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為何佛教未成印度的主流教派呢
佛教未能在印度成為主流教派,這是因為印度的政治和文化方面,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印度的種姓制度和傳統的印度教文化對於佛教的文化體系有較大的排斥性,最終導致這種教派在印度逐漸沒落。
印度地區的情況比較復雜,所以古佛教在印度地區傳播之後,雖然興盛了一段時間,但是在政治斗爭和宗教斗爭中並沒有占據太大的優勢,所以只能漸漸衰落下來。現在印度又開始宣揚自己是佛教聖地這一概念,不過多是為了旅遊業的發展,其本身並沒有對佛教的傳播有多大的促進作用,而且現在印度的佛教信徒也很難打破現有的宗教體系了。
B. 1、古印度是今天的什麼地方
古印度文明:不屬於今天的印度,主要位於巴基斯坦
一直以來,四大文明古國被認為是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和中國。在中國,大多數人都以為古印度文明是在現在的印度版圖地域上。本文告訴我們一個重要的事實:「古印度文明」不屬於現在的印度,而屬於現在的巴基斯坦和克什米爾地區。
呾叉始羅古城是原始佛教的聖地,釋迦摩尼佛最初曾在此地布法。阿育王為太子時,曾為此國首領。據說在前6世紀時,此城是佛教十六列國之一的犍陀羅國的都城。
在佛經中,呾叉始羅和原始佛教緊密聯系在一起。傳說佛陀釋迦牟尼早年曾經求學於呾叉始羅。大乘佛教形成於這里。護法阿育王登基之前,曾是呾叉始羅城的總督。從此,在這片與佛結緣的土地上,數不清的僧尼築起數不清的寺院弘道傳法,數不清的信眾刻下數不清的佛像頂禮膜拜。
在呾叉始羅博物館里可以看到各個時期的佛教造像。其中最美的是一尊佛像,世尊雙目微垂,嘴角若抬,好像在冥思,又好像在微笑。
佛經說,阿育王皈依後,大興佛法,廣築堵波(佛塔)八萬四千座,供奉世尊舍利八萬四千枚,其中一座著名的寶塔就在呾叉始羅。因是供奉世尊的,所以稱為「法王塔」(Dharmarajika)。
在呾叉始羅眾多佛教遺址當中,法王塔是相對保存最完好的。周圍殘留的數處屋腳,和虯勁的古木幾株,映襯著塔身,在旁遮普寶石藍般的天空下顯得高大宏武,令人心生敬畏。
中國高僧法顯和玄奘都曾到過此地。法顯在《佛國記》中提到有關呾叉始羅詞源的傳說謂:「竺剎屍羅,漢言截頭也。佛為菩薩時,於此處以頭施人,故以為名。」
唐初玄奘到此時,古城已荒廢。百年前的英國殖民地時代,英國考古學家約翰·馬歇爾爵士根據《大唐西域記》,在呾叉始羅進行了一系列考古探查,發現了眾多古代藝術品和寺廟遺跡,震驚世界。於是這座古城遺址於19世紀乃被重新發現。
1912~1934年和1944~1945年,J.H.馬歇爾和M.惠勒在此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古發掘。
6.佛教健陀羅藝術起源於巴基斯坦地區
據《大唐西域記》卷三記載,呾叉始羅是北印度地區的古佛國(大正51·884b):「呾叉始羅國,周二千餘里,國大都城周十餘里。酋豪力競,王族絕嗣,往者役屬迦畢試國,近又附庸迦濕彌羅國。地稱沃壤,稼穡殷盛,泉流多,花果茂。氣序和暢,風俗輕勇,崇敬三寶。伽藍雖多,荒蕪已甚,僧徒寡少,並學大乘。」
《大唐西域記》雲大城西北七十餘里存有醫羅缽呾羅龍王池,池之東南三十餘里有無憂王所建之窣堵波。城北十二、三里處有月光王舍頭之勝地及經部拘摩羅邏多撰諸論之僧伽藍。城外南山也有無憂王子拘那羅抉目之故地等歷史名勝。
我曾經考證指出,所謂馬其頓亞歷山大東征印度只是近代西方編造的偽歷史神話。因此根本沒有什麼希臘化的運動。我們在巴基斯坦的原始佛教雕像上發現的獨特造型藝術風格——即所謂健陀羅藝術風格,絕非來自蠻荒希臘和歐陸,是原創於印度河流域以及克什米爾地區的佛教古文明藝術,後來逐漸西傳向君士坦丁堡,文藝復興時代這種造型風格傳布到達歐洲。另一個傳播方向則是中國的西域和北魏以及隋唐。也就是說,所謂希臘風格的健陀羅佛教藝術風格,實際原創起源於巴基斯坦和克什米爾地區的古佛國。
可惜的是此地出土的大量的原始佛教藝術珍品多數已經被英國人掠走。但是此地建有呾叉始羅博物館,陳列出土的一些珍貴文物,使我們仍然得以管窺這個古代偉大的佛教國度的遺跡。
C. 蓮花生大士是印度高僧,是藏傳佛教的創始人,我有一個疑惑,為何大士不在印度本土教化眾生,
朋友的疑惑我可以幫助解答。
蓮花生大士最初示現為那爛陀高僧。為吐蕃藩王赤松德贊在西藏想要建造第一所寺廟:桑耶寺,遇到了極大的違緣,寺廟受妖魔的影響,無法建造成功,所以邀請精通密法的蓮華生大士來西藏幫助建造寺廟,這是大士來西藏的緣起。
