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度的雨季
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春暖花開,夏日炎炎,秋高氣爽,冬雪皚皚。在出國之前,一直認為其他國家的氣候也是這樣劃分的四季,其實並不然,比如印度就沒有春夏秋冬。
印度的氣候可分為三類:熱季,雨季和涼季。每年的三月到六月是熱季,是印度氣溫最高的時候,可達到45攝氏度的高溫;
從六月至十月為雨季,這個時間段的印度,幾乎天天都在下雨,有時候會持續一周甚至一個月;
十月至次年三月,是涼季,最低氣溫在十度左右。
描寫一下印度的雨季,一是因為之前沒有經歷過雨季,二是第一次來印度的開始是在雨季,結束也是在雨季!
印度的雨季,天氣變化無常,空氣潮濕,悶熱,體驗感感極差。雨來的沒有任何規律,一旦看到天空的雲有凝聚現象,就趕快找地方避雨吧。
起初並不喜歡下雨,因為雨季的雨幾乎都是暴雨,傾盆而下,不似國內的春雨綿綿,秋雨清爽。地面很容易形成積水,深可沒腳,再深可沒膝。
在雨季,被淋濕是常有的事情,衣服鞋子濕了就要換洗,洗過後又要好久才幹,因為沒地方晾曬,屋內潮濕,屋外在下雨!
一次偶然,下班略早,便撐傘在小區晃悠,穿著拖鞋短褲,踩在雨中,發出呼啦啦的聲音,覺得甚是有趣。走至小區的池塘邊,看到岸上積水裡有雞蛋大小的生物佇立,靠近觀察,是螃蟹!
兩只碩大的蟹鉗,橫行霸道。之前雖有見過螃蟹,不過是在盤子中、魚缸里、電視里,第一次看到野生的螃蟹,頗為好奇。下手去抓,螃蟹橫向閃躲,迫於其雙鉗的威脅,不敢步步緊逼。因撐著傘,穿的是拖鞋,動作不甚敏捷,與之斗爭一番,無果,遂放棄,繼續前行。發現另一隻鴿子蛋大小的螃蟹,觀其雙鉗稚嫩,隨即彎腰,一把將其撈起。感覺手中有輕微騷動,是小螃蟹在進攻,皮厚,不疼!
打開手掌,仔細觀察小傢伙的英姿,背部蟹殼呈棕色,微微透明,其足也是如此,蟹鉗端部略有質感,末梢有些許倒刺凸起。之後用戶脖子夾著雨傘,騰出手拿出手機,對小螃蟹一番狂拍,隨後放生。小螃蟹眨眼間沒入水中,不見蹤影。
繼續前行,發現更多的螃蟹,或大或小,在淺淺的道路積水裡若隱若現,似海里的礁石群。雨還在下,但天色漸暗,於是返程回家,心中頗感滿足。到家後向印度朋友描述所見所聞,並因此牢記一個單詞Crab(螃蟹)。
之後每逢雨天並且下班早的時候,我都會撐傘到池塘邊去尋找螃蟹,不是為了抓了吃,只是想看看這小精靈。
在印度的次年六月,又一輪雨季來襲,我試圖向去年那樣去池塘邊尋找螃蟹,不過小區的池塘已逐漸被填平,只剩中間很小的范圍內仍有積水未乾,池塘的岸邊很難再發現螃蟹的蹤影了。
在雨季,還很容易見到另一種生物,蛇!蛇在雨季出現的很頻繁,雨季期間聽到印度朋友說,XX家裡晚上來了一條大蟒蛇,有碗口般粗細,好幾米長,其實我沒見過。到目前為止,只見過一次野生的蟒蛇,我也不是很想見到這種爬行生物,尤其是它們昂著頭對著你吞吐蛇信子的時候,心裡發毛!
