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印度共建立了多少個王朝,分別是誰在幾時建立的,在幾時後又為何被替代,古印度和古中國那個發達些
史前印度
(公元前600年以前) 古印度
史前印度最重要的文化為印度河流域文化(又稱哈拉帕文化)和恆河文化。印度河流域文化是青銅時代的文化,存在於公元前2350~前1750年間。成熟於公元前2200~前2000年,最為主要的城市有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消逝於公元前1750年左右 。但是哈拉帕文化在古吉拉特、拉賈斯坦及北方邦北部等仍有遺留。恆河文化昌盛於公元前1800~前600年間,為印度著名的吠陀時代。吠陀時代分前期和後期,前期即梨俱吠陀時期,約在公元前1800~前1000年;後期約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前期經典很少提到家庭,社會仍局部落性質;後期部落社會分解為4個瓦爾納的社會。4個瓦爾納中首陀羅為最低層,吠舍為中層,剎帝利和婆羅門為上層。
古代印度
(公元前600~公元800)
古代印度的歷史特徵在於瓦爾納制的確立及其向種姓制度的轉化,部落社會的同化及其向國家的轉化,授地制的興起及其向封建制的轉化,佛教由盛而衰,以及新婆羅門教的興起及其向印度教的轉化。
佛陀時期
(前6~前2世紀)
從吠陀時代末期(前600)到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400多年的佛陀時期,是繼印度河文化城市繁榮之後的第二次城市繁榮時期。在這時期里,釋迦牟尼創立了佛教,大雄創立了耆那教。據佛教文獻記載,公元前6世紀初,印度有16個國家。其中主要的有摩揭陀、迦屍、只薩羅、跋只、俱盧、般遮羅和犍陀羅等。在這個時期的大國里,瓦爾納的等級製取代了部落制。國君和武士成為剎帝利,祭司和教師成為婆羅門,農戶和納稅者成為吠舍,服務於以上3個等級的勞動者則成為首陀羅。古代印度的歷史特徵在於瓦爾納制的確立及其向種姓制度的轉化,部落社會的同化及其向國家的轉化,授地制的興起及其向封建制的轉化,佛教由盛而衰,以及新婆羅門教的興起及其向印度教的轉化。
孔雀王朝時期
(前322~前185)
摩揭陀王國孔雀王朝的奠基人是與佛陀同時的頻毗婆羅。在孔雀王朝中,唯有國王有權擁有常備軍和接受貢奉。國王權力標志著剎帝利對婆羅門長期斗爭的勝利,但婆羅門在孔雀王朝仍然擁有大權。在阿育王統治期間,印度古代奴隸制君主專制的集權統治達到頂峰。為了擴大他的王國,阿育王征戰了11年,但戰爭的血腥與殘酷使他悔悟了。後來阿育王皈依了佛教,並在佛教和平教義的基礎上建立了新法。阿育王在國內修築道路,擴大灌溉工程,發展國家的經濟,使國家繁榮和興盛起來。
外族入侵時期
(公元前200~公元200)
孔雀王朝滅亡以後,西北印度不斷有外族入侵。先是中亞的大夏希臘人在公元前2世紀初侵入印度西北部。接著又有安息人、塞種人、大月氏人的入侵。其中最重要的是貴霜帝國在印度的統治。在丘就卻建國後,國勢日強,侵入印度,滅大夏在印度的殘部。在閻膏珍、迦膩色伽統治時期,繼續入侵印度,從印度西部到恆河流域中部均歸入貴霜帝國的版圖。在迦膩色伽的支持與庇護下,大乘佛教在印度興起。小乘佛教流行於錫蘭、緬甸等地。
薩塔瓦哈納時期
(公元前100~公元200)
薩塔瓦哈納王國300年的歷史使德干文化與北方文化互相結合。那裡的國王最早把土地授予婆羅門,並且對部落地區實行軍事統治。
笈多王朝時期
(320~540)
笈多王朝崛起於貴霜廢墟。奠基於275年,統治印度北部和西部約 吉祥天
120年。王權縮小,官職已經世襲。外貿不斷萎縮。種姓種類和不可接觸者的名目都有所增多。偶像崇拜在寺廟里日益普遍。當時文化燦爛,兩大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迦梨陀娑的《沙恭達羅》劇本和較早的《往世書》均在策多王朝時編成,此外還編纂了一些法書。在藝術方面,中印度的阿旃陀石窟壁畫豐富多彩,代表這個時期藝術的成就。
戒日王時期
(606~647)
