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瑜伽的起源故事是什麼
瑜伽起源於五千多年前,在古老的印度,高僧們為求進入心神合一的最高境界,經常僻居原始森林,靜坐冥想。在長時間靜心生活的過程中,古代印度高僧在大自然中發現動物及植物的生命力非常頑強,自愈及自治能力也非常強,於是在觀察了許許多多的動物及植物後,創立了八萬多個瑜伽姿勢。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瑜伽動作逐漸演變與精簡,到現今留存下來的只有幾百個了。
瑜伽是古印度人的一種體育鍛煉方法,是古代印度體育文化的部分,也是古代印度的代表或象徵。瑜伽本義包含著」維持均衡就是生命和自然的本源,在生活中追求均衡就會感到幸福"的道理,這也正是瑜伽精神的所在。瑜伽一詞,是從印度梵語yug或yuj而來,是一個發音,其含意為「一致」「結合」或「和諧」。瑜伽就是一個通過提升意識,幫助人類充分發揮潛能的體系。
不只是印度人,西方國家也非常認可尊者,2006年7月,當斯瓦米·蘭德福抵達倫敦,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就邀請他參加茶會,聽他講解瑜伽呼吸養生法如何幫助所有人保持健康。最近,斯瓦米·蘭德福還獲英國政府頒發的瑜伽大師獎。據說,斯瓦米·蘭德福目前擁有世界上最多的追隨者。
看完上面瑜伽傳承任務的介紹,大家是不是發現沒有一個女人,全部都是男人;因為瑜伽發源於印度,很多體式都是為男人的身體設計的,剛開始只有男人練習瑜伽,而且只有印度貴族男士才可以練習,密不外傳的;後來就像佛教文化一樣被廣泛流傳和推行,使得越來越多的人認識瑜伽的好處,女性也加入進來;發展到現今,因為男士每天忙於生活奔波,練習的男性很少,被人誤認為瑜伽是女性的專屬健身運動。
⑵ 中國蒸餃走紅印度,什麼樣的心態促使印議員誣稱蒸餃有害還易成癮
針對中國食物被印度議員誣陷為有毒的東西,這個我真的是沒有想到的,因為印度經常會黑中國的很多東西,但是我從印度的一些網友言論上看,其實他們對中國的食物還是比較認可的,但是這次他們連中國的食物都開始進行誣陷了,說明他們對中國的嫉妒心理已經更加上升到了一個極限。我為什麼會這么說,因為通過我幾年來觀察印度國內言論的一些消息來看,印度的很多民眾、一些官員甚至是媒體都特別喜歡攀比中國,把中國當成是他們的一個競爭對手,一個永遠的宿敵啊!這個原因可能是1962年印度敗給中國之後產生的。印度媒體關於中國的報道篇幅是特別多的,相比來說中國對印度的報道則比較少,中國媒體往往更加側重於報道美國和日本。
⑶ 玄奘西天取經經過了多少個國家
玄奘西天取經經過了110個國家。
玄奘(602年-664年),本名陳禕,洛州緱氏(今河南洛陽偃師市)人,其先潁川人。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
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為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玄奘於貞觀元年一人西行五萬里。
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前後十七年,遍學了當時大小乘各種學說。公元645年玄奘歸來一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並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
玄奘及其弟子翻譯出典75部(1335卷),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
《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他西遊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西遊記》即以玄奘取經事跡為原型。
(3)印度小肚雞腸怎麼樣擴展閱讀:
貞觀元年(627年)玄奘結侶陳表,請允西行求法。但未獲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決心已定,乃「冒越憲章,私往天竺」,長途跋涉五萬余里。
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二十九歲的玄奘,玄獎為究竟瑜伽唯識學,始道途西行。在途中經蘭州到涼州(姑藏),繼晝伏夜行,至瓜州,再經玉門關,越過五烽,渡流沙,備嘗艱苦。
抵達伊吾(哈密),至高昌國(今新疆吐魯番縣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禮遇。後經屈支(今新疆庫車)、凌山(耶木素爾嶺)、碎葉城、迦畢試國。
赤建國(烏茲別克首都塔什干)、颯秣建國(今撒馬爾罕城之東)、蔥嶺、鐵門。到達貨羅國故地(今蔥嶺西、烏滸河南一帶)。
南下經縛喝國(今阿富汗北境巴爾赫)、揭職國(今阿富汗加茲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國(今阿富汗之巴米揚)。
犍雙羅國(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連的阿富汗東部一帶)、烏伏那國(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區),到達迦濕彌羅國(今克什米爾),行程13800餘里。
玄奘經過以下地方:
1、玉門關
中國漢代長城關隘及障塞烽燧(烽火台)遺址。位於甘肅省敦煌市北境。史籍記載,漢武帝為抗禦匈奴,聯絡西域各國,隔絕羌、胡,開辟東、西交通,在河西「列四郡,據兩關」。
分段修築障塞烽燧。元鼎六年(公元前111),由令居(今甘肅省永登縣)築塞至酒泉(今甘肅省酒泉市),元封四年(前107),由酒泉築塞至玉門關。王莽末年,西域斷絕,玉門關關閉,漢塞隨之廢棄。
2、高昌國
高昌國是西域的一個佛教國家,位於今新疆吐魯番市高昌區東南,是古時西域交通樞紐。為天山南路的北道沿線,當東西交通往來的要沖,亦為古代新疆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之一。
高昌歷史文獻,有《新唐書·高昌傳》有比較詳細的記載。公元5世紀中葉至7世紀中葉,在這個狹窄的吐魯番盆地中,曾先後出現四個漢族獨立王國。
先後分別是闞氏高昌、張氏高昌、馬氏高昌及麴氏高昌。貞觀十四年(640年),高昌國為唐所滅,置高昌縣,後設安西都護府統之,安史之亂時高昌被回鶻侵佔。
3、屈支
屈支,又作龜茲、鳩茲、屈茨、歸茲、丘茲、屈茲、苦先、曲先、苦叉等等,乃是古代龜茲語kutsi,梵文Kuci之音譯,今稱庫車。
其國境相當於今新疆庫車縣周近地區。漢通西域以後,龜茲歸屬西域都護府。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龜茲和於闐、疏勒、焉耆(或碎葉)一起成為唐在西域的「安西四鎮」。
龜茲位於「絲綢之路」的天山南麓分支上,地處要沖,是為印歐文化與漢文化的交流融合之處。
4、碎葉城
碎葉城是唐朝在西域設的重鎮,位於中亞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以東,楚河流域的托克馬克市附近,是中國歷代王朝在西部地區設防最遠的一座邊陲城市。
也是絲路上一重要城鎮。它與龜茲、疏勒、於闐並稱為唐代「安西四鎮」。曾經多次修築城牆,唐代碎葉城就是仿長安城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