那天剛下完雨,在公司後面逛,聽到有同事說有蛇,頓時化作吃瓜群眾,飛奔過去,順著它們手指的方向看去,是一條有青色花紋的蟒蛇,約一米五長,粗細如甘蔗,在草叢上緩緩遊走,大概是我們的到來驚動了它,不一會便竄進一片灌木叢,不見了蹤影。
在雨季,有時因為雨水量實在太大,會發生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有一次,下了一整夜的暴雨,第二天去上班時,看到整個小區都淹沒在水裡,水深沒腳。
公司前面的一條路,兩側是一米多深的小水溝,由幾座小型的橋梁互通往來,我們到那條路時,放眼望去,白茫茫的全是水,根本分不清哪裡是路,哪裡是水溝,哪處是橋梁!無奈返回。
路上聽朋友說其鄰居家的趣事,鄰居家的車,車型小而輕,底盤低,停靠地點地勢略低,因雨水太大,直接浮起來了,飄了好遠才擱淺在地勢高的方位!還有一家公司的地勢太低,雨水直接把整個一樓辦公司淹沒了……
不同地區有不同的氣候環境,也正是由於環境的多樣性,造就了多種多樣的生物,以及我們多姿多彩的生活。
㈡ 1951年印度大飢荒,我國援助66萬噸糧食,鄰國卻占據我國9萬領土
疫情的陰霾遮蔽了晴朗的天空,帶來無數黑暗的掙扎。我國作為抗疫大國,對國內防範嚴格,醫療到位,不給世界添麻煩。對他國,積極援助,遣人捐物,承擔責任。正應我國那句古語「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我國向來是禮儀之邦,情義之邦,以和平包容面對世界各國,「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縱觀 歷史 ,這可謂是我國常態。
1951年,鄰國印度爆發飢荒,餓荒遍野,我國就因為建國之初人家的一句承認,便舉國之力, 匯聚66萬噸糧食, 這個當時於中國而言的天文數字,快速運達印度, 拯救幾百萬印度人於水火 。
並非每次善行都會得到善報,「毒蛇」可是個向來冷血的動物,所以,我國的援助之行不僅沒有溫暖它的心靈,反而喂大了它的慾望。居然恩將仇報,待飢荒度過, 侵犯我國邊疆領土達九萬平方公里,實在令人唏噓。
1949年,我國建國,百廢待興,本欲專心修正內部,奈何天不遂人願,邊疆紛爭遍地。1950-1952年,我國一方面要國內宣傳教育運動,增加新興 科技 工業實力,進行土改,鎮壓反革命,開展城市工作,整黨建黨等,一方面國外要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進行半島戰爭,著實焦頭爛額。
災難災難,不在乎天災人禍,二戰剛歇的情況下,1951年,印度在自然災害加持下爆發了大飢荒,面對國內餓災遍地的情況,印度束手無策,把希望寄託在了西方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身上。
印度本身也是資本主義國家,就該明白,資本主義向來以利為先,都是戰後恢復時刻,沒有多少存儲,自己尚且自顧不暇,怎會救援他國,尤其是目前看來,無利可圖之國。
印度自然沒有得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援助,本已心灰意冷,沒想到,中國這位尚在休整,半斤八兩的同行者伸出了援手, 66萬噸糧食,運到了印度,解決了這燃眉之急,成功救助幾百萬人口。
自1975年雜交水稻研製成功,我國糧食產量「一夜飛升」,這66萬噸糧食自然不在話下。可在1951年,可就完全不同了,我國當時雖仍為農業國,可也是「落後」農業國,農業產量於國內尚且有些自顧不暇,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產量更是差了一大截兒。
況且,我國當時在外還有戰爭,糧食的充足,也是行軍必備。可就算這樣,中國還是選擇救下印度。當然,我國如此做也有自己的考量。
於國際,二戰過後,美蘇爭霸,兩方勢力不斷擴張的情況下,那些曾經被帝國主義侵犯過的國家,有些不願站隊,不願再受帝國主義擺布,便一起組成了「第三世界」,在這里,所有國家,友好相處,抱團取暖,中國與印度也在其中。於公,友國受難,應當相助。
況且,當時,我國建國之初,西方國家處處刁難,許多拒絕與我國建交,對我國實行封鎖的外交政策,這樣的情況下,印度仍是承認了我國,是第一個承認我國的非 社會 主義國家。於私,應當相助。
「這世間錦上添花者多如牛毛,雪中送炭者,鳳毛麟角。」可就算再怎麼珍貴的東西,終究比不上情勢所迫,利益所趨,終是有那農夫與蛇,真心餵了狗肺。
