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印度人為什麼那麼喜歡吃瑪莎拉
瑪莎拉粉是印度人比較喜歡的一種口味,和我們中國人大多數喜歡麻辣一個道理,瑪莎拉粉是一種調料。
網路上盛傳這么一種說法——印度食物皆糊糊。
印度人的確做什麼菜都要磨成糊糊狀,不是黃糊糊就是爛糊糊,不是稠糊糊就是辣糊糊。而且,在印度,無論是高檔餐廳里的豐盛佳餚,還是街頭平民百姓的簡單小吃,都有這個特點。
印度人的糊糊食物。攝影/petrrgoskov,來源/圖蟲創意
之所以如此,其實是因為印度人太愛吃香料了,而糊狀是最易於把香料均勻、全面、徹底地與各種菜融合起來的形式。
甚至可以說,只要是印度菜就一定離不開香料,沒有香料就不是正統的印度菜。而在香料中,混合香料瑪莎拉 (Garam Masala) 是絕對的主角,可以說,它堪稱印度 美食 的靈魂,
卷餅蘸糊糊。來源/網路
無瑪莎拉不歡的印度人
印度完全是一個香料的國度。
香料在印度擁有漫長古老的 歷史 ,它們被應用到香薰、精油、茶飲等各個方面。目前,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香料產地,全球70%的香料來自印度。一般印首派慎度家庭常用的香料大概多達30—40種,並根據自己的喜好、家鄉口味、當地物產以及個人喜好自行搭配。
印度每個母親都會有自己獨特配置的香料配方,當小孩長大離家後,都會留著媽媽印度菜香料的味道,回到家後,會要求嘗嘗媽媽煮的家常印度菜。「媽媽的味道,就是香料的味道。」
在印度家庭,新媳婦嫁進家門的第一天,婆婆通常會讓媳婦准備一道名為「Semolina halva」的簡單甜點來測試媳婦的廚藝,這道甜點,也需要加入豆蔻等香料。
印度當地集市上的傳統香料和乾果。攝影/Curioso Photography,來源/Adobe Stock·圖蟲創意
因此,印度菜與香料的結合,令印度的飲食文化與家庭文化緊緊連結而密不可分。而瑪莎拉,就是印度香料中最普遍使用的一種。
所謂瑪莎拉,如果直接從字面上翻譯,指的是溫熱的香辛料,包含肉桂、肉豆蔻、黑胡椒、小豆蔻及姜,有點類似於中國的十三香。每個廚師都有其獨門配方,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大致做法為各種香料經烘烤、冷卻後,再磨成粉,嘗起來口味相當的「沖」,有一種香辛料的刺鼻感。烹調食物時,灑上一點瑪莎拉,就能夠大幅提升食物的香氣和口感。
大家在 美食 視頻中看到的印度街頭小吃攤,甭管人家的製作環境、製作方法有多麼不衛生,只要灑上瑪莎拉,就能夠蓋住其它食材的味道,把一道看起來下不去口的小吃,變成味道很香的人間美味。當然,這只是印度人心目中的人間美味,中國人基本上是難以接受的。也正因為瑪莎拉有這種化腐朽為神奇的魔力,所以它堪稱是印度小吃販子手中必備的「法寶神器」。
瑪莎拉咖喱蝦。來源/網路
瑪莎拉在印度的泛濫,已經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
三餐離不開瑪莎拉只是常規操作。印度人吃冰棍要加瑪莎拉,烤紅薯要加瑪莎拉,吃芝士要加瑪莎拉,甚至在吃水果的時候,都會撒點瑪莎拉。有些中國人去印度 旅遊 ,在街頭買水果時,小販們不但會幫你把水果削皮切塊,還會貼心的在水果上撒上自己調配的瑪莎拉。
印度街頭小吃。攝影/小魚,來源/圖蟲創意羨亂
不僅僅是吃,喝的東西也逃不開。者敬喝白開水加瑪莎拉只是入門,印度人喝鮮榨水果汁會加瑪莎拉,喝椰子汁會加瑪莎拉,喝可口可樂會加瑪莎拉,喝咖啡會加瑪莎拉,喝奶茶還是會加瑪莎拉。
在印度的街角、火車站等人口稠密處,你經常會看見瑪莎拉茶茶店。想想瑪莎拉茶那個味道,該有多麼的酸爽!