戒日王是古代印度最後的一個著名皇帝。當時,外貿蕭條,貨幣短缺。政體沿襲發多,但更加分散。都城從華氏城遷曲女城,即從一外貿城市遷至一軍政要地。戒日王死後,北印度表面統一的局面又告結束。
古代南印度
(公元前200~公元750)
在南印度幾乎每個國家都有幾個藩屬,每個藩屬都有自己的軍隊、自己的行政系統和收稅機關。最南部分國家的歷史,從l世紀開始。古代南印度分為兩個歷史時期:第一時期是公元前200~公元300年;第二時期是300~750年。
2. 和武則天同年在位的印度皇帝是誰
古印度形成大一統的帝國皇朝只有在莫卧兒王朝(1526—1757)(明末、清)鼎盛時期。1527年巴卑爾佔領了德里並被尊為「印度斯坦的皇帝」這是印度史上第一個未經冊封的皇帝。其他都是受疆域和宗教:佛教、婆羅門、印度教、伊斯蘭教教義影響其統治者並不成為皇帝、一般稱王朝以及國王、
而武則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唐高宗時為皇後(655年-683年),尊號為天後,與唐高宗李治並稱二聖,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後臨朝稱制,後自立為武周皇帝(690年10月16日-705年2月22日在位),705年退位以後,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太上皇。
這段時期在印度屬於:
戒日王朝(公元606—647年)印度北部(唐初):公元 7世紀統治北印度的封建王朝。又稱羯若鞠羯國或稱曷利沙帝國。為戒日王(606~647在位)所建,故名。其版圖包括除克什米爾、信德、西旁遮普之外的北印度。首都為曲女城(今卡瑙季)。
後笈多王朝(公元700年前後)印度南部。
從中亞侵入印度的嚈噠人(白匈奴)嚴重地損害了笈多王朝。嚈噠人後來被印度社會所同化,但他們在5~6世紀的活動促成了帝國的解體。許多地方王公和民族反對笈多王朝的中央權力,於是這個帝國迅速瓦解了。所謂後笈多王朝(實際上與真正的笈多王室沒有關系)的統治權力再次退回摩揭陀。7世紀的印度是分裂和混亂的,除了卡瑙季(曲女城)的統治者戒日王在北印度建立過短暫的霸權之外,沒有一個王公擁有廣大的權力。不過,在南印度則興起了幾個強盛的政權,如遮婁其人(其統治者打敗了戒日王的進攻)、羅濕陀羅拘陀王朝和帕拉瓦人。
阿拉伯人入侵(700—1200)(唐宋)大約在7世紀北印度興起了一種新的力量,即拉其普特人,從7世紀中葉直到12世紀末穆斯林征服北印度之間的歷史時期常常被稱為拉其普特時期。拉其普特人並不是一個統一的民族,他們中特別重要的有瞿折羅-布羅蒂訶羅人、兆漢人和遮婁其人。各拉其普特王國之間混戰不已,同時又激烈抵抗伊斯蘭教力量對印度的侵略,以致拉其普特人常被認為是印度教的保衛者。
莫卧兒末代皇帝巴哈杜爾·沙二世
17世紀以前,統治了幾乎整個印度次大陸的莫卧兒帝國君主僅僅使用「巴底沙」(波斯語:پادشاه,拉丁化:Pādishāh)的稱號,這個稱號在西方國家也被認為與「皇帝」同等,而且沒有地理上的意義(即不是印度巴底沙或印度皇帝)。在1857年爆發的印度民族大起義中,揭竿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印度兵佔領了德里,並攻擊莫卧兒皇宮紅堡,殺死5名英國人,還要求已經失勢的莫卧兒皇帝巴哈杜爾·沙二世復位。巴哈杜爾·沙二世勉強同意成為起義軍的領袖,起義士兵便宣布他為印度巴底沙(波斯語:پادشاهي هند,拉丁化:Pādishāh-i Hind),即印度皇帝。這是第一次使用「印度皇帝」的稱號。第二年(1858年)起義失敗,巴哈杜爾·沙二世被英國殖民當局逮捕,並流放到緬甸的仰光,莫卧兒帝國正式滅亡。
3. 求古印度著名君王
古印度沒有歷史記載 大多數見於中國僧人的記載 十個太少 你要多少 較為統一和重要的有
孔雀王朝:
月護王(旃陀羅笈多):前322年 - 前298年 前321年﹐以旃陀羅笈多為首的起義軍(即後來的孔雀王朝)擊潰了馬其頓軍﹐並推翻了難陀王朝。
賓頭娑羅:前297年 - 前272年 繼續擴張
無憂王(阿育王)(阿輸迦):前273年 - 前232年 不多說了信仰佛教 成為護法王 轉輪聖王
達沙拉沙:前232年 - 前224年
三缽羅底:前224年 - 前215年
舍利輸迦:前215年 - 前202年
