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原油供應鏈——陸上通道和海上航線
中國原油供應鏈——陸上通道和海上航線中國原油供應鏈主要由陸上通道和海上航線兩大部分構成。
海上運輸通道中國80%以上的原油運輸主要來自海上,進口原油主要來自中東、非洲、南美地區。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的原油海運航線已經基本穩定,形成了以下幾條主要海運路線:
中東航線:這是中國進口石油最主要的路線,承擔了近50%海上石油的運輸量。從波斯灣出發,穿過霍爾木茲海峽,經阿拉伯海進入印度洋,再通過馬六甲海峽抵達中國南海地區,最後到達中國沿海。龍目海峽、巽他海峽可以作為馬六甲海峽失控時的備用通道。
非洲航線:包括北非、西非和南非航線。北非航線由北非出發,經蘇伊士運河進入紅海,亞丁灣,阿拉伯海,再經印度洋,馬六甲海峽,進入中國南海;無法由蘇伊士運河穿行的船隻則通過直布羅陀海峽,沿非洲西海岸,繞過好望角,進入印度洋輸往中國。西非和南非航線則主要指的是穿印度洋送達中國沿海的航線。非洲航線的石油佔中國海運石油量的30%左右。
拉丁美洲航線:一條是指經好望角、印度洋、馬六甲海峽到達中國沿海的航線,適合超大郵輪進行航運;另一條則是經巴拿馬運河,經太平洋到達中國沿海的航線。
北美航線:北美(主要是美國)原油到中國的海運將穿行太平洋到達中國沿海。
北歐航線:主要是挪威原油到中國的海運。一般先沿歐洲西側海岸的大西洋南下,噸位輕的可以進入直布羅陀海峽,進入地中海,穿過蘇伊士運河,直達紅海,沿著阿拉伯海—印度洋—馬六甲—中國南海路線而行。噸位大的船隻需要沿歐洲非洲西海岸繞過好望角航行。
俄羅斯航線:俄羅斯原油海運到中國主要始發於其遠東、黑海和波羅的海港口。遠東港口Kozmino港是向我國出口的主要始發港,也是俄羅斯原油出口日本和韓國的主要始發地。俄羅斯到中國的海運航線並不能直接由遠東地區向中國運輸,而是要從位於歐洲的港口出發經蘇伊士運河或繞道非洲南部好望角到達中國。
東南亞航線:主要來自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
圖片展示:
三大陸上通道基本情況如下表所示:
| 管道 | 期次 | 階段 | 累計輸油能力 | 建設時間 | 功能 || --- | --- | --- | --- | --- | --- || 中哈原油管道 | 一期 | 阿特勞-肯基亞克段阿塔蘇-阿拉山口段 | 1000萬噸/年 | 2003-2006年 | 中哈管道承載了哈薩克原油和俄羅斯的部分原油 || 二期 | 肯基亞克-庫姆科爾段、站場改造 | 2000萬噸/年 | 2013年12月,8號10號站投產 | - | - || 中俄原油管道 | 一期 | 斯科沃羅季諾-大慶 | 1500萬噸/年 | 2011年投產 | 我國第二條跨國原油管道,超過1/3以上原油由該管道運輸 || 二期 | 漠河-大慶林源 | 3000萬噸/年 | 2018年1月投入運營 | - | - || 中緬管道 | 一期 | 馬德島的皎漂首站-雲貴、重慶 | 2200萬噸/年 | 2015年試運行,2017年投產 | 主要目的是轉運中東運輸的原油,縮短距離1820海里 |
其他戰略舉措
圖片展示:
綜上所述,中國原油供應鏈的海上航線和陸上通道共同構成了中國原油進口的多元化、安全化、高效化的運輸網路。
❷ 中東石油運輸的主要路線
中東石油輸出路線的三條路線分別是
1、運往日本(東行航線):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印度洋-馬六甲海峽-太平洋-日本
2、運往西歐、美國(最短西行航線):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阿拉伯海-曼德漢峽-紅海-蘇伊士運河-地中海-直布羅陀海峽-大西洋-西歐、美國
3、運往西歐、美國(較遠的西行航線):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阿拉伯海印度洋-繞過非洲最南端的好旺角-大西洋-西歐、美國
❸ 跪求我國石油運輸管道的幾條線路
中哈石油運輸管道已正式啟用,為中國提供了穩定的陸路能源供應,同時連接了中哈俄三國的石油管道網路,推動了中國與中亞及俄羅斯的能源合作。這條線路每年為中國輸送至少4000萬噸原油,提升了我國石油進口渠道和運輸方式的多樣性。
除此之外,我國周邊還有多個備受關注的潛在石油運輸線路。例如,從巴基斯坦瓜達爾港通往新疆的輸油線路,瓜達爾港位於波斯灣出口,距離中東產油區較近,這將使中國能夠直接獲得中東及海灣地區的石油。
中緬天然氣管線同樣值得關注,這條線路從雲南昆明出發,途經緬甸瑞麗至時兌港,緬甸是世界第十大天然氣儲藏國,這條管道可以繞過馬六甲海峽,使原油運輸距離減少1200公里,並且更為安全。與中哈石油管道相比,這條線路的鋪設更為容易,雲南省可以藉此機會建設配套石化基地。
另外,伊朗、巴基斯坦和印度設計的IPI管線全長2775公里,雖然途經不穩定的地區,但其年輸氣量可達8.57億立方米。如果該管線能夠延伸到印度,將增加640公里,耗資6億美元。然而,由於印巴兩國之間的緊張關系,該項目能否順利實施仍存疑。
中俄印管道設想中,印度設想了三條從俄羅斯途經中國的油氣管道。其中兩條從西伯利亞出發,分別為西伯利亞—秋明—鄂木斯克—塞梅伊—德魯茲巴—烏魯木齊—庫爾勒—庫車—阿克蘇—喀什—塔里木—印度;西伯利亞—秋明—阿斯塔納—卡拉干達—比什凱克—伊蘇庫爾—喀什—印度。還有一條從東西伯利亞出發,即伊爾庫茨克—烏蘭巴托—玉門—敦煌—和田—印度。這些線路均需以我國的烏魯木齊和喀什作為樞紐,才能到達印度。
印度的能源戰略專家認為,通過該計劃,中國不僅可以通過中轉收取高額費用,還能推動中國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促進中國與南亞諸鄰國的經貿合作。作為合作回報,印度可以為中國的石油進口提供通往海灣地區的通道。
然而,印度設想的這三條管道在進入印度前幾乎全部集中在新疆的喀什、和田地區,出口單一。同時,這一管道體系的建設成本也是一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