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遠征軍多少人進入印度

遠征軍多少人進入印度

發布時間:2025-07-17 18:12:37

Ⅰ 中國遠征軍!

中國遠征軍是1942-1945年抗日戰爭進入最艱難階段、為保衛中國西南大後方和打通抗戰「輸血線」而出征滇緬印、抗擊日本的英雄部隊,是中國與盟國直接進行軍事合作的典型代表。中國軍人在滇緬印戰場以巨大的犧牲換取了自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征戰的徹底勝利,向全世界表明了中華民族偉大的國際主義和民族犧牲精神,對亞洲太平洋戰場和整個世界的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立下赫赫戰功。
抗戰爆發後,由於中國的工業基礎薄弱,急需大量物資和外援,遂於1938年初修築滇緬公路。來自滇西28個縣的20萬民眾在抗日救國信念鼓舞下,自帶口糧和工具,風餐露宿,劈石鑿岩,歷時10個月,在高山峽谷激流險灘上,沿滇西,緬北990公里的山野,用雙手和血汗修築了滇緬公路。其間因爆破,墜岩,墜江,土石重壓,惡性痢疾而死去的不計其數。滇緬公路於1938年底通車,從此成為中國抗戰的輸血管。
抗戰開始後,日本謀圖以武力強迫中斷「第三國」的援華活動。1939年冬,日佔我南寧,斷我通越南海防的國際交通線。
1940年春,日本對滇越鐵路狂轟爛炸;6月迫使法國接受停止中越運貨的要求。盡管如此如此,日寇並不罷休,9月,日本侵入越南,並與泰國訂友好條約,滇越線全面中斷。滇緬公路成了唯一的一條援華通道。
緬甸是東南亞半島上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國家。西屏英屬印度,北部和東北部與中國西藏和雲南接壤。滇緬公路是中國重要的國際交通線,日軍據此還可以威脅中國西南大後方。緬甸對於盟國中的中英雙方來說都有重要戰略意義。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在短時間內席捲東南亞,隨即矛頭直指緬甸。
為了保衛緬甸,中英早在1941年初就醞釀成立軍事同盟。中國積極准備並提出中國軍隊及早進入緬甸布防。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941年12月23日,中英雙方在重慶簽署了《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中英軍事同盟形成。
但是,由於英軍輕視中國軍隊的力量,過於高估自己,又不願外國軍隊深入自己的殖民地,一再拖延阻撓中國遠征軍入緬,預定入緬的中國遠征軍只好停留在中緬邊境。然而,1942年1月初日本展開進攻後,英緬軍一路潰敗,這才急忙請中國軍隊入緬參戰。中國成立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司令部(原定第二路在越南方面,後因情況變化取消),開赴緬甸戰場。但是,由於已經失去作戰先機,造成緬甸保衛戰的失利。這主要由於英國極端堅持先歐後亞的既定戰略,戰局一旦不利,便對保衛緬甸完全失去興趣,而是一再撤退,使中國遠征軍保衛緬甸的作戰變成了掩護英軍撤退的作戰。
但是,中國遠征軍卻仍然作出了讓英美盟國盟軍欽佩的戰績,並達到了一定的戰略目的。從1942年3月中國遠征軍開始與日軍作戰,至8月初中英聯軍撤離緬甸,歷時半年,轉戰1500餘公里,浴血奮戰,屢銼敵鋒,使日軍遭到太平洋戰爭以來少有的沉重打擊,多次給英緬軍有力的支援,取得了同古保衛戰、斯瓦阻擊戰、仁安羌解圍戰、東枝(棠吉)收復戰等勝利。
在仁安羌援英作戰中,中國遠征軍新編第38師師長孫立人憑借一團之力與數倍於己之敵連續英勇作戰,以少勝多,解救出被圍困數日瀕臨絕境的英緬軍第1師,轟動英倫三島。第5軍200師師長戴安瀾屢建奇功,掩護了英軍的平安撤退,後在翻越野人山對敵作戰中不幸受傷殉國。戰役結束後,英美政府高度頌揚並給孫立人與戴安瀾將軍追贈了功勛章。
緬甸失守給以後作戰帶來極為消極的影響,使中國徹底失去了滇緬公路這一唯一的陸上交通線,以後不得不開辟從印度飛越駝峰(在喜馬拉雅山)的空中航線。日本也可以直接威脅印度。但是,也取得了重大的戰略意義,掩護了英軍撤退,贏得了時間保存了力量以保衛印度。也消耗、阻滯了日軍進攻中國西南大後方的企圖,配合國內部隊阻敵於雲南境內怒江天險,以後形成長期對峙,粉碎了日軍從緬北進攻中國西南大後方的企圖。這次遠征作戰,也是中國自甲午戰爭以來首次出國作戰,他們弘揚了中國人民的國際主義和民族犧牲精神,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第一次緬戰日軍傷亡約4500人,英軍傷亡1.3萬餘人,中國遠征軍傷亡5萬餘人(大部分在胡康河谷野人山)。
緬甸作戰失利後,中國遠征軍一部分退入英屬印度。在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的指導下,以退入印度的新38師、新22師在蘭姆珈訓練營受訓並進行整編,於1943年8月改編為中國駐印軍,用美援物資配備全副美式裝備英國提供給養,大批知識青年在蔣中正「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號召下踴躍參軍,利用從駝峰返航的飛機空運到印度,士兵的素質有了大大的提高,駐印軍的戰鬥力大為提升。