提婆伐摩:前202年 - 前195年
薩塔陀拉:前195年 - 前187年
巨車王:前187年 - 前185年
笈多王朝帝系
室利笈多
旃陀羅笈多一世(320-335年在位),室利笈多之孫
海護王(沙摩陀羅笈多,335-380年在位),旃陀羅笈多一世之子
旃陀羅笈多二世(380-413年在位),一般認為他就是超日王;海護王之子
鳩摩羅笈多一世(415-455年在位),超日王之子
塞建陀笈多(455-467年在位),鳩摩羅笈多一世之子
補羅笈多
覺護王(佛陀笈多)
幼日王(婆羅阿迭多),即:那羅僧訶笈多
毗濕奴笈多(540-550年在位)
甘婆王朝是古印度摩揭陀王國的一個王朝。建於前73年,末於前26年,其創建者為婆藪提婆。甘婆王朝共歷4王,最後為南印案達羅王國的百乘王朝所滅。
[編輯]歷代君主
婆藪提婆(婆蘇提婆)
菩彌密多羅
那羅衍那
Susarman
戒日王朝
戒日王 佛經中經常提到的另一位君主 短暫的統一 佛教的復興
莫卧兒王朝(這就不算古印度了,單算印度歷史近代部分)
早期代表六大皇帝:
巴卑爾 (1526年-1530年)
胡馬雍 (1530年-1539年,1555年-1556年)
阿克巴 (1556年-1605年) 由印度電影《阿克巴大帝》提倡民族融合,推動信仰改革
賈漢吉爾,或譯查罕傑 (1605年-1627年)
沙賈汗 (1628年-1658年)
奧朗則布 (1658年-1707年)
4. 印度皇帝世系表
哈拉帕(印度河谷)文化時期(前2500—1500年)
(相當於我國五帝、夏、商)
吠陀時期(前1500—前700年) (商後、西周)
恆河流域列國(前700—前400年) (東周)
孔雀王朝 (前322—前185年) (東周末、西漢初)
鼎盛時代:阿育王統治(前273—前232)
貴霜王朝(前150—公元300)(東漢、三國)
鼎盛時代:迦膩色伽統治(公元120—162年)
笈多王朝(320—600年) (晉、南北朝、隋)
鼎盛時代:旖陀羅笈多二世(380—414)
戒日王朝(606—647年) (唐初)
阿拉伯人入侵(700—1200) (唐 宋)
德里蘇丹王朝(1206—1526) (元、明)
鼎盛時期:蘇丹王朝(1296—1316)
莫卧兒王朝(1526—1757) (明末、清)
鼎盛時期:阿克巴統治(1556—1605)
奧郎則布統治(1658—1707)
5. 1919年的印度國王是誰
喬治五世(英語:George V,1865年6月3日-1936年1月20日),全名喬治·弗雷德里克·恩斯特·阿爾伯特(George
FrederickErnestAlbert),愛德華七世和亞歷山德拉王後的次子。1917年取消維丁(Wettin)姓氏,印度皇帝。現任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是他的孫女。喬治五世(KingGeorge
V1865~1936,1910~1936在位)。
印度獨立後,喬治六世仍然保留印度國王 (King
ofIndia)達兩年,這期間的印度總督是路易斯·蒙巴頓和查克拉瓦爾蒂·拉賈戈巴拉查理,直到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國成立。
印度-希臘王國(Indo-Greek Kingdom)有時又稱希臘-印度王國
於公元前180年到公元10年間,建立在古印度西北部和北部的諸多國家,起源於希臘-巴克特里亞國王德米特里一世在公元前二世紀初年入侵印度北部,之後巴克特里亞王國的印度部分與王國分裂,建立許多鬆散的且不同王朝的小國,並統稱希臘-印度王國。疆域橫跨今日的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各一部分,而像是旁遮普的呾叉始羅、今日的錫亞爾科特和查薩達(Pushkalavati)
皆為當時的重要都市,印度-希臘王國歷任30多位希臘化君主,並且經常相互交戰。
經歷兩世紀的統治,印度-希臘王國在語言、符號、宗教藝術和建築上把古印度、古希臘兩個豐富文化融合一起,之後再擴散影響其他地區,時至今日仍可以感受到這種印度-希臘式文化,尤其在佛教藝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