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印度佛教教育主要學習什麼
要簡單的說就是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
要是詳細的話,是不可能說完的。
三無漏學——戒、定、慧。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
四聖諦——苦、集、滅、道。
十二因緣法——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
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三十七道品——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
五明——內明。因明。聲明。醫方明。功業明。
十善業——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惡口,五、不兩舌,六、不妄語,七、不綺語,八、不貪,九、不嗔,十、不痴。
等等等等,不可窮盡。
2. 【佛學入門】印度佛學體系詳解
印度佛學,產生並流傳於古印度,以佛教教義為核心的宗教哲學。印度佛教的發展過程可分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四個過程。那麼,對此,印度的佛學體系是怎麼樣的呢?一起到佛學入門中了解看看吧。
印度佛學體系之發展,按印順法師歷史法則之進展而分,可分為五期:
(一)聲聞為本之解脫同歸期:
從佛陀立教至佛陀入滅之期間,此系佛陀住世說法時期,此期教法之重點,以宣示個人解脫為主。
(1)緣起觀,此乃佛教之根本立場,亦為佛陀正覺之內容。即以十二因緣為具體形式,來超脫決斷一切苦惱。
(2)八正道,此乃遠離快樂與苦行兩邊之中道思想。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3)四聖諦,此乃有關社會人生之四項真理。即:苦諦(說明社會人生生活之真相是充滿苦惱不安)、集諦(說明引起苦之理由與煩惱根源和渴愛之真相)、滅諦(說明滅卻煩惱去除苦惱不安,方能達於絕對安穩涅盤境地之真相)、道諦(說明有關到達涅盤之方法)。
(二)傾向菩薩之聲聞分流期:
從上座、大眾兩大根本部派之分裂開始,至初期大乘佛教之興起,亦即佛陀入滅後至四百年(約當西元前四世紀至前一世紀),此期相當於部派佛教時期。自兩大部派之根本思想與根本精神觀之,此期呈現實行主義(保守派)和理想主義(理想派)對立之狀態。佛陀入滅百年頃,其所說之法已集成雜(相應)、中、長、增一(增支)等四阿含經(於南傳,另加雜部而為五部)。
約於西元前一百年,根本二部已分裂成二十部派,亦即小乘二十部。各部派為強調、證明自派之權威、正統,乃由各種立場重新編纂聖典,由是而逐漸成立經藏與律藏。由於各部派所傳承、整編的經典內容之出入,致使彼此間生起爭執,部分有心學僧乃致力於教法之說明注釋,整理分類,而出現許多論書(梵abhidharma,巴abhidhamma,音譯阿毗達磨)。
於二十部派中,上座部系統以說一切有部、經量部、犢子部等較為重要。其中,說一切有部主張一切法為實有(梵dravyatah!sat),都在「自相上存在」(梵svalaks!an!ata),諸法可不依存任何事物而獨立存在,眾生依有執受之蘊、處、界和合相續,施設有情,以之建立業果前後之移轉,此稱「法體恆有」或「三世實有」,認為自然界系由原子(極微)所構成。
3. 大二國學 印度佛教的基本思想
印度佛教(Indian Buddhism)產生和流傳於南亞次大陸的佛教。創始人是悉達多·喬達摩,佛教徒尊稱他為釋迦牟尼,簡稱佛陀(覺者)。
印度佛教產生並教流傳於古印度,時間上大約在公元前6~5世紀時期。創始人為悉達多(公元前565~485),母系族姓為喬達摩,釋迦牟尼是佛教徒對他的尊稱,意為「釋迦族的聖人」。佛教興起的時候正是印度奴隸制經濟急劇發展的時期。當時印度次大陸社會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大部分地區進入奴隸社會,但有的地方還保持著氏族公社的殘余;在某些經濟發達的地區,生產力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農業是生產的主要形式,手工業已經從農業中分化出來;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一批批以城鎮為主的奴隸制國家開始建立起來。當時各國之間相互征伐,雅利安人等外來的部族和土著民族矛盾重重,階級矛盾十分尖銳。
