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濕婆的宗教傳說
濕婆為印度教毀滅之神,在《梵書》、《奧義書》兩大史詩及往世書中都載有他的神話。
據說他有極大的降魔能力,額上的第三隻眼能噴出毀滅一切的神火,曾燒毀三座妖魔城市和引誘他的愛神,得三魔城毀滅者之稱。諸神和阿修羅攪乳海時,他吞下能毀滅世界的毒葯,頸部被燒成青黑色,得青頸之稱。印度教認為「毀滅」有「再生」的含義,故表示生殖能力的男性生殖器——林伽是他創造力的象徵,受到性力派和濕婆派教徒的崇拜。
濕婆是苦行之神,終年在喜馬拉雅山上的吉婆娑山修煉苦行,通過最嚴格的苦行和最徹底的沉思,獲得最深奧的知識和神奇力量。他還是舞蹈之神,創造剛柔兩種舞蹈,被譽為舞王。他是妖魔鬼怪的統帥,妖魔鬼怪都受制於他。妻子是雪山神女,兩個兒子是塞犍陀和伽內什。前者是天兵天將的統帥,後者是侍候濕婆的諸小神之首。
濕婆的形象被描繪成三眼四手,手中分執三股叉、神螺、水罐、鼓等;身著獸皮衣,渾身塗灰,頭上有一彎新月作為裝飾,頭發盤成犄角形,上有恆河的象徵物。傳說恆河下凡時曾先落在他的頭上,分七路流向大地,頸上繞著一條蛇。坐騎是一頭大白牛。他的故事散見於各種文獻中。他的教派信徒奉其為最高的神,有地、水、火、風、空、日、月、祭祀八種化身,除毀滅外還可創造。佛教文獻稱他為大自在天,住色界之頂,為三千界之主。
濕婆居住在凱拉薩山(Mount Kalashi,即中國西藏阿里境內的岡仁波欽神山) ,他的乘騎是公牛南迪(Nandi),他的神妃是雪山神女帕爾瓦蒂(Parvatī),又叫烏瑪(Umā,光明、美麗)。濕婆的配偶起源於印度土著的母神,也像濕婆一樣兼具生殖與毀滅雙重性格,呈現溫柔相與恐怖相等不同的相貌。帕爾瓦蒂或烏瑪的形象是嬌媚嫻淑的妻子。
濕婆配偶的另一種形象杜爾伽(Durgā,難近母)則是美艷而嗜殺的復仇女神,曾代表諸神殺死水牛怪魔希沙。還有一種形象迦梨(Kalī,黑女神),面目猙獰、酷愛血祭,純屬恐怖的死神。
濕婆與帕爾瓦蒂的兒子伽內什(Ga攞媯愁)是可愛的象頭神,另一個兒子塞犍陀(Skanda)則是勇敢的正義的偉大的帥氣的戰神。塞犍陀就是佛教的護法天尊:韋馱菩薩。韋陀菩薩:梵名Skanda,巴利名KHANDA,又稱韋將軍、韋天將軍,原來是婆羅門教的戰神,有六頭十二臂,手拿弓箭, 騎孔雀。崇拜韋馱的信仰最初流行在南印度,五世紀後傳到北印度,被大乘佛教吸引為守護神,是南方增長天八大將軍之一,位居四天王下三十二將軍之首。 韋馱生而聰慧,早離塵欲,後來皈依佛門,成為護法天神。傳說唐朝道宣律師曾與天人會談,說到南方天王部下有一位韋將軍,從而感得他現身護法,身著甲胄,合掌而立,寶杵橫放臂上。從此以後,中國的道場中便開始立有天將軍身的韋馱菩薩像。
「濕婆」這個名字是在印度教時代出現的,他的原型一般被認為是吠陀時代的風暴之神魯陀羅。濕婆,又譯作「希瓦」,是仁慈的意思,象徵著「昌盛」和「吉祥」,同時又象徵著「毀滅」。佛教文獻稱他為大自在天,住色界之頂,為三千界之主。有地、水、火、風、空、日、月、祭祀八種化身,擁有毀滅和再生的力量。
