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度人軍事上的迷之自信從何而來
自我感覺良好,相比東南亞地區其他國家,印度的實力還算可以,導致他們認不清自己與世界強國的差距。
㈡ 中國人和印度人的區別
中國人只相信今生今世。在他們看來,眼前的日子才是最重要的,也是生活的目的所在。由於在他們眼中只有「今世」,中國人願意盡力過好每一天,讓自己過得平和、舒適和富足。他們更願意麵對現實,做實用主義者。
印度人相信宗教,並幻化了諸多神靈以供敬仰。敬神是出於畏懼,或想得到切實的好處(發財、陞官、得子)。印度人花費了大量時間和金錢來取悅神靈,並創造出天堂和地獄等概念及作孽和積德等觀念。
雖然佛教試圖將許多印度教的教義傳入中國,但中國人依然不像我們這樣來看待作孽與積德。佛教、伊斯蘭教及基督教都曾傳入過中國,但中國人對宗教的態度仍顯得不冷不熱並帶有功利主義色彩。
印度人為自己只注重精神世界而自豪,因此他們信仰精神與靈魂。中國人卻要和精神、物質兩個世界打交道。對印度人來說,精神世界比物質世界重要,內容比形式重要,意願比表達重要。對中國人來說,形式和表達則比精神和意願更重要。
印度人靠積極上進、非常自信來處處顯示自身的優越感,而中國人則正好相反,顯得非常謹慎、仔細和謙遜。他會和你談你的事情,卻閉口不談他自己。當要合影的時候,一個印度人會使勁向前擠,而中國人卻不會這樣做,除非有人特別邀請。
印度人出於自大心理,往往會把所有的牌都攤在桌子上。中國人則會把牌留到最後,而笑到最後的也往往是他們。中國人非常善於使用拖延的技巧,通過請客吃飯和觀光旅遊讓對方先提起話題。與中國人打交道的代表團有時不得不等上許多天甚至幾個星期,而中國人卻正按部就班地讓對手變得焦躁不安、極不耐煩並最終決定不惜任何代價使雙方達成協議。因此,和中國人打交道一定要非常有耐心。
印度人關於「來世」的人生觀使得他們將超度靈魂作為人生的首要目標。他們相信身體禁錮了靈魂,是靈魂超度的障礙。因此,人生的目標不是用美食和好酒來滿足身體的需求,而是讓它飽嘗飢餓並穿最簡朴的衣服。出於這種原因,許多印度人變成了素食主義者,滴酒不沾。中國人則正好相反,他們用美味的食物和漂亮的衣服來放縱身體。對中國人而言,身體是父母贈送的禮物,應該善待而不是去傷害它。
㈢ 印度為什麼總是和我們中國作對
印度出處和中國做對主要出於一種民族文化心理。
印度本來也是一個很孱弱的民族,但是經過了英國人長達數百年的殖民統治後,吸收了一部分的英國文化,比如說帝國意識和強權意識,所以獨立後的印度人十分熱衷於對外擴展自己的影響,以恢復所謂歷史上並不存在的大印度斯坦地區(這個概念是印度學者提出的,是指英國統治下的印度帝國,實際上就是英印殖民當局的勢力所到達地區,西到中東,東部甚至到達了我國甘肅)。印度人的這種意淫意識已經超過了它的歷史和它所能承受的能力,所以讓外人覺得不可思議。
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蘇聯和美國對於利用印度以牽制中國的戰略考量。冷戰時,蘇聯積極支持印度擴軍備戰以在中國西南部對中國形成牽制。冷戰終結後,美國將中國視作戰略假想敵,所以幫助印度擴充軍力以繼續牽制中國。
㈣ 印度人心理是怎樣的
印度是個種姓社會,大致上可以分為兩種心理:
精英階層高等種姓:自大,欺軟怕硬,類似南朝鮮國。
低種姓平民階層:對未來機會沒有規劃,無誠信,道德層次低(受教育程度低)。
㈤ 孟買貧民窟擠上百萬人,為何還能保持樂觀的心態
因為他們心中有夢想,手中有工作,即便所處的環境不很好,他們依然為了自己的生活奮斗,為了自己的人生鋪磚添瓦。
環境臟亂且擁擠不堪的貧民窟里住著一群追逐夢想的人,雖然身處逆境,卻從不向命運低頭,他們積極、樂觀、向上、永遠懷揣夢想、永遠滿懷希望。