印度瑪莎拉香料茶。攝影/Alexander,來源/Adobe Stock圖蟲創意
也就是說,印度人無論吃喝,都要加瑪莎拉。有人說印度人愛瑪莎拉,就像四川人愛辣椒一樣。其實,這兩者不能類比,四川人再愛吃辣椒,會往咖啡里放辣椒嗎?
所以說,瑪莎拉是印度 美食 的靈魂。
印度人為什麼喜歡瑪莎拉
印度人不是一開始就對瑪莎拉情有獨鍾的。
事實上,印度現在的飲食習慣並非土生土長。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前,古印度人吃什麼菜,目前已不可考,但當雅利安人從波斯 (伊朗) 進入印度大陸後,也一起把中東飲食習慣帶到印度。在沒有冰箱的上古時期,中東地區的人為了保存食物,就在食物上放辛香料以延緩變質期。因此,印度飲食也就跟著雅利安人一起改變了口味,各種辛香料混雜於食物中。直到現在,很多印度家庭也買不起電冰箱,瑪莎拉還能繼續發揮它保存食物的特殊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菜現在經常用的辣椒,是16世紀才由葡萄牙人從美洲帶到印度以及亞洲的。
西方殖民者從新大陸帶來的香料不止辣椒,外來的多種多樣香料加上本土香料,讓印度人發現,在食物上只添加一種香料,口味太單一,為什麼不把多種香料混合起來呢?果然,混合香料,也就是瑪莎拉真的產生出了特殊香味。瑪莎拉常用香料超過五種,有時甚至達十種或更多。辣椒、黑芥末籽、孜然、姜黃、葫蘆巴、姜、大蒜、小豆蔻、丁香、香菜、肉桂等香料,就能組合出不同風味。在印度,有很多賣瑪莎拉的店鋪門口通常都會有一塊木板,上面寫著瑪莎拉的配方,少的幾十種,多達幾百種。
瑪莎拉的美味在印度快速傳播開來後,成為印度人的「國粹」。現在,每個印度家庭都有屬於自己的祖傳瑪莎拉,而且傳媳不傳女。由於每個女人在嫁人後都會成為兒媳婦,所以每一個印度女人都是一位香料調配大師。
出嫁的印度女性。來源/電影《摔跤吧!爸爸》截圖
印度人喜歡吃瑪莎拉,還有現實的原因。
我們都知道,湖南人喜歡吃辣椒,跟當地氣候溫熱潮濕有關系,人們需要吃一切祛除「濕氣」的食物。印度氣候比湖南更加濕熱,印度半島地處熱帶和北半球亞熱帶,印度全國都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全年高溫高濕,溫度最高可超過50度,最低也有十幾二十度,使得印度人常年體表溫度很高,高溫就要多喝水,身體內「濕氣」就很重。
瑪莎拉裡面含有多種辛辣香料,比如辣椒和胡椒。把瑪莎拉加在食物和飲水裡,一方面可以促進食慾,一方面也可以「解熱散氣」。
印度沒有單一語言,方圓十公里的區域能聽到十種不同的語言及方言。同樣的,印度菜也有非常多的變化。然而,由於氣候同樣濕熱的原因,印度菜即使非常多元,也都離不開瑪莎拉。
印度街頭小吃。攝影/小魚,來源/圖蟲創意
由於有了瑪莎拉這個萬能調味品,印度人的家裡沒有醬油、辣醬、味精這些調料。
事實上,瑪莎拉不僅只是印度人的國民 美食 ,它在巴基斯坦及孟加拉都很流行,甚至會出現在中東料理中。