濕婆的形象是一面三眼四臂,能夠很方便地觀照世界的每一部分。與衣著華貴的其他諸神相比,濕婆的打扮顯得格格不入。其面貌威嚴英俊,膚色極淺,留著苦行者紛亂的藍黑色長發,頭頂裝飾著恆河與彎月,脖頸上掛一串骷髏項鏈;上身半裸,下身圍一條虎皮,身纏眼鏡蛇,手持三叉戟和弓箭,游盪在鬼靈墳墓之間。當他露出恐怖之相時,宇宙諸生無不為之戰栗。故被稱為「鬼靈之主」。
此外,濕婆還有一種比較常見的形象——林伽。林伽是男性生殖器,象徵著再生。相傳濕婆當初沒有把與梵天一起創造世界的事放在心上,獨自去海底修煉,結果出海時發現世上的一切都安排妥當。氣惱之下遂割掉生殖器仍向人間,從此就有了印度人對林伽的崇拜。
雖然毀滅神的名號聽起來比較恐怖,但濕婆卻是個多才多藝的神——他是印度舞蹈的始祖,因此又被尊稱為「舞神」。濕婆會跳一百零八種舞蹈,分為女性式的柔軟舞和男性式的剛健舞兩大類型。他在歡樂與悲哀時都喜歡跳舞,或獨自,或與他的妻子一起跳。通常濕婆都是在火圈中起舞,頭發向上飛揚,一隻腳踩著代表無知的侏儒,另一條腿和手在空中扭擺,舞姿曼妙絢麗。其右手執鼓,象徵生命;左掌托著火焰,象徵毀滅。故此在濕婆手中掌握了創造與毀滅兩種元素。舞蹈既象徵著濕婆的榮耀也象徵著宇宙的永恆運動,運動是為了使宇宙不朽。在一個舊時代結束時,他還會通過跳坦達瓦之舞來完成世界的毀滅,並使之回歸到宇宙精神中。
身為毀滅和破壞之神,濕婆在眾神中自然擁有最強的戰鬥力。他終年在喜馬拉雅山上的吉婆娑峰刻苦修煉瑜伽,通過最嚴格的苦行和最徹底的沉思獲得最深奧的知識和神奇智慧。同時,他還擁有一支強悍的軍隊,所有士兵全部由形體駭人的魔鬼組成。而他長在前額上的第三隻眼更是一件比核彈還可怕的武器。這隻眼平時總是緊閉著,一旦睜開就會噴出毀天滅地的憤怒之火,摧毀所看到的一切,就連神也不能倖免。曾經引誘濕婆的愛神,就是被這隻眼燒成了灰燼。
濕婆還富於自我犧牲精神。當恆河女神從雪山天國降凡之際,濕婆為了避免水勢過猛淹沒眾生,他親自以頭接水,讓恆河在他的發綹間流轉千年,經緩沖後再流到人間。另外,濕婆胯下坐騎為白色公牛,手中常持的三叉戟,是閃電的象徵,可以驅策風暴;身背的黑色弓箭,能夠傳播瘟疫。身纏的眼鏡蛇,更能飛快地沖向敵人喂毒。憑借這些神兵利器,濕婆征戰八方,誅殺了數不盡的魔鬼,並摧毀過阿修羅的三連城。
濕婆是最能體現印度教諸神復雜和雙面性的神祇。他有著善惡雙重性格,性情既暴躁易怒,又溫和慈祥;既作為兇殘可怕的「惡魔之主」接受「活人祭」,也作為慈愛熱情的「萬眾之主」接受膜拜;既是智慧的象徵也是愚昧者的偶像,既是復仇者也是庇護者,既是精力旺盛的理想男子,又是清心寡慾的苦行者。發起飈來逮誰滅誰,他的狂怒會讓整個宇宙顫抖;溫柔起來,又感情色彩濃厚,對人給予慷慨的恩惠。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他,就是:絕對的強和絕對的酷!