同時,中國鑒於緬甸的重要性,積極醞釀反攻緬甸,在滇西重新組編並整訓第二批遠征軍,於1943年2月設立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部轄第十一和第二十集團軍,嚴陣以待,隨時准備與英美軍隊協同反攻緬甸。
1943年10月,為配合中國戰場及太平洋地區的戰爭形勢,中國駐印軍制定了一個代號為「安納吉姆」反攻緬北的作戰計劃,以保障開辟中印公路(中國昆明-印度利多)和敷設輸油管,10月新30師調入緬甸編入駐印軍。計劃從印緬邊境小鎮利多出發,跨過印緬邊境,首先佔領新平洋等塔奈河以東地區,建立進攻出發陣地和後勤供應基地;而後翻越野人山,以強大的火力和包抄迂迴戰術,突破胡康河谷和孟拱河谷,奪占緬北要地密支那,最終連通雲南境內的滇緬公路。
1944年3月,我駐印軍佔領孟關,消滅日本最精銳的第18師團的主力,繳獲其軍旗、關防、大量文件及各種武器。繼而又乘勝進軍,一鼓作氣,攻佔緬北重鎮孟拱,再次告捷。
1944年3月初日軍糾集其15軍8萬兵力進攻印度英帕爾英軍基地,英帕爾吃緊危及整個東南亞戰局,4月初駐滇西的中國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54軍第14師、第50師急調入緬甸編入駐印軍增援牽制日軍,新30師第88團、第50師第150團與美軍拉加哈特部隊合編組成中美聯合突擊隊隨即對密支那發動進攻。5月11日,滇西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強渡怒江,血戰高黎貢山拉開滇西反攻序幕。新38師在孟拱戰役結束後,也進軍密支那。經過近三月的激烈戰斗,8月初密支那終於被攻克,緬甸戰場的主動權從此轉入盟軍手中。對中國來說,意味著兩條被阻斷的運輸線——中印公路同滇緬公路的連通指日可待,危險的「駝峰航線」從此載入史冊,空軍可以從東南部更安全、更便捷的航線飛往昆明和重慶,中國西南戰略形勢根本改觀,抗日大後方真正有了穩定感;而日軍對緬甸的佔領日期已屈指可數,其在亞洲大陸的全面進攻,也從此演變成節節防禦,最後徹底崩潰。
自從我駐印軍先後開出蘭姆伽後,連續作戰,屢創強敵,戰鬥力較之以前大為提高,這是日軍做夢也想不到的。他們弄不清楚這支兩年前曾敗在自己手下的中國軍隊何以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便成了一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威猛之師。
6月4日,滇西松山大戰展開,滇西遠征軍71軍、第8軍輪番進攻,至9月7日以陣亡8千餘人、傷者過萬,擊斃日軍千餘慘重代價收復松山。7月2日,第二十集團軍進攻騰沖,至9月14日光復騰沖城,美軍第十四航空隊參與攻城戰役,我軍傷亡5千餘人,擊斃日軍3千餘人。6月4日,滇西遠征軍第十一集團軍進攻龍陵,至11月11日克復龍陵全境,此役殲滅日軍13000餘人,我軍傷亡2萬餘人,日軍被驅趕到芒市一帶自此無險可守。9月初,日軍在英帕爾遭受慘重失敗,盟軍在滇緬印戰場進入總進攻的戰略階段。
駐印軍在密支那休整約兩個月後擴編為新1、新6兩軍,向日寇發動了最後的攻擊,用繳獲的日軍文件上的一句話來說:「支那軍歸國心切,銳不可擋」。密支那休整後,新1軍、新6軍分左右兩路向八莫發動進攻。一路上過關斬將,所向披靡。12月初因國內戰事吃緊新6軍急調回國增援,隨後,新1軍先後攻克八莫、南坎,並在畹町附近的芒友與雲南西進的滇西中國遠征軍勝利會師,中印公路完全打通。中國駐印軍旋即南下,於1945年3月8日攻克臘戌,30日與英軍會師於喬梅,緬北反攻作戰結束。此時日軍因在菲律賓失敗,收縮戰線,全部撤出緬甸。至此,緬甸戰事全部結束。
反攻緬北、滇西歷時一年半,史載中國駐印軍傷亡2萬多人殲滅日軍4.8萬餘人,滇西遠征軍傷亡6萬餘人擊斃日軍2.1萬餘人,合計斃敵7萬餘人。中國遠征軍完成了中國戰略大反攻的全面勝利,滇緬印戰區亦是抗戰歷史上中國軍隊對日本軍隊唯一取得完勝徹底擊潰日寇的戰區。
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的反攻勝利,重新打通了國際交通線,使得國際援華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入中國;把日軍趕出了中國西南大門,揭開了正面戰場對日反攻的序幕;鉗制和重創了緬北、滇西日軍,為抗戰取得最終勝利作出巨大貢獻。
從中國軍隊入緬算起,中緬印大戰歷時3年零3月,中國投入兵力總計40萬人,傷亡接近20萬人,日本在中緬印戰區投入兵力總計30餘萬,被殲滅18萬5千餘人。中國遠征軍、駐印軍用鮮血和生命書寫了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史上極為悲壯和輝煌的一頁,壯哉中國軍人,壯哉中國遠征軍!
這樣可以么?