大量糧食送達,印度的燃眉之急很快得到緩解,不至於當街餓死,生活也步入正軌。本身這救死扶傷的「義士」行為,應該會讓兩國關系更進一步,萬萬沒想到,反而適得其反。
有的人會因為自己曾淋過雨,就會為別人撐傘。而有的人,會因為自己淋過雨,會想讓所有人都淋一遍。
顯然,印度是後者,曾作為英國殖民地的印度,不但不憤恨殖民掠奪,反而感謝英國帶來的殘缺進步,他們看來,是英國的掠奪讓他們見到了新的文明,所以,掠奪便為合理,實在偏頗。
但他們還是想成為「大英帝國」那樣的國家,這樣的結果需要兩個條件,世界威望和版圖面積。從版圖上看,印度周圍其他小國,要麼侵略過了,要麼沒有侵略的必要,他們便把眼光投向了中國。
一方面,中國建國之初幾場戰役打出了國家威嚴,世界是承認了這個國家實力的。另一方面,中國當年的糧食援助,在他們看來是國家軟弱可欺,討好他們的象徵。於是,當美蘇兩國向它伸出橄欖枝時,它便心甘情願地做了「打手」木偶,任人擺布。
要知道,尼赫魯曾在上世紀發動過「不結盟運動」,收到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的支持,最終印度還是走上了不歸之路,還真是諷刺。
1952年開始,印度一點點侵犯我國藏南地區,威脅阿克賽欽,我國本來秉持著和平共處的原則,希望他們好自為之,及時收手。奈何,這種態度,在他們眼裡便是怯懦,更點燃了他們猖狂的氣焰。
1959年, 印度已經侵佔我國9萬平方公里土地 ,甚至仗著美蘇撐腰,公然自己擬定了一份協議,要求中國簽字,同意他們所侵佔的土地,讓這些地方「合法」。
真是喪心病狂,異想天開,中國是不願放棄彼此的情義,才暫時忍讓,既然,不知好歹,那就接受風雨的洗禮吧,忍無可忍,無需再忍,中國直接開打。
「重武輕文,非百姓之福,重文輕武,非社稷之福。」我國向來重文而不拘泥於文,「槍桿子里出政權」,是我國歷來所認可的。
1962年,我國發動了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印度以為中國一貫的態度是沒有實力的證明,剛開始甚至有些輕敵,待反應過來,早已沒有了反擊之力。
戰爭中,中國軍人,驍勇善戰,所向披靡,打得印度落花流水,也重新讓世界看到了中國軍事實力,讓那些因為印度而虎視眈眈,心裡癢癢的西方國家,徹底斷掉了侵略中國的幻想。
這場戰役,給印度留下了很深的陰影,以至於,戰後很長一段時間,聽見中國軍人還是會瑟瑟發抖。
印度也終於認識到自己幾斤幾兩,乖乖退回去守好自己的國家領土,安安生生過日子去了。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禮讓三分,人若在犯,斬草除根」。這是這次中印沖突中,我國的做法,即有大國的包容又有大國的狠絕。不得不說,這次侵犯,倒也是提醒我們,國家之間交往,雖有情義,終究還是利來利往,發展才是硬道理。
㈢ 印度人雨天為什麼不打傘
不是宗教信仰,而是人們在暑熱後盼望雨季的到來,這關繫到印度農業生產的問題,也是印度的糧食問題。
雨季前的溽熱似乎把時間蒸發掉了,人都是失魂落魄的樣子,所以印度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無論誰統治印度,這個統治者都是短暫的,因為這個國家的真正統冶者是季風雨。印度人對季風雨的關注程度遠勝於政治。只要季風雨沒有按著推算的日子到來,人們都會焦慮地仰面朝天,猜測這個真正統治者何時會「上朝理政」,又擔心它犯路線性錯誤。只要晚到一天,人們就會在酷熱中多一天煎熬。只要方向稍有偏差,就會讓大半個印度處於乾涸狀態,全國人民的吃飯就成了大問題。印度人總以誠惶誠恐的心態迎候季風雨的大駕光臨。
夏日酷熱一直讓印度四處冒煙,人的皮膚如同裹著一層透明塑料薄膜一樣。暴雨恰似剝去了皮膚上的那層塑料薄膜,讓雨水與身體有了一次親密接觸。印度人在本性上十分溫和,只要季風雨一到,那融化在血液中的狂熱就如同被點燃的宗教熱情,立刻興奮異常。
在瓢潑大雨中,很少能看到街上的人們在慌張地躲雨,而大都是喜笑顏開。而且,暴風雨的中撐傘,也會一下子就把雨傘翻轉過去。在印度街道上很少見到雨中打傘的人,晴天朗日中打傘者要比雨天中多出好多倍。趕上大雨時,人們都習慣躲在濃密大樹下,愜意地欣賞空中垂下的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