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印度的三大宗教是
(1)古印度宗教眾多,先後興起了婆羅門教,佛教,耆那教和其他較小宗教,因而相應出現了婆羅門教法和佛教法.每一種法又有各種不同的淵源,如婆羅門教法的吠陀經,法經,法典,佛教法的三藏,這兩種法的淵源又有交叉,如婆羅門教法的主要淵源《摩奴法典》又是佛教法的淵源之一.(2)法律與宗教緊密結合.宗教在古印度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法律和宗教的關系密不可分,宗教經典是基本法律淵源,法律匯編也包括宗教教義;法律要依賴宗教去貫徹實施,宗教也要憑借法律去有效傳播,二者互為補充.(3)嚴格維護種姓制度.種姓制是古印度的一種嚴格等級制,它把居民劃分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四個種姓,各種姓在社會生活各方面均有嚴格區分,職業世襲,種姓之間永遠不能混雜.古印度法嚴格維護這一制度.(4)法律匯編是法律和宗教,哲學,倫理道德的混合體.
2,種姓制是古印度的一種社會等級制,是從原始社會向奴隸制國家過渡的過程中形成的.它把居民劃分為四個種姓: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各種姓的法律地位不平等,低等種姓必須服從高等種姓,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宣布種姓劃分是神(梵天)意所決定的.婆羅門是梵天用口創造的,因而生來最高貴,首陀羅自梵天的腳產生,最低下.
(2)對各種姓的地位,職業和權利義務作了明確規定.婆羅門執掌神權,地位最高,義務和職業是傳授經典,主持宗教儀式.剎帝利掌握軍政大權,擔任文武官職.吠舍由農民,手工業者和商入組成,主要從事社會生產和經濟活動.首陀羅是地位最低的勞動者,包括奴隸,無權參加宗教活動.種姓地位世襲,永遠不變.
(3)在所有權上,婆羅門是"萬物之主",有資格享有一切,有權沒收首陀羅的持有物.而首陀羅則因出身低下,沒有權利擁有財產
(4)在債法中,對高種姓的債權給予特別保護.如在借貸契約中,對高等種姓收取的法定利息低於低等種姓.在債務人不能履行債務時,對不同種姓的債務人的處罰是不同的.與債權人屬同等種姓或低於債權人,則可以收為債務奴隸;高於債權人的,只能逐年償還.
(5)在婚姻上,嚴格實行種姓內婚制,禁止低等種姓男子娶高等種姓女子為妻.高等種姓一夫多妻,低等種姓一夫一妻.
(6)在繼承上,高種姓的繼承人享有特權.
(7)在家庭中,維護家長制和丈夫特權.等級制貫穿在社會關系的各個領域,在婚姻家庭關系中就表現為家長制和丈夫的特權地位.
(8)犯罪和刑罰公開不平等,以殘酷刑罰維護種姓制.按古印度法,高級種姓犯罪一般只處罰金,低級種姓犯罪則處各種酷刑,即同罪而不同罰.
(9)在宗教和日常生活中,都體現對高種姓權利的維護.