除了以上的身份,濕婆還具有許多功能與分身,他主宰風暴與閃電,賜予醫葯與健康;他是畜生與野獸之神,代表著生殖力;他還是明智與慷慨之神、歌詠與祭祀之主。作為印度教實際上最強的主神,濕婆擁有超越印度教三億三千三萬百萬神,俯瞰遍天諸生的無與倫比的高貴地位。濕婆那種奇異的矛盾魅力,沒有邪惡的邪惡、離經叛道的哲學、高傲孤僻的個性、背棄一切的瘋狂,使他成為眾多文藝作品中的重要角色。他象徵神秘和狂暴的自然之力,他單純任性同時深不可測的性格,令無數信徒迷醉。印度教的濕婆派信徒將他奉為宇宙最高神,是在印度底層民眾中得到最廣泛信仰崇拜的神。
⑵ 古印度信仰什麼教
問題一:印度人主要信仰什麼宗教? 許多人可能是看西遊記了,誤認為:印度信佛教。
其實,印度根本沒有佛教。
(只有極度少量的佛教徒,是從中國藏地,傳播過去的)。
印度最大的宗教,是印度教。(這是世界第四大宗教)。
印度第二大宗教,是 *** 教。(這也是世界第二大宗教)。
世界上最大的佛教國家,是中國。
有人說是泰國,那是按照信佛比例排的。如果按照信佛人數排列,應該是中國最大。
世界上最大的基督教國家,是美國。
世界上最大的東正教國家,是俄羅斯。
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國家,是巴西。
世界上最大的 *** 教國家,是印尼。
世界上最大的印度教國家,是印度。
問題二:古印度信仰的宗教是什麼 *** 教
問題三:初一地理,古印度信仰什麼教? 印度最大的宗教,是印度教。(這是世界第四大宗教)。
印度第二大宗教,是 *** 教。(這也是世界第二大宗教)。
印度83%的居民信奉印度教。 *** 教不用過多介紹,簡單介紹一下印度教:西元前十六世紀,雅利安人進入印度,開始了印度本土的古老文明。到了後期,雅利安人由「多神信仰」逐漸轉向「主神信仰」的模式。要想與神溝通,祭祀必不可少,司祭者便擁有了無上權威,在階級制度嚴格劃分的社會里,司祭者被尊為最高階級的婆羅門,開啟了神權色彩濃厚的婆羅門思想。婆羅門教主張:「梵」是宇宙現象的本體,人的生命現象為「我」,宇宙萬物皆因「我」而生,故「梵、我」本來不二,凡人不解此理,只好輪回受苦,唯有體證梵我合一,才能得到解脫。此思想彌漫在當時的印度社會,西元前六世紀,出現了反婆羅門教的思想家,他們反對祭祀,主張透過禪定、苦行或享樂來完成解脫。佛陀則提出了不偏於苦,不偏於樂的中道觀,做為修行的根本原則。公元四世紀時,婆羅門教進一步雜糅了佛教及其他學派的思想而以「新婆羅門教」自居,這就是今日所說的「印度教」。
在印度教的許多流派中,以毗濕奴派、濕婆派及性力派為主。八世紀以後,印度教的主要思想家商羯羅,依據婆羅門教的根本教義,又吸取耆那教及佛教的優點,使印度教宗教實踐的成份加大,原有繁瑣的理論淡化,印度教遂成為當時思想界的主流。 *** 教入侵印度後,印度教因為與 *** 教的思想有所交融,而在某些區域仍舊保持著很大的勢力。到了近代,隨著西方殖民主義的入侵和西方文化的傳入,印度教掀起了廣泛的宗教改革,反對古印度教中存在的種姓制度、偶像崇拜、繁瑣宗教儀式、寡婦殉葬等愚昧現象。但至目前,印度教仍是印度最有影響力的宗教,大多數人多信奉此教,其種族階級的不平等待遇及寡婦殉葬等諸多民間陋習仍然未能完全被革除。