蓮華生大士是獲得了佛陀的果位,標志是不死虹身,也即身如虹霓。在他離開最後西藏時,藏王解下自己的白玉腰帶,向他獻禮供養的時候,腰帶從大士的身上一攬而過,完全是虛空般的身體。
顯教中的觀音菩薩、普賢菩薩,都是其他佛國的佛陀示現,在釋迦牟尼成道後來此世界,幫助釋迦牟尼教化。甚至是小乘佛教中的羅漢須菩提、舍利弗等等,也是其他世界的佛陀,根據他們願力來此世界,與小乘眾生結下甚深的緣分。
之所以說了蓮師是佛陀的示現,是因為蓮花生大士在不同的人面前,結下不同的緣分,甚至在不同人面前都是以不同的形象出現的。這跟佛陀當年講同一本經典,但不同根基的人接受傳法感覺是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都是毫無二致的。
西藏的說法是有八大蓮師游戲於人間並最終成道,甚至連印度的八十四大成就者,也都是蓮師在人間的化現。
D. 古印度就是尼泊爾嗎為什麼很多人把佛教和印度聯系在一起
反過來說還差不多,大多數情況下,古代尼泊爾是包含在古印度的。印度,不是特指的國家,而是一個非常廣大的地域,包括現在的印度、孟加拉國、巴基斯坦、尼珀爾、部分阿富汗、伊朗地區等,甚至還可以包括部分中南半島的緬甸地區,所以地理名稱叫印度次大陸。同時還可以包括中亞很多地區也是受古印度文化影響,如西域地區、中亞五國(伊斯蘭興起是佛教後一千多年以後的事)。後期這些國家大部分都是在二戰後從英國殖民地各自獨立的。這里古時候是邦國林立,偶爾的幾次統一的時間就沒有維持超過50年的。不過在這個紛亂的城邦地區中,卻也因為這些征戰的君主而使佛教從一個西北方小城邦主機擴展到整個大陸。古印度本身就是非常注重思想和宗教,古印度教流傳在各個邦國,後來佛教在這些邦國中都有人修行,有人弘揚,曾經輝煌數千年,東方的北方的中國等國家取經,也都只說是去「身毒」「天竺」,也就是指涵蓋印度大陸,非是特指某地。
E. 為何印度女子出嫁,不僅不收彩禮,還要傾家盪產准備嫁妝
印度是一個奇特的國家,它的很多風俗習慣在我們看來是"迷惑行為",印度的婚俗就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在中國,結婚時都要男方給女方彩禮,女方只要准備一些嫁妝過去就可以了,然而印度男人卻坐享其成,讓女人傾家盪產去准備嫁妝,這到底是為什麼?
結語
在一般國家,情侶結婚只需要支付一些應該的費用,就可以幸福的步入婚姻殿堂,然而對於印度女性來說,這卻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夢。千年流傳的傳統、男尊女卑的萬惡思想、根深蒂固到至今都無可動搖的種姓制度,成為了壓在印度女性身上的大山,被高昂的嫁妝壓的喘不過氣的女性,僅僅是萬千受壓迫的印度女人的一個縮影罷了。
F. 古代印度的佛教是如何產生和傳播的
佛教產生於公元前 6 世紀的古印度,創始人是釋迦牟尼。它反對婆羅門教的種姓制度,主張眾生平等。佛教通過僧侶的傳教和商隊的傳播,逐漸傳播到亞洲各地。在傳播過程中,與當地文化融合,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特色。例如,佛教傳入中國後,經過本土化發展,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
G. 佛教距今多少年了
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
佛教產生於公元前5世紀的古印度。創始人名悉達多·喬達摩(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20歲時離家成道,此後被尊稱「佛陀」,意為覺悟者,簡稱「佛」,所傳宗教被稱為「佛教」。佛陀示現涅槃後的數百年間,佛教傳遍印度次大陸,稱為原始佛教,這段時間稱為原始佛教時期。
自佛陀入滅百年後起,原始佛教內部由於對教義的理解不同,曾發生多次分裂,進入部派佛教時期。
佛教傳入中國的確切年代尚無定論,異說頗多,最廣泛的說法是東漢永平十年,漢明帝派遣使者至西域廣求佛像及經典,並迎請迦葉摩騰、竺法蘭等僧至洛陽,在洛陽建立第一座官辦寺廟——白馬寺,為我國寺院的發祥地;並於此寺完成我國最早傳譯的佛典《四十二章經》。
從南北朝開始中國佛教進入興盛發展階段。南北朝時佛教已遍布全國,出家、在家佛教徒數量增加很快,北魏《洛陽伽藍記》記載洛陽城中寺廟鼎盛時達到1367所,而北方的長安僧尼過萬,南方的建業(今南京)也有佛寺數百座。
隋唐時期是中國佛教鼎盛之時。隋朝皇室崇信佛教,唐朝皇帝崇信道教,但對佛教等其它諸多宗教都採取寬容、保護政策。中國佛學逐步發展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