㈡ 佛教的起源與發展歷史 (詳細點。)謝謝
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
佛教創建時,印度已經進入了封建領主統治的農奴社會。當時印度傳統的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和婆羅門至上三種信仰。
以及婆羅門作為一切智的壟斷者和神權統治的代表的地位開始動搖,成為眾矢之的。自由思想家中出現了種種反傳統信仰的沙門思潮。
創始人釋迦牟尼生於今尼泊爾境內的迦毗羅衛,是釋迦族的一個王子。關於他的生卒年月,在南、北傳佛教中,至今仍有種種不同的說法,但一般認為生活於公元前6~前5世紀。
他在青少年時即感到人世變幻無常,深思解脫人生苦難之道。29歲出家修行。得道成佛(佛陀,意譯覺者)後,在印度恆河流域中部地區向大眾宣傳自己證悟的真理。
擁有越來越多的信徒,從而組織教團,形成佛教。80歲時在拘屍那迦逝世。佛教原來只流行於中印度恆河流域一帶。孔雀王朝時期,阿育王奉佛教為國教,廣建佛塔。
刻敕令和教諭於摩崖和石柱,從此遍傳南亞次大陸的很多地區。同時又派傳教師到周圍國家傳教,東至緬甸,南至斯里蘭卡,西到敘利亞、埃及等地,使佛教逐漸成為世界性宗教。
佛教向亞洲各地傳播,大致可分為兩條路線:南向最先傳入斯里蘭卡,又由斯里蘭卡傳入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國。北傳經帕米爾高原傳入中國,再由中國傳入朝鮮、日本、越南等國。
(2)佛教產生時古印度有哪些宗教擴展閱讀:
歷史貢獻:
1、哲學思想
從哲學思想方面來說,佛教思想蘊藏著極深的智慧,它對宇宙人生的洞察,對倫理道德的規范,對心理活動的分析,形成了深刻獨到的見解和完整嚴密的體系。
佛教思想的核心是緣起,它否認有至高無上的神,認為事物永遠處於無始無終、無邊無際的因果中。同時強調個人解脫和普度眾生。
魏晉時期,佛教的哲學思想與道教合流,豐富了後期玄學的內容。隋唐時期佛教形成八宗,各宗對佛典都進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有別於印度佛教的中國佛教獨有的理論體系。
宋明時期,儒家似乎反對佛教,實際上卻又從思想上汲取佛教的精髓,形成了新儒---理學,朱熹的「一旦豁然貫通」就是脫胎於禪宗頓悟之說。
近代的改良派也從佛教汲取養料批判理學,如譚嗣同所建立的「仁學」體系,思想淵源之一其實就是禪宗。
2、社會教化
在教化社會方面,佛教傳入中國,潛移默化地融入日常生活,並改善著社會的風俗習慣,首先表現在對人生觀的改善,和對孝道的擴展上。
(1)人生觀的改善
人都會思考自己「生從何來,死往何去」的問題,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人死如燈滅」的思想。但得益於佛教的傳入,中國人才明白了「三世因果輪回」的人生真相。
所以,佛教緣起因果說為中國人所熟知,不僅改善了人生觀,還極大地提升了整個社會的倫理道德水平,對減少社會矛盾產生了作用。
(2)對孝道的擴展
在中國,儒教和道教早已深入人心,尤其是依靠儒教的孝,立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佛教的孝道與儒教有根本的不同。
為追求真理、悟道而舍家離親的佛教的孝道,在儒教看來是大不孝,佛教卻認為這才是真孝,是拯救親人的大孝。所以,佛教的孝主要強調精神的永久的孝。
剃發並非不孝,是暫時的表面上的不孝,但卻是究竟意義上的大孝。出家是為了救父母,救曾經做過自己父母的所有眾生。
另一方面,在家的佛教徒並不否定儒教的禮,他可以一邊禮拜阿彌陀佛,一邊盡儒之孝道,這種現世的孝同樣是佛教所提倡的。
但即使在家之孝,其根本差別在於佛教不像儒教,不屬於隸屬關系,因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所以它是自由平等的孝,並非義務,而是報答父母的感激之情的自然行為。
3、文化藝術