Ⅱ 中國駐印軍是怎樣的「卧薪嘗膽」

中國遠征軍從緬甸撤退時,兵分二路,一路經野人山回國,損失慘重;另一路,在38師師長孫立人的領導下,中國遠征軍38師撤退到印度時,編制齊全,損失甚小;其後22師和第5軍直屬部隊幾經曲折,也一路退至印度,所受損失慘重,抵達印度時1萬多人的部隊僅只有3千多人。
中國軍隊初入當時英國殖民地印度時,處境是相當艱難,這個以「日不落帝國」自封的英國,「驕傲自大」根深蒂固,且當時遠征軍是敗軍之軍,尤甚,居然不顧中英兩國訂有軍事同盟關系,要求38師向英軍繳械。
據孫立人部屬後來回憶:這樁「繳械風波」發生過程中,38師高層唯恐激起部隊的憤怒,對消息進行了封鎖,僅僅下達「加強戒備、准備戰斗」的命令。後來,孫立人在一次師部軍事會議上曾透露,38師入印初期面臨覆沒之危機,經他費盡心機,東奔西走,才得以轉危為安,要部屬體念他的一片苦心,要苦練殺敵本領,打回祖國去!
在這個過程中,作為中印緬戰區參謀長的史迪威也幫了大忙,出面進行了相關協調事宜。
2