問題四:古耄那教是古印度創立的宗教嗎?它的起源是怎樣的? 你應該說的是耆那教吧,那是印度大雄筏馱摩那創立的宗教,筏馱摩那與釋迦摩尼是同時代的人,他們都反對古婆羅門教的三大教義-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和婆羅門至上,耆那教在教義上更理性,反對種姓制度、反對殺生和反宿命論,只尊奉24代祖師,不敬神,他和釋迦摩尼創立的佛教當時統稱為沙門思想,到現在還在流傳,在印度信徒占總人口的0.4%,由於嚴格禁止殺生,所以耆那教徒主要以經商為業,發展至今,印度有幾個大商業家族就是耆那教徒家族。耆那教在漢譯佛典中稱為尼乾外道、無系外道、裸形外道、無慚外道或宿作因論等。
問題五:關於古印度 的宗教 最早是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信奉原始宗教,從殘留的痕跡可推斷為自然及豐產力崇拜
從公元前2000年雅利安人進入印度次大陸開始,信奉婆羅門教,著重咒語和祭儀,典籍為《吠陀經》
公元前6世紀起開始進入思想的戰國時代,各種質疑婆羅門教權威之思想先後出現(即所謂的六師外道),佛教在公元前380年左右創立,佛滅百年後經過數次結集,確立中心思想,公元前280年左右、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帝王阿育王統一次大陸大部分地區,弘揚佛法,至此成為印度主要宗教。
但到了公元四、五世紀,婆羅門教經過改革,重新抬頭,加之統治北印及中印笈多王朝的大力贊助,出現了印度文化上的古典時代,與此同時,佛教出現經院化、梵語化傾向,雖然諸多大哲學家都出自這個時代,但佛教逐漸與民眾產生疏離。
公元8世紀,印度教哲學天才商羯羅橫空出世,在組織和哲學理念上革除了原始的婆羅門教不如佛教的種種弊端、缺陷,佛教在印度教的反攻前已經沒有優勢。戒日王(就是玄奘時期的印度霸主)之時,佛教已經出現密教傾向,之後更是越發嚴重,因而更加與民眾基礎脫離,佛教的精英集中在北方幾個大寺如那爛陀寺中,但民間對佛教的崇信已經日益薄弱。由於波羅王朝的保護,佛教仍在東印一帶偏安了五百年。
公元10――12世紀,來自北方的 *** 入侵者進入印度次大陸,對所有的異教寺院燒殺搶掠,幾個佛教中心在此過程中盪然無存,佛教徒也從印度本土滅絕。
公元15世紀中葉,印度被來自中亞的莫卧兒王朝征服。
莫卧兒王朝統治印度之後,對宗教的態度幾近變遷。初期大力推廣 *** 教,並對其他信仰者徵收苛捐雜稅,但到了第三位皇帝即阿克巴大帝開始轉為宗教寬容政策。此政策到了奧蘭則布時期(17世紀中期)再度徹底扭轉,對印度教徒及其他宗教橫加迫害,但後期帝國力量衰微,加之英國殖民者入侵,印度教牢固的民眾基礎(特別是在莫卧兒帝國難以控制的南印)並沒有遭到徹底損害。
問題六:印度國大多數居民信仰的宗教是什麼 印度教,源於古印度韋陀教及婆羅門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它擁有10.5億信徒(1993年統計數),僅次於擁有15億信徒的基督教和11億信徒的 *** 教。所謂「印度教」是存在於印度本土上的宗教、哲學、文化和社會習俗的綜合稱謂,它的信仰、哲學、倫理觀點等復雜多樣,甚至相互矛盾。印度的社會等級、集團和不同的文化階層有著各自相異的信仰和實踐。這種綜合性、多樣性使人們很難對印度教的信仰和特徵作出公認、明確的定義。