印度佛教傳入中國,經長期發展,創造了豐富多彩的佛教文化,在中國歷史上孕育了許多偉大的思想家、文藝家、教育家、旅行家等。
如被魯迅先生稱為「民族脊樑」的西行取經的玄奘、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巨大貢獻的鑒真等名人,就是其中傑出的代表。 從文學方面來說,佛典的翻譯,實為開中國翻譯史之先河。
翻譯過來的經典本身,就是典雅瑰麗的文學作品。《法華經》、《維摩詰經》、《百喻經》等佛教經典對晉唐小說的創作,起了促進作用。
從藝術方面來說,現存佛教寺塔有許多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精華,一些宏偉的佛教建築已成為各地風景輪廓的標志。
敦煌,龍門、雲岡、大足等地的石刻成為人類藝術寶藏的一部分。佛教音樂具有「遠、虛、淡、靜」四個特點,達到了很高的意境。
另外,生活中隨處可見的語匯:「宗教」、「世界」、「實際」、「平等」、「不可思議」等其實都來自佛教。如果拋開佛教文化,恐怕今天我們連中國話也說不全了。
㈢ 佛教出現之前,人們信什麼教
佛教出現之前 ,印度教
印度教,乃印度的婆羅門教。佛陀在未出家以前,曾是婆羅門教的遵行者,有深入的學習和領會。然而佛陀並非毫無選擇的全盤接受,而是以批評的態度,透過個人的修證體驗,對於婆羅門教的主張,提出了不少新的看法。例如:印度教說有「我」,佛教則說「無我」;印度教說「梵」為宇宙之體,佛教則說諸法因緣生滅的本體是空;印度教嚴格區分階級制度,佛教則提倡一切眾生平等;後期印度教的派別中出現以苦行或樂行的修持,佛教則主張「中道」為修行原則等。
盡管在學說上彼此各成體系,但兩千五百多年來,佛教與印度教在印度本土相互消融,也豐富了印度的哲學思想。尤其是當古印度中的四姓階級轉信佛教,悟道證果,乃至在印度中期,印度教藉佛教壯大自宗,都顯而易見佛教的出現為印度教的過去提供了深刻的反省,也為印度教的未來指出了寬闊的走向。
印度教形成於8世紀,它是綜合各種宗教,主要是婆羅門教和佛教信仰產生出來的一個新教,得到了當時印度上層人物王孫貴族的支持。印度教繼承婆羅門教的教義,仍信仰梵,並對存在著造業、果報和輪回的觀點,贊成和積極發揮。但並不同於婆羅門教的教義、教規等。首先,婆羅門教原是一個多神教,而印度教是一個具有相當特殊性的神教。印度教也信仰多神,但在多神中應以梵天、毗濕拏、濕婆三神為主神。認為,梵天是主管創造世界之神;毗濕拏是主管維持世界之神;濕婆是主管破壞世界之神。在三個主神中,又往往把毗濕拏或濕婆立為一個主神,其他神都在其下,並都是這兩個神之一的化身,所以是具有特殊性的神教。其次,印度教吸收了佛教禁慾的主張,並把釋迦牟尼吸收為其主神的化身之一。再次,印度教也普遍建立起僧團和寺廟。婆羅門教初無寺廟,公元一世紀左右才開始有點零星廟宇。印度教自建立起,它的祭祀活動在寺廟舉行,有些慶典祭祀還有專門的舞蹈者跳祭神舞,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人,形成了盛大、熱烈的場面。因此,產生的影響也就越來越大。最後,在哲學上,是以一個更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為基礎。提出這一體系的是8世紀吠檀多哲學大師商羯羅。他創立了不二論,即一元論學說,認為除宇宙精神梵以外沒有任何真實的物,梵和個人精神是同一的、「不二」的。為人們指出了如何擺脫虛妄,達到真實的道路。在他看來,物質、個人靈魂、具有人性的神又都是存在的,但從總的真理的意義上來說,這一切都是幻覺,是梵以幻力進行了神秘而不可喻解的作用的結果。他認為,把幻象當成真有,是以人自身的無知無明為條件的。並強調指出:「只有智者可以透過它看到它背後除了唯一實在的梵以外無它物。」在商羯羅的眼裡,人的本我,也即他的不死的靈魂,他的精神,在本性上是與最高實在梵完全相同,人生的目的,就是摒虛幻不實的物質世界,使人的本我與梵合一。至此便可以擺脫痛苦的世世輪回,進入神妙而又銷魂的純粹極樂狀態。鼓吹解脫之道是在心智上進行多方面的修養,逐步做到能區分永恆的東西和無常的東西,控制自己的感官,放棄對於世間物質的執著,熱心嚮往與梵的結合,通過冥想梵我如一的真理獲得堅定的信仰。商羯羅就是以這一客觀唯心論的哲學理論,引導人們崇尚印度教。他還親自組織了一些重要的宗教活動。並在印度建立了四個聖地和仿照佛教僧團成立了「十名教團」印度教組織。這在最終擊敗佛教起了很大作用。