此為中國駐印軍士兵低姿萄伏前進,上有鐵絲網,並有機槍掃射。
遠征軍退撤到印度之後,史迪威在印度新德里舉行記者招待會,他說: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軍事指揮官,願意從戰場撤退,所有撤退都是可恥的,我們挨了一頓狠揍,我們從緬甸逃出來,這是個奇恥大辱,我認為,我們應該找出症結所在,打回去,重新收回緬甸。
是時,日軍已佔領緬甸全境,隨後又進入雲南,一度逼近貴州;蔣介石此時最擔心的是莫過於滇緬公路被日本切斷後,美國的援華物資,如何及時、大量地運到中國。
史迪威雖然對蔣介石很有意見,但當時仍將蔣的危機轉告白宮羅斯福,並強調,自己那不到1萬人的駐印部隊,不可能在緬甸有所作為,駐印軍缺少兵員,中國缺少物資,陸路通道又被日本人切斷了,怎麼辦?
羅斯福最終解決了這個難題,他向蔣介石和史迪威承諾,將提供100架C47運輸機,組建美國陸軍第14航空大隊,「飛虎隊」也被編為第14航空隊,他們每月將物資從印度阿薩姆機場運往中國昆明,再將中國士兵運回印度,補充中國駐印軍,這條航線後來被命名為「駝峰航線」。
隨後,從國內將動員而來、懷著報國熱情的學生們源源不斷空運至印度,充實了新編38師和新編22師名額,這些學生們中就有當時國民政府最高學府西南聯大的1100名學生,這1100名學生中也有校長梅貽琦的兒子,西南聯大規定:高年級的學生參加遠征軍,軍旅生涯也算學分。之後,進行美國裝備列裝。
隨後,從緬甸撤退下來的中國遠征軍改編為中國駐印軍,在印度蘭姆迦訓練營,開始進行系統而又殘酷的整訓。美國人的訓練方法直接了當,貼近實戰,簡單有效,炮兵訓練兩周基本操作後,就直接拉到野外整日整月的演習和實彈射擊,營、連長級軍官,每人實彈指揮射擊達400發;步兵訓練為第1、2周為兵器訓練,第3、4周進行實彈射擊,第5、6周進行戰術訓練,堆沙盤和實兵指揮班、排、連,部隊戰鬥力快速提升。要知道,在國內抗戰時期,當時炮兵進行實彈射擊,打多少炮彈,要蔣介石親自批准!可見當時國力至艱,已到何種地步。

