創造了經典的吠陀文化(Vedic culture)。此後,阿拉伯人在公元8世紀侵犯了這塊土地,隨後是12世紀到來的土耳其人,以及15世紀末到達此地的歐洲商人。
B. 印度名字的由來誰知道
印度又名「婆羅多」,「印度」這個名字來源於梵文(唯有真理得勝),得名於印度河。印度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國家,擁有十億人口以及上百種語言。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又有「電影王國」之譽,曾創造了燦爛的印度河文明。
印度河流域文明(Ins Valley Civilization)亦稱印度河文明(Ins civilization)或哈拉帕文明(Harappan Civilization)。 印度次大陸已知的最早的城市文化,1921年第一次在旁遮普邦(Punjab)的哈拉巴發現,1922年又在信德邦(Sindh)境內印度河畔的摩亨佐-達羅(Mohenjo-daro)發現(現在這兩個地方都屬於巴基斯坦)。後來,在喀拉蚩東北1,600公里(1000哩)西姆拉山(Simla Hills)麓的魯伯爾(Rupar),在距喀拉蚩東南800公里(500哩)西海岸南部的坎貝灣(Gulf of Cambay),以及在離德里北邊50公里(30哩)的亞穆納河盆地(Yamuna Basin),都發現這一文明的遺跡。它比稍早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和埃及文明分布更廣。摩亨佐-達羅(Mohenjo-daro)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大型古城。
影響范圍:
印度河文明包括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兩個大城市以及100多個較小的城鎮和村莊。兩個大城市方圓都超過5公里(3哩),由其規模可推測是兩個大邦的政治中心或是一個大帝國輪流以兩地為京城(印度歷史上原是有一國兩都之制的),但也可能是哈拉帕繼摩亨佐-達羅之後成為京城所在地,因為摩亨佐-達羅不止一次受到大洪水的破壞。在卡提阿瓦(Kathiawar)以及更往南的南部文化區比主要的印度河地區略遲開發,這種文化有文字,字元約有250~500個,部分已被試作解讀,此種語言已暫被歸入達羅毗荼(Dravidian)語族。該文明的中心時期約在西元前2500~前1700年,但在前2千紀出現的南部地區文化可能延續到更晚的時候。
印度人自稱「婆羅多」(भारत / Bhārata),梵文的意思是月亮,中文名稱是唐代高僧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記》中的譯法,在這以前稱天竺或身毒。與印度接壤的國家包括了孟加拉國、緬甸、中國、不丹、尼泊爾和巴基斯坦,印度又與斯里蘭卡和馬爾地夫隔海相望。(除此之外,按印度的觀點阿富汗也是它的一個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