印度教的簡介
西元前十六世紀,雅利安人進入印度,開始了印度本土的古老文明。就像其他原始部落對自然山川的敬畏與崇拜,雅利安人為了保障自己的生存,也必須膜拜、禮贊、歌頌一切自然神只,且將贊歌編為聖典,相互傳頌。到了後期,與人們生活關系較為密切的神只,受到最多的崇拜,雅利安人便由「多神信仰」逐漸轉向「主神信仰」的模式。
為了與神溝通,祭祀便成為一件大事,司祭者擁有無上權威,能為自己祭祀、為他人祭祀及教授聖典。於是,在階級制度嚴格劃分的社會里,司祭者被尊為最高階級的婆羅門,他們依著「祭祀萬能」的神聖職權,開啟了神權色彩濃厚的婆羅門思想。
婆羅門教主張:「梵」是宇宙現象的本體,人的生命現象為「我」,宇宙萬物皆因「我」而生,故「梵、我」本來不二,凡人不解此理,只好輪回受苦,唯有體證梵我合一,才能得到解脫。此思想彌漫在當時的印度社會,直到西元前六世紀,出現了反婆羅門教的思想家,他們反對祭祀,主張透過禪定、苦行或享樂來完成解脫。鑒於當時修苦、修樂思想的充斥,佛陀提出了不偏於苦,不偏於樂的中道觀,做為修行的根本原則。
阿育王及迦膩色迦王時期,佛教成為印度的主要宗教,婆羅門教便相形式微;公元四世紀時,婆羅門教受到笈多王朝的大力支持,又進一步雜糅了佛教及其他學派的思想,於是發生了較大的轉變,而以「新婆羅門教」自居,企圖恢復舊有地位,這就是今日所說的「印度教」。在印度教的許多流派中,又以毗濕奴派、濕婆派及性力派為主。八世紀以後,印度教的主要思想家商羯羅,依據婆羅門教的根本教義,又吸取耆那教及佛教的優點,使印度教宗教實踐的成份加大,原有繁瑣的理論淡化,印度教遂一躍而成為當時思想界的主流。直到伊斯蘭教入侵印度以後,佛教遭受嚴重迫害,印度教卻因為與伊斯蘭教的思想有所交融,而在某些區域仍舊保持著很大的勢力。
到了近代,隨著西方殖民主義的入侵和西方文化的傳入,印度教掀起了廣泛的宗教改革,反對古印度教中存在的種姓制度、偶像崇拜、繁瑣宗教儀式、寡婦殉葬等愚昧現象。但至目前,印度教仍是印度最有影響力的宗教,大多數人多信奉此教,其種族階級的不平等待遇及寡婦殉葬等諸多民間陋習仍然未能完全被革除。
㈣ 印度教與佛教關系
許多朋友恐怕都知道,佛教發源於印度,有些朋友可能還因此會誤以為印度多數人還都信仰佛教。但事實卻並非如此,現代印度多數人信仰的是印度教。那麼都是發源於印度的宗教,印度教和佛教之間是什麼關系呢?他們之間有什麼相似之處嗎?嚴格地說,佛教與現代的印度教都是起源於古印度恆河地區流行的一些哲學思想,特別是跟古婆羅門教相關的一些哲學思想。但從它們起源時開始,這兩種宗教就有著不同的價值取向,那麼具體如何,來看下文解讀吧。
佛教與印度教的共同起源
應該說佛教和印度教都是起源於遠古時代印度地區雅利安人的社會體系之中,特別是雅利安人基於其社會制度所產生的哲學思想。而在雅利安人的社會制度中,占據核心位置的一個要素就是種姓制度。從很早開始,由雅利安人主導的古印度社會就被分成了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四個種姓階層,其中的婆羅門主要是祭司階層,剎帝利主要是貴族階層,吠舍主要是商人和手工業者,而首陀羅則是貧窮的自由民。而在這四個種姓之下,則還有從事與死亡、排泄物和血污相關職業的賤民階層。
古婆羅門時代的種姓制度,其中前三個種姓主要是雅利安人,首陀羅和賤民則主要是其它種族
所以古印度的種姓劃分,在一定程度上是將不同職業與種族以宗教的方式固定下來,形成了一個種族隔離,同時階層高度固化的社會。而維系古印度這種社會的宗教就是古婆羅門教,可以說佛教和印度教的世界觀都跟婆羅門教有密切的關系,比如在佛教和印度教里分別具有核心地位的輪回與種姓概念。但種姓社會很自然地給許多人帶來了很多苦難,所以到公元前6-5世紀的時候,開始出現了大量希望在古婆羅門宗教之外尋求精神解脫以及對社會進行改革的思潮運動,這些運動被統稱為沙門新思潮。