Ⅲ 中國遠征軍第一次遠征印度的戰役過程是怎樣的

1937 年7月7日,侵華日軍悍然發動「盧溝橋事變」,日本開始全面侵華,抗日戰爭爆發了。戰爭開始以後沒多久,我國僅有的幾條國際交通線路就相繼被切斷了。 1938年8月,由20萬名中國民工修築而成的滇緬公路全線通車,所有國際援華物資幾乎都通過滇緬公路進入中國。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入侵緬甸,企圖切斷滇緬公路。
為了保衛滇緬公路,1942年3月,國民政府抽調了10萬名精兵組成遠征軍奔赴緬甸。到達緬甸以後,中國遠征軍浴血奮戰,沉重地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但後來因為英軍配合不力,遠征軍陷入腹背受敵的危險境地。5月上旬,中英軍隊開始撤退。日軍切斷了遠征軍的歸國通道,少數戰士跟隨美國統帥去了印度,大部分戰士都在杜聿明將軍的帶領下走進了野人山,他們准備從那兒繞道回國。
野人山位於中印緬交界處,綿延千里,縱深200多公里,山上喬木遮天,終年不見天日,猛獸成群,螞蝗遍地,傳說還有野人出沒,當地人把這片方圓數百里的無人區統稱為野人山。1942年6月,數萬名疲憊不堪的遠征軍戰士走進了野人山,開始了他們的「死亡之旅」。到了晚上,豺狼虎豹全都跑出來了,野獸凄厲的吼叫聲回盪在山谷里,聽得人毛骨悚然。戰士們用芭蕉葉和樹枝搭成棚子,一個棚子大約有三四平方米,能睡10個人,大家就擠在棚子里過夜。
進山10多天以後,熱帶原始叢林的雨季到來了,天天都下著傾盆大雨,道路泥濘不堪,戰士們舉步維艱,下山的時候就在泥水裡滾。有時山洪「轟隆隆」地沖下來,一下子能沖走很多人。』有一次,劉桂英看到整個班的戰士一起被山洪沖走了。
軍部那張地圖也不管用了,戰士們經常是走了好幾天又回到原點。在這片原始叢林裡面,他們迷失了回國的方向,回家的路出乎意料地艱險而漫長。
一個月後,部隊開始斷糧了,有幾名戰士餓死了。杜聿明只得把馱物資的100多匹戰馬都殺了,讓戰士們飽餐了一頓。戰馬吃光以後,大家就開始吃皮鞋,吃皮帶,就連手槍套也成了他們的食物。當這些東西全都吃光以後,大家就只能夠靠樹皮和草根來維持生命了。一天,一位戰士看到河邊長著野生魔芋,極度飢餓的他急忙挖了一小塊兒野生魔芋,用舌頭舔了舔,誰知道他的舌頭馬上就腫了起來,連話都不能說了,直到4天以後他的舌頭才消腫。有的戰士誤食了有毒的植物,痛得滿地打滾,哀號不止,但是因為沒有葯品,大家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他們被毒死。
連續多日以樹皮和草裹腹,很多戰士的身體開始浮腫起來,步履蹣跚。有的戰士走著走著,突然「撲通」一聲跌倒在地上,然後再也爬不起來了。劉桂英和護士班的另外4名女戰士想:我們5個人要走就一起走,要死就死在一起!她們手拉著手,互相鼓勵著往前跋涉。
雨季的叢林是螞蟥的天下,叢林裡面到處都是螞蟥。戰士們走在路上,這些嗜血的魔王就昂著頭在樹葉上等候,人體一接觸到樹葉,它們就趁機爬到人身上吸血。緬甸的螞蟥個頭特別大,據說一隻大螞蟥一次能吸一斤血呢!小螞蟥會通過衣服的縫隙鑽進人的皮膚里,不知不覺間,它們已經把人體內的血吸了出來。等到戰士們發現的時候,螞蟥已經變得又粗又大了。劉桂英每天都能從身上逮到一大把螞蟥。至今她腿上還有很多傷疤,都是當年被那些螞蟥咬的。
和螞蟥一樣猖獗的還有蚊子。野人山的蚊子也大得出奇,翅膀一張開簡直就像蜻蜓似的,戰士們被咬得滿身都是包,又紅又腫,奇癢無比。細皮嫩肉的女兵是蚊子的重點攻擊目標。有一天早上醒過來,白凈漂亮的何珊發現自己臉上滿是大紅包,都是被蚊子咬的。她數了數,竟然有20多個大紅包。她覺得痛癢難忍,只好用手拚命地抓臉,結果把臉抓得鮮血淋漓。有時走到低窪處,埋伏在那兒的成千上萬只蚊子如同一片黑雲似的向大家飛過來,大家只能抱頭逃跑。
越往山林深處走,山林就越顯得陰森恐怖。這時,更加可怕的事情發生了。瘴氣開始在軍隊里肆虐橫行,成千上萬名戰士倒下了。路邊和草棚里堆滿了戰士們的屍體,屍體散發出惡臭的味道,聞之使人暈眩。
中國遠征軍以10萬之眾出國,活著離開戰場的只是4萬多人,而最終穿越野人山回歸國境的只有3000多人。