食用瑪莎拉時,最重要的不是追求所謂的道地口味,而是如何巧妙地運用各種香料,調配出自己喜歡的味道,才能輕松地享用 美食 。
瑪莎拉不等同於咖喱
很多人誤以為瑪莎拉就是咖喱,甚至稱呼瑪莎拉為「印度咖喱」,其實兩者並不是一回事。
咖哩源於泰米爾語kari,英國殖民時期被英語吸收,成為一個英語詞彙,並在世界上廣泛傳播。它是一種煮熟的蔬菜、肉或海鮮,加上香料和鹽。咖喱主要有兩種類型——素食咖喱和非素食咖喱。素食咖喱由蔬菜和蘑菇、扁豆、煎餅等製成的咖喱組成,而非素食咖喱則由肉、雞、魚等製成的咖喱組成。一般說來,咖喱是油炸食品,烹調時需要大量的油,不過也有不需要經過油炸的咖喱。
在亞太地區,咖喱已成為主流的菜餚之一。到了日本,咖喱經過本土化改造成為日式咖喱,發明出了咖喱塊。在泰國,咖喱裡面加入了很多草本植物,讓咖喱變成綠、黃等顏色。泰國的咖喱也不像印度那樣偏糊狀,而是直接澆在飯菜上,類似咖喱醬模樣的配料。
印度咖喱和米飯菜餚。攝影/Joshua Resnick,來源/Adobe Stock圖蟲創意
與咖喱不同,瑪莎拉一詞源於烏爾都語,是一種紅色的香料混合物,用來給菜餚添加更多的味道。咖喱可以辣,也可以不辣,怎麼調配完全根據個人的口味,而瑪莎拉無一例外都有些辣。根據辣的程度,瑪莎拉又可以分為重口味和淡口味兩種,黃色、紅色屬於重口味,綠色、白色屬於淡口味。其中重口味的瑪莎拉,如果不是印度人,會難以下咽。因為它有那麼一絲絲的臭味,它進入嘴裡的時候,會讓你感覺到咸臭咸臭,令人心理不適。對中國人來說,瑪莎拉做的菜口味太偏重,因為裡面含有姜黃粉,看起來黃黃的,汁又很粘稠,不是很容易讓人接受。
可以說,為了增加咖喱的味道,可以在咖喱中加入瑪莎拉,咖喱加了瑪莎拉就變得辛辣了。但是反過來,你不會看見有人往瑪莎拉里加咖喱。
如果中國人想嘗一嘗印度這個 美食 靈魂,不必去印度,自己就可以網購做好的瑪莎拉。通常,你會有三種選擇,第一種,當然是自己買各種單一香料回來組合,例如姜蒜、丁香、香菜籽、茴香等,煮一道菜大概會用到十種左右的香料;第二種就是買混合好的瑪莎拉粉,頂多再加上油、優格、辣椒等;第三種最省事,就是買全都混合好了的瑪莎拉粉,只要再加入肉類就好,但也因為這樣購買時要留意辣度。辣度怎麼看呢?在包裝袋的最下面會有辣椒顯示,一根辣椒是微辣,兩根辣椒是中辣,三根辣椒就是超辣了!
製作瑪莎拉的原料香菜籽。攝影/牛犇,來源/圖蟲創意
雖然市面上就能買到配好的混合香料瑪莎拉,但如果能自己做也是樂趣十足,還能自己調出喜歡的風味。更棒的是,不管是肉類料理還是蔬食,都能一展其風采。它的做法也很簡單,我們可以准備1大匙孜然粉、1½小匙香菜籽粉、1½小匙小豆蔻粉、1½小匙黑胡椒粉、1小匙肉桂粉、半匙丁香粉、半匙肉豆蔻粉這些材料,把它們倒入碗中混合均勻,將完成的香料置於密封容器中,保存於陰涼乾燥處即可。
不過,印度瑪莎拉味道很強,我們在吃飯時,用量不需要太多。而且,瑪莎拉和咖哩粉不同,沒有使用著色性香料,只要加入少許就可以增添香味。
如果有機會,大家還是親自去印度嘗嘗瑪莎拉吧!