在佛教興起前,婆羅門教是印度的主要宗教,婆羅門叫思潮佔有統治的地位。婆羅門教主張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和婆羅門至上三大綱領,但是隨著奴隸制國家的出現和發展,這種思潮已不能完全適應新興的剎帝利貴族的統治需要,於是,出現了自由思想家提倡的沙門思潮。據佛經說這些思潮有「六師」和「九十六種外見」,其中主要的有順世論、奢那教和生活派(又稱邪命外道)等等,佛教也是其中的主要一派。在當時的奴隸制國家中,比較中葯店摩揭陀國和僑薩羅國都是佛教流行較早的地區。
佛教在印度經歷了1800年的歷史,其過程大致可分為4個時期:原始佛教時期(公元前6或前5世紀~4或3世紀)\部派佛教(公元前4或前3世紀~到公元元年前後)、大乘佛教(公元元年前後~7世紀)和密教時期(約7~13世紀初)。在後三個時期中還出現了很多在理論和修持上不同的派別。
從公元3世紀下半葉開始,佛教就開始不斷向古印度境外傳播,逐漸發展成為世界性的宗教,而在印度本土則由於公元8~到9世紀以後印度教的興盛,加上佛教內部部派系別的紛爭和僧侶的腐敗,以及外族頻繁的入侵,特別是伊斯蘭教徒的武力征服,不少僧侶被殺戮,很多重要的寺廟和文物遭到破壞,因此印度佛教開始衰微,到13世紀初趨於消亡,直到19世紀後才稍有復興。
基本思想
一、人間性:佛陀不是來無影,去無蹤的神仙,也不是玄想出來的上帝。佛陀的一切都具有人間的性格。他和我們一樣,有父母,有家庭,有生活,而在人間的生活中,表現他慈悲、戒行、般若等超越人間的智慧,所以他是人間性的佛陀。
二、生活性:佛陀所發展的佛教,非常重視生活,對我們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乃至行住坐卧,處處都有教導,處處都有指示。甚至對於家庭、眷屬的關系,參與社會、國家的活動,都有明確的指示。
三、利他性:佛陀降生這個世界,完全是為了「示教利喜」,為了教化眾生,為了給予眾生利益,以利他為本懷。
四、喜樂性:佛教是個給人歡喜的宗教,佛陀的慈悲教義就是為了要解決眾生的痛苦,給予眾生快樂。
五、時代性:佛陀因一大事因緣,降誕於世,特別與我們這個世間結緣。雖然佛陀出生在二千五百年前,並且已經證入涅盤,但是佛陀對於我們世世代代的眾生都給予了得度的因緣。所以到今天,我們還是以佛陀的思想、教法作為我們的模範。
六、普濟性:佛陀的一生很有普濟性。記得過去梁漱溟先生,他從佛教的研究,慢慢轉入儒家。他認為佛教的人間性不夠,所以當太虛大師在漢藏教理院請他演講時,他在黑板上寫了「此時、此地、此人」。他說:「我為什麼走入儒家,就是為了這六個字講時間,佛教談過去、現在、未來、無量的阿僧只劫,但是我們生命當下的現世很重要。佛教講到空間、地方,說有此世界、他世界、十方無量諸世界,世界雖然講了那麼多,但我們相處的這個世界,需要我們去凈化它。佛教講到眾生,不但是人,十法界的眾生——胎生、卵生、濕生、化生,有無量無邊的眾生,在無量無邊的眾生中,以人最為重要。」太虛大師在梁氏演講之後,作了一個說明:佛教雖然講過去、現在、未來,但是重在現世的普濟;空間上,佛教雖然有此世界、他世界、無量諸世界,也是重視此界的普濟;佛教講到眾生,雖然有十法界眾生,但更是重在人類的普濟。
佛教是以人為本的佛教,佛陀在各種經論中一直強調「我是眾中的一個」,表示他不是神。《維摩詰經》則說佛國、佛土在眾生身上求,離開了眾生,就沒有佛,離開了群眾去求道,是沒有道可求的。六祖大師更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我們要成佛,必須在人道磨練、修行,由人才能成佛,在其他諸道中,是無法成就佛道的。
4. 玄奘 會說 印度語 嗎不然是怎麼學習印度佛法
玄奘大師是著名的譯經三藏法師,也是唯識宗的祖師。
玄奘大師會梵語、也會寫梵文。
古代佛經都是悉曇梵文的,為方便東土眾生故,譯之為漢文。
現在悉曇梵文版的佛經已經失傳了,但真言咒語還是悉曇梵文的。
只要是佛弟子都應該學習悉曇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