Ⅳ 30萬人的遠征軍回到祖國的有多少人

第一次10萬回來4.3萬,第二次12萬回來10萬。

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在緬北、滇西反攻中,收復緬北大小城鎮50餘座,收復滇西失地8.3萬平方公里,共殲滅日軍4.9萬餘人。

中國軍隊在第一次緬甸戰役中,遠征軍傷亡總數達6.1萬人。以杜聿明指揮的第五軍為例,戰斗動員人數為4.2萬人,傷亡總數達2.2萬人,超過總兵力半數以上 。

緬北反攻戰中,中國遠征軍及駐印軍參戰兵力共計307281人,馬匹15037匹 ,駐印軍傷亡人數高達12729人,滇西遠征軍達40000餘人 。

在緬北戰役中以駐印軍為例,從1943年10月駐印軍由利多反攻起,至1945年3月喬梅中英會師,攻擊線路約70000餘公里,克復緬北50個城鎮,擊斃敵官兵27699人,傷敵官兵42760人,俘敵395人。

據日本厚生省救援局1950年的調查,日本在緬甸所投入的兵力達303501人,而損失兵員達185149人(不含空軍)。

日本每日新聞社出版的《一億人的昭和史》之《日本陸軍史》別冊中記,日軍在緬甸戰場總共投入兵力230800人,戰死160400人,戰死率69.5%,接近其所投入總兵力的七成 ,中印緬戰場確實牽制和消滅了日軍的重要武裝力量,對亞太地區反法西斯戰爭起了重要的作用。

(4)遠征軍多少人進入印度擴展閱讀:

1940年9月,日軍在越南登陸,滇越鐵路被日軍切斷,滇緬公路成為中國唯一的國際通道。1941年1月間,通過滇緬公路運入中國的軍用物資和其他重要物資達13.2萬多噸。

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此後,日本南方軍先後佔領了菲律賓、泰國、新加坡等地,進逼緬甸和中國西南地區。

根據日本政府1940年通過的《國策綱要》:「帝國將向繼續解決中日事變的方向前進,攻取緬甸的目的就是要截斷中國與外界的最後一條交通線。」

在這一背景下,中國政府應同盟國英國的請求,於1942年派出10萬遠征軍入緬,協助英軍保衛緬甸,其目標是保衛仰光港,保護滇緬公路暢通。

942年3月,在彪關河西岸,中國遠征軍在掩護英軍撤退時與日軍發生10多次遭遇戰,擊斃日軍上尉兩人,打死日軍500多人。《滇西抗日戰爭史》一書記載說:「彪關河前哨戰初戰告捷,改變了英國對中國軍隊的歧視。」

仁安羌戰役則是一場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中國遠征軍新編第38師師長孫立人憑借約1000人的兵力,擊敗10倍於遠征軍的日軍,解救出被圍困數日、瀕臨絕境的英緬軍第1師。由於援英有功,他後來被授英國「帝國司令」勛章。

盡管遠征軍浴血奮戰,但英軍在緬甸西線的自動撤退,加上遠征軍對東線疏於防範,導致1942年四五月間緬甸臘戍、密支那相繼被日軍攻佔,中國遠征軍回國的後路被截斷,同時造成中英聯軍在緬甸的第一次作戰失敗。入緬作戰的這五個月里,中國遠征軍參戰兵力約10萬人,損失3萬多人。

作戰失敗後,率軍撤退的遠征軍副司令長官兼第5軍軍長杜聿明從緬甸北部繞道回國。撤退中,遠征軍在緬北原始森林中穿行,士兵因飢餓、病毒、蟲咬大量死亡。只有孫立人率新38師沿印緬邊境的山林地帶進入印度,較為完整地保持了7000人的建制。