參考資料:
1、陳愛玲《辛香料風味學:辛料、香料、調味料!圖解香氣搭配的全方位應用指南。
END
他們除了會做那吃,別的也不會呀,經濟條件也不允許呀,
❷ 印度都有什麼特產
印度的特產有很多,以下舉一些例子供參考:
1.印度香米
「印度拉茶」也叫「香料印度茶」,主要是因為它裡面放有馬薩拉調料(MASALA)。「印度拉茶」的製作方法是:先把水燒熱,加入立頓紅茶和姜燒開,再加奶燒開,最後放入馬薩拉調料。廚師如果想「作秀」,還可以將茶水在兩只茶杯間來回傾倒,展示「拉茶」的製作。
「印度拉茶」冬夏皆宜,冬天飯後熱飲,更有助於暖身。
❸ 印度菜的特點是什麼
1. 印度菜以其濃郁的咖喱味著稱,洋蔥在印度菜餚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咖喱是印度烹飪的靈魂,不僅用於燉菜,也用於炒菜和肉類的腌制。
2. 在印度的餐館用餐時,遇到這樣的菜餚,切勿誤以為食物變質。印度人通常只食用羊肉、雞肉和海鮮,這反映了他們的飲食習慣。
3. 由於許多印度人是素食主義者,豆類成為他們日常飲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常作為主菜供應。
4. 在正式場合,印度人使用刀叉進食,但私下裡,用手抓飯是他們的傳統方式。這種用餐習慣使得印度菜多呈現為糊狀,便於用手抓食。
5. 印度菜的吃法獨特,結合了西方的刀叉使用,但卻是共同分享菜餚的方式。
6. 印度人的主食包括麥面餅和大米,通常先吃餅,後吃米飯。印度米BASMATI因其細長、香氣濃郁而聞名,這得益於印度的氣候條件。
7. 印度北方菜通常味道較微辣,而南方則以辣味著稱,這與地區的氣候密切相關。
8. 體驗印度菜時,推薦品嘗小吃PAPAD和頭盤「咖喱角」,主菜可以選擇TANDOOR燒烤,甜品則是DAHI家鄉酸奶,最後以MASALACHAI香料印度茶結束。
9. 印度菜注重食材的新鮮和香料的現磨,咖喱的辣度層次豐富,加入椰漿和酸奶以增強醬汁的濃度和香味。
10. 印度人在食材選擇上相對單一,主要使用雞肉、羊肉、海鮮和蔬菜,調料雖多,但每道菜有主要調味料,如孜然、馬薩拉等。
11. 印度菜的烹飪方式多樣,包括燒、烤、炒等,食客可以根據個人口味選擇食材、調料和烹飪方式。
12. 印度菜口味逐漸由南部濃郁轉向北部清淡,傳統烹飪方法受到蒙古人影響。
13. 坦肚喱(Tandoori)是印度最受歡迎的菜餚之一,用香料腌制的雞肉在特製爐灶中烤制,肉汁飽滿且香氣撲鼻。
14. 「可馬」咖喱料理也頗受歡迎,肉塊用凝乳泡軟後食用,味道獨特。
15. 印度家常菜使用未切的面餅Nan與米飯搭配咖喱一起食用,其香味與米飯的搭配令人回味無窮。
16. 搭配印度菜,推薦飲用紅酒或啤酒,特別是印度著名的KING FISHER啤酒,與印度菜的濃郁味道相得益彰。
❹ 網紅印度脆球餅怎麼做,才能空心酥脆,配方比例是什麼
網紅印度脆餅。中筋麵粉500克,雞蛋一個,小蘇打3克,食用油40克,鹽5克,清水260克。泡打粉8克。
我們在印度電影中摔跤的爸爸里應該都看到過吧。兩個小女孩特別愛吃這種的餅。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他怎麼做才能使他的空心比較酥脆,印度街頭有很多料理小吃,印度簡直就是料理王國。在印度這種網紅脆球餅隨處可見,只要有一個小吃攤兒就會有他的出現。在印度網紅脆球的名字叫做pani puri,它是什麼意思呢?pani是水的意思puri的意思是餡兒,所以這個名字指的是他那種用油炸出來的小脆球。我們在電影或者現實中見過的話都會知道他那種小脆球里邊會有很多餡料。每個商販或者每個商家他的口味,質量都不一樣。有的會放一些洋蔥香菜和一些土豆泥,有的會放一些瑪莎拉,辣椒和一些其他的東西。有的會放一些土豆咖喱什麼的。
印度脆球頂外面空心酥脆,最主要推測應該是由麵粉經過油炸來製作而成。外面那種脆脆的皮像是油炸油條一樣的脆皮,所以要想製作應該就是主要用麵粉和油。盡量加一些小蘇打或者是鹼面兒。是它的口感更加豐富,外殼更加酥脆。當然這種還是不是特別建議吃外面的,畢竟有的會有一些不幹凈不衛生的現象,如果是自己在家裡做,還是可以嘗試一下的。印度街頭的美食,一些小吃攤或者小攤販賣的。吃了不少人會有肚子疼鬧肚子的情況。所以如果想吃的安全,吃的健康,吃的安心,還是自己在家裡嘗試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