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高清地圖解析1962對印反擊戰】
高清地圖解析1962年對印反擊戰,可以呈現以下關鍵信息:
戰爭背景與地點:
戰前地圖爭議:
戰爭結果與地圖變化:
戰略考量與和平目的:
後續影響:
通過高清地圖的解析,可以更直觀地了解1962年對印反擊戰的地理背景、戰爭過程以及後續影響,從而更深入地理解這一歷史事件。
㈡ 1962中國完勝印度 事後為何撤軍
1、如果要想鞏固勝利成果,就必須繼續進攻,拿下印度全境。當時印度的軍隊已經在藏南損失大半,軍隊本來就低落的士氣更是盪然無存。解放軍的人數雖然不多,但是士氣高昂,解放印度全境也不是不可能。但是,這樣的目標太過狂妄,肯定會引來美蘇的聯合干涉。以中國當時得國力,與美蘇兩強在遠離中原的南亞次大陸對抗,根本就不現實。
2:談判,如果戰局發展在可控的范圍內,談判時可能的。中印在藏南發生沖突,中國軍隊占優勢。這個時候蘇聯出面調停,雙方坐下來簽署個停戰協議,也不是不可能。但是,阿三的軍隊居然這么不爭氣,軍隊潰逃,高級軍官被俘,新德里已經成為不設防的城市。這個時候,蘇聯要做的就不是調停了。而是大力武裝印度,訓練印度軍隊,如果解放軍不立即展開進攻的話。只要幾個月的時間,像蝗蟲般鋪天蓋地的阿三將會淹沒為數不多的解放軍戰士。那麼,我們所取得的勝利果實就付諸東流。
3:撤軍,見好就收。這場戰爭雖然沒有徹底奪回藏南,但卻狠狠的打擊了不可一世的阿三。讓他們永遠生活在解放軍的陰影之中。是的印度不敢對中國輕舉妄動,為中國的國內建設爭取到了西南邊陲的安定。這個時候我們撤軍,印度不敢輕舉妄動,50年和平的目的可以守住。如果我們等著阿三或者老毛子來消耗掉我們的部隊。那麼印度將對得寸進尺,不斷的在西南製造沖突。因為那裡地處高原,交通不便。而印度確實平原,補充迅速。再加上他也是個人口大國,在毛子的支持下,不斷的派出士兵來送死,以消耗中國的國力。
㈢ 對印自衛反擊戰,我們在贏得勝利的時候,為何要撤軍
對印自衛反擊作戰發生於1962年,對於中國來說,是一場不願意打、但又不得不打的戰爭。中國和印度本來是友好鄰邦,新中國成立,印度是第一個和我國建交的資本主義國家,中國和印度也增度過了一段友好的蜜月期,1951年中國在剛剛穩定,自身糧食緊缺的情況下,為緩解印度飢荒,向印度提供了66萬噸大米的援助。兩國還簽訂了中印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隨後的印度總理訪華,中國和印度還一度稱兄道弟,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印度的野心逐漸膨脹,吞並了錫金,對周邊鄰國不斷侵擾,不丹、尼泊爾、孟加拉等國深受其害。
㈣ 中國和印度在1962年的戰爭起因是什麼
起因是印度自不量力,執意要求推進到1912年英帝國主義單方面提出,而中國歷屆政府從未承認,實則非法的麥克馬洪線。印度是獨立了,但它貪得無厭,還要取得其他原英國殖民地的領土,推行地方霸權,比如吞並錫金和強占孟加拉國的大量領土,把尼泊爾和不丹納入保護國(所以不丹至今和中國沒有外交關系)。這樣的國家,跟中國邊境沖突時必然的。
當年中國勝利還被迫撤退的原因是交通條件和後勤實在太差,補給跟不上,無力擴大戰果,被迫後撤了。而且中國依然在經濟困難時期,自然災害依然厲害,國力也撐不起。不過同時解放軍在西北阿克塞欽地區出擊,取得了不少地盤。
那麼至今不能解決的原因是什麼?就是美國。如果美國不存在,印度算哪根蔥?揮揮手就可以把印度東北部全部佔領。當然還要做更多的後勤准備,雖然青藏鐵路通了,還要把鐵路修到日喀則和亞東,直接到尼泊爾和不丹邊境,目前這些鐵路都已經納入了中長期規劃,拉日鐵路已經開工,邊境通鐵路指日可待。到時候,只要中國經濟難以再高速發展了,我們就會拿印度開刀刺激內需。
別看印度在美俄那裡受寵,在南亞沒有一個國家不討厭,忌憚印度。我們不僅要取得藏南,還要永除後患。
㈤ 1962年中印戰爭 為什麼撤退
第一,後撤的是東線,也就是西藏方向;新疆方向的西線並沒有後撤
第二,後撤的主要原因在於後勤跟不上了
那裡的氣候和環境太過惡劣,當時所有的物資都是從後方運上去了,最後的大約150公里沒有公路,全是畜力和人力疏鬆的,運載量少(一匹騾子只能運8枚迫擊炮彈);糧食基本是運輸人員消耗一多半
悲催的後勤無法支持長期駐軍
而且每年冬季大雪封山,後勤根本上不去;而春季,隨著化凍又有大雨和泥石流
當時作戰時間是利用冰雪封山之前開展的,如果再不撤回來,一旦大雪封山,部隊就慘了
㈥ 1962年的中印戰爭,中國為什麼打到新德里,印度即將破國的時候就撤軍了
1962年的中印戰爭,中國政府出於政策與道義的考慮,決定從印度撤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