佛教也是沙門新思潮中的一個流派
而沙門新思潮的一支就是由古印度北部釋迦族所統治的迦毗羅衛國(今天位於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釋迦牟尼)所創立的佛教。在佛教中,將其它幾個同樣在沙門新思潮運動中創立的主要派別稱為六師外道,其中就包括目前在印度仍然屬於主要宗教之一的耆那教。而在包括佛教在內的新興思潮以及周邊一些不奉行古婆羅門教的部族的沖擊下,印度的吠陀時代在公元前5世紀逐漸走向了終結,這也就意味著古婆羅門宗教的衰落。
佛教與印度教的興衰
所以從公元四世紀阿育王的孔雀王朝開始,印度有好幾百年都由佛教主導的,佛教能夠被傳出印度次大陸,成為東亞地區的流行宗教其實也跟孔雀王朝時期官方大力支持其傳教有著密切關系。而這個時期的婆羅門宗教則很不成體系,不同教派差異極大,並沒有一個主流的「印度教」存在。但佛教在印度統治了幾百年之後,各個寺院都成了大封建主,僧侶階層的整體腐化也非常明顯,同時同時佛教不同派別的不斷分化,與密教類似的教派在印度大行其道,使其與婆羅門宗教之間的差別變得不太明顯。另外佛教在印度始終與其帝王關系密切,對帝王支持的依賴程度很高。但在公元8世紀,世代信仰婆羅門教派的笈多王朝興起,佛教失去了帝王的支持。最終佛教迅速衰落,而婆羅門宗教再度崛起。在公元8世紀印度出現了「印度教復興」運動,之後各個婆羅門宗教的教派重新成了印度的主導宗教。
在印度孔雀王朝時期,佛教成為國教
但此時崛起的婆羅門宗教與古婆羅門宗教其實也有了很大差別,印度教復興的主要領導者商羯羅在其倡導的教義中對古婆羅門宗教進行了大量改革,吸引了很多佛教、耆那教和其它一些教派的思想,同時借鑒了佛教的僧團制度,促進了印度教的發展。所以其實後來「復興」的印度教也可以說和佛教一樣,是在古婆羅門教的哲學基礎上重新創立出來的一個新宗教,它和古婆羅門教的關系其實也類似於基督教和伊斯蘭教與猶太教的關系,它們對其信仰的主神有不同解讀,嚴格地說也不是同一種宗教了。而「印度教」這個名稱的出現時間就更晚了,其它這個名稱是公元19世紀英國殖民時期對印度流行的各個類似教派進行歸納之後才形成的一個名稱。
笈多王朝時代佛教在印度衰落
所以從這個過程來看,就很難再對哪個佛教與印度教哪個宗教更早出現下定義了,因為其實雙方都對古婆羅門有一定的繼承,卻也都沒有全盤繼承,而且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也都發展出了自己獨特的教義。佛教因為釋迦牟尼的核心地位,所以時間還好確定一些,而印度教其實具體的誕生時間是爭議很大的。
佛教與印度教的聯系與區別
因為佛教與印度教都是基於古婆羅門教的一些世界觀發展出來的,所以這兩者的教義方面其實也存在著一些共同點,比如兩者教義中都有轉世輪回和業力報應等基本概念,而且在修行方式上也有類似之處,比如都會使用大量咒語,還都重視冥想等修行方式。
印度教對主神的信仰是其核心教義
但佛教和印度教有個最大的差別是佛教沒有創世主神這個概念,「佛」的意思是「大徹大悟的人」,所以佛教(特別是早期佛教)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個沒有「神」的宗教,但印度教的教義卻是圍繞「神」建立的,特別是其三大主神,大梵天、大自在天和妙毗天。另外佛教的誕生就是源自對婆羅門時代種姓制度的否認,所以佛教主張眾生平等,但在印度教里,種姓制度仍然是其教義的核心,所以在這方面,佛教和印度教也有著本質區別。
總體來說,佛教和印度教是有密切聯系,也有根本區別的兩個宗教。它們有著類似的起源,卻也有著區別非常明顯的價值取向,在歷史上也都幾經興衰,但兩者從誕生起就不同的價值取向,也許正是現代兩者分布地區非常不同的根本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