Ⅳ 中國遠征軍撤退時,跟隨杜聿明走進野人山的一共有多少女兵

中國遠征軍以10萬之眾出國,活著離開緬甸戰場的只是4萬多人,而最終穿越高黎貢山回歸國境的只有96師3000多人,到達印度的有3個師8000多人,劉桂英是惟一一位活著走出野人山的女兵。
當時有5個女護士,分別是劉桂英、何珊、笑春、孫月霞和王蘋護士班的女兵
劉桂英在國共內戰後,共黨勝利後,因為有跟隨遠征軍(國民黨軍隊)出國征戰的「歷史問題」,劉桂英成了「女特務」和「黑五類」,被揪出來批鬥。1962年,她被遣送到農村進行勞動改造,這一改造就是30年。直到1990年,劉桂英才獲得平反,恢復了教師身份,按照退休教師的待遇領取退休金。這一年,她已經70歲了。

Ⅵ 二戰美國再印度訓練了多少中國兵

最後人數大約為10萬。當時遠征軍第一次入緬甸作戰後,第66軍之新編第38師4000餘人和遠征軍長官部600餘人,第5軍之新編第22師和軍部約4500餘人去了印度。後來又空運去大約3.4萬人(駝峰航線的回程飛機)。1944年初,中國政府將在國內新編成的新編第30師空運印度編入新1軍序列,後在4月又將第54軍第14、第50師空運印度,並於1944年5月1日下令將中國駐印軍編成新編第1、第6兩個軍共5個師。人數為10萬人。

Ⅶ 歷史上中國遠征軍最終結果如何

1942年八月遠征軍大部退至怒江東岸,一部西撤印度。人員僅剩四萬人左右。

退入印度的部隊改稱中國駐印軍,由史迪威任總指揮﹑羅卓英任副總指揮,統轄鄭洞國的新一軍和廖耀湘的新六軍。

退入滇西的部隊,連同後續部隊,於1943年春重新成立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部,由陳誠任司令長官黃琪翔為副司令長官,統轄第十一﹑二十集團軍及第八軍。

1945年1月27日,重新組建的遠征軍與駐印軍會師於緬甸芒友,打通中印公路。

(7)遠征軍多少人進入印度擴展閱讀:

中國政府根據1941年12月《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議》﹐應英國政府請求遂以第五﹑六﹑六十六軍,共十萬餘人組成遠征軍。

由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羅卓英和同盟國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指揮,於1942年2月先後入緬作戰。

從3月至4月,遠征軍在同古﹑仁安羌﹑臘戍等地與日軍激戰。其中仁安羌一戰援救被圍英軍七千餘人。遠征軍在緬北的抗戰,給日軍以沉重打擊。

但由於中英美戰略目標的不一致,使遠征軍陷於被動的態勢,至 4月底被迫後撤。

1943年10月,中國駐印軍為掩護中印公路,沿公路向緬北推進,經十個月的苦戰,於1944年 8月攻佔緬北重鎮密支那。1944年5月,滇西中國遠征軍強渡怒江﹐沿滇緬路向緬北實施反攻。

閱讀全文

與遠征軍多少人進入印度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尼國土人口多少 瀏覽:109
伊朗為什麼總是這么發達 瀏覽:142
英國的話費怎麼充值 瀏覽:219
英國離岸公司信息怎麼查詢 瀏覽:149
印度為什麼盛產宗教 瀏覽:746
天津義大利風情街在哪個街道 瀏覽:793
英國女皇金幣多少錢1982 瀏覽:78
放在義大利面里的乳酪叫什麼 瀏覽:276
印度沙金為什麼那麼便宜 瀏覽:518
印度怎麼不參加世預賽 瀏覽:695
shopee印尼站點什麼時候上線 瀏覽:979
印度5星酒店多少錢一晚上 瀏覽:47
嫁給印尼富豪多少錢 瀏覽:36
1937年中國發生了什麼 瀏覽:32
南昌怎麼去越南 瀏覽:402
伊朗最新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305
怎麼用手機可以和越南女孩子聯系 瀏覽:481
中國銀行外匯兌換券如何辨別真假 瀏覽:153
第七屆中國好演員在哪裡看 瀏覽:654
中國印尼的關系什麼時候恢復 瀏覽: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