問題七:古印度文明的宗教與種姓 戒日帝國時,隨著封建制度的形成,婆羅門教和佛教不適應日益發展的新形勢的需要。4世紀前後,由婆羅門教吸收佛教、耆那教等教義和民間信仰,逐漸形成新婆羅門教。8世紀經商羯羅改革,形成新型印度教。主要經典有《吠陀》、《奧義書》、《往世書》、《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等,教義與婆羅門教類同。主神有互相關聯而各具一相的三相神,即婆羅摩、毗濕奴、濕婆三大主神。婆羅摩(大梵天)是創造世界之神,毗濕奴(遍入天)是賜福神,主管維持世界,濕婆(大自在天)是毀滅神,主管破壞世界,也是苦行神和舞蹈神。印度教教派繁多,主要有毗濕奴派、濕婆派和性力派三大派。毗濕奴教派形成於12世紀中葉,實行苦行和素食等禁慾主義。傳說它躺在海中一條千頭巨蛇身上,坐騎為金翅鳥,妻子為吉祥天女,有許多化身,其中之一是《羅摩衍那》中的主人羅摩,在猴王的幫助下救出自己的妻子。它還曾化身為巨魚,在淹沒世界的洪水中救出人類始祖摩奴及其生物,這是印度的洪水故事。濕婆派流行於南印度,傳說濕婆有3隻眼,4隻手,分執三股叉與戰斧等武器。它在焚燒死者的場地跳舞,在雪山中修苦行。因毀滅有再生意義,所以它是毀滅神和生殖的象徵。它的妻子是雪山女神。該派否認婆羅門特權,教派多,有崇拜男性生殖器的林伽派、有視牛為神聖的教義派等。性力派崇拜濕婆之妻等女性神o,其儀式有犧牲、輪座(男婦雜交)等怪俗。馬克思說:「這個宗教既是縱欲享樂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慾主義的宗教;既是林伽崇拜的宗教,又是札格納特的宗教;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 *** 的宗教。」(《馬恩選集》2卷第62-63頁),總之是一種奇特的宗教。 從德里蘇丹開始, *** 教取得支配地位,對印度教採取歧視和迫害政策。莫卧爾帝國也以 *** 教為國教。但採取寬容政策,允許印度教等信仰自由。錫克教16世紀創立,「錫克」一詞意為「門徒」,此教主張信徒在神的面前一律平等,反對種姓制度。種姓 戒日帝國時,種姓制度有了很大變化,婆羅門和剎帝利基本沒有變化,但吠舍分化,只剩下少數富有的商賈。首陀羅地位有所上升,與破產的大量的吠舍逐漸構成新型的首陀羅種姓――依附農。這樣,名稱未變,內容有了變化,前三個等級是封建主,後一個是依附農階級。
⑶ 濕婆神居住在中國西藏阿里境內的岡仁波欽神山,為何會成為印度人的神
「濕婆」這個名字是在印度教時代出現的,他的原型一般被認為是吠陀時代的風暴之神魯陀羅。濕婆,又譯作「希瓦」,是仁慈的意思,象徵著「昌盛」和「吉祥」,同時又象徵著「毀滅」。佛教文獻稱他為大自在天,住色界之頂,為三千界之主。有地、水、火、風、空、日、月、祭祀八種化身,擁有毀滅和再生的力量。
另外,濕婆胯下坐騎為白色公牛,手中常持的三叉戟,是閃電的象徵,可以驅策風暴;身背的黑色弓箭,能夠傳播瘟疫。身纏的眼鏡蛇,更能飛快地沖向敵人喂毒。憑借這些神兵利器,濕婆征戰八方,誅殺了數不盡的魔鬼,並摧毀過阿修羅的三連城。
濕婆是最能體現印度教諸神復雜和雙面性的神祇。他有著善惡雙重性格,性情既暴躁易怒,又溫和慈祥;既作為兇殘可怕的「惡魔之主」接受「活人祭」,也作為慈愛熱情的「萬眾之主」接受膜拜;既是智慧的象徵也是愚昧者的偶像,既是復仇者也是庇護者,既是精力旺盛的理想男子,又是清心寡慾的苦行者。發起飈來逮誰滅誰,他的狂怒會讓整個宇宙顫抖;溫柔起來,又感情色彩濃厚,對人給予慷慨的恩惠。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他,就是:絕對的強和絕對的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